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易經543 談“半象” 易學史上的一場鬧劇

半象可以說是易學史上的一場鬧劇。

所謂的“半象”, 就是一半的卦象。 更精確的說, 完整八卦卦象有三畫陰陽, 但它只有兩畫陰陽。

依照一般易學家說法, “半象”首見於虞翻的注解, 但其實虞翻沒有“半象”這樣的用語。 “半象”一辭是清朝之後易學家在說明虞翻“半見”之象而發明的。 而且“半見”之象虞翻很少用, 總計只有四例:

需卦九二「需于沙, 小有言, 終吉」注:「大壯震為言, 兌為口。 四之五, 震象半見, 故小有言。 」

訟初六「不永所事, 小有言, 終吉」注:「小有言, 謂初四易位成震, 言三食舊德, 震象半見, 故小有言。 」

小畜「密雲不雨,

尚往也」注:「需坎升天為雲, 墜地稱雨。 上變為陽, 坎象半見。 故密雲不雨, 上往也。 」

《說卦》「兌為澤」注:「坎水半見, 故為澤。 」

虞翻所謂的「半見」到底是什麼意思?

傳統以來易學家的解讀似乎有些誤解, 特別是把它誤叫作“半象”之後。 例如于省吾《易經新證》說:「凡不足三畫而取象於二畫者謂之半象。 」清焦循《易圖略》, 當代高懷民《兩漢易學史》亦持此論。

依此推論, 「震象半見」意指震的卦象只出現一半, 震的卦象一半是怎樣呢?就是少了一爻, 例如像這樣 , 或者也可能是這樣 。 「坎象半現」呢?就是坎的卦象出現一半, 坎的半象長怎樣?可能和震半象一樣是, 但或許是。

以二畫陰陽來做為三畫卦的半象, 其混亂不經不言而喻, 焦循在《易圖略》的〈論半象〉中列舉甚詳。

再者, 《周易》每一卦明明都有完整的八卦卦象在裡面, 除上下二體還有互體, 在實際占筮上還會有爻變產生的八卦。 放著那麼多完整的八卦卦象不看, 然後只摘取一部份, 硬是讓它變成殘缺不全的卦象, 變殘缺之後再自行腦補把它補齊卦象, 不知這算不算是腦殘。

但這真的是虞翻的意思嗎?

細究之, 虞翻意思顯然不是如此。 如需卦注, 全文意思說得很清楚, 需卦是從大壯卦變而來, 大壯卦的九四跑到五位(四之五)之後變成了需卦。 大壯卦上卦原本是震, 後來變成了坎, 這是所謂的“震象半見”。 因為你看到的坎, 在卦變之前本來是震。

訟卦注講的同樣是卦變, “初四易位成震”意指訟卦初六與九四交換, 變成中孚, 變中孚之後互體有震。

因為虞翻認為中孚卦是訟卦卦變而來, 中孚卦注說:“訟四之初也。 坎孚象在中, 謂二也, 故稱中孚。 ”訟卦注的所謂“震象半見”指的是訟卦互體的離在訟卦變成中孚之後就會變成震, 而中孚卦說的“坎孚象在中”則反向來看“震象半見”, 依虞翻意, “坎孚象在中”也可說是“坎象半見”。

小畜卦注“坎象半見”講的則是爻變, 意指需卦上爻陰變陽之後上體變成巽卦, 原本的需卦上的坎卦於是只有半見。

四個例子中, 只有“兌為澤”的注解或許可以用傳統易學家的方式來解釋。

雖然虞翻所論“半象”不多, 但從以上例子可清楚看出, 以二畫為三畫之半象純萃是望文生義之下的誤解, 這種誤解來自于對虞翻卦變和爻變方法學的陌生與不瞭解。

所謂的「半象」都是就著“卦變”或「爻變」之歷程而言, 而不是隨意挑兩爻, 例如上陰下陽, 然後說這是坎的半象或離的半象或震的半象。 而且他其實是說“某象半見”, 並沒說“半象”。 其用語比較像是一般性的行文用語, 而不是專門述語。 “半象”一辭可說是一個誤解再加上過度詮釋之後的產物。

