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腫瘤學泰斗:40年抗癌巨變,腫瘤不再可怕,患者可以重獲新生!

2018年, 正值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來, 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腫瘤醫學的發展就是其中的縮影。

40年來, 我國的腫瘤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40年前,

以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等“貧窮癌”較為常見, 而如今肺癌、乳腺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等“富貴癌”較為常見。

40年來, 我國腫瘤診療技術也發生了巨變:手術從開腹、開胸、擴大切除, 轉變為腔鏡下的微創術式;化療從全身使用, 轉變為針對基因類型的靶向藥物結合化療使用等。

40年來, 腫瘤患者對於治療的預期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單純延長生命, 到現在追求生活品質。 對乳腺癌患者來說, 還有利用自體脂肪的乳房再造術;對婦科腫瘤患者來說有保育手術……

40年來的巨變, 反映在我國腫瘤診療發展的方方面面。 今天, 讓我們通過各科腫瘤防治專家之口, 感受一下診療進步的發展, 給我們帶來的益處:腫瘤不再可怕, 患者可以重獲新生。

治療綜述篇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 乳腺外科沈鎮宙教授從醫61年, 見證了腫瘤治療的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 與40年前相比, 如今我們腫瘤醫生無論是對腫瘤的認識, 還是腫瘤治療的理念和手段, 都有了質的飛躍。 ”這些改變, 不僅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 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品質。

沈鎮宙教授, 乳腺外科 終身教授

從單一到多樣, 從最大到最准, 從局部到綜合

腫瘤學泰斗沈鎮宙教授談40年來腫瘤診療的變化

認識改變:從“單一”到“多樣”

近幾十年來,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腫瘤特性的瞭解, 我們對腫瘤的認識不再單一化, 開始認識到不同腫瘤的生物機制完全不同, 認識變得多樣化。

過去, 人們對腫瘤發展模式的認識是腫瘤先在局部生長, 然後轉移到淋巴結, 最後轉移到血道, 因而擴大局部手術切除範圍能提高生存率。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們發現應針對腫瘤不同的生物學特性, 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來提高治癒率。

以前, 乳腺癌的治療在完成手術切除後, 只能通過淋巴結是否轉移對其愈後進行預估;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激素受體以及其他一些指標的測定, 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受體陽性的患者, 可能愈後較好, 有些患者不需要再進行化療, 可以用內分泌治療;受體陰性的患者,

則需要進行化療, 對Her2陽性患者可用靶向治療。 針對腫瘤不同的生物學特性, 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

理念改變:從“局部治療”到“綜合治療”

對腫瘤的深入認識, 讓我們意識到腫瘤並不是切得越多、越大, 治療就越徹底;也不是發現得了某種腫瘤後, 手術或者放射治療後就萬事大吉, 相反, 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然而在臨床上, 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並不是指把所有的治療方法疊加起來, 就叫“綜合治療”。 合理的“綜合治療”, 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各項檢測的結果, 瞭解腫瘤的生物特性後, 綜合考慮“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比如手術治療後對沒有淋巴轉移的乳腺癌患者, 一般不需要放療;早期的、2釐米以下的、激素受體呈陽性的、年齡較大的腫瘤患者, 也不需要化療,而用內分泌治療;內分泌治療一定要針對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用;而Her2陽性的患者術後可聯合靶向治療。

手術改變:從“最大範圍切除”到“微創、精准切除”

起初,腫瘤治療理念是最大範圍地切除,以防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因此,臨床上常見的就是患有腫瘤的部位,能切多少就切多少。上世紀60年代時,還曾出現過半身切除的報導。

現在,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各種腔鏡下手術的進展,大範圍切除已成功過渡到最小、最有效的切除。這也是腫瘤治療的根本改變。

此外,藥物在近十年也在飛速地發展,化療藥物、內分泌藥物以及靶向藥物的逐步出現,擴大了手術後輔助治療的“隊伍”,也增加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

乳腺癌篇

在中國,每10人中,就有1人的親友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面對乳腺癌,患者從以前如感覺經歷晴天霹靂,遭受滅頂之災,到如今可以自信滿滿,重獲新生。這就是40年來,乳腺癌診療技術給癌友們帶來的改變。

吳炅 副院長 乳腺外科 主任醫師

從“晴天霹靂”到“活出自信”

