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周看昭通(4.12—4.18)

脫貧攻堅

1. 鹽津柿子鎮:精神脫貧動起來。

鹽津縣柿子鎮按照縣委“精神脫貧全覆蓋”要求, 堅持外力幫扶和內力脫貧同向發力, 扶志與扶智、扶德結合, 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持續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活動,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提升脫貧致富能力, 精神和物質脫貧同推進。 “壩壩會”開起來:探索建立“一月三會制度”――由鎮掛鉤聯繫領導帶頭, 每村每月10號必開壩壩會, 開展扶貧政策宣講和脫貧致富典型事例宣傳;每月20號到村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召開壩壩會, 對產業發展、危房改造等貧困群眾進行鼓勵引導,

以先進帶後進, 建立榮譽榜, 讓群眾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比學趕超;每月30號到村組織建卡貧困戶召開壩壩會, 針對慵懶散、等靠要思想嚴重貧困戶深入交流談心、懇談, 從思想上感化他們, 摒棄陋習, 讓他們在脫貧路上不掉隊。 大喇叭響起來:各村利用村委會、村民小組活動場所, 宣傳中央省市縣脫貧政策, 真正讓貧困群眾瞭解政策、掌握政策。 活動場所用起來:充分發揮村民小組活動場所的功能用用, 提升使用效率和水準, 組織黨員開展“三會一課”, 召開黨員、群眾會議, 定期組織政策學習、技術培訓, 實行常態管理, 做到人常在、事好辦、管得緊、用得活;明確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技能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功能定位,
發揮村民小組活動場所一室多用功能, 把村民小組活動場所作為團結凝聚群眾的重要陣地。

2.鎮雄潑機鎮44名貧困群眾踏上赴皖就業路。

4月13日, 潑機鎮舉行隆重儀式, 歡送4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到安徽省蕪湖市紅楊鎮務工。 潑機鎮是鎮雄縣第一人口大鎮, 全鎮總人口126630人, 其中青壯年勞動力達53363人, 地少人多、資源緊張、本地就業崗位有限是該鎮的真實寫照。 而安徽省蕪湖市紅楊鎮境內企業多、勞動力不足、用工需求量巨大。 為此, 該鎮積極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有力抓手, 派出工作組與紅楊鎮對接聯繫, 並做好生活、行李、住宿等方面的後勤保障, 讓大家到廠後就能走上崗位、進入工作。

按照計畫, 該鎮還將在此次轉移輸出成功的基礎上, 再準備輸出2000人到安徽紅楊務工, 讓貧困群眾有去處、有班上、有錢賺、能致富。 此次歡送的44名貧困群眾, 都是前往位於紅楊鎮境內的德力西集團和飛科剃鬚刀兩個工廠務工, 前三月的底薪是3500元, 紅楊鎮政府還給以每月每人200元的生活補貼、200元的穩崗補貼。 為讓大家能努力、放心工作, 能團結互助、樹好鎮雄形象, 潑機鎮黨委政府還在44人中選出了1名党建負責人、1名大組長和10名小組長為大家的主心骨、帶頭人, 並現場頒發聘書, 希望他們帶領大家好好工作、早日脫貧致富。

3.巧家藥山鎮大村村的變遷之路:“村有特色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

近年來, 巧家縣藥山鎮大村村注重產業扶貧,

依託地理環境優勢, 在中藥材種植、種草養牛、勞務輸出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 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大村村得到了美麗的變遷。 圍繞改善大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投入資金900多萬元建設大村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建成文化廣場2個, 農貿市場1個, 完成2.47公里道路硬化, 現全村27個村民小組全部通路。 2017年, 在大村已示範種植黃草烏47畝、芍藥50畝, 黃精100畝, 金鐵鎖100畝。 2018年, 計畫在2017年種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質增效, 再種植黃草烏150畝, 當歸100畝, 力促通過產業支撐, 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 據悉, 2017年全村牛存欄415頭, 出欄170頭, 實現養牛收入102萬元。

