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沙上的綠色遠征

如今, 民權林場經營面積達6.9萬畝, 林木蓄積總量18.7萬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達79.7%, 成為豫東重要的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 魏文慧 攝

這份檔,

來得悄無聲息, 但卻在民權林場引起了震動。

4月4日, 河南省林業廳發出《關於向商丘市民權林場學習活動的通知》, 要求全省林業系統向民權林場學習。

在林場工作和生活了63年的老場長康心玉感慨地說:“我們幾十年、幾代人就幹了種樹一件事, 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呀!”包括現任的林場領導班子和職工, 也都覺得自己幹的事很普通。

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勞動集體!他們不忘初心, 久久為功。

68年來, 三代人持續接力, 在黃沙與鹽鹼地上, 憑著堅韌不拔, 築起了6.9萬畝的“綠色長城”, 這就是名列“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之一的民權林場申甘林帶。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今春, 民權縣又雄心勃勃地提出再造3.6萬畝生態林帶的建設構想,

接棒永不停步的綠色遠征。

一鍬鍬種出來的“綠色長城”

清明節後, 又接連下了幾場春雨。 一碧萬頃的民權林場申甘林帶更顯生機:一片片森林“接應”藍天, 一排排幼苗綿延新綠, 一方方花海顯出“清水出芙蓉”的百般嫵媚。 在這濕潤而甜蜜的空氣中驅車前行, 我們很難想到, 這裡曾經是黃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一碗飯, 半碗沙, 吃頓飯, 硌掉牙”;“東望黃沙不長草, 西看鹽鹼苗不生”。 據《黃河志》和《民權縣誌》記載, 黃河決口改道, 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沙丘群。 在此後風沙倡狂的近百年間, 這裡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好過的閻王殿, 難過的民權縣”, 道盡當年這裡的貧瘠與悲涼。

“固風沙、除澇災、治鹽鹼, 要想過上好日子, 必須翻過這‘三座大山’。

”很多老職工提起當時的困難, 仍然唏噓感歎。

1949年12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豫東沙荒造林管理處, 這便是民權林場的前身。 1962年, 管理處被收歸林業部, 更名為林業部河南省商丘機械林場。

作為林場的第一個中專生和首任場長, 1955年畢業于洛陽林校分配至此的康心玉經歷了它的艱難與滄桑。

“沙窩深, 隨便一腳踩下去就能到腳踝, 只一下沙子就把鞋灌滿了, 所以, 大家都養成了不穿鞋的習慣, 光著腳、拉著幾十斤重的草繩, 一邊規劃行距和株距, 一邊用大鐵鍬挖坑栽樹。 日復一日, 每天在沙窩裡撲騰不少於15公里。 ”康心玉說。

栽樹難, 守護更難。 三年困難時期, 這裡的槐花和榆錢讓周邊成千上萬的人免於饑荒。 但隨著大面積林木被毀,

風沙再現。

毀了, 栽;再毀, 再栽!這個在黃沙中走出來的群體, 沒有一個人在在栽樹面前彷徨和退縮。

育苗、施肥、規劃、栽種、管護, 這無休止的重複與堅守, 體現著根植於內心的精神力量。

黃沙起, 黃沙落。 從一畝苗到萬畝林, 綠色的希望頂天立地。

1997年, 林場更名為商丘市民權林場。 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 民權林場人陷入了生活朝不保夕的狀態。 有的人離開了, 但大多數人選擇了堅守, 即使最困難時每年只發3個月工資, 他們都沒有停止手裡的工作。

“餓著肚子也要栽樹!”“再苦再難都不能毀林!”這是精神的堅守, 這是不變的初心。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黃沙鹽鹼換新顏。

如今, 民權林場經營面積達6.9萬畝, 林木蓄積總量18.7萬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達79.7%, 成為豫東重要的生態屏障。

“功成不必在我”的事業接力

為留下佟超然, 康心玉沒少下功夫。

作為林場的第一位大學生, 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佟超然是林場劃歸林業部後下派開展工作的。 林場劃歸地方後, 佟超然有一次上調的機會。

