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者孔村感謝“雷主席”

雷光亮(左二)與村組幹部商討扶貧工作

題 記

他的思路很清晰, 一門心思為貧困群眾謀福祉;他的感情很真摯, 時時處處把貧困群眾當親人。

短短兩年多時間, 在他的帶領下, 修通了致富路, 發展了致富產業, 摘掉了村集體空殼帽……

“只要不下雨, 騎起摩托車, 嘟啊嘟, 就下去了, 在者孔, 一個人住在村委會活動室, 自己帶米、帶菜煮飯吃, 胃病剛剛好一點, 組織一句話, 又回到了村裡, 我們的‘雷主席’, 讓我佩服……”2017年10月12日, 安龍縣政協副主席、安龍縣棲鳳街道辦者孔村脫貧攻堅“包保”縣領導黃顯曠這樣評價雷光亮。

“‘雷主席’待得下來, 沉得下去, 是一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 他是我們棲鳳街道辦幾個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優秀代表, 他對貧困群眾那份責任心和奉獻精神, 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這是雷光亮留給安龍縣棲鳳街道辦党工委書記黎曉娟的印象。

“‘主席’就像我們的‘補嘿’(布依語,

意為親人), 為我們修路、帶我們種蕉, 但他又不像我們的‘補嘿’, 不吃我們一頓飯, 不喝我們一碗酒……”談起雷光亮, 者孔村四組蕉農黃應莊很感激, 也很有意見。

雷光亮, 雷主席, 何許人也, 何等能耐, 能得到這麼多人的肯定?

其實, 筆者對這位“雷主席”瞭解也不深, 只是與他有過幾面之緣, 五十五歲的年齡, 小小的個頭, 精瘦的身材, 黑黝的臉龐, 說話低聲細語。 與“雷主席”的“近距離”接觸, 還是在安龍縣棲鳳街道辦者孔村。

雷光亮, 興義公路管理局安龍公路管理段工會主席, 安龍縣棲鳳街道辦者孔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2012年至2013年, 在安龍縣篤山鎮拉坡村駐村扶貧, 2015年至今在安龍縣棲鳳街道辦者孔村駐村扶貧, 因為他是工會主席,

從縣裡到村裡, 大家都稱他“雷主席”。

駐村5年如一日, 中途雖有間斷, 但雷光亮這幾個字早已印在了安龍縣駐村扶貧的這條路上, 他的所作所為, 也早已被貧困群眾傳為了佳話。

圓了“修路夢”

者孔村是興義公路管理局定點幫扶村, 2015年3月, 雷光亮被選派到者孔村, 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當時, 從安龍縣經G324線到者孔村只有一條近20公里, 不足3米寬的沿山泥巴路。 為了方便進出, 雷光亮選擇了騎摩托, 用他的話講:“既方便又便捷, 關鍵是適用。 ” 進村入戶“嘟啊嘟”, 晴天滿身灰, 雨天兩腿泥, 雷光亮就這樣樂此不疲地跑著。

駐村, 不是口號, 是要真正駐進來, 沉下去。 雷光亮是“五人小組”第一個駐進者孔村的扶貧幹部。 村支兩委思量著,

讓“雷主席”住在農戶家肯定不合適, 就把村委會的活動室收拾出來給他先住下。 聽說住村委會, 當時, 雷光亮還滿懷顧慮, 怕是村裡的特殊照顧, 哪知道, 進了活動室才知道, 其實就是一個廣播室, 一內一外兩間, 總面積不超過10平方米, 水在室外場壩內, 電是一棵花線臨時接通的, 兩間狹小的房間內堆放著電器、物資, 要想住下來, 只有睡高低床。

“很感謝村支兩委的照顧, 我也曉得, 村裡就這個條件, 他們也盡力了, 能住下來, 省了每天來回跑。 ”對雷光亮來說, 扶貧任務重, 條件苦不怕, 能節省來回跑的時間是最好的了。

進入4月, 處在低熱河谷地帶的者孔村, 室外溫度接近攝氏40度, 沒有電風扇, 室內根本無法入睡。 為了解決電的問題, 雷光亮請來長期在安龍做水電的楊華明,

準備幫活動室裡內外接通線路和開關。

誰知, 一到者孔村, 楊華明就罵咧起來:“龜兒子的, 這是個啥子地方喲, 比我們重慶還要熱, 雷老哥, 你咋個待得下去嘛?”

