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和尚,一生經歷過九個皇帝,其中7位拜他為師

老陽按:古代, 有一個職務叫做國師, 一個國家最有道德和水準的宗教人才能擔任, 這位和尚, 卻當了7個皇帝的國師, 他就是清涼和尚。

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 真是不可思議, 他的境界不可思議。 他生曆九個皇帝, 做七個皇帝的國師。 為什麼他能這樣呢?因為他修行是認真修行, 絲毫也不馬虎的, 不是像一般人, 口說修行, 身不修行, 口是心非──口裡說得很對, 心裡完全都不是。 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後, 以“十事自勵”, 以十種事情來勉勵自己。

這十種的事情, 是很要緊的, 我們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知道這十種事。 現在我念給你們聽一聽: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肴;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這十種, 我再來給你們略略地解釋一下: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無時無刻都穿著袍、搭著衣, 很鄭重其事地, 像個比丘的樣子;表, 就是樣子。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他的心對於佛所說的規矩, 一定遵守的, 絕不違背;遵守佛所說這一切的戒律。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華嚴經》就叫“法界之經”。 背, 是不違背。 凡是有《華嚴經》的地方, 他一定對著《華嚴經》來坐, 不背著《華嚴經》來坐, 不用這個脊背對著經典來坐。 你們各位聽聽, 人家這種的願力, 不要說對佛, 就是對經, 他也不會背後對著經來坐。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情, 是愛情的情;礙, 是障礙的礙, 不是情情愛愛的愛。 對於情, 有障礙的這種境界, 他不染。 不染, 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面。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這個願看起來不太公道, 比丘尼很不高興的, 但是他還是照常地發願。 說什麼呢?他說他的腳不踩到尼寺院門口的土上;他不僅不走到尼寺裡面, 就是連門口的塵土他都不踩。

尼, 就是比丘尼, 單單住有比丘尼的廟, 就是尼姑庵。 他就連門口的塵土,

都不踩的。 這個意思怎麼樣?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廟上去。 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到過比丘尼的寺廟去, 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親近他:“他不來算了, 我們也不去。 ”

你們想一想, 這要是你們西方人就會說:“哎呀, 這簡直神經病嘛, 這又有什麼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廟上, 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 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的。 這位清涼國師他太清涼了, 涼得太厲害了, 一點都沒有熱情”, 對不對啊?因為他太過清涼了, 一點情感也沒有, 沒有什麼情感, 所以能發這個清涼的願。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不要說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 他連在家居士睡的床, 他都不觸。 觸, 就是不touch, no touch, 不接觸。 你想一想你夠不夠這個資格啊?你怎麼樣啊?哈!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非儀, 就是不合乎威儀的, 不合乎禮儀的這種因緣, 他都不看。 好像那作戲的, 或者跳舞的, 或者唱歌的, 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 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 這些他都不看的。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肴:過了午, 口裡不要說吃東西, 就連嘗一嘗它有什麼味道, 他都不嘗的。他不會說:“這個東西什麼滋味?我試一點點”,他都不試的,更不要說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麼樣子。想出家,那麼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肴,就是吃的菜飯;肴饌,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什麼都包括在內。他不要說菜飯,甚至於連一個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嚴厲的。有人說: “師父許可我們晚間吃個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麼水果之類的,這許可的啊!”

不錯,就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強強開這麼一個方便法,說可以的。到時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連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連牛奶等漿類都不喝的。你們要是餓的話,也可以喝點漿類,不要偷著吃東西,聽見沒有?要依教奉行,不要聽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佛。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旁邊,保護他這個衣缽。

所以這位清涼國師,他天天以這十種的事來勉勵自己,沒有師父教他的。沒有哪個師父說:“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著經坐。”沒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曆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唐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誕日,當時他住錫在五臺山“大華嚴寺”,德宗皇帝詔請入殿,開示《華嚴》宗旨。皇帝一聽龍心大悅,讚歎說:“講得真是妙啊!”於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再詔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臺山” 為“清涼山”。

你們看看,他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

他都不嘗的。他不會說:“這個東西什麼滋味?我試一點點”,他都不試的,更不要說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麼樣子。想出家,那麼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肴,就是吃的菜飯;肴饌,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什麼都包括在內。他不要說菜飯,甚至於連一個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嚴厲的。有人說: “師父許可我們晚間吃個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麼水果之類的,這許可的啊!”

不錯,就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強強開這麼一個方便法,說可以的。到時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連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連牛奶等漿類都不喝的。你們要是餓的話,也可以喝點漿類,不要偷著吃東西,聽見沒有?要依教奉行,不要聽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佛。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旁邊,保護他這個衣缽。

所以這位清涼國師,他天天以這十種的事來勉勵自己,沒有師父教他的。沒有哪個師父說:“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著經坐。”沒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曆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唐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誕日,當時他住錫在五臺山“大華嚴寺”,德宗皇帝詔請入殿,開示《華嚴》宗旨。皇帝一聽龍心大悅,讚歎說:“講得真是妙啊!”於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再詔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臺山” 為“清涼山”。

你們看看,他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