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修舊”還是“換新”,成本和環保該怎麼選?

修舊不如買新?

俗話說, 新三年, 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 對於電子產品來說, 卻並不適用。 不少消費者發現, 大到電腦、手機, 小到電水壺, 對舊產品修理的價格已經接近、甚至趕上買一個新的。 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嗎?

記者採訪瞭解到, 多數受訪者認為電子產品修比買貴、修舊不如買新內有“貓膩”。 針對疑慮, 記者採訪了多位元相關人士。

只換不修成“顯規則”

修?還是換?這其中有商家利益在作祟。 有的是真的修不了, 而有一些則是為了“有利可圖”。

南陽市某產品經理張豪:“這可能是軟體要求提高導致的硬體落伍,

也有可能是商家打價格戰, 導致產品選材品質受成本壓縮。 ”

一位大賣場的數碼維修客戶服務總監向記者透露, 現在數碼維修行業裡, 只換不修、虛高報價都已經成了擺上檯面的顯規則了。 該總監透露, 數碼相機的鏡頭進水或者摔壞、主機板短路或者漏電等情況,

基本上都是可以修好的, 而且修好後完全不影響後續使用。 但是現在的維修點一般都是以“鏡頭需要返回廠家修理”、“主機板損壞沒法修, 需要更換主機板”為由要求換新的, 這樣做一是可以節省人工成本、時間成本, 二是新換的零配件利潤高, 維修點有利可圖。

曾在某賣場打工的大學生曲勝男說:“一些官方售後、維修店也出售產品, 如果維修利潤沒有銷售提成高, 那他們肯定推薦買新。 ”

廠商的苦衷:售後維修還要貼錢

零部件成本過高也是導致維修費用過高的原因之一。 某國產手機品牌的高管向記者坦言, “手機維修零部件的定價確實貴, 特別是現在對手機螢幕的要求越來越高, 手機螢幕的成本在整個手機上都占了很大一塊。

不過, 他否認了廠商會通過抬高維修零部件價格來牟利的說法。 “現在競爭這麼激烈, 提升品牌形象多難, 沒人會為了賺這點小錢去砸自己的牌子。 實際上, 據我瞭解, 因為要建網點、培訓員工等, 幾乎每個正規廠商在售後維修上都是要貼進不少錢的。

莫讓小現象引發大問題

有多家研究機構指出, 修舊不如買新、修比買貴等類似現象導致了資源浪費、垃圾增多、環境污染等問題。

以電子產品為例, 據國際電信聯盟和聯合國大學等機構發佈的《2017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指出:價格下跌使得全球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電子和電器設備, 同時, 在較富裕的國家, 人們被鼓勵及早更換新設備。 因此, 2016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比2014年增加了330萬噸, 增多了8%。

該報告稱, 消費者在“爆買”電子產品時不僅增大了回收者的負擔, 同時也加大了社會健康和環境成本:2016年全球產生了令人震驚的4470萬噸電子垃圾, 其中3410萬噸可能最終被焚燒、進入垃圾填埋場、在非正規作業中回收、或留在人們的家中。

責編:吳 桐

編審:劉志軍、李 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