“這是組織的安排, 再苦還得要堅持啊, 來都來了, 你就幫我整一下嘛。 ”雷光亮懇求。

楊華明雖受不得悶熱, 但聽雷光亮這麼一說, 還是麻利地安好了活動室內外的線路和開關。

電拉好了, 雷光亮帶來電風扇、被子和鍋碗瓢盆, 還有一大把麵條和一罐油辣子, 就這樣, 在村委會活動室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家”。

入住的第一天晚上, 睡在鐵床上的雷光亮, 不知是“認床”, 還是為前幾天主動在村委會上提出修路的事犯愁, 翻來覆去, 就是睡不著。

2015年初,在安龍縣政府的重視下,者孔村通村水泥路全部納入規劃並有序推進。有了通村路,但者孔村的通組路卻沒有著落,特別是一組、二組有70餘戶、300餘人住在山上,上山下山全靠一條盤山羊腸道,坡陡路爛,遇到下雨,村民出行特別不容易。一個多月駐村走訪,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問題就是這條路。

要修這條路,村支兩委估算了一下,里程有2.5公里,坡度大,施工難度大,預算投資近60萬元。對於一點錢都沒有的“空殼村”來說,要想把路修好,無疑是“半天雲吹喇叭——空響(想)”。

龐大的修路開支加之施工難度,村支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個個犯嘀咕,這時,雷光亮站了出來,說道:“修,困難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睡在床上,聽著公雞一次次鳴叫,如何修,哪來錢,思來索去,快到天亮時,雷光亮想到了“一事一議”。

第二天天一亮,雷光亮就迫不急待地找到村支部書記李向全商議。雷光亮的想法,李向全非常贊同,但也提出疑慮,“一事一議”要投工投勞,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老幼婦孺哪裡有勞力,加之要村民自籌資金,幾十萬元,哪有那麼多錢?

“先動員再說,資金不夠我們再想辦法。”下定決心修路的雷光亮,最終還是做通了村兩委的工作。在村兩委的支援下,雷光亮帶著“五人小組”的隊員們到組裡挨家挨戶做工作,由於村民大多聽不懂漢話,交流困難,雷光亮就跟在同是布依族的棲鳳街道辦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者孔村駐村扶貧隊員陸文森的後面。

回想當時,陸文森記憶猶新:“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了,起床後,雷主席幹的第一件事就把飯煮起,裝成盒飯,然後我們一起騎摩托,一家一戶的走訪,有時路不通還要徒步走山路,有些村民家庭困難,‘雷主席’就讓他們先欠著,有時趕上村民吃午飯,叫雷主席跟著一起吃,他就拿出盒飯,與組民邊吃邊談。”有心人天不負,經過一個多月的耐心溝通,修路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支持,最終確定每戶每個人集資70元。

200余戶,除去貧困戶和欠款,自籌資金就幾萬元,修路資金遠遠不夠。沒辦法,雷光亮就拿出蹲守“化緣”的辦法,到縣政府和棲鳳街道辦,他東奔西走,最後,在棲鳳街道辦的幫助下,雷光亮在財政部門順利爭取到52萬元“一事一議”專案補助資金。

本以為,有了專案資金,路就可以動起來,但並不是那麼簡單。“一事一議”專案需要把路面平整好,把路基砌好,但是一組、二組只是一條“毛路”,路面平整需要錢,這錢從哪裡來?

雷光亮知道,再去縣裡“化緣”肯定行不通,就直接向公路管理局申請資金。2015年6月,雷光亮又跑到興義公路管理局請求“救急”,申請到1.5萬元路面平整資金。拿到這筆錢的第四天,雷光亮請了挖掘機進村平路,每天坐陣指揮。不到一個星期,一條長2.5公里的路基成型。路基平整了,就等專案資金到位了,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兩個月,恰巧這兩個月又趕上雨季,結果平整好的路基被大水沖了,早已不成型。錢花去了,路卻被沖了,天不隨人願,但,路還得修下去。

這時的雷光亮比誰都急,他心裡非常清楚,專案資金已經到位,如不儘快用到專案上,錢很快會被收回,到時大家所做的努力將全部白費。但縣裡、局裡都跑了,街道辦也盡力了,平路資金又去哪裡找呢?

