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傳宗:聽語文課想到的一些問題

摘要: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增強教學中的資訊意識, 使學生用最短的時間, 獲得最大的收益;2、要讓學生獨立閱讀, 這樣既能培養獨立朗讀的能力, 又便於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3、對課文要仔細品味、認真研究;4、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語言要通順, 字要寫得端正;5、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6、電腦有助於讀寫, 但要防止喧賓奪主和其他不良影響;7、語文成績測試應側重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字:語文教學;語言文字;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學生

近些年來, 我在浙江每年都到中學裡聽一些語文課。

聽課班級有初中的, 也有高中的;任課教師有資深的, 也有年輕的;所用教材有省編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試用本, 也有人教社編高中語文教科書試驗本。 每次聽課後我都盡可能向班上個別學生徵求意見, 並與任課教師交換一些看法。 他們都在努力探索教法和學法上的改革, 並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但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這裡試就自己感興趣的幾個問題談些不成熟的意見, 供大家參考。

一、增強教學中的資訊意識

當前語文教學正處於資訊時代, 鑒於語言文字是資訊的主要載體, 不妨先談談語文課處理資訊的問題。

語文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它所能提供的資訊比較複雜。

主要是語文資訊, 也就是語言文字在讀寫聽說方面的資訊, 還包含由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意義、藝術形象和文化知識方面的資訊。 如何處理好這些資訊, 是語文教學資訊化的重要研究課題。 目前尚未受到普遍重視。 我在聽課中就瞭解到一些忽視資訊的教學實況。 就學生的感受來說, 有的初中生反映:“老師每教一篇課文, 總是先讓我們讀一遍, 接著分析段落大意和歸納中心思想, 最後概括幾句寫作方法, 好些知識是重複的, 缺少新鮮的東西。 我們有點感到乏味, 但又不得不一課課學下去。 ”高中生也有這樣反映的:“老師愛教文學作品, 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十分生動, 我們聽得也有興趣。 但老師分析來、分析去,
很少談到課文的語言文字究竟好在哪裡, 哪些語言和寫法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聽完後對課文的印象不深, 很難說在語文知識和表達能力上有些什麼新的收穫。 ”這些情況在我聽課中還不是個別的。 這就說明當前語文課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語文資訊選擇和傳遞的問題。

語文課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所選擇和傳遞的資訊, 原則上應當是以前未曾教學過的, 是學生不知道和不會的。 學生對於這些資訊, 從不知到知、不會到會, 主要是在語文知識和讀寫聽說能力方面又有新的長進。 如果某種知識或者能力需要反復教學的話, 那也應當逐步有所加深, 或者變換角度, 力求使這些內容也成為蘊含新意的資訊。

作為教學原則, 語文資訊應具有三個基本要求:一是要具選擇性, 從教學目的要求出發, 經過一定的選擇, 向學生傳遞切合實際需要的資訊;二是要有新鮮感, 學生感到有新的知識和能力可學, 願意學而且樂於學;三是要能序列化, 資訊的傳遞應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 教師從選擇、傳遞到接受回饋, 學生從輸入、消化到應用, 都能形成良好的流通過程, 並逐步促進資訊的系統化。

一篇課文,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可供選擇和傳遞的資訊, 或者可供選擇和傳遞的資訊不符合教學目的要求, 那就說明這篇課文不宜選作教材, 或者在單元編排上定位不恰當。 教師如果單純重複教過的內容, 那就變成“炒冷飯”, 或者說是缺少新鮮內容的“泡沫課”,

徒然浪費時間, 不能算是資訊的選擇和傳遞;學生如果重複已經學過的內容, 那也不能算是資訊的接受和輸入, 最多也只能起複習的作用。

總之, 語文課必須在教學中增強資訊意識。 每節課, 教師應當從教學目的要求出發, 研究、發掘、選擇需要向學生傳遞的資訊;學生也應當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 逐步輸入、消化、儲存以及應用這些資訊。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有新意、教有成效, 學有所得、學有興趣, 也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教學品質, 更好地完成素質教育的任務。

二、隨聲齊讀不利於培養獨立朗讀能力

一般語文課總是從朗讀課文開始, 這裡有個採用什麼方式讀的問題。 有一種讀法不知道是怎樣會在課堂上流行起來的, 我聽過的語文課,所有初中班乃至不少高中班,凡是需要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都讓學生齊聲朗讀,被稱做“齊讀”。眾口一聲,琅琅成誦,充滿讀書氣氛,但這樣讀究竟好不好呢?

