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炮聲一響,原油真的飛漲?——對比近30年歷次戰爭前後油價走勢,兼論當前中東最大風險點

戰爭!

北京時間週六早上9點, 雙休日第一天, 在大多數人還在享受補覺時光的時候, 美國宣佈已下令對敘利亞化學武器相關設施進行精確打擊。

根據現場發回的圖片,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已經發生了好幾起爆炸事件。 三處科學研究機構和多處軍事基地也遭到襲擊, 目前第一輪襲擊已經終止, 美方表示除非敘利亞停止使用化學武器, 攻擊不會停止。

美國國防部也召開記者會, 稱第一個打擊目標是一個科研中心, 第二個目標是霍姆斯以西一個化武儲存中心, 第三個目標是一個化武儲存和軍事指揮綜合體。

炮聲一響, 原油飛漲?——怕是晚了

從近期原油走勢來看, 市場明顯已經消化了大部分預期並“Price in”, 原油期貨已飆漲至2014年12月以來最高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 2011年至2017年間, 敘利亞區域已發生至少14起衝突事件, 從黃金走勢圖看, 投資者對此區域的衝突事件似乎也習以為常。

分析地緣衝突、戰爭對金融市場影響時一定要強調兩個字:短期!短期!!

另外需要注意的事實是, 攻打敘利亞本身不會對原油產量造成太大影響。

根據彭博的統計, 敘利亞目前原油產量1.5萬桶/天, 只佔據全球原油日產量約1.6%, 而在2000年時, 其產量還有60萬桶/天。 所以說, 單考慮敘利亞本身原油產量對於油價的影響, 微乎其微。

然而, 儘管目前敘利亞的原油產量還不及古巴、紐西蘭和巴基斯坦,

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 臨近的都是主要的中東產油國, 夾於“俄羅斯—中亞—中東—北非”這一重要產油帶之間, 亦接近原油運輸重要通道, 伊拉克北部通往土耳其管道及埃及蘇伊士運河均在其三百公里範圍內。

在武裝打擊事件的衝擊下, 原油短期反彈邏輯或還將強化, 但長期來看主導油價的核心邏輯仍是供需, 一旦中東緊張局勢緩解, 風險情緒的下降也將很快使油價出現快速回檔。

兩張圖:複盤中東地緣事件對原油價格影響一覽

當前中東地區最大的風險:伊朗

對於油價而言,目前中東地區最大的風險還是伊朗。

美國財長以及特朗普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將在2018年5月不再延長豁免對伊朗制裁。

伊朗之所以與美國反目後還在持續研發核武器,背後自然少不了俄羅斯的支持。而且伊朗還存在與沙特的不睦。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沙特都是美國在中東的心腹之一,雖然近幾年關係似乎大不如前。只是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美國於2016年停止了對伊朗的制裁。

一旦美國再次制裁伊朗,並禁止其進入銀行等清算系統以及對於石油設施實施制裁,伊朗的原油產量多少都將受到影響,具體受影響程度將視制裁力度以及參與者結構而定。如果沒有聯合國以及歐盟的聯合制裁,單憑美國的制裁,很難造成伊朗原油產量像2012年之後那樣的急劇下滑。

另外,興業研究還認為需警惕輸入性通脹造成中東局勢不穩。在美國雙赤字帶來的美元中長期貶值壓力,以及油價升高推升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下,中東地區的輸入性通脹可能也會加劇。這將導致中東這些經濟結構過度倚重原油的國家內部進一步的不穩定,進而影響原油產量,反過來進一步推高油價。

附:這四張圖看清近30年戰爭前後原油價格走勢

1. 海灣戰爭(1991.1.17-1991.2.28)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恢復科威特主權及領土完整,在聯合國的授權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Gulf War)。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2. 科索沃戰爭(1999.3.24-1999.6.10)

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組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個民族占10%。科索沃雖為彈丸之地,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3. 伊拉克戰爭(2003.3.20-2011.12.18)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21天后美英聯軍攻下巴格達,27天美國宣佈戰爭結束,但整體局勢依舊不穩定。

4. 利比亞戰爭(2011.2.16-2011.10.20)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紮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紮菲的勢力。3月19日,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發起“奧德賽黎明”行動,開始通過武裝力量介入利比亞內戰,這標誌著利比亞國家內部的騷亂開始演變為一場由美英法等多國部隊針對利比亞而發動的戰爭。

Reference:

當前中東地區最大的風險:伊朗

對於油價而言,目前中東地區最大的風險還是伊朗。

美國財長以及特朗普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將在2018年5月不再延長豁免對伊朗制裁。

伊朗之所以與美國反目後還在持續研發核武器,背後自然少不了俄羅斯的支持。而且伊朗還存在與沙特的不睦。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沙特都是美國在中東的心腹之一,雖然近幾年關係似乎大不如前。只是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美國於2016年停止了對伊朗的制裁。

一旦美國再次制裁伊朗,並禁止其進入銀行等清算系統以及對於石油設施實施制裁,伊朗的原油產量多少都將受到影響,具體受影響程度將視制裁力度以及參與者結構而定。如果沒有聯合國以及歐盟的聯合制裁,單憑美國的制裁,很難造成伊朗原油產量像2012年之後那樣的急劇下滑。

另外,興業研究還認為需警惕輸入性通脹造成中東局勢不穩。在美國雙赤字帶來的美元中長期貶值壓力,以及油價升高推升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下,中東地區的輸入性通脹可能也會加劇。這將導致中東這些經濟結構過度倚重原油的國家內部進一步的不穩定,進而影響原油產量,反過來進一步推高油價。

附:這四張圖看清近30年戰爭前後原油價格走勢

1. 海灣戰爭(1991.1.17-1991.2.28)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恢復科威特主權及領土完整,在聯合國的授權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Gulf War)。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2. 科索沃戰爭(1999.3.24-1999.6.10)

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組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個民族占10%。科索沃雖為彈丸之地,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3. 伊拉克戰爭(2003.3.20-2011.12.18)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21天后美英聯軍攻下巴格達,27天美國宣佈戰爭結束,但整體局勢依舊不穩定。

4. 利比亞戰爭(2011.2.16-2011.10.20)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紮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紮菲的勢力。3月19日,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發起“奧德賽黎明”行動,開始通過武裝力量介入利比亞內戰,這標誌著利比亞國家內部的騷亂開始演變為一場由美英法等多國部隊針對利比亞而發動的戰爭。

Reference: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