乳腺外科專家吳炅教授談乳腺癌診療的改變

發病趨勢:手術從“一年200台”到“一年5000台”

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最大疾病,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患病率高達43/10萬,每年新增病例約21萬;死亡率近10/10萬,發病的平均年齡為42歲,女性乳腺癌發病平均年齡比西方國家提早了10年。

京滬穗等發達城市成為“重災區”,而上海發病率名列全國首位。發病率每年遞增4%,女性在30歲以後就到了乳腺癌的多發期,45歲以後達到發病高峰,即進入高危期,並持續到80歲後才開始下降。在情況最嚴重的上海,發病率已經由1972年的17/10萬發展到現在的52.98/10萬。

治療理念:從“單一治療”到“精准治療”

過去,對於乳腺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根本基礎,之後再輔以單一的化療或放療。而現在,針對不同類型的乳腺癌,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大不相同。治療理念也從“單一治療”往“精准化治療”過渡。

例如,針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採取內分泌治療;針對HER2基因陽性的患者,採取靶向治療,讓他們的死亡率降低了30%;針對乳腺癌不同亞型,輔以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多項“武器”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而治”和“精准打擊”。

治療手段:從“全乳切除”到“保乳手術”“乳房重建”

20世紀70年代末,罹患乳腺癌的女性拿到一紙診斷報告往往極度驚恐,因為這意味著她們會失去乳房甚至是失去生命。過去,乳房根治術是乳腺癌治療的第一步,那時候認為切除範圍越大,生存率就越高,因此往往在切除整個乳房的同時,連帶淋巴結和乳房下部的肌肉一同切除。隨著改良根治術的出現,使得部分患者的肌肉和淋巴結得以保留。

現在,就發達城市例如上海、北京而言,保乳率可維持在20%~30%。理論上而言,如果保證乳房占位不是過大,切緣是隱形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保乳。

而對於需要切除乳房的患者來說,也無需過分擔憂。因為在近10年內,乳房整形也在飛速發展。乳房整形的概念比較廣泛,不僅針對全乳切除的患者。對於那些在保乳過程中,由於手術導致乳房外形破壞的患者,也可以通過接受整形手術修復。而對於全乳切除的患者,則可以通過幾次的乳房重建手術,恢復美觀。

宮頸癌篇

曾經,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治療宮頸癌的方法是可能要將包括子宮頸、子宮、卵巢等在內的女性全部生殖器官切除,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癒率,但必將導致患者永遠失去生育功能。近年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在國內率先開展的保育式切除方法,打破了100多年來要全切生殖器官的陳規舊律,給未孕患者保留了生育的希望。

吳小華 教授

婦瘤科 主任

從生殖全切到保留生育

婦科腫瘤專家吳小華教授談宮頸癌診療改變

治療理念:從“關注生存率”到“關注生存品質”

一直以來,腫瘤手術的“徹底性”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共識。現在,腫瘤外科手術的目標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在不影響生存率和手術安全性的情況下,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減少不必要的損傷以及手術併發症,將患者的生育需求納入治療方案內。

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腫瘤生殖學。過去我們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了患者的生存率上,雖然命是救回來了,但是生存品質大大降低,尤其是對於未生育的年輕女性而言,更是剝奪了她成為母親的權利。現在,保留生育已經成為了治療的一項選擇。

治療手段:從“全切”到“保育”

曾經在過去的100多年的時間裡,治療女性宮頸癌的方法只有一個,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宮頸癌患者的生命,可能要切除包括子宮、卵巢、子宮頸、陰道和韌帶在內的所有女性生殖器官,如此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癒率,但這必然將導致患者永遠失去生育功能。

現在,對於宮頸癌手術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復旦標準”:1.術中冰凍病理顯示淋巴結未有轉移;2.腫瘤最大直徑小於4釐米;3.腫瘤局限于宮頸;4.患者年齡小於45歲且無不育病史;5.患者有強烈的保留生育功能願望;6.腫瘤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或鱗腺癌等。

對於符合這些條件的患者,可以實施“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在根治性切除病變的宮頸組織及其相連的宮旁組織、上端陰道後,再將保留的子宮體與陰道吻合,從而在獲得治癒宮頸癌的同時,保留了患者的生殖器官功能。