齊讀是朗讀的一種方式,也有一些好處,例如全班學生都能一起參與,朗讀有困難的可以隨聲仿讀。但齊讀的最大缺點是不利於學生培養獨立朗讀的能力,也不利於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學生如果不認真讀,容易產生依賴心理,甚至變成“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教師如果不仔細聽,也難以聽出一片琅琅聲中究竟有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指導。因此,齊讀完了,教師往往只能作簡單的肯定或者籠統地指出不足。

按照教學的需要,朗讀還是指名讀比較好。被指名的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聽後提意見,最後由教師做指導。這樣,讀與聽、說結合起來,全班都能受益。讀的方式可以多樣,例如輪流讀,分段讀,兩人同讀一段做些比較,多人分擔不同角色表情讀等。如果學生初學文言文對朗讀有困難,或者在現代文中遇到結構特殊和語意艱深的語段,以及需要著重熟讀背誦的名言,則可以試用齊讀的方式。

三 、課文教學中不妨咬文嚼字,多一些研究性

課文是語文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資訊的主要來源,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範例。如何教好和學好課文,是提高語文教學品質的關鍵。教師教讀課文,應當著重啟發和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語言文字,才能逐步豐富語文知識和提高讀寫聽說能力,也才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思想薰陶、文學感染和知識啟迪。

怎樣教好和學好課文的語言文字呢?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其中有一條傳統的重要經驗,就是不妨提倡“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原含貶義,但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卻帶有研究性,教師教和學生學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語文課不是常提到“推敲”的典故嗎?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勸賈島將“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句裡“推”字改為“敲”,後人都稱讚這個“敲”字改得好。但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卻認為“推”表明寺內無人,更給人以孤寂感,與上句的意境相協調。朱老的見解啟發我們,“推敲”二字究竟用哪個較好,還可以再加推敲。這就是咬文嚼字的典型例子。教學魯迅的作品,值得咬文嚼字之處甚多,有的連題目含義也需反復體會。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看題目只認為寫的是兩段童年生活,讀過課文後才知前後還有對比的意思,再仔細推敲,還能體會到蘊涵著從喜愛的自由樂園到厭惡的私塾生活,可以說題意深長。又如《為了忘卻的紀念》,題目意在“紀念”,為何還說“為了忘卻”,讀過課文後就能深切地領會到題意在於表明當時作者難以忘卻、難以容忍的悲憤之情。再看課文,百草園裡描述景物所用的不少形容詞和比擬語,確切生動地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特點;敘述捕鳥所用的一系列動詞,有條不紊地表明瞭整個捕鳥的過程。寫三味書屋的環境、禮節和上課的情景,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厭惡之情。這些在教學中都不妨聯繫當時的兒童心態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至於《為了忘卻的紀念》裡一些抒情句和感歎語,更值得仔細斟酌,體會其運用之妙和含義之深。課文裡還有一些容易引起質疑的詞語,例如杜甫《春望》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究竟是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落淚,聞鳥驚心,還是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落淚,鳥恨別驚心。又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裡連用了21個“也”,是否有的通過交換句式以後可以不用,有的可用別的助詞代替。如此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做些咬文嚼字的研究。

對課文的咬文嚼字也不宜過多過繁,應當按照教學目的要求,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切實掌握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特點、重點、難點和疑點,還要考慮是否具有資訊價值,更要防止吹毛求疵。總之,在課文教學中經常咬文嚼字,多一些研究性,無疑有利於促進學生開拓思路,增強理解,探索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培養讀寫聽說都一絲不苟的嚴謹語言習慣,這對他們今後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受用不盡。