“去電站看看,我們是上游水源保護區,請他們幫幫忙。”正當大家為再次平路資金犯愁時,村支部書記李向全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去者孔一級、二級電站爭取支持。

這次,雷光亮與村組幹部全員出動,慶倖的是,一級、二級電站對修路非常的支持,不僅出了2.5公里的平路資金,還多拿了1.5萬元資金用於三組、四組的道路改造。

2015年底,這條起伏的水泥路圓滿竣工。竣工這天,80多歲高齡的二組村民梁喬青,從地下挖出多年的甘蔗酒,倒上滿滿的一碗,來到活動室,把雷光亮和“五人小組”成員敬了個遍,特地感謝他們幫村裡圓了幾代人的修路夢。

撬開“產業門”

者孔村距離安龍縣城近2小時車程,坐落在南盤江畔,與廣西隆林縣一河之隔,是典型的喀斯特和丘陵地貌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921.5米,最低436米,落差巨大,氣溫炎熱。者孔村轄四個組,252戶,1095人,100%是布依族,世代種植水稻、包穀、甘蔗,由於交通條件的制約,群眾主要經濟作物甘蔗外運困難,加之品種老化,早在2014年以前,就是安龍縣典型的貧困村,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800元,吃低保的有66戶。

而當地群眾習性散慢,“上山砍點柴,下河撈點魚,有錢沒錢,包穀酒不斷。”是大多數村民的生活寫照,傳統觀念濃厚,又沒有產業支撐。雷光亮意識到,僅僅改善交通設施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增加村裡的“造血細胞”——把產業搞起來。

低熱河谷適合種植甘蔗,但品種老化,不宜大面積推廣。發展養殖,投資大風險高,加之村裡年輕人少,管理難度大。者孔村的“產業路”到底在哪裡呢?雷光亮再一次陷入沉思。

“不如去縣扶貧辦看看,他們那裡專案多。”

“對呀,去扶貧辦問一問。”

在雷光亮的提議下,“五人小組”與村組幹部多方打聽,最後在棲鳳街道辦打聽到西貢蕉專案。經過調研,西貢蕉種植非常適合者孔村的地理氣候條件。

項目是爭取到了,但大家並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村組幹部在走訪瞭解中發現,村民對種植西貢蕉的積極性並不高,大家習慣了傳統種植,認為本來種植糧食的土地就不多,把大量的土地用來種西貢蕉,萬一賣不出去,吃什麼?

“群眾喜歡‘吹糠見米’,大家不種,村組幹部和黨員帶個頭,先把效果做出來。”雷光亮提議。後來,“五人小組”與村組幹部商議後,確定先讓村組幹部、黨員和致富帶頭人先行先種,示範引路。

2015年7月,第一批250畝西貢蕉項目落地者孔村,且當年就見到了實效。“2015年,我種了14畝西貢蕉,每畝政府補貼1730元,一年掛蕉,每畝產值2000元至4000元,比起甘蔗那是強多了。甘蔗種一年輪一年,一年賣一次,除去肥料和人工,賺不到幾個錢;種西貢蕉就不一樣了,種一次苗、施一次肥管三年,且對水源要求不高,只要種下去,收入穩當當的。”第一批種蕉人,者孔村四組村民、民生監督委員黃應莊笑著說道。

黃應莊是後靠移民,經濟來源主要靠打魚和種甘蔗,2015年在村支兩委和雷光亮等扶貧幹部的發動下,開始種植西貢蕉,到2017年已發展到20餘畝,兩年下來,種蕉收入近8萬元。

看到了實惠,村民們積極性一下子提了起來。2015年是有蕉沒人種,到2016年,變成了想種沒蕉種,因為項目指標和資金已經分配完。雖然村民種蕉願望強烈,但卻“無米來下鍋”。

“西貢蕉項目在其他幾個村也有,但因為地理條件等因素,種植效果不好,還有一些項目資金並沒有用起來,不如我們把他爭取過來。” 在“五人小組”討論會上,家住鄰村者貴的陸文森提醒了大家。