早期篩查:從“突如其來”到“提前預防”

宮頸癌一直都是女性的一大威脅。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實現了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2018年3月上市的宮頸癌疫苗也能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病。70%~75%的宮頸癌都是因為感染了HPV-16或HPV-18。目前市面上兩種主要的疫苗,2價疫苗和4價疫苗都能對這兩類病毒亞型誘發的宮頸癌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此外,4價疫苗還有很好的交叉作用,能預防90%~95%的尖銳濕疣,以及HPV-6、HPV-11型導致的低危型病毒感染。

肺癌篇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最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而目前,手術仍然是根治肺癌的最佳治療方案。經過近40年的發展,無論是腫瘤的早期篩查,還是手術技術的微創化以及治療方案的制訂,肺癌的診療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海泉 教授 胸外科 主任

從標準化到個體化

肺癌診療專家陳海泉教授談肺癌診療的改變

早期篩查:從“胸部X光拍片”到“低劑量螺旋CT”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醫學界非常強調胸部X線對早期診斷肺癌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臨床發現胸部X光拍片對肺癌早期篩查存在缺陷,很多時候篩查出的肺癌往往可能已到中晚期了。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肺癌早期篩查方法是低劑量螺旋CT,該檢查對早期發現肺癌具有積極意義。低劑量螺旋CT可以提高發現早期肺癌的比例,並且對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有非常大的作用。

治療方案:從“標準化治療”到“個體化治療”

肺癌的治療曾一度局限在標準化中,無論是哪一期的肺癌,都會選擇肺葉切除術,加縱隔淋巴清掃。

現在,我們改變了過去的標準化治療,採取個體化治療的方式。例如,針對那些在肺癌篩查過程中發現是浸潤前癌的患者,我們採取局部切除的方法。這類患者只需在手術後的3個月到半年之間拍一次片子進行複查,如果恢復良好,他們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結婚生子,不影響今後的生活品質。

外科手術:從“第一例肺根治術”到“微創時代”

第一例根治性肺癌切除術,是1933年由Evarts Graham醫生完成的左肺切除術。此時,肺葉切除術被認為用於治療肺癌患者是不夠的。此後10年間,在周圍型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全肺切除術很快被肺葉切除術所取代,因為後者在不影響長期生存的情況下,顯著降低了手術死亡率和併發症率。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微創手術才得以實現,並在20世紀90年代,胸外科界迅速興起的“鎖眼”電視胸腔鏡手術的應用後流行起來。

在肺癌微創1.0時代,微創的理念還局限於“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鏡技術層面;2.0時代則是在腔鏡技術下,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肺組織。而3.0時代“全面微創”的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治療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合適的切口,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切口、器官,減少患者肌體系統損傷,讓其最大程度獲益。

轉移性癌症•肝轉移篇

癌症轉移,是每一位醫生和患者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這往往意味著患者失去了外科手術治療的機會。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生對轉移性癌症的辦法越來越多,時至今日,即使癌症發生了轉移,依然有機會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王魯 教授 肝臟外科 主任

從10%到50%

肝癌診療專家王魯教授談轉移性肝癌診療的改變

轉移性肝癌:仍有手術治療的機會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最重要的臟器之一。發生在肝臟的癌症一般分為兩種,最多見的是肝臟的原發病灶,也就是原發性肝癌;另一種就是身體其他地方轉移到肝臟的病灶,稱之為轉移性肝癌。而在轉移性肝癌中,最多見的就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此外,胃癌、乳腺癌、婦科腫瘤以及其他部位的腫瘤也可能發生肝轉移。

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如果腫瘤發生轉移,那麼癌症就已經進入了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價值。但隨著醫學技術、診斷水準和轉移性肝癌治療理論的不斷進步,轉移性肝癌的診治水準有了極大提高,使部分轉移性癌症患者的預後有了很大的改善。

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

舉例來說,大約有5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會出現肝轉移的情況,在以往,若不進行手術而單純進行全身化療,就意味著腸癌肝轉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

而最新資料顯示,如果在病灶發生肝轉移之後,對結直腸癌進行根治性手術,加上對肝轉移病灶也進行根治性切除,那麼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