四、寫作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寫端正字和寫通文章

我很想聽聽寫字課和作文課,學校領導卻說:“現在學校裡沒有寫字課,作文課沒有什麼好聽的,您就別聽了。”我還是聽了一次作文課。果然教師一上課就在黑板上寫了幾個題目,沒說上幾句就讓學生動筆了。

學生的語文素質中,寫字和作文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字寫好了,文章會寫了,以後無論升學、就業或者生活,一般都會受到歡迎。反之,如果兩樣課業都沒有學好,寫字像畫畫一樣,文章錯別字連篇,前言不搭後語,人家看了有些工作就不放心讓你去做。現在很多中學生乃至大學生都寫不好字,寫不通文章,社會上很有意見。這也反映出中學裡的寫作教學,無論寫字或者作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沒有教好和學好。

先說寫字。學生在小學裡學過寫字,進入中學後還得進一步學。中學裡如果閱讀課不管寫字,作文課也不管寫字,究竟由誰來管呢?因此,有必要明確任務,寫作教學在作文訓練過程中還得進行寫字指導,把寫字指導作為寫作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導學生寫字,鋼筆字應著重在課內練,可以從作文課分出一些時間來進行,也可以結合作文的抄寫或者謄清來進行;初中一二年級還需要在課外安排時間練毛筆字。鋼筆字最實用,基本要求是:初中要寫得端正,字體和筆劃規範,行款整齊;高中要在端正、規範的基礎上,做到字跡清晰,筆順流利,並有一定的速度。一般都不講求字體美觀。

再說作文。作文訓練的基本要求是寫通,並在寫通的基礎上逐步求得寫好。初中側重寫通,高中要進一步寫好。文章寫通的標準大致可歸納為六條:(一)用詞準確(包括寫字端正、規範),(二)句子完整,(三)句意明確,(四)句子與句子之間在結構、語意和語氣上連貫,(五)段落層次清楚,(六)思路清晰。整個初中或者高中的作文訓練應當按照教學目的要求訂出計畫,每次作文要有訓練重點,特別是在語言文字方面要提出具體要求。在作文批改中必須將通順與否列為評分的主要標準。凡語言通順而內容又好的應評高分,語言欠通順而內容一般的也可給及格分,至於語言很不通順即使內容尚可也一定評為不及格。這樣嚴格評分才能促進學生重視語言表達,認真學習寫作,較快地從寫不通到寫通和寫好。

五、語文課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

我在聽課中感受到,有的語文課氣氛和諧、生動、開放。教師善於從語言文字出發,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認真學習讀寫聽說的基本功。學生一會兒朗讀,一會兒邊聽講邊寫筆記,一會兒對教師提問各抒己見,一會兒在黑板上寫答案,一會兒在筆記本裡寫一段話,一會兒又讀起各自寫的短文來。他們在這些課內語文實踐活動中,能開動腦筋,動口讀和說,特別是做到經常動手寫。有些學生的讀、說、寫,還表現出一定的創造精神。語文課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創造性閱讀。例如,朗讀中有充分體現人物性格或者語言情調的表情,對某些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體會,對個別注解提出更切合課文內容的解說等;二是創造性寫作。例如,記敘文有生動的描述,抒情文有細膩的抒發,議論文有獨到的見解等;三是創造性課外語文興趣活動。例如按照寫好的演講稿作出動人的演講,對課外讀物發表頗有見解的讀後感,為成立文學社宣讀富有號召力的開幕詞等;四是創造性語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到社區調查並寫出有資料和事例的調查報告,訪問百貨公司優秀售貨員並寫出能反映模範事蹟和突出貢獻的訪問記,在搜集材料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寫出有關經濟建設的課題研究論文等。以上這些方面都能培養學生在讀寫聽說中的創造精神。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首先是作文,寫端正字,寫通文章,是語文課最重要的動手能力。此外,記筆記、查辭書、找材料、做卡片等,也都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需要教師做必要的指導。

