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慶驕傲!巴南木洞山歌國家級“非遺”,在春天的田間地頭唱響

四月。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75歲的喻良華過幾天就到田邊看看稻田裡的秧秒, “還有一兩個月秧苗返青, 就要薅秧, 薅秧就得對山歌了。 ”

喻良華巴南區木洞人, 也是木洞山歌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代表

說起每年最期盼的日子, 眼睛閃著光, 這是他堅持了60多年的一個歌唱, 山歌是張口就來, 只要有個調, 見到什麼就可唱什麼。

這個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歌種, 經過木洞人背背口口相傳, 如今在巴南大地上又得以新的豐富和發展。

“水國舟中市, 山橋樹杪行”

木洞之名, 源於鎮街西側五布河與木洞段長江匯合處與菜壩薛家井對岸獅子岩石洞取出神木修建禹王廟的傳說。

地處長江水道要塞, 宋代以來木洞就是重慶府巴縣與涪州”“喲呵, 呦呵……”“紅又啊紅”“喲喲呵呵劃兩腳”……

一人引眾人合, 聲震山谷原野, 回蕩在天地間, 提振著所有人的精氣神, 這是人們最盼望、最喜歡、最愉悅的時刻。

“邊唱山歌邊下田, 不費功夫不花錢, 歌兒為你醒瞌睡, 幹起活路才新鮮”也就成了當時真實的寫照。

薅秧號子一吼, 幹勁上來有詩意的勞動

木洞勞作時賽山歌, 也是有講究的。

人們早飯前下田, 太陽尚未出山不賽歌, 早飯後, 上下午各下田三次, 中間休息二次, 賽歌從上午第一次下田開始, 每次十來分鐘, 長的也有二三十分鐘。 三次下田賽歌是要分出勝負, 採用對歌, 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 若分不出則會相約下次薅秧再繼續。

有時候薅秧時, 有條件的還會請來鑼鼓師,

將鑼鼓掛在胸前邊敲邊唱, 主要都會唱一些生活見聞、勞作心情等等, “薅秧號子一吼, 不知不覺一半天就過去了, 一大片秧田也留在了身後。 這是一種詩意的勞動。 ”

自然, 會唱的人吃飯時也有實惠:每人不僅會多一個鹽鴨蛋, 吃的臘肉也會比不會唱的人厚實一些, 幹活兒時休息的時間也會多一點, 就連抽的葉子煙都是煙葉最好的, 會禾籟唱的薅秧班主自然活兒也接得多。

木洞特殊的地理, 勞動環境給山歌豐盛滋養, 濃烈、多彩的民風民俗也培育了民歌民謠。

實況新聞—重慶時報記者瞭解到, 木洞地區原有的12個鄉鎮能歌會唱的有數千人。 這種用嗓子原生態的歌唱方法, 直接將自己的所想所感唱出來深的市民喜愛。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展的巴縣民間歌曲集成普查中,

有150名歌手演唱或者提供了資料。 1991年, 重慶首批命名的40名“民間歌手”中木洞就有37人, 其中4人還被評為一級民間歌手(能唱500首以上)。

山歌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卡拉ok廳成熱門

“我的老家住在木洞農村, 小時候家裡薅秧的情景歷歷在目。 ”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胡天成深情回憶說,那時候薅秧,大家唱的腔調不一,先矮腔再平腔,最後高腔,之後便是花禾籟等,最後唱禾籟子,一般十多分鐘,有時候二三十分鐘,多樣的歌聲。如今,人民精神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對現實社會的感激、生活中愉悅事情疊加得有感而發,才讓這個以前跟隨生產方生活方式而存在的禾籟重新得到新的生命。

喻良華對此也有感觸:“山歌的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在每個時期的山歌都有自己的特色。人民都喜歡把自己眼見、耳聽的故事,以及心裡頭的感受唱出來。”

如:在農業合作化實行大生產的浪潮中,白炳成的一曲《幹勁大得很》,黨的號召啥,齊響應噢喂,千軍萬馬囉兒囉郎噢向前沖噢喂……

因為木洞城鎮建設發展,木洞人又自編《家鄉大變樣》:一唱党的領導(喲)好(呀)二唱祖國山河(喲)美(喲呵喂)三唱家鄉大變(喲)樣(呀)一年更比一年(喲)強(喲呵喂)。

“群眾以山歌的形式抒發當前身處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 ”巴南區木洞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蔣效倫介紹說,田間地頭、庭廊院壩、集會場所,經常都是山歌聲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從古周武王伐紂時的巴師勇銳歌舞淩敵時算起已有3000多年,至今喜好歌唱的木洞人,不僅將山歌編成課本讓學生學習,還製作成卡拉ok。如今,木洞地區的卡拉ok廳都是備選歌曲,人人都喜歡唱上幾首,內容也從以前的薅秧,逐漸豐富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螃蟹歌》《護林專業戶陳應福》等等一些抒發真實情感的歌曲也得到市民認可。煥發新的生命力的木洞山歌,還不斷走出國門演出博得各種讚譽。