最新研究還表明,對某些胃癌肝轉移的患者,選擇外科治療對長期預後也有改善。此外,針對乳腺癌、腹部腫瘤、婦科腫瘤,甚至包括胰腺癌,在病灶肝轉移之後的外科治療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轉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療取決於幾個條件:原發灶的生物學特性、對原發灶全身治療的效果、肝轉移灶的出現與原發病灶治療之間的間隔時長以及肝轉移灶的數量等。

例如,一位乳腺癌患者,10年前進行了乳腺癌手術治療,10年後複查時發現了肝臟單發轉移,在接受化療等全身性治療後效果不錯,患者總體身體情況不錯,那麼進行肝臟外科手術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總體來看,通過治療理念、治療技術、治療方法的改變,轉移性肝癌患者總體的預後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轉移性癌症•骨轉移篇

惡性腫瘤骨轉移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過去遇到這樣的情況,醫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沒有更好的方法。隨著技術進步,如今醫生面對惡性腫瘤骨轉移,已不再束手無策。

嚴望軍 教授 骨軟組織外科 主任

從“單打獨鬥”到聯合診療

骨腫瘤專家嚴望軍教授談腫瘤骨轉移的診療改變

病理性骨折——腫瘤骨轉移患者的大敵

以往,腫瘤一旦發生骨轉移,醫生和患者對抗癌症的手段就不多了,往往會陷入悲觀的情緒中。腫瘤骨轉移可能造成患者出現病理性骨折,一般的處理方法是給患者打石膏或臨時牽引,進行外部固定。但這些方法無助于緩解患者的痛苦和功能恢復,患者只能對病情聽之任之。

約70%的惡性腫瘤發展到後期會出現骨轉移,而相當部分的此類患者,會出現骨轉移以後的病理性骨折現象。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骨轉移都發生在脊柱,而脊柱的病理骨折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病情嚴重者會因為劇烈疼痛無法入睡;更進一步的病情可能壓迫患者神經,造成癱瘓,二便失禁。

多學科聯合診療,防治癌症骨轉移的好手段

可喜的是,隨著醫學的進展,醫生手中出現了一些“新武器”,可以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情況進行監控,甚至實現早診、早治。其中,利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對惡性腫瘤發生骨轉移進行診治,是目前防治患者腫瘤骨轉移最合理的手段之一。

如果一位女性乳腺癌患者,面對乳腺癌骨轉移風險,乳腺外科醫生首先可以對患者的原發病灶進行手術切除,再根據患者類型進行判斷,讓腫瘤內科、放射科的醫生一起參與進來,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規劃和治療,對防治患者腫瘤骨轉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新藥物新技術,給骨轉移患者帶來福音

對監測腫瘤骨轉移的情況,醫生不再是“兩眼一抹黑”。在患者隨訪期間,醫生可以通過一系列檢查,敏銳地發現一些骨轉移的早期跡象。骨掃描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此外,利用PET-CT掃描技術,不僅可以對癌症骨轉移的情況進行評估,還能評估癌症內臟轉移的情況。這些方法使得醫生有能力對骨轉移風險較高的患者進行監控,更全面地瞭解病情。

那麼,如果已經發生了骨轉移,我們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並非如此。一些抗骨轉移的藥物已經問世。“雙磷酸鹽”就是一種目前已被證明能防止骨骼破壞的藥物,此類藥物對腫瘤骨轉移後可能產生的溶骨性破壞有抑制作用,早期應用這些藥物,還可預防病理性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症。

此外,隨著新藥物、新技術的出現,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長,而外科技術的進步,又使以往認為無法手術的骨轉移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得到控制。另一方面,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藥物或手術無法企及的骨轉移灶,現在也可以通過射波刀、伽馬刀、精准的立體定向放療,甚至通過質子重離子等技術手段進行精准放療。

也不需要化療,而用內分泌治療;內分泌治療一定要針對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用;而Her2陽性的患者術後可聯合靶向治療。

手術改變:從“最大範圍切除”到“微創、精准切除”

起初,腫瘤治療理念是最大範圍地切除,以防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因此,臨床上常見的就是患有腫瘤的部位,能切多少就切多少。上世紀60年代時,還曾出現過半身切除的報導。

現在,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各種腔鏡下手術的進展,大範圍切除已成功過渡到最小、最有效的切除。這也是腫瘤治療的根本改變。

