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個性裡,藏著你的未來

一直以來, 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要關注可以培養和改變的技能、立場, 因為它們是領導力的真正要素;要忽視個性, 因為它是次要的、膚淺的。

然而, 事實卻相反:一個人的經歷、性格、氣質在競爭中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無論是選舉領導還是公司任命, 都是個性方面的競爭。

總統也是人。 更直接地說, 他們也有自己的個性。 他們在很多問題上有自己的立場, 有著不同的智力類別和智商水準, 有由自己表達或由別人代言的政治意識形態。 然而, 根本的事實是, 當候選人就職、取得領導權後, 普通公民會被他的個性所領導。

同樣的道理, 也適用于公司領導。 CEO們可能為自己找到具體的戰略、管理理論或組織文化, 但影響其思想與行為的潛在因素卻是他們自己的個性。 史蒂夫·約伯斯、傑克· 韋爾奇、梅格·惠特曼、馬克·紮克伯格, 他們的個性都是由心理、情感、社會因素以及個人經歷塑造成的, 他們對商業世界的應對也有著明顯的個人特徵, 從而導致了各自的成功或失敗。

從三本書以及一部電影中, 你可以看到美國總統在個性上最顯著、最有趣的幾個特徵表露無遺。 你也可以看到對這一事實的強有力論證:優秀的領導力最終是由與具體場合相匹配的鮮明個性決定的。

在喬恩·米查姆 (Jon Meacham)的 《湯瑪斯·傑弗遜:權力的藝術》(Thomas Jefferson:The Art of Power)一書中, 他生動再現了美國第三任總統個性形成的漫長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 在維吉尼亞殖民地的豐富生活、在啟蒙哲學方面的知識教育以及政治教育, 如何形成了傑弗遜對權力的看法。 這本書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傑弗遜的情感與性格:他擅長運用書面修辭,

厭惡人際衝突, 堅定地認為“只有通過密切維持人際關係才能實現有效治理”。 傑弗遜超越了對特定政策或觀點的就事論事, 是一位講究社會交往、注意關係處理的領導, 用米查姆的話來說, 他總是在“營造別人對他的依戀”。 他經常穿著舊拖鞋、在不採取安保措施的情況下在白宮招待國會議員和國外領導人, 有時候甚至讓人感覺不自在。

但同時, 他又是一個實幹家。 早在1801年傑弗遜就職之前, 由喬治·華盛頓和約翰·亞當斯所領導的聯邦党把中央政府治理得過於權勢化, 這讓傑弗遜很不喜歡。 因此, 他採取了果斷而又巧妙的行動, 讓中央政府回歸更為共和黨人的模式。 同時, 他又與反對人士保持固定的聯繫(多是社會聯繫),

從而獲得了關鍵聯邦黨人對自己的尊重。

同樣, 在歷史學家羅伯特·卡羅(Robert A. Caro)撰寫的傳記大作《林登·詹森的那些年》(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第四部《權力的交接》 (The Passage of Power)一書中, 林登·詹森的個性也躍然紙上, 雖然其歷史背景截然不同。

在書中, 從西南德克薩斯州立師範學院(Southwest Texas State Teachers College )畢業的林登·詹森有著非凡的政治天賦以及終極的政治抱負——成為美國總統。 卡羅相當詳盡地敘述了當詹森在1960年民主黨全國大會中被年輕的傑克·甘迺迪以謀略擊敗時遭受的莫大苦痛, 此後他不得不同意屈就副總統一職。 他在參議院政治周旋中表現出來的高度自信甚至自負, 卻在意欲提升職業生涯、提高知名度的兩年半副總統經歷中備受重創。 甘迺迪政府“哈佛幫”輕蔑地稱呼他為“玉米餅大叔”,