“他們不願意種,我們這裡想種沒得種,我們去把項目爭取過來。”雷光亮說。想法拿定,雷光亮與陸文森等人直接找到街道辦的分管領導,希望把其他村未實施完的專案指標調撥到者孔村。結果,街道辦完全同意。很快,其他村剩餘的60畝項目指標劃到了者孔村。

三組的王禎國,年近60,因為手有殘疾,勞力不好,2015年西貢蕉專案實施中,他沒有要專案,到2016年,看見種蕉實惠後,“眼紅”的他,把兒子在外打工掙來的幾千塊錢用來做本,種了10畝西貢蕉,一年下來,純收入3萬多元。他說:“種蕉賺錢,即使沒有補貼,自己掏錢也要幹。”

一產發,戶戶動。據統計,2016年,者孔村種植西貢蕉250畝,2017年達310畝,實現了有勞力的村民家家種蕉。

“以前我們種甘蔗,因為路不通,甘蔗要一捆捆扛幾公里到河邊,再乘船走十幾公里水路才能運到外地去賣,根本賺不到錢。現在‘雷主席’他們帶領我們種蕉,不僅省心省力,收入還成倍的增長。”產業發展了,李向全對雷光亮對村裡的貢獻實打實的認可。

摘掉“空殼帽”

路通了、產業有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了。可雖然群眾腰包鼓了,集體經濟卻“空蕩蕩”,者孔終究還是一個“空殼村”。

大家知道,要摘去“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每年得有近3萬元的收入。早些年,為解決集體收入的問題,者孔村也是想盡了辦法。種過桉樹,養過母豬,但這些項目不是糾紛,就是虧本,到最後,村集體一分錢都沒撈著。

按照安龍縣2017年年底“消滅”“空殼村”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從棲鳳街道辦到者孔村都感到“壓力山大”。

“招商引資,村裡條件差,沒人願意來;搞農業產業專案,需要大量的勞力,且風險大。到底做什麼好呢?”雷光亮再次陷入沉思。

一個又一個夜晚,村委會會議室裡,大家一次又一次討論,商議如何摘掉這頂戴了幾十年的“空殼帽”。

“要不,咱們分頭行動,一面找專案,一面爭取資金。”雷光亮提議。三番五次的商議,“五人小組”與村支兩委最終確定,分開行動,各自“發功”。

任務確定,雷光亮和其他扶貧隊員各回各家,積極想辦法爭取資金。者孔村村支兩委到縣政府、街道辦爭取專案。後來,雷光亮在興義公路管理局申請到14萬元,棲鳳街道辦拿出19萬元,者孔一級、二級電站支持1萬元,總共34萬元。

錢有了,幹什麼用呢?

現在,1.8萬元的租金已入到者孔村集體帳戶上,李向全盤算了一下,按現在的市價,到明年,門面租金有望漲到3萬元。

摘掉了“空殼帽”,雷光亮又思考著村委會的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10月,興義公路管理局給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雷光亮2萬元工作經費。工作經費到位後,雷光亮與村支兩委商議後,用這2萬元為村委會購置了電腦、檔櫃和書架。

再回者孔村

用心、用情,雷光亮把者孔當成了家,把村民當成了親人,無私付出了熱血、汗水,甚至透支了生命……

早在2007年,雷光亮就患了胃病。十年間,他輾轉貴陽、百色、昆明、北京等地的各大醫院,花了10余萬元,直到現在也不見好轉,有時吃東西都困難。特別是2016年8月,胃痛難忍的雷光亮被組織替換出來,他的扶貧工作由安龍公路管理段羅長林同志接替。但不到一年,羅長林患了肺結核。正當安龍公路管理段思量換其他同志駐者孔村之時,安龍縣分管縣領導、棲鳳街道辦主要領導和者孔村支兩委站了出來,提出強烈建議,希望“雷主席”能回到者孔村,繼續當“第一書記”。是建議,更是大家的信任。

2017年6月,沒有半句推託的雷光亮,又一次駐進了者孔村。

說起這件事,黃顯曠非常感觸:“病未痊癒的‘雷主席’不講條件,我們找到他,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打起背包就下去了,這樣的人讓我們敬重。”

