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一女生作文走紅網路!文筆犀利,說出所有學生的心聲…

這兩天, 諸暨人跟杭州人的朋友圈被同一篇文章刷屏。

比較神奇的是, 轉的人基本上都是70、80後家長。

而文章本身, 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諸暨人, 在杭州讀高一。

家長1:作為高中生家長, 新高考讓我們不知所措, 我們沒逼孩子補課, 也沒時間補, 但說實話, 無論家長還是孩子, 對於未來都很迷茫……

家長2:現在的學生文筆都還行, 這位學生更是。 至於教育, 觀念不同。 小時候的基礎知識還是要掌握的, 我覺著緊一點未必不好。

家長3:觸底反彈, 火鳥騰空, 請自我始......一篇深刻解剖當今教育體制的推文。

家長4:是, 教育行業是四十年來最停滯,

異化的行業, 過多焦慮, 少有生氣。 我這個曾經的語文老師, 哈哈, 沒有這個高一學生的勇氣。

那麼,

讓我們來看看是怎樣的文字,

能讓這些家長齊齊引發深思!

從一名高中生的視角看教育之二三事

《點燈》

據說2001年起, 我國便已下達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

是的, 只是“據說”而已。 身為這項命令落實的主體, 我們仿佛被壓在石底下的魚, 透過縫隙, 瞅著照不到的燈光。

真的, 為什麼?每日背著沉沉的書包, 踏著虛浮的腳步, 坐在書桌前, 從早鏖戰到深夜, 抬頭便是鼓舞人心的標語:今日的挑燈夜戰, 是為了明日的萬丈光芒。

不錯的。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 通往人生康莊大道的幾乎唯一途徑便是學習。 在人生的坐標軸上, 我們比的就是誰能運轉得更加不知疲憊一些, 從小便在“你想輸在起跑線上嗎?”的呼聲中長大, 擁擠在千軍萬馬中的獨木橋上, 放棄了睡眠, 放棄了玩耍天真的快樂童年, 甚至擁有一二項與學習無關的研究與愛好, 關注時事, 都被視為不務正業, 浪費時間----取而代之的是暗無天日的廝殺。

與別人, 與自己, 掐斷那些探究性的, 批判性的, 好奇的萌芽, 投入補習班的懷抱。

競爭如此, 殘酷如此, 為了似錦前程, 誰能掙脫體制, 誰能不如此?

聯想到網路上的一段話。 一位校長觀察到:“大部分中國高中生的氣質是不符合他們年齡特質的:排名靠後的學生眼神裡滿是憤世嫉俗的絕望, 成績中游的學生每日打著雞血但身形體態中都透著黑礦裡童工般的疲憊, 即使那些所謂不進北大誓不甘休的‘好學生’, 眼神裡那種不計代價的決絕也讓人脊骨發冷”。

可以以此解釋每年高考結束後爆發出的“撕書潮”, 可以以此解釋我國至今屈指可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設立高考制度的目的之一本是為選拔人才,

然而也許因為種種錯位選拔出的並不是人才。 兼之普遍學生幼年時期對各個領域的愛好被強制性掐滅, 普及性的各科壓力佔據了一天中99%的時間, 好不容易進入理想的大學——又那樣容易畢業——內心嘶吼著:“受夠了!”對讀書的熱愛早已被扭曲至厭惡到撕書的地步——沒幾人會有心潛心做學問——於是就這樣在發展探究性學習熱情時將之掐滅, 在該深入研究時放飛自我, 這般, 哪怕9×9乘法表背得再熟又能如何?題刷得再快再多又能如何?

於個人而言, 學習的意義真的只是去掙一個前程, 再逼迫後代去重複我們走過的, 一眼便可望到頭的老路:好好學習, 考上好大學, 找份好工作, 結婚, 生子嗎?即便那個世界光芒萬丈,

只怕也照不到人的靈魂深處吧——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只知無休止的轉動去搏一個好的前程——這仿佛是你出生前便已被設定好的程式, 植入了你的大腦而已, 換個人同樣可以做到——如此, 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跑完了這所有的程式麼?

以上, 有目共睹。

網上鋪天蓋地地將矛頭對準了教育部。 其實我挺為教育部叫屈。 教育專家們不會看不到這種種弊端, 有心改革, 無奈, 有心無力——落實不下來。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假設國家教育部稱為中小學生削減50%的作業量, 到了省教育廳:我省要成為教育強省!於是僅削減30%作業量。 到了市教育局:我市要成為全省最優秀的市!削減20%作業量。 到了學校:我校要超過對面那所學校!意思一下, 就削減10%作業量吧。到了班主任那兒:這不正是我們班趕超上去的良好契機嗎?很好,那就不減作業罷。大抵如此。競爭。從上至下。隨處可見。