4.綏江脫貧攻堅首個生豬代養場啟動建設。

4月15日, 板栗鎮板栗村13組年出欄2000頭生豬的代養場動工開建,

這是綏江脫貧攻堅首個啟動建設的生豬代養場。

據悉, 為確保貧困戶穩定、持續脫貧致富, 綏江縣確定“短抓勞務、長抓產業”的脫貧思路, 規劃了“三園四場”的產業發展佈局。 為抓住這一產業發展機遇, 板栗村騰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吸納30戶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政策, 貸產業發展貼息款入股, 啟動代養場建設, 預計今年5月代養場投入使用。 板栗村騰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徐朝躍介紹, 公司與前來綏江投資的合作方簽定了最低保障協議, 一頭豬代養費152元, 年出欄2000頭, 公司就有30萬元左右的收益, 公司將拿出50%來作為還款資金, 再拿50%來作為股本分紅, 確保貧困群眾有穩定的產業增收途徑。

5.鹽津實施“鳳還巢”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在彙聚社會幫扶力量助推脫貧攻堅上,鹽津採取“結對到村、連結到組、精准到戶”的模式實施“鳳還巢”工程,引導在外成功人士、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返鄉辦企業或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結對幫扶貧困戶、捐建民生專案,積極參與鹽津扶貧開發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回引185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辦企業、合作社120餘個,結對幫扶貧困村41個、貧困村民小組155個、貧困戶2201戶,帶動本地就業7000餘人。

鄉村振興

6.永善黃華:“五到位、三發力”快速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

近日,記者瞭解到,永善縣黃華鎮在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嚴把時間節點,嚴格工作流程,嚴管工作品質,探索總結了“五到位、三發力”的工作措施。“五到位”即組織保障到位,抽調精幹力量組成工作隊;宣傳培訓到位,進村入戶,發短信、拉橫幅,通過廣泛宣傳,使確權政策家喻戶曉;工作措施到位,分情況、按實際、講原則,不搞“一刀切”;排查調處糾紛到位,從派出所、綜治辦、司法所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組,傾聽群眾呼聲,解疑釋惑;督查督促到位,開展工作督促檢查,及時做好情況調度,適時進行情況通報,及時發現並處置新情況、新問題。“三發力”即全力整合鎮村組幹部和駐村隊員、測繪技術人員、群眾三方力量。

7.大關木杆鎮銀吉村民采筍助脫貧。

連日來,在大關縣木杆鎮銀吉村的竹林裡,呈現出一副繁忙的景象。一大早,村民們拿著編織袋、小刀,開始了一天的采筍生活。經過一個早晨的“摸索”,空空的編織袋被填得滿滿當當;采筍結束,村民們要做的,就是給竹筍剝殼,首先將竹筍放入清涼的溪水中浸泡一下,不僅方便剝殼,還能保持竹筍的新鮮爽口,用小刀輕輕的割一下,從劃開之處便可輕鬆地將筍子的殼從左右兩邊分開,鮮嫩的筍子就展現在了眼前,等到下午四五點,村民們只需將一袋袋剝好的的竹筍背到收購點,便能將一天的收穫揣進腰包裡。據瞭解,每斤竹筍根據品質可以賣到4元左右,每人每天可采筍40至70斤不等,村民們都表示,辛苦點沒什麼,只要勤快,菜筍也是一條增收的路子。現在,竹筍已成為銀吉村村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避免過度采筍導致竹林退化,木杆鎮出臺措施認真做好封山育筍工作,在禁筍和護筍期間禁止進山採伐和收購竹筍,堅持合理開發、永續利用,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產業發展

8.大關翠華鎮大力發展刺老包和方竹。

近年來,大關縣翠華鎮結合地區實際,在高山片區大力發展起了以刺老包、方竹、筇竹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群眾增收。翠華鎮黃連河村的草坪子是全鎮海拔較高的村組之一,由於地理條件較為落後,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業難以滿足當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很多青壯年選擇了外出務工。大量勞動力外出後,許多耕地逐漸荒廢,荒廢的耕地既浪費了資源,又破壞了生態環境。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翠華鎮黨委政府根據村民意見,結合當地海拔高、氣溫低的具體情況,組織村民發展起了原生態的刺老包、方竹、筇竹等生態種植業。在草坪子村民小組片區,再也看不到一塊塊荒廢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綠意盎然的刺老包和竹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了見證。

9.永善大興注重技術培訓發展花椒25000畝。

永善縣大興鎮是典型農業鄉鎮,經濟作物以枇杷、花椒為主,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25000餘畝。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花椒產業,該鎮注重開展花椒提質增效綜合管理技術培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助力脫貧攻堅。近日,在培訓現場,鎮林業站技術人員詳細講解了花椒採種、苗木繁育、種植、嫁接、規範管理、整形修剪、採收、低產林改造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並以現場操作和問答方式説明參訓人員掌握和牢記花椒栽培和豐產管理知識技術。