此外,藥物在近十年也在飛速地發展,化療藥物、內分泌藥物以及靶向藥物的逐步出現,擴大了手術後輔助治療的“隊伍”,也增加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

乳腺癌篇

在中國,每10人中,就有1人的親友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面對乳腺癌,患者從以前如感覺經歷晴天霹靂,遭受滅頂之災,到如今可以自信滿滿,重獲新生。這就是40年來,乳腺癌診療技術給癌友們帶來的改變。

吳炅 副院長 乳腺外科 主任醫師

從“晴天霹靂”到“活出自信”

乳腺外科專家吳炅教授談乳腺癌診療的改變

發病趨勢:手術從“一年200台”到“一年5000台”

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最大疾病,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患病率高達43/10萬,每年新增病例約21萬;死亡率近10/10萬,發病的平均年齡為42歲,女性乳腺癌發病平均年齡比西方國家提早了10年。

京滬穗等發達城市成為“重災區”,而上海發病率名列全國首位。發病率每年遞增4%,女性在30歲以後就到了乳腺癌的多發期,45歲以後達到發病高峰,即進入高危期,並持續到80歲後才開始下降。在情況最嚴重的上海,發病率已經由1972年的17/10萬發展到現在的52.98/10萬。

治療理念:從“單一治療”到“精准治療”

過去,對於乳腺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根本基礎,之後再輔以單一的化療或放療。而現在,針對不同類型的乳腺癌,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大不相同。治療理念也從“單一治療”往“精准化治療”過渡。

例如,針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採取內分泌治療;針對HER2基因陽性的患者,採取靶向治療,讓他們的死亡率降低了30%;針對乳腺癌不同亞型,輔以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多項“武器”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而治”和“精准打擊”。

治療手段:從“全乳切除”到“保乳手術”“乳房重建”

20世紀70年代末,罹患乳腺癌的女性拿到一紙診斷報告往往極度驚恐,因為這意味著她們會失去乳房甚至是失去生命。過去,乳房根治術是乳腺癌治療的第一步,那時候認為切除範圍越大,生存率就越高,因此往往在切除整個乳房的同時,連帶淋巴結和乳房下部的肌肉一同切除。隨著改良根治術的出現,使得部分患者的肌肉和淋巴結得以保留。

現在,就發達城市例如上海、北京而言,保乳率可維持在20%~30%。理論上而言,如果保證乳房占位不是過大,切緣是隱形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保乳。

而對於需要切除乳房的患者來說,也無需過分擔憂。因為在近10年內,乳房整形也在飛速發展。乳房整形的概念比較廣泛,不僅針對全乳切除的患者。對於那些在保乳過程中,由於手術導致乳房外形破壞的患者,也可以通過接受整形手術修復。而對於全乳切除的患者,則可以通過幾次的乳房重建手術,恢復美觀。

宮頸癌篇

曾經,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治療宮頸癌的方法是可能要將包括子宮頸、子宮、卵巢等在內的女性全部生殖器官切除,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癒率,但必將導致患者永遠失去生育功能。近年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在國內率先開展的保育式切除方法,打破了100多年來要全切生殖器官的陳規舊律,給未孕患者保留了生育的希望。

吳小華 教授

婦瘤科 主任

從生殖全切到保留生育

婦科腫瘤專家吳小華教授談宮頸癌診療改變

治療理念:從“關注生存率”到“關注生存品質”

一直以來,腫瘤手術的“徹底性”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共識。現在,腫瘤外科手術的目標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在不影響生存率和手術安全性的情況下,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減少不必要的損傷以及手術併發症,將患者的生育需求納入治療方案內。

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腫瘤生殖學。過去我們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了患者的生存率上,雖然命是救回來了,但是生存品質大大降低,尤其是對於未生育的年輕女性而言,更是剝奪了她成為母親的權利。現在,保留生育已經成為了治療的一項選擇。

治療手段:從“全切”到“保育”

曾經在過去的100多年的時間裡,治療女性宮頸癌的方法只有一個,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宮頸癌患者的生命,可能要切除包括子宮、卵巢、子宮頸、陰道和韌帶在內的所有女性生殖器官,如此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癒率,但這必然將導致患者永遠失去生育功能。

