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關注心理健康,刻不容緩|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

最近幾十年間, 伴隨著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較大變化, 以及社會、文化和經濟的不斷發展, 世界範圍內人類的“疾病譜”已經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 一些曾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傳染性疾病逐漸減少或消失, 與心理、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緊密相關的疾病(主要指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患病率不斷上升, 逐漸佔據疾病譜的前列。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指出, 21 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心理疾病和適應不良。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報告, 2007 年全球有 10 億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 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成為人類健康的最突出的威脅。 另外,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壓力, 致使一組心理因素在其發病、病程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疾病—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 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消化性潰瘍等)的發病率也呈逐漸上升趨勢。

最近 30 年來, 中國人的疾病譜也出現類似的變化趨勢。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 年)公佈的資料, 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 1 億人以上。 另有研究資料顯示, 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 1600 萬。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5 年公佈的資料顯示, 我國目前僅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 429.7 萬人, 另外還有更大數量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由於多種原因尚未進入精神衛生服務的範圍。 我國精神疾患約占全部疾病和傷殘總負擔的 1/5, 其排名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位列首位。 預計到 2020 年, 這一比率將可能會升至 1/4。

與此相對的是, 中國目前對精神衛生的投入僅占衛生整體預算的 2.35%;在中國醫學界, 精神醫學和精神衛生也是一個相對比較薄弱的領域。 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1 年公佈的資料, 中國醫院精神疾病床位數量為每 10 萬人 14.7 張, 精神科醫生的比例每 10 萬人僅 1.53 人, 分別為世界平均水準的 1/4 和 1/3。

可見, 我國精神衛生工作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挑戰, 來滿足國人對於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人們首先想到並要求實施的舉措, 通常是增加國家財政對精神衛生領域的投入, 大力發展我國的精神衛生事業, 培養更多的精神醫學專科醫生和護士, 增加精神醫學專科醫院和床位的數量。 我們認為, 這些應對措施是必要的, 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 但是, 僅僅採取這些措施並不能有效地降低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病率。 大量的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患者不斷湧現, 再多的精神衛生經費投入、再多的專科醫院和醫生護士也難以負擔和有效應對。

因此, 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應對舉措, 是切實貫徹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預防為主”的方針, 即事先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 在我國制定的精神疾病三級預防網路中, 只有第一級的預防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預防。 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第一級預防是目前我國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預防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它不僅需要精神醫學專業人士, 而且需要其他醫學工作者、心理衛生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 方能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先進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顯示,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是由多種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文化、經濟、家庭、人際)和自然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大量研究和臨床觀察顯示,心理應激和不良心身素質在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病和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許多情形下,心理應激是這些疾病發病的誘因(“外因”),而身心素質則是在一段時間內對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因素,可以說,不良身心素質是造成這些疾病發生的“內因”。因此,僅就心理社會性的預防而論,減少應激事件的發生、優化和提升心身健康素質,便是最關鍵的預防措施。任何著眼于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水準、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的努力,最終都應當聚焦於如何優化和提升人們的健康素質,特別是心理健康素質,即培育和提升健全人‍格。

另外,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行業、新的技術和工作領域,這些領域和許多傳統工作領域一樣,大都對就業者的心理健康素質(或心理品質)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從理論上看,每一種工作都有最適合去做的人才,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做的工作。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通過人才心理測評為工作崗位選取最適合的應聘者,並對已有就業者進行崗位心理培訓,使他們擁有工作所要求的心理健康素質,也就是努力實現在心理健康素質匹配上的“職得其人,人盡其‍能”。

然而,究竟什麼是素質、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或“健全人格”是由哪些具體的心理或行為特質構成的?如何進行心理評估?這些心理特質之間存在哪些聯繫?儘管國內外文獻中可以發現針對個別心理健康特質(如自我效能信念、心理彈性、人格堅韌性)的研究報導和測評工具,但缺少大樣本的常模資料,更缺少整體或系統的研究報告和成套的測評系統。可見,系統整體地探討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基本結構及其評定策略與方法,以及制訂國人相關心理健康素質的全國常模,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人才選拔與培訓等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在國內外心理衛生界和人力資源領域,這是一項急待專業工作者重點開發的研究和實踐領域。借助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專案提供的基金支援,我們承擔了這項耗費較大而又艱巨的工作任‍務。

在《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一書中,素質(diathesis)被界定為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G×E)而形成的身心特質(biological andpsychological trait)的綜合體。各種身心特質具有內生性、穩定性、可變性、潛伏性及結構性與功能性的特點。從性質上看,素質可以分為身體的生物學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依據對於健康/疾病的影響,素質又可區分為健康(的)素質(healthy diathesis)和疾病易感素質(vulnerable diathesis)。健康素質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內在的保護性因素,是幫助人們應對或抵制各種有害環境因素的影響,防止疾病發生的“正能量”的源泉或“發生器”。疾病易感素質則是促使人患病的“負能量”的源泉或內‍因。