對於扶貧工作,黃顯曠對雷光亮更是高度肯定:“‘雷主席’,不僅僅是者孔村扶貧第一書記,他早已成為了者孔的一員,群眾熟悉他、瞭解他、捨不得他,他在者孔村脫貧攻堅的路上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我們相信,組織、群眾一定不會忘記他。”2015年,雷光亮被安龍縣委評為優秀駐村幹部;2016年,被安龍縣棲鳳街道辦黨工委表彰為優秀黨員; 2017年,被安龍縣棲鳳街道辦黨工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作者:文/圖 胡 奎

2015年初,在安龍縣政府的重視下,者孔村通村水泥路全部納入規劃並有序推進。有了通村路,但者孔村的通組路卻沒有著落,特別是一組、二組有70餘戶、300餘人住在山上,上山下山全靠一條盤山羊腸道,坡陡路爛,遇到下雨,村民出行特別不容易。一個多月駐村走訪,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問題就是這條路。

要修這條路,村支兩委估算了一下,里程有2.5公里,坡度大,施工難度大,預算投資近60萬元。對於一點錢都沒有的“空殼村”來說,要想把路修好,無疑是“半天雲吹喇叭——空響(想)”。

龐大的修路開支加之施工難度,村支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個個犯嘀咕,這時,雷光亮站了出來,說道:“修,困難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睡在床上,聽著公雞一次次鳴叫,如何修,哪來錢,思來索去,快到天亮時,雷光亮想到了“一事一議”。

第二天天一亮,雷光亮就迫不急待地找到村支部書記李向全商議。雷光亮的想法,李向全非常贊同,但也提出疑慮,“一事一議”要投工投勞,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老幼婦孺哪裡有勞力,加之要村民自籌資金,幾十萬元,哪有那麼多錢?

“先動員再說,資金不夠我們再想辦法。”下定決心修路的雷光亮,最終還是做通了村兩委的工作。在村兩委的支援下,雷光亮帶著“五人小組”的隊員們到組裡挨家挨戶做工作,由於村民大多聽不懂漢話,交流困難,雷光亮就跟在同是布依族的棲鳳街道辦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者孔村駐村扶貧隊員陸文森的後面。

回想當時,陸文森記憶猶新:“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了,起床後,雷主席幹的第一件事就把飯煮起,裝成盒飯,然後我們一起騎摩托,一家一戶的走訪,有時路不通還要徒步走山路,有些村民家庭困難,‘雷主席’就讓他們先欠著,有時趕上村民吃午飯,叫雷主席跟著一起吃,他就拿出盒飯,與組民邊吃邊談。”有心人天不負,經過一個多月的耐心溝通,修路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支持,最終確定每戶每個人集資70元。

200余戶,除去貧困戶和欠款,自籌資金就幾萬元,修路資金遠遠不夠。沒辦法,雷光亮就拿出蹲守“化緣”的辦法,到縣政府和棲鳳街道辦,他東奔西走,最後,在棲鳳街道辦的幫助下,雷光亮在財政部門順利爭取到52萬元“一事一議”專案補助資金。

本以為,有了專案資金,路就可以動起來,但並不是那麼簡單。“一事一議”專案需要把路面平整好,把路基砌好,但是一組、二組只是一條“毛路”,路面平整需要錢,這錢從哪裡來?

雷光亮知道,再去縣裡“化緣”肯定行不通,就直接向公路管理局申請資金。2015年6月,雷光亮又跑到興義公路管理局請求“救急”,申請到1.5萬元路面平整資金。拿到這筆錢的第四天,雷光亮請了挖掘機進村平路,每天坐陣指揮。不到一個星期,一條長2.5公里的路基成型。路基平整了,就等專案資金到位了,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兩個月,恰巧這兩個月又趕上雨季,結果平整好的路基被大水沖了,早已不成型。錢花去了,路卻被沖了,天不隨人願,但,路還得修下去。

這時的雷光亮比誰都急,他心裡非常清楚,專案資金已經到位,如不儘快用到專案上,錢很快會被收回,到時大家所做的努力將全部白費。但縣裡、局裡都跑了,街道辦也盡力了,平路資金又去哪裡找呢?