現在,對於宮頸癌手術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復旦標準”:1.術中冰凍病理顯示淋巴結未有轉移;2.腫瘤最大直徑小於4釐米;3.腫瘤局限于宮頸;4.患者年齡小於45歲且無不育病史;5.患者有強烈的保留生育功能願望;6.腫瘤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或鱗腺癌等。

對於符合這些條件的患者,可以實施“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在根治性切除病變的宮頸組織及其相連的宮旁組織、上端陰道後,再將保留的子宮體與陰道吻合,從而在獲得治癒宮頸癌的同時,保留了患者的生殖器官功能。

早期篩查:從“突如其來”到“提前預防”

宮頸癌一直都是女性的一大威脅。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實現了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2018年3月上市的宮頸癌疫苗也能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病。70%~75%的宮頸癌都是因為感染了HPV-16或HPV-18。目前市面上兩種主要的疫苗,2價疫苗和4價疫苗都能對這兩類病毒亞型誘發的宮頸癌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此外,4價疫苗還有很好的交叉作用,能預防90%~95%的尖銳濕疣,以及HPV-6、HPV-11型導致的低危型病毒感染。

肺癌篇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最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而目前,手術仍然是根治肺癌的最佳治療方案。經過近40年的發展,無論是腫瘤的早期篩查,還是手術技術的微創化以及治療方案的制訂,肺癌的診療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海泉 教授 胸外科 主任

從標準化到個體化

肺癌診療專家陳海泉教授談肺癌診療的改變

早期篩查:從“胸部X光拍片”到“低劑量螺旋CT”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醫學界非常強調胸部X線對早期診斷肺癌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臨床發現胸部X光拍片對肺癌早期篩查存在缺陷,很多時候篩查出的肺癌往往可能已到中晚期了。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肺癌早期篩查方法是低劑量螺旋CT,該檢查對早期發現肺癌具有積極意義。低劑量螺旋CT可以提高發現早期肺癌的比例,並且對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有非常大的作用。

治療方案:從“標準化治療”到“個體化治療”

肺癌的治療曾一度局限在標準化中,無論是哪一期的肺癌,都會選擇肺葉切除術,加縱隔淋巴清掃。

現在,我們改變了過去的標準化治療,採取個體化治療的方式。例如,針對那些在肺癌篩查過程中發現是浸潤前癌的患者,我們採取局部切除的方法。這類患者只需在手術後的3個月到半年之間拍一次片子進行複查,如果恢復良好,他們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結婚生子,不影響今後的生活品質。

外科手術:從“第一例肺根治術”到“微創時代”

第一例根治性肺癌切除術,是1933年由Evarts Graham醫生完成的左肺切除術。此時,肺葉切除術被認為用於治療肺癌患者是不夠的。此後10年間,在周圍型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全肺切除術很快被肺葉切除術所取代,因為後者在不影響長期生存的情況下,顯著降低了手術死亡率和併發症率。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微創手術才得以實現,並在20世紀90年代,胸外科界迅速興起的“鎖眼”電視胸腔鏡手術的應用後流行起來。

在肺癌微創1.0時代,微創的理念還局限於“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鏡技術層面;2.0時代則是在腔鏡技術下,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肺組織。而3.0時代“全面微創”的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治療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合適的切口,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切口、器官,減少患者肌體系統損傷,讓其最大程度獲益。

轉移性癌症•肝轉移篇

癌症轉移,是每一位醫生和患者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這往往意味著患者失去了外科手術治療的機會。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生對轉移性癌症的辦法越來越多,時至今日,即使癌症發生了轉移,依然有機會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王魯 教授 肝臟外科 主任

從10%到50%

肝癌診療專家王魯教授談轉移性肝癌診療的改變

轉移性肝癌:仍有手術治療的機會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最重要的臟器之一。發生在肝臟的癌症一般分為兩種,最多見的是肝臟的原發病灶,也就是原發性肝癌;另一種就是身體其他地方轉移到肝臟的病灶,稱之為轉移性肝癌。而在轉移性肝癌中,最多見的就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此外,胃癌、乳腺癌、婦科腫瘤以及其他部位的腫瘤也可能發生肝轉移。