還得回歸國情。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普遍的道德境界尚不夠高,人人都想贏得競爭。我懷著一種悲觀競爭論的觀點來看,說得極端一些,一個班只要有一個人在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苦學,全班都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廢寢忘食的地步——於是全年級開始向這個班看齊——這又是另一種競爭,自下而上。層層帶動。這完全可以理解,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在說,要去參與競爭,加之市場經濟元素的加入,競爭意識更是深入人心,但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競爭不斷惡化,又會出現什麼?全民機器化?悲觀了點兒,卻又未嘗不可。可見我國教育體制的話改革,除一場徹底的、層層落實到位的制度改革,更重要的是一場思想境界層面的提升,自然不是建設所謂“大同社會”型的,哪怕只是讓更多人認識到惡性競爭的危害,遏止或減緩它的進一步惡化,也好。

思想境界?這似乎虛無縹緲。擺在眼前的又是一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層層疊疊、錯綜複雜的網。是否是我過於理想主義,我以為此事的事態已陷入很深的峽谷之中——

這也就給了它觸底反彈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需要幾十年,也許等不到那一天,但作為一條曾在題山題海中掙扎過的魚,我期待著那盞明燈能夠被點亮,期待著火鳥騰空,期待著那低深峽谷中迸發出光芒萬丈。

終需,也終會有人嘗試去點這盞明燈。

一人不夠,那便成百上千、成千上萬,乃至百萬……

請自我始。

2018.4.15

讀罷此文,可能不少人會想起曾經看到過的這篇報導:美國的小學生,寒假作業和暑假作業,經常是一篇深刻的論文,或讓他們詳解中國古代帝王面面觀,或是談談當今國情的發展,甚至還有各國軍事的解析。

小學生真的寫得出來嗎,明顯不。

老師家長也不指望他們能寫出什麼成果,主要在意的是完成這份作業的過程,為了完成這份作業,必然會話很多精力去查閱資料,翻閱典籍,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借用一位杭州家長的朋友圈評論: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知識面累積的廣泛,以及超越這個年齡的,對生活或者說對世界的一種冷靜思考。

小E忍不住回憶起自己的高中生涯,大概就是題海中徜徉,月考下揮汗,有過這種“冷靜”思考嗎?

也許,靈感一閃也有吧,但往往又被下課鈴聲被拉回了現實。

這篇文字,通篇的冷靜氣息,

以及作者的觀察、思辨能力令人非常讚賞,

而作為一位高中生,

這樣的文字功底也是亮點頻頻,

也難怪能在70、80後的家長圈中一夜爆紅了。

就削減10%作業量吧。到了班主任那兒:這不正是我們班趕超上去的良好契機嗎?很好,那就不減作業罷。大抵如此。競爭。從上至下。隨處可見。

還得回歸國情。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普遍的道德境界尚不夠高,人人都想贏得競爭。我懷著一種悲觀競爭論的觀點來看,說得極端一些,一個班只要有一個人在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苦學,全班都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廢寢忘食的地步——於是全年級開始向這個班看齊——這又是另一種競爭,自下而上。層層帶動。這完全可以理解,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在說,要去參與競爭,加之市場經濟元素的加入,競爭意識更是深入人心,但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競爭不斷惡化,又會出現什麼?全民機器化?悲觀了點兒,卻又未嘗不可。可見我國教育體制的話改革,除一場徹底的、層層落實到位的制度改革,更重要的是一場思想境界層面的提升,自然不是建設所謂“大同社會”型的,哪怕只是讓更多人認識到惡性競爭的危害,遏止或減緩它的進一步惡化,也好。

思想境界?這似乎虛無縹緲。擺在眼前的又是一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層層疊疊、錯綜複雜的網。是否是我過於理想主義,我以為此事的事態已陷入很深的峽谷之中——

這也就給了它觸底反彈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需要幾十年,也許等不到那一天,但作為一條曾在題山題海中掙扎過的魚,我期待著那盞明燈能夠被點亮,期待著火鳥騰空,期待著那低深峽谷中迸發出光芒萬丈。

終需,也終會有人嘗試去點這盞明燈。

一人不夠,那便成百上千、成千上萬,乃至百萬……

請自我始。

2018.4.15

讀罷此文,可能不少人會想起曾經看到過的這篇報導:美國的小學生,寒假作業和暑假作業,經常是一篇深刻的論文,或讓他們詳解中國古代帝王面面觀,或是談談當今國情的發展,甚至還有各國軍事的解析。

小學生真的寫得出來嗎,明顯不。

老師家長也不指望他們能寫出什麼成果,主要在意的是完成這份作業的過程,為了完成這份作業,必然會話很多精力去查閱資料,翻閱典籍,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借用一位杭州家長的朋友圈評論: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知識面累積的廣泛,以及超越這個年齡的,對生活或者說對世界的一種冷靜思考。

小E忍不住回憶起自己的高中生涯,大概就是題海中徜徉,月考下揮汗,有過這種“冷靜”思考嗎?

也許,靈感一閃也有吧,但往往又被下課鈴聲被拉回了現實。

這篇文字,通篇的冷靜氣息,

以及作者的觀察、思辨能力令人非常讚賞,

而作為一位高中生,

這樣的文字功底也是亮點頻頻,

也難怪能在70、80後的家長圈中一夜爆紅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