10. 灑漁鎮巡龍村老鄧:匠心開鑿蘋果路,引領鄉鄰共致富。

家住昭陽區灑漁鎮巡龍村24組的鄧永鵬今年已64歲,老鄧是他們村民小組裡第一個帶頭種植蘋果的人,也是巡龍村第一批靠蘋果致富的人。他不僅自己依靠種植蘋果富裕了,同時也熱心地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傳授給鄉鄰,帶富了一村人。他因此先後獲得了灑漁鎮“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等榮譽稱號。

記者在巡龍村見到老鄧時,他正在打理自己的果樹,果園打理得很規矩,也很乾淨,讓人看了打心裡就覺得舒服。老鄧說,他這片園子已經算是老果園了,這些蘋果樹的樹齡也都近30年了,多年來畝產量一直穩定維持在8千至1萬斤。老鄧自豪的告訴記者,蘋果價格好的年頭,加上他們家的蘋果品質好,家裡10多畝蘋果賣了35萬餘元,純收入近26萬元。

老鄧不僅蘋果種得好,人也熱情,去農業局學習了蘋果種植技術,平時愛學習、愛琢磨,不僅自己蘋果種得杠杠的,還樂於把一身手藝傳給他人。老鄧深有感慨地說,看著村裡的鄉親依靠發展蘋果逐漸富裕起來,紛紛蓋起了新房、買上了轎車,他打心眼裡高興。

11. 彝良牛街水田:“小辣椒”變大產業助推精准扶貧。

近年來,為啟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內在動力,彝良縣牛街鎮水田村扶貧工作隊結合當地氣候、土壤及留守人員狀況等村情實際,外出考察學習,把辣椒推廣種植作為試驗示範產業,積極探索辣椒種植方式方法,拓寬貧困戶致富增收管道,打造產業扶貧新亮點。目前,水田村建了標準大棚兩百個,將水田村3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融入合作社。農戶每簽訂一畝合同,發給500元保證金,讓周邊鄉鎮與辣椒產業發展相融合,規劃建設辣椒產業帶,在全縣適宜發展辣椒的區域規劃種植辣椒10000畝。”水田村大棚自建設以來,已吸呐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100餘戶。

如今,走進水田村,你會發現,當地辣椒產業已雛形初現,800萬株辣椒秧苗長勢喜人,再過半個月,這些秧苗將被移栽到田間地頭,我們可以想像,當800萬株辣椒成熟的時候,必定會為農戶帶去可觀的經濟效益。

平安昭通

12. 魯甸檢察院追捕的一名毒販潛逃兩年後被成功抓獲。

近日,記者獲悉,2016年3月,魯甸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蔡某某等人涉嫌販賣、運輸毒品案時發現,該案中的另外一名同案犯張某某也涉嫌販賣、運輸毒品,但因查獲前張某某恰好下車查看路況,導致其僥倖逃脫。

檢察官認真審查後,認為張某某的行為符合逮捕條件,遂向偵查機關發出了《應當逮捕犯罪嫌疑人建議書》,對張某某進行追捕。

今年3月,經過了兩年的追捕,犯罪嫌疑人張某某被成功抓獲。到案後,張某某依然抱著僥倖心理,拒不供述其參與販賣、運輸毒品的犯罪事實。但經過對全案證據的認真審查,張某某的行為已涉嫌販賣、運輸毒品罪,該院對其依法作出批准逮捕決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該院通過依法追捕符合逮捕條件的漏犯,有效地打擊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對在逃的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懾作用,通過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有力地維護了法律的權威。

先進典型

13.“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揭曉,昭通二人上榜。

由雲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雲南法制報社、雲南網、雲南法治網承辦的“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評選活動歷經初評委員會評審、公示等程式後,產生了23名候選人。並於3月26日在《雲南法制報》、雲南網、雲南法治網開啟投票環節,各界人士通過微信、網路等方式為心中的法治新聞人物陸續投票。

4月13日,在經過公眾推薦、公示、投票和專家評審環節後,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其中,昭通市鎮雄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鎮雄縣法學會會長張曉鷹為“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獲獎者,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馬春為提名獎獲得者。