“去電站看看,我們是上游水源保護區,請他們幫幫忙。”正當大家為再次平路資金犯愁時,村支部書記李向全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去者孔一級、二級電站爭取支持。

這次,雷光亮與村組幹部全員出動,慶倖的是,一級、二級電站對修路非常的支持,不僅出了2.5公里的平路資金,還多拿了1.5萬元資金用於三組、四組的道路改造。

2015年底,這條起伏的水泥路圓滿竣工。竣工這天,80多歲高齡的二組村民梁喬青,從地下挖出多年的甘蔗酒,倒上滿滿的一碗,來到活動室,把雷光亮和“五人小組”成員敬了個遍,特地感謝他們幫村裡圓了幾代人的修路夢。

撬開“產業門”

者孔村距離安龍縣城近2小時車程,坐落在南盤江畔,與廣西隆林縣一河之隔,是典型的喀斯特和丘陵地貌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921.5米,最低436米,落差巨大,氣溫炎熱。者孔村轄四個組,252戶,1095人,100%是布依族,世代種植水稻、包穀、甘蔗,由於交通條件的制約,群眾主要經濟作物甘蔗外運困難,加之品種老化,早在2014年以前,就是安龍縣典型的貧困村,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800元,吃低保的有66戶。

而當地群眾習性散慢,“上山砍點柴,下河撈點魚,有錢沒錢,包穀酒不斷。”是大多數村民的生活寫照,傳統觀念濃厚,又沒有產業支撐。雷光亮意識到,僅僅改善交通設施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增加村裡的“造血細胞”——把產業搞起來。

低熱河谷適合種植甘蔗,但品種老化,不宜大面積推廣。發展養殖,投資大風險高,加之村裡年輕人少,管理難度大。者孔村的“產業路”到底在哪裡呢?雷光亮再一次陷入沉思。

“不如去縣扶貧辦看看,他們那裡專案多。”

“對呀,去扶貧辦問一問。”

在雷光亮的提議下,“五人小組”與村組幹部多方打聽,最後在棲鳳街道辦打聽到西貢蕉專案。經過調研,西貢蕉種植非常適合者孔村的地理氣候條件。

項目是爭取到了,但大家並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村組幹部在走訪瞭解中發現,村民對種植西貢蕉的積極性並不高,大家習慣了傳統種植,認為本來種植糧食的土地就不多,把大量的土地用來種西貢蕉,萬一賣不出去,吃什麼?

“群眾喜歡‘吹糠見米’,大家不種,村組幹部和黨員帶個頭,先把效果做出來。”雷光亮提議。後來,“五人小組”與村組幹部商議後,確定先讓村組幹部、黨員和致富帶頭人先行先種,示範引路。

2015年7月,第一批250畝西貢蕉項目落地者孔村,且當年就見到了實效。“2015年,我種了14畝西貢蕉,每畝政府補貼1730元,一年掛蕉,每畝產值2000元至4000元,比起甘蔗那是強多了。甘蔗種一年輪一年,一年賣一次,除去肥料和人工,賺不到幾個錢;種西貢蕉就不一樣了,種一次苗、施一次肥管三年,且對水源要求不高,只要種下去,收入穩當當的。”第一批種蕉人,者孔村四組村民、民生監督委員黃應莊笑著說道。

黃應莊是後靠移民,經濟來源主要靠打魚和種甘蔗,2015年在村支兩委和雷光亮等扶貧幹部的發動下,開始種植西貢蕉,到2017年已發展到20餘畝,兩年下來,種蕉收入近8萬元。

看到了實惠,村民們積極性一下子提了起來。2015年是有蕉沒人種,到2016年,變成了想種沒蕉種,因為項目指標和資金已經分配完。雖然村民種蕉願望強烈,但卻“無米來下鍋”。

“西貢蕉項目在其他幾個村也有,但因為地理條件等因素,種植效果不好,還有一些項目資金並沒有用起來,不如我們把他爭取過來。” 在“五人小組”討論會上,家住鄰村者貴的陸文森提醒了大家。

“他們不願意種,我們這裡想種沒得種,我們去把項目爭取過來。”雷光亮說。想法拿定,雷光亮與陸文森等人直接找到街道辦的分管領導,希望把其他村未實施完的專案指標調撥到者孔村。結果,街道辦完全同意。很快,其他村剩餘的60畝項目指標劃到了者孔村。