六、電腦有助於讀寫,但要防止喧賓奪主和其他不良影響

我曾聽了初中班的多媒體教學課,課文是宗璞的《西湖的綠》。教師事前編制了課件,教學時隨著課文內容,通過電腦在幕布上放映出西湖的一片片景色。課文寫得很美,幕布上的圖像也顯得很美,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教師還告訴我,有些學生家裡有電腦,就用電腦作文,在電腦裡起草,在電腦裡修改,最後列印出來交給老師;有的學生還在網上找材料,幫助自己閱讀和寫作。

電腦作為教具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讀寫都能起輔助作用。但在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多媒體的圖像雖能吸引人,如果學生傾心于欣賞,佔用過多時間,而把課文的語言文字丟在一邊,那就容易喧賓奪主,反而幫了倒忙。再就電腦作文來說,也有學生找到網上輸入的現成文章照抄,或者不加選擇地妄自搬用一些不規範或者不文明的詞語。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早對學生進行教育,防止發生喧賓奪主的偏向以及受到不良的影響。

七、語文成績測試應側重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與任課教師交談時,曾涉及語文測試命題問題。我們都認為應著重測試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如何命題,教師卻感到有些實際問題不好處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語文測試中要不要出選擇題,選擇題多是否不利於瞭解動手能力。還有,試卷中如果出現“文白夾用”的作文,文理也還通順,就是語調和有些詞語不合時宜,可否予以肯定,或者酌情扣分。我談了個人的看法,選擇題對瞭解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認清字形和注音,分辨對主要情節或者重點語言的不同理解,指明作者的創作思想或者藝術手法等。但選擇題屬於客觀題,不要求動手寫什麼,不能用來直接瞭解動手能力。有些試題可供選擇的幾項答案往往似是而非,難以分清,學生在捉摸不定的情況下,就任意亂猜,隨便圈定一項,這樣就難免影響答題的準確性。因此,選擇題必要時可以出一些,但不宜多出,更不要為了批改和計分方便而多出。至於“文白夾用”的作文,主要缺點是語言不規範,不符合寫作教學的一般要求。但如果讀起來尚通順,而且內容較好,也可考慮適當給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規範不實用的語言在寫作教學中是不宜提倡的。

以上講了七個問題,最後我再談談對怎樣聽語文課的一些想法。聽語文課,一般總是注意教師怎樣啟發,怎樣引導,怎樣提問,怎樣講解;學生有些什麼活動,反應怎麼樣,等等。這些自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要看教學的路子,也可稱作“教路”。教路對頭,學生受益就大,教學效率就高,教學任務也就完成得好。怎樣看教路呢?主要應著眼於如下兩個觀察點。

首先看整個語文課能否完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語文學科包含綜合性內容,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但按照設置這門學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説明學生解決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問題,因此它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同時還具有其他性質。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學任務。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其他任務還有思想教育(包括青少年人生觀教育、現代化生活的道德品質教育、革命傳統和民族優良傳統教育以及語言的思維訓練等)、文學教學(包括文學作品鑒賞、作品的思想感情陶冶、文學語言表達等)、知識教學(包括涉及文字、文章和文學的語文知識、課文的理論知識、科學知識以及社會歷史生活知識等)。聽課就是首先要看整個語文課是否按著以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的路子來進行,諸如教師是否明確每篇課文乃至每節課語言教學的重點,向學生傳遞哪些有關語言教學的資訊,展開了哪些語言教學活動,學生學習語言的反應怎麼樣等;再就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是否兼顧到應有的思想教育、文學教學或者知識教學,這些方面有沒有緊密結合語言文字來進行等。如果整個語文課完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那麼這個教學路子無疑就是對的。

其次是看課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它所特有的教學原則。為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課文教學特有的教學原則是: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領會所表達的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文化知識),再回到語言文字。關鍵是“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必須引導學生進一步懂得並學習這些深刻的思想意義、生動的藝術形象或者翔實的文化知識是用怎樣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教師講解課文和學生學習課文,都應當遵循這個原則。如果學生領會了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文化知識,不再回到語言文字,那麼課文教學就會改變性質,變成單純的思想政治課、文學欣賞課或者一般常識課的教學。這樣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勢必是基本任務未能完成,其他任務也完成不好。因此,課文教學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語言文字,從閱讀和理解語言文字出發,歸結到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也是落實教學原則和決定整個語文教學路子是否真正對頭的關鍵。

我聽過的語文課,所有初中班乃至不少高中班,凡是需要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都讓學生齊聲朗讀,被稱做“齊讀”。眾口一聲,琅琅成誦,充滿讀書氣氛,但這樣讀究竟好不好呢?