卡羅生動地記錄了幾欲到達權力頂點的詹森在了無實權時遭受的痛苦和恥辱。

當然, 甘迺迪的遇刺卻改變了這一切, 其中也包括詹森。

在卡羅扣人心弦的敘述中——這也是本書的高潮部分——我們看到在甘迺迪遇刺之後詹森出現的瞬間大逆轉。 詹森的憂慮、不安、多疑消失殆盡, 重新恢復了硬朗的自己:冷靜、鎮定、堅強、果斷。 卡羅進一步描述了詹森如何異常迅速、強有力地接任總統一職, 這意味著他在個性上的大獲全勝。 從此, 作為美國總統, 他曾一度把自己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同時又以堅定的意志力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最後, 在所有美國總統中, 關於亞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的書籍和說法是最多的,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領導美國度過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危機,維持了國家統一,並廢除了奴隸制。在美國面臨重大分裂時,他如何發揮了自己的個性來適應如此巨大的一系列挑戰,一直 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大衛·馮·德勒赫(David Von Drehle)的書 《偉大的崛起:亞伯拉罕·林肯與美國最危險的一年》(Rise to Greatness: Abraham Lincoln and America’s Most Perilous Year)以及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傳 記電 影《林 肯》(根 據 桃 瑞 絲·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於2005年出版的書籍《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編而成),還將繼續探索這一話題。

馮·德勒赫的書和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涵蓋了整個有關林肯的故事,講述了林肯的個性如何讓他駕馭、掌控由始至終的美國內戰。馮·德勒赫選擇1862年作為該書內容的重點段落。在新年前夕的內閣會議召開後,戰爭初期的形勢還相當嚴峻,林肯政府的司法部長愛德華·貝茨對整個團隊缺乏合作精神感到頗為不安,在日記中,他這樣袒露心扉:林肯是“一個優秀的人,總體而言,他非常明智;但他缺乏毅力和決心,我非常擔心他不具備指揮能力。”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林肯的“能力”與眾不同——他的能力不是指揮能力或者控制能力,而是感染力和影響力,以及謹慎、精明地利用和平衡人際關係的能力。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在生命中最後幾個月裡,由丹尼爾·戴-路易斯扮演的林肯並沒有為了名垂青史而裝模作樣,而是積極思考、溝通、開展政治活動,以拯救尚處於內戰末期的整個美國。

總統人物與企業領導之間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但是,對於二者來說,個性至上都不無道理。

傑夫·庫奧(Jeff Kehoe)| 文傑夫·庫奧《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高級編輯。熊靜如 | 譯 鄧小莉 | 校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2012年12月《個性至上》。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領導美國度過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危機,維持了國家統一,並廢除了奴隸制。在美國面臨重大分裂時,他如何發揮了自己的個性來適應如此巨大的一系列挑戰,一直 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大衛·馮·德勒赫(David Von Drehle)的書 《偉大的崛起:亞伯拉罕·林肯與美國最危險的一年》(Rise to Greatness: Abraham Lincoln and America’s Most Perilous Year)以及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傳 記電 影《林 肯》(根 據 桃 瑞 絲·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於2005年出版的書籍《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編而成),還將繼續探索這一話題。

馮·德勒赫的書和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涵蓋了整個有關林肯的故事,講述了林肯的個性如何讓他駕馭、掌控由始至終的美國內戰。馮·德勒赫選擇1862年作為該書內容的重點段落。在新年前夕的內閣會議召開後,戰爭初期的形勢還相當嚴峻,林肯政府的司法部長愛德華·貝茨對整個團隊缺乏合作精神感到頗為不安,在日記中,他這樣袒露心扉:林肯是“一個優秀的人,總體而言,他非常明智;但他缺乏毅力和決心,我非常擔心他不具備指揮能力。”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林肯的“能力”與眾不同——他的能力不是指揮能力或者控制能力,而是感染力和影響力,以及謹慎、精明地利用和平衡人際關係的能力。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在生命中最後幾個月裡,由丹尼爾·戴-路易斯扮演的林肯並沒有為了名垂青史而裝模作樣,而是積極思考、溝通、開展政治活動,以拯救尚處於內戰末期的整個美國。

總統人物與企業領導之間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但是,對於二者來說,個性至上都不無道理。

傑夫·庫奧(Jeff Kehoe)| 文傑夫·庫奧《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高級編輯。熊靜如 | 譯 鄧小莉 | 校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2012年12月《個性至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