藝術隨著城市的發展被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木洞山歌2006年6月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我市著名藝術家曹秋圃曾撰文回憶說,巴南區木洞山歌在傳統演唱形式的基礎上,山歌聯唱;以後,又出現了加進人物表演、載歌載舞的山歌表演唱;到了80年代,則出現了加進道白、對話,融入簡單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山歌劇。

2008年初,巴南區準備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新創作的《迎村官》還參加“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獲得最高獎“金穗杯”。

上海《文匯報》在2008年11月5日報導中說:“山歌劇《迎村官》通過巧妙的劇情和山歌劇的形式,展現了選拔基層幹部觀念上的進步,以及新農村的大變化。節目謳歌了純樸的愛情,描繪了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激發了人們憧憬未來、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集中展示了重慶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重慶成為直轄市特別是統籌城鄉以來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木洞山歌再一次受到了全國文藝界專家的肯定和青睞。

如今,木洞山歌已經確立了5所學校,20到30名歌手、3到5個村為基地,傳唱原生態木洞山歌。

“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引領傳統文化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求,不斷對傳統文化予以昇華和傳播。” 蔣效倫說,家鄉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山更綠,我們已經組織更多的老百姓根據新的生活創作出更多新時期的山歌,才會讓家鄉的額天籟之音永存。

實況新聞-重慶時報記者 鄒宇 實習生 傅黎黎 付惠

”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胡天成深情回憶說,那時候薅秧,大家唱的腔調不一,先矮腔再平腔,最後高腔,之後便是花禾籟等,最後唱禾籟子,一般十多分鐘,有時候二三十分鐘,多樣的歌聲。如今,人民精神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對現實社會的感激、生活中愉悅事情疊加得有感而發,才讓這個以前跟隨生產方生活方式而存在的禾籟重新得到新的生命。

喻良華對此也有感觸:“山歌的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在每個時期的山歌都有自己的特色。人民都喜歡把自己眼見、耳聽的故事,以及心裡頭的感受唱出來。”

如:在農業合作化實行大生產的浪潮中,白炳成的一曲《幹勁大得很》,黨的號召啥,齊響應噢喂,千軍萬馬囉兒囉郎噢向前沖噢喂……

因為木洞城鎮建設發展,木洞人又自編《家鄉大變樣》:一唱党的領導(喲)好(呀)二唱祖國山河(喲)美(喲呵喂)三唱家鄉大變(喲)樣(呀)一年更比一年(喲)強(喲呵喂)。

“群眾以山歌的形式抒發當前身處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 ”巴南區木洞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蔣效倫介紹說,田間地頭、庭廊院壩、集會場所,經常都是山歌聲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從古周武王伐紂時的巴師勇銳歌舞淩敵時算起已有3000多年,至今喜好歌唱的木洞人,不僅將山歌編成課本讓學生學習,還製作成卡拉ok。如今,木洞地區的卡拉ok廳都是備選歌曲,人人都喜歡唱上幾首,內容也從以前的薅秧,逐漸豐富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螃蟹歌》《護林專業戶陳應福》等等一些抒發真實情感的歌曲也得到市民認可。煥發新的生命力的木洞山歌,還不斷走出國門演出博得各種讚譽。

藝術隨著城市的發展被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木洞山歌2006年6月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我市著名藝術家曹秋圃曾撰文回憶說,巴南區木洞山歌在傳統演唱形式的基礎上,山歌聯唱;以後,又出現了加進人物表演、載歌載舞的山歌表演唱;到了80年代,則出現了加進道白、對話,融入簡單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山歌劇。

2008年初,巴南區準備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新創作的《迎村官》還參加“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獲得最高獎“金穗杯”。

上海《文匯報》在2008年11月5日報導中說:“山歌劇《迎村官》通過巧妙的劇情和山歌劇的形式,展現了選拔基層幹部觀念上的進步,以及新農村的大變化。節目謳歌了純樸的愛情,描繪了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激發了人們憧憬未來、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集中展示了重慶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重慶成為直轄市特別是統籌城鄉以來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木洞山歌再一次受到了全國文藝界專家的肯定和青睞。

如今,木洞山歌已經確立了5所學校,20到30名歌手、3到5個村為基地,傳唱原生態木洞山歌。

“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引領傳統文化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求,不斷對傳統文化予以昇華和傳播。” 蔣效倫說,家鄉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山更綠,我們已經組織更多的老百姓根據新的生活創作出更多新時期的山歌,才會讓家鄉的額天籟之音永存。

實況新聞-重慶時報記者 鄒宇 實習生 傅黎黎 付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