“但上調函被我扣下啦!他不能走!像他這學歷的人, 稀缺得很, 一走, 這科技育苗就黃了!”康心玉望著身旁曾經的老搭檔、林場原總工程師佟超然說, “為留下他, 我在地委等了三天, 找到了當時的地委書記說明情況。 ”

沒走成的佟超然根本沒去想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 “聽從組織安排, 在哪裡有用, 就在哪裡發光。 ”

在他的帶領下, 民權林場的楊樹、刺槐良種選育始終領先全國, 提高了沙區墾荒植樹的成活率,強化了林帶防風固沙功能。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地都急需人才,但民權林場這片偏遠閉塞之地卻是人才“富礦”:留下的都是大中專畢業生,各個科室都有技術能手,連辦公室主任都是科技人員。

現在的林場副書記吳思巍,副場長石立忠,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徐蘭成,還有絕大多數的分場場長都是那時候留下並成長起來的。

事業的傳承,讓很多林場人把這裡當作“家”,把一草一木視作生命。

副廠長翟魯民是一家三代林場人。父親翟際發是出了名的“老黃牛”。83歲的老人,至今只要一提起種樹就兩眼放光。他說:“種樹,就是種命,綠化事業到死都不能忘。”

兒子翟文傑自小受祖輩父輩薰陶,大學報考了園林規劃設計專業。至今已在林場工作了11個年頭。

人才的接力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國家林業戰略儲備庫和林業科研的重要基地。中國林科院、河南省林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30多個科研專案、實驗實習基地落戶於此。

從黃沙鹽鹼到林茂果豐,從毀壞到繁榮,這是一代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接力,更是一代代黨員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康心玉黨齡已經足足60年,他就是這裡的“定海神針”。佟超然、吳思巍、石立忠、徐蘭成以及絕大多數分廠負責人都是超過30年黨齡的老黨員。

他們是這片林海的締造者、守護者,同時,他們還肩負著傳幫帶的作用。

沐浴著黨的十八大春風,林場更加強了對年輕黨員的培育與鍛煉。林場場長王偉說,要讓年輕黨員都下到一線去,和新培育的幼苗一起成長。

如今,30多歲的潘斌、申子雙等一批年輕黨員已在西河、申集等林場摸爬滾打多年,逐步成長為業務骨幹。

新征程 再出發

從3月15日到4月18日,李敕一次都沒回過家。

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他都忙著栽樹。

“以前,我搞過養殖、當過司機,漂到外面啥都幹。現在歸了隊,感到有使不完的勁。”李敕說。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林場一直處於經濟困難狀態。為了職工生計,林場把一些地承包給職工,作為工資的替代。自此,包括李敕在內的“承包職工”開始自謀生路。

2016年,國有林場改革在我省全面鋪開,“承包職工”陸續返崗。2018年,國有林場改為財政全額撥款,再加上民權縣每年260萬元的財政支持,職工生活有了保障。

新征程,再出發。

有了崗位、有了工資,這批歸隊的職工為林場發展注入了蓬勃力量。其中,有7名新到崗職工,用了不到20天就栽了520多畝方塊林和7900多米行道樹。

人心齊,活力足,林場的生態經濟效益日益凸顯。

林場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總固碳量、40公里的骨幹林帶對120萬畝農田的保護、涵養水源以及淨化水質等多個方面所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每年可達6.96億元。

其實,遠不止這些。

上萬畝的葡萄、蘋果、花生在林間生長,大量芍藥、丹參、牡丹在林間綻放,還有一個個扶貧基地正在成為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程莊鎮發展林下香菇種植,實現了全鎮2691戶貧困戶全覆蓋,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讓人期待的還有民權縣提出的“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建設構想。以申甘林帶為核心,沿黃河故道再造3.6萬畝生態林帶,著力打造連接濕地公園和生態公園的綠色廊道。

撫今追昔,我們無法不感歎於一代代民權林場人的執著與堅守,正是因為他們,沙荒鹽鹼地才變成了“河南塞罕壩”,成為聞名全國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樣板。

正如省林業廳在《通知》中所說,我們要學習民權林場人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優良品質,學習民權林場艱苦創業、始終保持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學習民權林場的綠色發展新思路——