14. 馬楠山上的“鋪路石”——養路工李祖友32年的堅守。

今年54歲的永善公路分局養路工李祖友自參加工作以來,被分配到馬楠道班(現為養護點)工作至今,已在馬楠山公路養護戰線上奮戰了32個春秋,成為堅守馬楠山上的一顆“鋪路石”。馬楠養護點氣候十分惡劣,那裡冬季氣溫在零下10℃,路面冰淩嚴重,且道路等級低,山高、坡陡、彎急。李祖友始終不畏艱險,不怕困難,把“愛崗敬業、保障暢通”作為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那段荒涼的路上,他把那股熱情化為汗水,揮灑在腳下,讓車輛平平穩穩地從自己修過的路上安全通過。32年來,他一直履行著“以養路為業、以道班為家”的神聖諾言,他用雙腳年復一年丈量著每一寸路,馬楠十八道梁二十四道拐佈滿了他的足跡,2005年,李祖友榮獲雲南省交通系統第十五屆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多年被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崗位標兵”“優秀共產黨員”; 18次被昭通公路局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 2017年被永善縣人民政府評為“敬業奉獻”類“永善好人”。32年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馬楠高原上豎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

15. 鎮雄魚洞鄉郎學華無償為200戶村民修入戶公路。

近日,記者在鎮雄縣魚洞鄉走訪時瞭解到,青杠村取下溝村民組農民工郎學華,花150多萬元,無償給3個村民組近200戶村民修入戶公路,在當地傳為美談。郎學華2002年10月2日外出到江蘇蘇州打工。一開始在建築工地做鋼筋工,後來成為領班。2004年他自己組建工程隊,承包建築工程幹,10年時間掙了2000萬元錢。2015年以來,郎學華返鄉創業,積極承包修建魚洞鄉瓜烏村大地至青杠8.9公里的鄉村公路,該公路設計寬4.5米,政府每公里補助50萬元。郎學華聽後說:“這條路我早就想修了,何況政府還有補助。如果交給我來修,我保證修5米寬;如果別人來修,每公里我補助1萬元。”這是一條交通要道,為了把路修得寬一點,鄉政府決定把這條路交給郎學華來修。工程啟動後,郎學華不以賺錢為目的,而以方便未來發展為目標,該打堡坎的打堡坎、該修涵洞的修涵洞,打的堡坎要以公里計。為了修這條路,郎學華臨時創辦了一個砂廠,連同與取下溝相鄰的兩個村民組,家家戶戶要修房子,記個賬就可在他的砂廠拉砂,今後有錢了還他工本費即可,特別貧窮的人家,所有費用全免了。為讓每戶村民今後運輸方便,不要村民出一分錢,郎學華無償為家家戶戶修通3至4米寬的入戶公路,加起來共有七八公里。現在除幾戶人家因全戶外出務工,無法協調土地動不了工外,其餘的人家入戶公路均已修通,並鋪砂面石。郎學華不僅無償給村民修公路,有些特別貧困的人家,參加修自己的公路,郎學華還倒發工資。村民鄧開勇已在郎學華的工地上找了5000元工錢,晉方興找了幾萬元。村民吳道平家因家庭負擔重,郎學華知道後,主動叫吳道平在他的工地上打工。青杠村有10戶村民因滑坡搬遷到取下溝,郎學華將政府每戶補助的10200元,就給每戶村民修了一套磚混結構的住房,還幫其裝修好。每戶投資5萬元左右,沒有讓村民自己掏一分錢,差的部分全由他補上。當記者問及郎學華給村民修這些公路花了多少錢時,鄉黨委書記陳華說:“如果承包給別人修,至少20萬元一公里才包得出去。”

基礎設施

16. 鹽津縣強基礎補短板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鹽津縣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立力度,全面完成605公里貧困村道路硬化和26座橋樑建設,加強農村危險路段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護工程建設。完成5個農業扶貧項目區蓄水池、10件扶貧產業園區配套水利設施、197件大面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確保農村安全飲水全面達標。加快推進電力、廣播電視、通信網路等設施建設,擴大農村寬頻網路和移動4G信號覆蓋面。完成21個教育“改薄”項目,落實好在校生各類補助政策,壓實控輟保學措施,堅決杜絕因貧失學、因學返貧。落實健康扶貧30條政策,完成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提高醫療報銷比例,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充分發揮民政兜底保障和救助功能,實現應保盡保,減輕貧困群眾負擔。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抓好“治髒、治亂、治汙、‘兩違’治理、增綠提質”5項重點工作,促進群眾生產生活雙改變。

