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點」遵義市:八個堅持推動文明村鎮創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著力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準,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2018年4月遵義市文明委印發了《遵義市“四在農家·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三年行動方案》, 將緊緊圍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 著力“八個堅持”, 分年度、分片區、分層次推進文明村鎮創建。

將文明村鎮創建與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統籌推動, 2018年將創建451個縣級以上文明村鎮, 2019年創建300個文明村鎮, 2020年創建400個文明村鎮, 加上已經成功創建的304個, 未來三年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將占遵義市行政村鎮的84%以上。

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準, 遵義將分片區非均衡推進創建, 到2020年中心城區(紅花崗、匯川、播州、新蒲新區、南部新區)將實現全覆蓋, 桐梓和綏陽將達到70%以上;北部片區(務川、道真和正安)將達到省級65%的創建基本要求;東部片區(湄潭、余慶、鳳岡)將確保縣級以上文明村鎮達到80%;西部片區(仁懷、赤水、習水)將確保縣級以上文明村鎮達到75%以上。 同時分層次推進創建工作, 每年市、縣兩級按照1:7的比例分別打造“四在農家·文明村鎮”示範點, 農民群眾對文明村鎮創建知曉率達到90%以上, 滿意率達到70%以上, 讓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成為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和載體, 有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水準。

堅持價值引領鄉風文明。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根本任務, 貫穿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融入到農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進一步堅定農民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以滿足農村需要、貼近農民實際為方向,

創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引導農民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 廣泛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惠民活動。 提升推廣農村“文化牆”的成功做法, 拓展以文化人的有效載體。

堅持“四在農家”品牌統領。 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品牌統領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 大力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 不斷深化和拓展“富在農家增收入、學長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的工作內涵。 根據省級文明村鎮測評體系, 結合遵義實際, 按照“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四大內容, 修訂完善遵義市2018年文明村鎮創建測評體系, 使文明村鎮創建考核有標準,

建設有方向。

堅持服務脫貧攻堅。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服務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戰略部署, 傳承紅色文化, 講好遵義故事, 構築遵義精神高地,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凝神聚力。 把扶“志”增“智”助力扶貧脫貧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

“立志向、鼓士氣、強意志”, 大力弘揚遵道行義、自強不息、勤勞勇敢、苦幹實幹的優良傳統, 激發貧困地區農民群眾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窮面貌的堅定信念和頑強鬥志, 凝聚感恩奮進、自力更生的強大力量。 將不斷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群眾自我發展和自身造血的能力, 注重在易地扶貧搬遷點統籌推進文明村鎮創建。

堅持推動移風易俗。 從各地農村實際出發, 聚焦問題補齊短板, 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使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更加符合時代要求、農村實際和農民意願。 堅持重在正面引導、重在規範養成、重在群眾自覺。 加強基本殯葬公共服務設施, 逐步解決亂埋亂葬等陋習舊俗。在全市範圍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劃定紅白喜事合理標準規模,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現象,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推動形成婚事新辦、厚養薄葬新習俗新風尚,培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堅持開展鄉村文化活動。以滿足農村需要,貼近農民實際為方向,創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有效利用公共文化廣場、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結合地方特色文化,開展“我們的節日”、民間藝術表演、傳統優秀文化表演等文化活動。充分挖掘傳統村落、古村落優秀文化,展示源遠流長的鄉風文明。

堅持完善陣地建設。圍繞人居相對集中地帶規劃建設公共文化廣場,廣場內容有舞臺、宣傳欄、文化牆等其他文化配套設施,加大公共文化向邊遠村鎮延伸。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作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系列活動、展示鄉風文明建設,刊播系列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要陣地。

堅持推動鄉風文明。積極宣傳貫徹《貴州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結合月評各地好人和好人榜推薦評選工作,選樹一批農民身邊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好人,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讓文明可學。結合各地農村道德講堂建設,不斷豐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內容,發掘新時代“新鄉賢”,讓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

堅持完善村規民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各地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俗易懂地融入其中,形成群眾能明白、願遵守的約定俗成。按照“群眾認可、辦事公道”、敢說敢評、會說會評”的要求,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等鄉村自我管理組織,廣泛開展鄉風評議,用民間輿論、群眾評價的力量褒揚鄉村新風、反對不良行為。

編輯:張鑫

審核:孟炳祥

逐步解決亂埋亂葬等陋習舊俗。在全市範圍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劃定紅白喜事合理標準規模,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現象,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推動形成婚事新辦、厚養薄葬新習俗新風尚,培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堅持開展鄉村文化活動。以滿足農村需要,貼近農民實際為方向,創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有效利用公共文化廣場、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結合地方特色文化,開展“我們的節日”、民間藝術表演、傳統優秀文化表演等文化活動。充分挖掘傳統村落、古村落優秀文化,展示源遠流長的鄉風文明。

堅持完善陣地建設。圍繞人居相對集中地帶規劃建設公共文化廣場,廣場內容有舞臺、宣傳欄、文化牆等其他文化配套設施,加大公共文化向邊遠村鎮延伸。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作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系列活動、展示鄉風文明建設,刊播系列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要陣地。

堅持推動鄉風文明。積極宣傳貫徹《貴州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結合月評各地好人和好人榜推薦評選工作,選樹一批農民身邊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好人,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讓文明可學。結合各地農村道德講堂建設,不斷豐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內容,發掘新時代“新鄉賢”,讓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

堅持完善村規民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各地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俗易懂地融入其中,形成群眾能明白、願遵守的約定俗成。按照“群眾認可、辦事公道”、敢說敢評、會說會評”的要求,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等鄉村自我管理組織,廣泛開展鄉風評議,用民間輿論、群眾評價的力量褒揚鄉村新風、反對不良行為。

編輯:張鑫

審核:孟炳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