學習民權林場精神,這片平原林海就會更有希望。

迎著新時代的新希望,這裡正在向綠色發展的更高層次邁進,正在為國家林業戰略安全貢獻著民權力量。

提高了沙區墾荒植樹的成活率,強化了林帶防風固沙功能。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地都急需人才,但民權林場這片偏遠閉塞之地卻是人才“富礦”:留下的都是大中專畢業生,各個科室都有技術能手,連辦公室主任都是科技人員。

現在的林場副書記吳思巍,副場長石立忠,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徐蘭成,還有絕大多數的分場場長都是那時候留下並成長起來的。

事業的傳承,讓很多林場人把這裡當作“家”,把一草一木視作生命。

副廠長翟魯民是一家三代林場人。父親翟際發是出了名的“老黃牛”。83歲的老人,至今只要一提起種樹就兩眼放光。他說:“種樹,就是種命,綠化事業到死都不能忘。”

兒子翟文傑自小受祖輩父輩薰陶,大學報考了園林規劃設計專業。至今已在林場工作了11個年頭。

人才的接力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國家林業戰略儲備庫和林業科研的重要基地。中國林科院、河南省林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30多個科研專案、實驗實習基地落戶於此。

從黃沙鹽鹼到林茂果豐,從毀壞到繁榮,這是一代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接力,更是一代代黨員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康心玉黨齡已經足足60年,他就是這裡的“定海神針”。佟超然、吳思巍、石立忠、徐蘭成以及絕大多數分廠負責人都是超過30年黨齡的老黨員。

他們是這片林海的締造者、守護者,同時,他們還肩負著傳幫帶的作用。

沐浴著黨的十八大春風,林場更加強了對年輕黨員的培育與鍛煉。林場場長王偉說,要讓年輕黨員都下到一線去,和新培育的幼苗一起成長。

如今,30多歲的潘斌、申子雙等一批年輕黨員已在西河、申集等林場摸爬滾打多年,逐步成長為業務骨幹。

新征程 再出發

從3月15日到4月18日,李敕一次都沒回過家。

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他都忙著栽樹。

“以前,我搞過養殖、當過司機,漂到外面啥都幹。現在歸了隊,感到有使不完的勁。”李敕說。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林場一直處於經濟困難狀態。為了職工生計,林場把一些地承包給職工,作為工資的替代。自此,包括李敕在內的“承包職工”開始自謀生路。

2016年,國有林場改革在我省全面鋪開,“承包職工”陸續返崗。2018年,國有林場改為財政全額撥款,再加上民權縣每年260萬元的財政支持,職工生活有了保障。

新征程,再出發。

有了崗位、有了工資,這批歸隊的職工為林場發展注入了蓬勃力量。其中,有7名新到崗職工,用了不到20天就栽了520多畝方塊林和7900多米行道樹。

人心齊,活力足,林場的生態經濟效益日益凸顯。

林場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總固碳量、40公里的骨幹林帶對120萬畝農田的保護、涵養水源以及淨化水質等多個方面所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每年可達6.96億元。

其實,遠不止這些。

上萬畝的葡萄、蘋果、花生在林間生長,大量芍藥、丹參、牡丹在林間綻放,還有一個個扶貧基地正在成為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程莊鎮發展林下香菇種植,實現了全鎮2691戶貧困戶全覆蓋,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讓人期待的還有民權縣提出的“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建設構想。以申甘林帶為核心,沿黃河故道再造3.6萬畝生態林帶,著力打造連接濕地公園和生態公園的綠色廊道。

撫今追昔,我們無法不感歎於一代代民權林場人的執著與堅守,正是因為他們,沙荒鹽鹼地才變成了“河南塞罕壩”,成為聞名全國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樣板。

正如省林業廳在《通知》中所說,我們要學習民權林場人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優良品質,學習民權林場艱苦創業、始終保持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學習民權林場的綠色發展新思路——

學習民權林場精神,這片平原林海就會更有希望。

迎著新時代的新希望,這裡正在向綠色發展的更高層次邁進,正在為國家林業戰略安全貢獻著民權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