17. 威信全縣村組公路硬化順利推進。

近日,記者在威信縣雙河鄉天池村、紮西鎮墨黑村等地看到,村組公路硬化現場一片繁忙,運料機械來回作業,工人忙著攤鋪夯築。在大家的勞動中,按照規範標準鋪出的混凝土路面正一米一米地不斷向前延伸。

據瞭解,根據威信縣委、縣政府打好八大攻堅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去年底至今年初,全縣第一批村組公路硬化專案全面啟動,工程涉及10個鄉鎮80個建制村,總里程1113公里,其中:宜畢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承建105公里,縣交運局承建1008公里。今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建設工程項目總量的80%,8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批村組公路硬化並投入使用。6月底開始實施第二批村組公路硬化專案,啟動建設1196公里村組公路硬化。爭取到今年底,兩期專案全部建成,為進一步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打好道路交通基礎。

科教文衛

18. 鎮雄果珠中心校構建“四個平臺”關心愛護留守兒童。

為進一步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為廣大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果珠鄉中心學校構建“四個平臺”,關心愛護留守兒童,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和關愛保護。

摸底建檔,構建網路平臺。抽派人員協同鄉村幹部職工組成5個工作組深入各村組,對全鄉17所小學、1所中心幼稚園、4所附設幼稚園1878名留守兒童建立電子學生檔案和“流動兒童資訊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學習、生活及父母外出務工流動代管情況。完善動態管理、代理家長、結對關愛等機制,形成“家庭+政府+學校+社會力量”的關愛網路。

親情補償,構建關愛平臺。建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5個,依託“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學生心理疏導室”“留守兒童親情電話室”等場所,為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心理關懷、親情陪伴、法律援助、心理諮詢和親情熱線等9項關愛幫扶活動以及閱讀、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繪畫等課外活動。

關愛幫扶,構建呵護平臺。發動黨員教師、社會志願者擔任“代理監護人”,優選班主任教師作為關愛工作聯絡員,對留守兒童在安全上優先教育和監護,學習上優先幫助和輔導,生活上優先關心和照顧,活動上優先參與和指導,努力營造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優越環境,愛心呵護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以會代培,構建監護平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功能,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長會,以會代培,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監護人教育管理能力。

19. 雲南省滇劇院與巧家縣“結對子 種文化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4月12日至14日,雲南省滇劇院院長郭維平帶領13名雲南省知名劇作家到巧家縣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活動中,劇作家到洗羊塘、白鶴灘水電站,老店新村社區、白鶴灘鎮中村村等地進行了實地采風調研。14日,雲南省滇劇院、巧家縣人民政府“結對子、種文化”簽字儀式在巧家縣文化館舉行,郭維平代表雲南省滇劇院與縣人民政府簽訂了“結對子 種文化”幫扶協定,並捐贈了滇劇藝術的相關書籍。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滇劇,認識滇劇,傳承和發揚傳統滇劇文化,在省滇劇院的支持下,雲南省滇劇院巧家傳習館於4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

人居環境

20. 昭陽區:加快中心城市總規修編,到2020年達到大城市規劃規模目標。

近日,記者在昭陽區委第38次常委會議上瞭解到,昭陽區將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加快中心城市總規修編,通過修編實現城區規劃面積達到120平方公里至150平方公里,到2020年達到大城市規劃規模的目標。通過做好幾項重點工作,打造有規模有格局有品位的中心城市:一是抓緊完善省耕公園、烏蒙水鄉、鳳凰小鎮、蘋果小鎮的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二是強勢推進城市名片、城市客廳建設,在近期內完成昭通城市名片——省耕公園的全部建設專案,全力推進4個城市客廳——文體產業新區、烏蒙水鄉、鳳凰小鎮、蘋果小鎮的建設步伐;三是加快城區主幹道路網完善和公廁、垃圾中轉站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四是按照“四城同創”工作要求,繼續加強城市管理工作,補齊城市管理短板,科學調整城市管理體制,有機整合綜合執法、交警等力量,實現城市一體化管理;五是對國有土地、國有資產進行徹底清理盤查,盤活資產,理順城市經營體制,推動城市科學發展;六是對標對表,嚴格考核,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和債券發行工作,推進1、2期棚改專案建設同步推進,棚改地塊調整精准到區塊、到戶。