虞翻這種“半見”之象到清代之後突然之間被易學家所挖掘出來加以採用, 最有名的就是惠棟的《周易述》, 惠棟將這種“半見”之象稱為“半象”, 但所用注例並不多, 而且還嚴守虞翻的半象, 例如他會引用《說卦傳》兌為澤注“坎水半見, 故為澤”而將兌取作坎的半象, 或者可能就著虞翻的卦變脈絡來講半象。

到了清末民初的尚秉和, 大肆鼓吹“半象”之存在,

於省吾《易經新證》也努力大敲邊鼓, 並佐之以甲金文來證明。 但尚秉和的“半象”與虞翻義完全不一樣, 而是他自己望文生義的半象。 其次是, 他還取材《焦氏易林》。 最可笑的是, 他一方面大肆抨擊虞翻卦變、爻變的荒謬不經, 二方面又曲解虞翻的“半見”之象為一半之象, 然後完全不知道虞翻的“半見”之象絕大多數是就著卦變和爻變而談的, 從他說的“虞翻用半象, 謂三四震象半見”(按:這是需卦注, 但尚氏所引有誤。 )、“兌為半震”(按:虞翻無此例), 也可確認他根本就不瞭解虞翻“半見”之義還有卦變的方法學, 更不知他所重視的“半象”必需是以這些他所否認的方法學為基礎。 這種象的誤解與亂用, 只能用鬧劇來形容。

于省吾畢竟不是易學的專家, 在易學上,他對於卦象方面的見解經常是隨著尚秉和而起舞的。他犯的錯誤實在不勝枚舉。例如,他以甲骨文和金文來證明覆象的存在,完全引喻失義。[可參考為什麼上古不會有反對卦(又稱覆卦、綜卦)?]像是虞翻“半象”,他也同樣完全誤解虞翻義,然後用甲骨文和金文的論證來證明“半象”這個完全不存在的東西,至於以李鼎祚直接以陰陽來取象為證,同樣是引喻失義。再如,《易經新證》他多處引世傳輯本《歸藏》卦名,以現今出土資料來比對都證實為誤。如夜卦,理應是蠱卦,於考證認為是豫卦。引馬徒為隨卦,但《歸藏》的規卦才是隨,馬徒應該不是卦名。而當屬隨卦的規卦於考證說是夬卦。於以分為賁卦,但後來的出土資料證明朱太史以分為豫是較正確的。欽應當是咸卦,于考證否認朱太史,說是坎。犖李過已說是坎,於考證說是姤。像這些《歸藏》卦名,當代的出土資料證明了古人考證遠比於省吾還要精准正確很多。由此也可見,隔行如隔山,專家“跨領域”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至於“半見”之象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歸本溯源,還是要看《周易》是否有爻變和卦變的卦象?爻變在春秋筮例及《象傳》中都可找到例證,而且這是成卦之後眼睛可見的卦象,因此爻變卦象的存在是成立的。至於卦變,則請參考卦變研究的文章。

在易學上,他對於卦象方面的見解經常是隨著尚秉和而起舞的。他犯的錯誤實在不勝枚舉。例如,他以甲骨文和金文來證明覆象的存在,完全引喻失義。[可參考為什麼上古不會有反對卦(又稱覆卦、綜卦)?]像是虞翻“半象”,他也同樣完全誤解虞翻義,然後用甲骨文和金文的論證來證明“半象”這個完全不存在的東西,至於以李鼎祚直接以陰陽來取象為證,同樣是引喻失義。再如,《易經新證》他多處引世傳輯本《歸藏》卦名,以現今出土資料來比對都證實為誤。如夜卦,理應是蠱卦,於考證認為是豫卦。引馬徒為隨卦,但《歸藏》的規卦才是隨,馬徒應該不是卦名。而當屬隨卦的規卦於考證說是夬卦。於以分為賁卦,但後來的出土資料證明朱太史以分為豫是較正確的。欽應當是咸卦,于考證否認朱太史,說是坎。犖李過已說是坎,於考證說是姤。像這些《歸藏》卦名,當代的出土資料證明了古人考證遠比於省吾還要精准正確很多。由此也可見,隔行如隔山,專家“跨領域”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至於“半見”之象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歸本溯源,還是要看《周易》是否有爻變和卦變的卦象?爻變在春秋筮例及《象傳》中都可找到例證,而且這是成卦之後眼睛可見的卦象,因此爻變卦象的存在是成立的。至於卦變,則請參考卦變研究的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