齊讀是朗讀的一種方式,也有一些好處,例如全班學生都能一起參與,朗讀有困難的可以隨聲仿讀。但齊讀的最大缺點是不利於學生培養獨立朗讀的能力,也不利於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學生如果不認真讀,容易產生依賴心理,甚至變成“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教師如果不仔細聽,也難以聽出一片琅琅聲中究竟有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指導。因此,齊讀完了,教師往往只能作簡單的肯定或者籠統地指出不足。

按照教學的需要,朗讀還是指名讀比較好。被指名的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聽後提意見,最後由教師做指導。這樣,讀與聽、說結合起來,全班都能受益。讀的方式可以多樣,例如輪流讀,分段讀,兩人同讀一段做些比較,多人分擔不同角色表情讀等。如果學生初學文言文對朗讀有困難,或者在現代文中遇到結構特殊和語意艱深的語段,以及需要著重熟讀背誦的名言,則可以試用齊讀的方式。

三 、課文教學中不妨咬文嚼字,多一些研究性

課文是語文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資訊的主要來源,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範例。如何教好和學好課文,是提高語文教學品質的關鍵。教師教讀課文,應當著重啟發和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語言文字,才能逐步豐富語文知識和提高讀寫聽說能力,也才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思想薰陶、文學感染和知識啟迪。

怎樣教好和學好課文的語言文字呢?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其中有一條傳統的重要經驗,就是不妨提倡“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原含貶義,但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卻帶有研究性,教師教和學生學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語文課不是常提到“推敲”的典故嗎?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勸賈島將“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句裡“推”字改為“敲”,後人都稱讚這個“敲”字改得好。但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卻認為“推”表明寺內無人,更給人以孤寂感,與上句的意境相協調。朱老的見解啟發我們,“推敲”二字究竟用哪個較好,還可以再加推敲。這就是咬文嚼字的典型例子。教學魯迅的作品,值得咬文嚼字之處甚多,有的連題目含義也需反復體會。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看題目只認為寫的是兩段童年生活,讀過課文後才知前後還有對比的意思,再仔細推敲,還能體會到蘊涵著從喜愛的自由樂園到厭惡的私塾生活,可以說題意深長。又如《為了忘卻的紀念》,題目意在“紀念”,為何還說“為了忘卻”,讀過課文後就能深切地領會到題意在於表明當時作者難以忘卻、難以容忍的悲憤之情。再看課文,百草園裡描述景物所用的不少形容詞和比擬語,確切生動地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特點;敘述捕鳥所用的一系列動詞,有條不紊地表明瞭整個捕鳥的過程。寫三味書屋的環境、禮節和上課的情景,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厭惡之情。這些在教學中都不妨聯繫當時的兒童心態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至於《為了忘卻的紀念》裡一些抒情句和感歎語,更值得仔細斟酌,體會其運用之妙和含義之深。課文裡還有一些容易引起質疑的詞語,例如杜甫《春望》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究竟是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落淚,聞鳥驚心,還是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落淚,鳥恨別驚心。又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裡連用了21個“也”,是否有的通過交換句式以後可以不用,有的可用別的助詞代替。如此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做些咬文嚼字的研究。

對課文的咬文嚼字也不宜過多過繁,應當按照教學目的要求,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切實掌握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特點、重點、難點和疑點,還要考慮是否具有資訊價值,更要防止吹毛求疵。總之,在課文教學中經常咬文嚼字,多一些研究性,無疑有利於促進學生開拓思路,增強理解,探索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培養讀寫聽說都一絲不苟的嚴謹語言習慣,這對他們今後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受用不盡。