三組的王禎國,年近60,因為手有殘疾,勞力不好,2015年西貢蕉專案實施中,他沒有要專案,到2016年,看見種蕉實惠後,“眼紅”的他,把兒子在外打工掙來的幾千塊錢用來做本,種了10畝西貢蕉,一年下來,純收入3萬多元。他說:“種蕉賺錢,即使沒有補貼,自己掏錢也要幹。”

一產發,戶戶動。據統計,2016年,者孔村種植西貢蕉250畝,2017年達310畝,實現了有勞力的村民家家種蕉。

“以前我們種甘蔗,因為路不通,甘蔗要一捆捆扛幾公里到河邊,再乘船走十幾公里水路才能運到外地去賣,根本賺不到錢。現在‘雷主席’他們帶領我們種蕉,不僅省心省力,收入還成倍的增長。”產業發展了,李向全對雷光亮對村裡的貢獻實打實的認可。

摘掉“空殼帽”

路通了、產業有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了。可雖然群眾腰包鼓了,集體經濟卻“空蕩蕩”,者孔終究還是一個“空殼村”。

大家知道,要摘去“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每年得有近3萬元的收入。早些年,為解決集體收入的問題,者孔村也是想盡了辦法。種過桉樹,養過母豬,但這些項目不是糾紛,就是虧本,到最後,村集體一分錢都沒撈著。

按照安龍縣2017年年底“消滅”“空殼村”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從棲鳳街道辦到者孔村都感到“壓力山大”。

“招商引資,村裡條件差,沒人願意來;搞農業產業專案,需要大量的勞力,且風險大。到底做什麼好呢?”雷光亮再次陷入沉思。

一個又一個夜晚,村委會會議室裡,大家一次又一次討論,商議如何摘掉這頂戴了幾十年的“空殼帽”。

“要不,咱們分頭行動,一面找專案,一面爭取資金。”雷光亮提議。三番五次的商議,“五人小組”與村支兩委最終確定,分開行動,各自“發功”。

任務確定,雷光亮和其他扶貧隊員各回各家,積極想辦法爭取資金。者孔村村支兩委到縣政府、街道辦爭取專案。後來,雷光亮在興義公路管理局申請到14萬元,棲鳳街道辦拿出19萬元,者孔一級、二級電站支持1萬元,總共34萬元。

錢有了,幹什麼用呢?

現在,1.8萬元的租金已入到者孔村集體帳戶上,李向全盤算了一下,按現在的市價,到明年,門面租金有望漲到3萬元。

摘掉了“空殼帽”,雷光亮又思考著村委會的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10月,興義公路管理局給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雷光亮2萬元工作經費。工作經費到位後,雷光亮與村支兩委商議後,用這2萬元為村委會購置了電腦、檔櫃和書架。

再回者孔村

用心、用情,雷光亮把者孔當成了家,把村民當成了親人,無私付出了熱血、汗水,甚至透支了生命……

早在2007年,雷光亮就患了胃病。十年間,他輾轉貴陽、百色、昆明、北京等地的各大醫院,花了10余萬元,直到現在也不見好轉,有時吃東西都困難。特別是2016年8月,胃痛難忍的雷光亮被組織替換出來,他的扶貧工作由安龍公路管理段羅長林同志接替。但不到一年,羅長林患了肺結核。正當安龍公路管理段思量換其他同志駐者孔村之時,安龍縣分管縣領導、棲鳳街道辦主要領導和者孔村支兩委站了出來,提出強烈建議,希望“雷主席”能回到者孔村,繼續當“第一書記”。是建議,更是大家的信任。

2017年6月,沒有半句推託的雷光亮,又一次駐進了者孔村。

說起這件事,黃顯曠非常感觸:“病未痊癒的‘雷主席’不講條件,我們找到他,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打起背包就下去了,這樣的人讓我們敬重。”

對於扶貧工作,黃顯曠對雷光亮更是高度肯定:“‘雷主席’,不僅僅是者孔村扶貧第一書記,他早已成為了者孔的一員,群眾熟悉他、瞭解他、捨不得他,他在者孔村脫貧攻堅的路上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我們相信,組織、群眾一定不會忘記他。”2015年,雷光亮被安龍縣委評為優秀駐村幹部;2016年,被安龍縣棲鳳街道辦黨工委表彰為優秀黨員; 2017年,被安龍縣棲鳳街道辦黨工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作者:文/圖 胡 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