心理素質(psychological diathesis)大體上被分為能力素質(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和人格素質兩大部分;同個體心身健康密切相關的心理素質,被稱作心理(的)健康相關素質(psychologicalhealth-related diathesis),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核心是人格素質(能力素質的負載量一旦達到相當水準,它們與健康/疾病就不再有肯定的聯繫)。心理健康相關素質又被分為心理(的)健康素質(psychological healthydiathesis)(如自信性或自我效能信念、樂群性、友善性、愉悅性或樂觀性、人格堅韌性和心理彈性等)和心理(的)疾病易感素質(psychological vulnerablediathesis)(如自卑或自我挫敗性、敵對性、孤僻性、焦慮特質、抑鬱氣質和偏執性人格特質‍等)。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工作自 2010 年 10 月開始提前啟動,2012 年 12 月得到教育部重大專案正式立項通知。五年多來,課題組的各位專家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遵循心理測量學原理和研究專案的整體規劃,精心構思、嚴謹設計、緊密協作、勤奮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不僅創編了由 10 個不同的心理健康特質(素質)評定量表組成的“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而且在全國採樣完成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標準化工作。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較好地滿足了多項心理測量學指標,是一個本土化的、適合中國成年人使用的系統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測評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此期間,課題組撰寫了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課題相關的科研論文 23 篇(已公開發表 15 篇,待發表 8 篇),還有一篇論文(The Diathesis-Stress Reciprocal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Model)提交世界心理治療大會(南非德班,2014)並在分會論壇上宣讀;出版一部理論專著《素質-應激交互調節與仲介模型—心理病理素質-應激模型的發展》(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

作為研究項目的結項著作,本書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全書由總論(第一章)、各論(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和結語三大部分組成。在總論中,著者重新界定了素質、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等基本專業術語,提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模型,並開發出“素質-應激交互調節與仲介模型”作為本研製工作的理論依據之一,規劃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工作並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各論部分(第二至第十二章)中,各位著者分別探討了人際健康素質、一般自我概念(自我心理素質)、堅韌人格、心理彈性、情緒性素質、生活信念、健康信念、社會贊許性、認知風格和應對風格及核心心理健康素質等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概念、結構及其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介紹了依據心理測量學原理創編的 10 個量表的編制和標準化情況;分別描述了對各自創編的心理健康素質量表建立全國常模的情況。本書“結語”部分歸納整理了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簡要說明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應用問‍題。

本文摘編自梁寶勇等著《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一書。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

梁寶勇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

ISBN 978-7-03-055535-9

系統、整體地探討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基本結構及其評定策略與方法,以及制訂國人相關心理健康素質的全國常模,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人才選拔與培訓等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在國內外心理衛生界和人力資源領域,這是一項亟待專業工作者重點開發的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首次在國內界定了一些基本的科學術語,包括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素質和心理的健康素質,並首次提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模型;在這些重要工作的基礎上,本書創編了由10個不同心理健康特質(素質)評定量表組成的“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並在全國範圍內採樣完成了標準化工作,首創了中國成年人標準。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較好地滿足了多項心理測量學指標,是一個本土化的、適合中國成年人使用的系統的心理健康素質測評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本書適合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人口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生參考使用,同時也對心理衛生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課題組

課題負責人

梁寶勇 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課題組成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方曉義 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國華 心理學博士,濰坊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白學軍 心理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 強 社會學博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 麗 心理學博士,天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秀閣 心理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郝志紅 心理學博士,天津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洪 煒 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課題組秘書

張秀閣(兼‍任)

程 誠 心理學博士,天津大學副教授

吳雨晨 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講師

(本期編輯: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來稿

先進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顯示,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是由多種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文化、經濟、家庭、人際)和自然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大量研究和臨床觀察顯示,心理應激和不良心身素質在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病和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許多情形下,心理應激是這些疾病發病的誘因(“外因”),而身心素質則是在一段時間內對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因素,可以說,不良身心素質是造成這些疾病發生的“內因”。因此,僅就心理社會性的預防而論,減少應激事件的發生、優化和提升心身健康素質,便是最關鍵的預防措施。任何著眼于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水準、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的努力,最終都應當聚焦於如何優化和提升人們的健康素質,特別是心理健康素質,即培育和提升健全人‍格。

另外,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行業、新的技術和工作領域,這些領域和許多傳統工作領域一樣,大都對就業者的心理健康素質(或心理品質)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從理論上看,每一種工作都有最適合去做的人才,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做的工作。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通過人才心理測評為工作崗位選取最適合的應聘者,並對已有就業者進行崗位心理培訓,使他們擁有工作所要求的心理健康素質,也就是努力實現在心理健康素質匹配上的“職得其人,人盡其‍能”。