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如果腫瘤發生轉移,那麼癌症就已經進入了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價值。但隨著醫學技術、診斷水準和轉移性肝癌治療理論的不斷進步,轉移性肝癌的診治水準有了極大提高,使部分轉移性癌症患者的預後有了很大的改善。

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

舉例來說,大約有5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會出現肝轉移的情況,在以往,若不進行手術而單純進行全身化療,就意味著腸癌肝轉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

而最新資料顯示,如果在病灶發生肝轉移之後,對結直腸癌進行根治性手術,加上對肝轉移病灶也進行根治性切除,那麼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

最新研究還表明,對某些胃癌肝轉移的患者,選擇外科治療對長期預後也有改善。此外,針對乳腺癌、腹部腫瘤、婦科腫瘤,甚至包括胰腺癌,在病灶肝轉移之後的外科治療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轉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療取決於幾個條件:原發灶的生物學特性、對原發灶全身治療的效果、肝轉移灶的出現與原發病灶治療之間的間隔時長以及肝轉移灶的數量等。

例如,一位乳腺癌患者,10年前進行了乳腺癌手術治療,10年後複查時發現了肝臟單發轉移,在接受化療等全身性治療後效果不錯,患者總體身體情況不錯,那麼進行肝臟外科手術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總體來看,通過治療理念、治療技術、治療方法的改變,轉移性肝癌患者總體的預後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轉移性癌症•骨轉移篇

惡性腫瘤骨轉移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過去遇到這樣的情況,醫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沒有更好的方法。隨著技術進步,如今醫生面對惡性腫瘤骨轉移,已不再束手無策。

嚴望軍 教授 骨軟組織外科 主任

從“單打獨鬥”到聯合診療

骨腫瘤專家嚴望軍教授談腫瘤骨轉移的診療改變

病理性骨折——腫瘤骨轉移患者的大敵

以往,腫瘤一旦發生骨轉移,醫生和患者對抗癌症的手段就不多了,往往會陷入悲觀的情緒中。腫瘤骨轉移可能造成患者出現病理性骨折,一般的處理方法是給患者打石膏或臨時牽引,進行外部固定。但這些方法無助于緩解患者的痛苦和功能恢復,患者只能對病情聽之任之。

約70%的惡性腫瘤發展到後期會出現骨轉移,而相當部分的此類患者,會出現骨轉移以後的病理性骨折現象。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骨轉移都發生在脊柱,而脊柱的病理骨折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病情嚴重者會因為劇烈疼痛無法入睡;更進一步的病情可能壓迫患者神經,造成癱瘓,二便失禁。

多學科聯合診療,防治癌症骨轉移的好手段

可喜的是,隨著醫學的進展,醫生手中出現了一些“新武器”,可以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情況進行監控,甚至實現早診、早治。其中,利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對惡性腫瘤發生骨轉移進行診治,是目前防治患者腫瘤骨轉移最合理的手段之一。

如果一位女性乳腺癌患者,面對乳腺癌骨轉移風險,乳腺外科醫生首先可以對患者的原發病灶進行手術切除,再根據患者類型進行判斷,讓腫瘤內科、放射科的醫生一起參與進來,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規劃和治療,對防治患者腫瘤骨轉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新藥物新技術,給骨轉移患者帶來福音

對監測腫瘤骨轉移的情況,醫生不再是“兩眼一抹黑”。在患者隨訪期間,醫生可以通過一系列檢查,敏銳地發現一些骨轉移的早期跡象。骨掃描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此外,利用PET-CT掃描技術,不僅可以對癌症骨轉移的情況進行評估,還能評估癌症內臟轉移的情況。這些方法使得醫生有能力對骨轉移風險較高的患者進行監控,更全面地瞭解病情。

那麼,如果已經發生了骨轉移,我們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並非如此。一些抗骨轉移的藥物已經問世。“雙磷酸鹽”就是一種目前已被證明能防止骨骼破壞的藥物,此類藥物對腫瘤骨轉移後可能產生的溶骨性破壞有抑制作用,早期應用這些藥物,還可預防病理性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症。

此外,隨著新藥物、新技術的出現,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長,而外科技術的進步,又使以往認為無法手術的骨轉移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得到控制。另一方面,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藥物或手術無法企及的骨轉移灶,現在也可以通過射波刀、伽馬刀、精准的立體定向放療,甚至通過質子重離子等技術手段進行精准放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