四、寫作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寫端正字和寫通文章

我很想聽聽寫字課和作文課,學校領導卻說:“現在學校裡沒有寫字課,作文課沒有什麼好聽的,您就別聽了。”我還是聽了一次作文課。果然教師一上課就在黑板上寫了幾個題目,沒說上幾句就讓學生動筆了。

學生的語文素質中,寫字和作文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字寫好了,文章會寫了,以後無論升學、就業或者生活,一般都會受到歡迎。反之,如果兩樣課業都沒有學好,寫字像畫畫一樣,文章錯別字連篇,前言不搭後語,人家看了有些工作就不放心讓你去做。現在很多中學生乃至大學生都寫不好字,寫不通文章,社會上很有意見。這也反映出中學裡的寫作教學,無論寫字或者作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沒有教好和學好。

先說寫字。學生在小學裡學過寫字,進入中學後還得進一步學。中學裡如果閱讀課不管寫字,作文課也不管寫字,究竟由誰來管呢?因此,有必要明確任務,寫作教學在作文訓練過程中還得進行寫字指導,把寫字指導作為寫作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導學生寫字,鋼筆字應著重在課內練,可以從作文課分出一些時間來進行,也可以結合作文的抄寫或者謄清來進行;初中一二年級還需要在課外安排時間練毛筆字。鋼筆字最實用,基本要求是:初中要寫得端正,字體和筆劃規範,行款整齊;高中要在端正、規範的基礎上,做到字跡清晰,筆順流利,並有一定的速度。一般都不講求字體美觀。

再說作文。作文訓練的基本要求是寫通,並在寫通的基礎上逐步求得寫好。初中側重寫通,高中要進一步寫好。文章寫通的標準大致可歸納為六條:(一)用詞準確(包括寫字端正、規範),(二)句子完整,(三)句意明確,(四)句子與句子之間在結構、語意和語氣上連貫,(五)段落層次清楚,(六)思路清晰。整個初中或者高中的作文訓練應當按照教學目的要求訂出計畫,每次作文要有訓練重點,特別是在語言文字方面要提出具體要求。在作文批改中必須將通順與否列為評分的主要標準。凡語言通順而內容又好的應評高分,語言欠通順而內容一般的也可給及格分,至於語言很不通順即使內容尚可也一定評為不及格。這樣嚴格評分才能促進學生重視語言表達,認真學習寫作,較快地從寫不通到寫通和寫好。

五、語文課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

我在聽課中感受到,有的語文課氣氛和諧、生動、開放。教師善於從語言文字出發,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認真學習讀寫聽說的基本功。學生一會兒朗讀,一會兒邊聽講邊寫筆記,一會兒對教師提問各抒己見,一會兒在黑板上寫答案,一會兒在筆記本裡寫一段話,一會兒又讀起各自寫的短文來。他們在這些課內語文實踐活動中,能開動腦筋,動口讀和說,特別是做到經常動手寫。有些學生的讀、說、寫,還表現出一定的創造精神。語文課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創造性閱讀。例如,朗讀中有充分體現人物性格或者語言情調的表情,對某些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體會,對個別注解提出更切合課文內容的解說等;二是創造性寫作。例如,記敘文有生動的描述,抒情文有細膩的抒發,議論文有獨到的見解等;三是創造性課外語文興趣活動。例如按照寫好的演講稿作出動人的演講,對課外讀物發表頗有見解的讀後感,為成立文學社宣讀富有號召力的開幕詞等;四是創造性語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到社區調查並寫出有資料和事例的調查報告,訪問百貨公司優秀售貨員並寫出能反映模範事蹟和突出貢獻的訪問記,在搜集材料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寫出有關經濟建設的課題研究論文等。以上這些方面都能培養學生在讀寫聽說中的創造精神。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首先是作文,寫端正字,寫通文章,是語文課最重要的動手能力。此外,記筆記、查辭書、找材料、做卡片等,也都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需要教師做必要的指導。

六、電腦有助於讀寫,但要防止喧賓奪主和其他不良影響

我曾聽了初中班的多媒體教學課,課文是宗璞的《西湖的綠》。教師事前編制了課件,教學時隨著課文內容,通過電腦在幕布上放映出西湖的一片片景色。課文寫得很美,幕布上的圖像也顯得很美,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教師還告訴我,有些學生家裡有電腦,就用電腦作文,在電腦裡起草,在電腦裡修改,最後列印出來交給老師;有的學生還在網上找材料,幫助自己閱讀和寫作。

