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高品質黨建保障高品質發展|陳莊村:“倒數”變“正數”的背後

河南日報用戶端記者 王綠揚

4月12日, 在一場濛濛細雨中, 記者來到通許縣馮莊鄉陳莊村。 村邊的耕地裡, 700多畝大蒜長勢正好;村內規整的街道、有序的綠化、內容豐富的文化牆讓人眼前一亮。

“幾年前, 我們村還是出了名的窮村。 ”70多歲的村民常學山說, “靠著好支書、好支部, 村裡才變了樣。 ”

一個好支書啟動一個村

在陳莊村黨員活動室的一面牆前, 擺放著村裡這兩年獲得的多個榮譽牌匾:基層党建先進村、美麗鄉村示範村、脫貧攻堅標兵村……村民們說, 攢下這麼多“家底兒”, 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李愛玲。

2004年, 陳莊村因劃分宅基地遇到問題,

群眾“炸了鍋”, 同時, 村“兩委”不和、道路失修等矛盾也顯露出來。 這時, 李愛玲臨危受命, 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

上任後, 李愛玲帶著村“兩委”班子制定了3年奮鬥目標和年度工作計畫, 並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 順利解決了宅基地問題。

矛盾解決了, 但村裡落後的面貌並沒有改變。 2012年, 陳莊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 全村728口人中有47戶197名貧困人口。 “當時, 周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甯讓閨女遠嫁千里, 也不往陳莊挪一磚(陪嫁物品)。 ’”李愛玲回憶說。

發展才是硬道理。 2012年以來, 李愛玲先後爭取資金170多萬元, 修建村內道路8000余米;爭取扶貧到戶增收專案, 在村裡發展“大蒜—花生”高效種植項目;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投入資金200余萬元, 修下水道、粉刷牆壁、綠化街道……2016年, 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820元, 陳莊村終於脫貧了。

康秀建是最早參與陳莊村成立合作社的貧困戶。 2015年, 李愛玲聯合康秀建和另兩戶貧困戶以及村會計康秀立成立了合作社, 約定由李愛玲和康秀立出資, 3戶貧困戶只分紅, 不承擔損失。

2016年1月, 合作社建起兩座大型溫室大棚, 開始發展綠色蔬菜種植。 當年11月, 村裡爭取到“河南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 用100多萬元資金搭建了3座大型溫室大棚, 為村集體創收奠定了基礎。

如今, 康秀建夫婦靠每天在溫室大棚打工, 年收入將近4萬元。

建強黨支部“倒數”變“正數”

今年1月29日, 康秀建來到村委, 找到了正在值班的李愛玲。 “李書記, 我想辦個養豬場,

向銀行貸款需要有人擔保, 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

“只要你好好幹, 我給你擔保。 ”李愛玲立刻和康秀建一起到銀行, 為其進行擔保。 沒多久, 貸款順利發到了康秀建手中。

這件事, 還有其他村幹部接待服務群眾的事, 都寫在了陳莊村的便民服務工作記錄本上。 陳莊村“兩委”成員每天都排班接待村民, 為他們排憂解難, 化解心中的“疙瘩”。

“疙瘩”解開了, 幹部和群眾的心更近了。 村“兩委”換屆剛結束, 56歲的李愛玲再次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參加競選的上一任支部委員和村委委員也都獲得連任。

“去年, 李書記不小心把腰摔骨折了。 她沒跟別人說, 獨自到醫院治療後, 第二天就回村了。 ”村支部委員梁新建說, “她腰上打著鋼釘還在不停為村裡忙碌著。

看到‘班長’這麼拼命, 我們沒啥說的, 只有好好幹!”

黨員常萬超說, 以前組織生活不規範, 支部號召沒人聽。 如今, 支部每月1日都會開展“5+N主題黨日”活動, 組織黨員集體學習, 開展民主議事、志願服務等, 全村45名黨員的身份意識不斷增強。 “現在, 村集體只要有活兒, 黨員首先搶著幹。 ”

從全鄉黨建考核排名倒數的窮村, 到如今人人稱道的美麗鄉村, 看著村裡發生的變化, 李愛玲感到既自豪又有壓力:“村裡剛剛被確定為開封市鄉村振興試點村, 這是陳莊新的發展機遇。 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 才能把陳莊村建設得更加富裕美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