然而,究竟什麼是素質、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或“健全人格”是由哪些具體的心理或行為特質構成的?如何進行心理評估?這些心理特質之間存在哪些聯繫?儘管國內外文獻中可以發現針對個別心理健康特質(如自我效能信念、心理彈性、人格堅韌性)的研究報導和測評工具,但缺少大樣本的常模資料,更缺少整體或系統的研究報告和成套的測評系統。可見,系統整體地探討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基本結構及其評定策略與方法,以及制訂國人相關心理健康素質的全國常模,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人才選拔與培訓等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在國內外心理衛生界和人力資源領域,這是一項急待專業工作者重點開發的研究和實踐領域。借助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專案提供的基金支援,我們承擔了這項耗費較大而又艱巨的工作任‍務。

在《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一書中,素質(diathesis)被界定為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G×E)而形成的身心特質(biological andpsychological trait)的綜合體。各種身心特質具有內生性、穩定性、可變性、潛伏性及結構性與功能性的特點。從性質上看,素質可以分為身體的生物學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依據對於健康/疾病的影響,素質又可區分為健康(的)素質(healthy diathesis)和疾病易感素質(vulnerable diathesis)。健康素質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內在的保護性因素,是幫助人們應對或抵制各種有害環境因素的影響,防止疾病發生的“正能量”的源泉或“發生器”。疾病易感素質則是促使人患病的“負能量”的源泉或內‍因。

心理素質(psychological diathesis)大體上被分為能力素質(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和人格素質兩大部分;同個體心身健康密切相關的心理素質,被稱作心理(的)健康相關素質(psychologicalhealth-related diathesis),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核心是人格素質(能力素質的負載量一旦達到相當水準,它們與健康/疾病就不再有肯定的聯繫)。心理健康相關素質又被分為心理(的)健康素質(psychological healthydiathesis)(如自信性或自我效能信念、樂群性、友善性、愉悅性或樂觀性、人格堅韌性和心理彈性等)和心理(的)疾病易感素質(psychological vulnerablediathesis)(如自卑或自我挫敗性、敵對性、孤僻性、焦慮特質、抑鬱氣質和偏執性人格特質‍等)。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工作自 2010 年 10 月開始提前啟動,2012 年 12 月得到教育部重大專案正式立項通知。五年多來,課題組的各位專家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遵循心理測量學原理和研究專案的整體規劃,精心構思、嚴謹設計、緊密協作、勤奮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不僅創編了由 10 個不同的心理健康特質(素質)評定量表組成的“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而且在全國採樣完成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標準化工作。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較好地滿足了多項心理測量學指標,是一個本土化的、適合中國成年人使用的系統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測評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此期間,課題組撰寫了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課題相關的科研論文 23 篇(已公開發表 15 篇,待發表 8 篇),還有一篇論文(The Diathesis-Stress Reciprocal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Model)提交世界心理治療大會(南非德班,2014)並在分會論壇上宣讀;出版一部理論專著《素質-應激交互調節與仲介模型—心理病理素質-應激模型的發展》(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

作為研究項目的結項著作,本書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全書由總論(第一章)、各論(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和結語三大部分組成。在總論中,著者重新界定了素質、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等基本專業術語,提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模型,並開發出“素質-應激交互調節與仲介模型”作為本研製工作的理論依據之一,規劃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工作並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各論部分(第二至第十二章)中,各位著者分別探討了人際健康素質、一般自我概念(自我心理素質)、堅韌人格、心理彈性、情緒性素質、生活信念、健康信念、社會贊許性、認知風格和應對風格及核心心理健康素質等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概念、結構及其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介紹了依據心理測量學原理創編的 10 個量表的編制和標準化情況;分別描述了對各自創編的心理健康素質量表建立全國常模的情況。本書“結語”部分歸納整理了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簡要說明了“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應用問‍題。

本文摘編自梁寶勇等著《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一書。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

梁寶勇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

ISBN 978-7-03-055535-9

系統、整體地探討心理健康相關素質的基本結構及其評定策略與方法,以及制訂國人相關心理健康素質的全國常模,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人才選拔與培訓等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在國內外心理衛生界和人力資源領域,這是一項亟待專業工作者重點開發的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

《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首次在國內界定了一些基本的科學術語,包括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素質和心理的健康素質,並首次提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模型;在這些重要工作的基礎上,本書創編了由10個不同心理健康特質(素質)評定量表組成的“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並在全國範圍內採樣完成了標準化工作,首創了中國成年人標準。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較好地滿足了多項心理測量學指標,是一個本土化的、適合中國成年人使用的系統的心理健康素質測評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本書適合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人口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生參考使用,同時也對心理衛生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的研製”課題組

課題負責人

梁寶勇 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課題組成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方曉義 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國華 心理學博士,濰坊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白學軍 心理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 強 社會學博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 麗 心理學博士,天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秀閣 心理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郝志紅 心理學博士,天津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洪 煒 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課題組秘書

張秀閣(兼‍任)

程 誠 心理學博士,天津大學副教授

吳雨晨 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講師

(本期編輯: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來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