電腦作為教具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讀寫都能起輔助作用。但在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多媒體的圖像雖能吸引人,如果學生傾心于欣賞,佔用過多時間,而把課文的語言文字丟在一邊,那就容易喧賓奪主,反而幫了倒忙。再就電腦作文來說,也有學生找到網上輸入的現成文章照抄,或者不加選擇地妄自搬用一些不規範或者不文明的詞語。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早對學生進行教育,防止發生喧賓奪主的偏向以及受到不良的影響。

七、語文成績測試應側重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與任課教師交談時,曾涉及語文測試命題問題。我們都認為應著重測試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如何命題,教師卻感到有些實際問題不好處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語文測試中要不要出選擇題,選擇題多是否不利於瞭解動手能力。還有,試卷中如果出現“文白夾用”的作文,文理也還通順,就是語調和有些詞語不合時宜,可否予以肯定,或者酌情扣分。我談了個人的看法,選擇題對瞭解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認清字形和注音,分辨對主要情節或者重點語言的不同理解,指明作者的創作思想或者藝術手法等。但選擇題屬於客觀題,不要求動手寫什麼,不能用來直接瞭解動手能力。有些試題可供選擇的幾項答案往往似是而非,難以分清,學生在捉摸不定的情況下,就任意亂猜,隨便圈定一項,這樣就難免影響答題的準確性。因此,選擇題必要時可以出一些,但不宜多出,更不要為了批改和計分方便而多出。至於“文白夾用”的作文,主要缺點是語言不規範,不符合寫作教學的一般要求。但如果讀起來尚通順,而且內容較好,也可考慮適當給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規範不實用的語言在寫作教學中是不宜提倡的。

以上講了七個問題,最後我再談談對怎樣聽語文課的一些想法。聽語文課,一般總是注意教師怎樣啟發,怎樣引導,怎樣提問,怎樣講解;學生有些什麼活動,反應怎麼樣,等等。這些自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要看教學的路子,也可稱作“教路”。教路對頭,學生受益就大,教學效率就高,教學任務也就完成得好。怎樣看教路呢?主要應著眼於如下兩個觀察點。

首先看整個語文課能否完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語文學科包含綜合性內容,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但按照設置這門學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説明學生解決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問題,因此它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同時還具有其他性質。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學任務。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其他任務還有思想教育(包括青少年人生觀教育、現代化生活的道德品質教育、革命傳統和民族優良傳統教育以及語言的思維訓練等)、文學教學(包括文學作品鑒賞、作品的思想感情陶冶、文學語言表達等)、知識教學(包括涉及文字、文章和文學的語文知識、課文的理論知識、科學知識以及社會歷史生活知識等)。聽課就是首先要看整個語文課是否按著以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的路子來進行,諸如教師是否明確每篇課文乃至每節課語言教學的重點,向學生傳遞哪些有關語言教學的資訊,展開了哪些語言教學活動,學生學習語言的反應怎麼樣等;再就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是否兼顧到應有的思想教育、文學教學或者知識教學,這些方面有沒有緊密結合語言文字來進行等。如果整個語文課完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那麼這個教學路子無疑就是對的。

其次是看課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它所特有的教學原則。為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課文教學特有的教學原則是: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領會所表達的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文化知識),再回到語言文字。關鍵是“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必須引導學生進一步懂得並學習這些深刻的思想意義、生動的藝術形象或者翔實的文化知識是用怎樣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教師講解課文和學生學習課文,都應當遵循這個原則。如果學生領會了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文化知識,不再回到語言文字,那麼課文教學就會改變性質,變成單純的思想政治課、文學欣賞課或者一般常識課的教學。這樣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勢必是基本任務未能完成,其他任務也完成不好。因此,課文教學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語言文字,從閱讀和理解語言文字出發,歸結到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也是落實教學原則和決定整個語文教學路子是否真正對頭的關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