21. 水富:開展社區宣傳活動,助力省級文明城市創建。

近日,水富興化路社區開展“爭創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300餘份,進一步宣傳了水富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包括水富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倡議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水富精神、市民公約、創建文明城市知識問答、門前三包等,引導廣大市民認識到每個水富人都是文明城市創建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據悉,水富縣為做好省級文明城市市級迎檢工作,擴大社會宣傳效果,營造濃厚迎檢氛圍,制定下發了《水富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宣傳氛圍營造設計方案》,圍繞方案,結合實際,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點內容,大力宣傳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容,提高市民對創建工作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

匯總:陳合松 審核:胡華玉 單位:昭通市新聞宣傳中心

責任編輯:馬 杏

5.鹽津實施“鳳還巢”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在彙聚社會幫扶力量助推脫貧攻堅上,鹽津採取“結對到村、連結到組、精准到戶”的模式實施“鳳還巢”工程,引導在外成功人士、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返鄉辦企業或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結對幫扶貧困戶、捐建民生專案,積極參與鹽津扶貧開發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回引185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辦企業、合作社120餘個,結對幫扶貧困村41個、貧困村民小組155個、貧困戶2201戶,帶動本地就業7000餘人。

鄉村振興

6.永善黃華:“五到位、三發力”快速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

近日,記者瞭解到,永善縣黃華鎮在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嚴把時間節點,嚴格工作流程,嚴管工作品質,探索總結了“五到位、三發力”的工作措施。“五到位”即組織保障到位,抽調精幹力量組成工作隊;宣傳培訓到位,進村入戶,發短信、拉橫幅,通過廣泛宣傳,使確權政策家喻戶曉;工作措施到位,分情況、按實際、講原則,不搞“一刀切”;排查調處糾紛到位,從派出所、綜治辦、司法所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組,傾聽群眾呼聲,解疑釋惑;督查督促到位,開展工作督促檢查,及時做好情況調度,適時進行情況通報,及時發現並處置新情況、新問題。“三發力”即全力整合鎮村組幹部和駐村隊員、測繪技術人員、群眾三方力量。

7.大關木杆鎮銀吉村民采筍助脫貧。

連日來,在大關縣木杆鎮銀吉村的竹林裡,呈現出一副繁忙的景象。一大早,村民們拿著編織袋、小刀,開始了一天的采筍生活。經過一個早晨的“摸索”,空空的編織袋被填得滿滿當當;采筍結束,村民們要做的,就是給竹筍剝殼,首先將竹筍放入清涼的溪水中浸泡一下,不僅方便剝殼,還能保持竹筍的新鮮爽口,用小刀輕輕的割一下,從劃開之處便可輕鬆地將筍子的殼從左右兩邊分開,鮮嫩的筍子就展現在了眼前,等到下午四五點,村民們只需將一袋袋剝好的的竹筍背到收購點,便能將一天的收穫揣進腰包裡。據瞭解,每斤竹筍根據品質可以賣到4元左右,每人每天可采筍40至70斤不等,村民們都表示,辛苦點沒什麼,只要勤快,菜筍也是一條增收的路子。現在,竹筍已成為銀吉村村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避免過度采筍導致竹林退化,木杆鎮出臺措施認真做好封山育筍工作,在禁筍和護筍期間禁止進山採伐和收購竹筍,堅持合理開發、永續利用,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產業發展

8.大關翠華鎮大力發展刺老包和方竹。

近年來,大關縣翠華鎮結合地區實際,在高山片區大力發展起了以刺老包、方竹、筇竹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群眾增收。翠華鎮黃連河村的草坪子是全鎮海拔較高的村組之一,由於地理條件較為落後,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業難以滿足當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很多青壯年選擇了外出務工。大量勞動力外出後,許多耕地逐漸荒廢,荒廢的耕地既浪費了資源,又破壞了生態環境。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翠華鎮黨委政府根據村民意見,結合當地海拔高、氣溫低的具體情況,組織村民發展起了原生態的刺老包、方竹、筇竹等生態種植業。在草坪子村民小組片區,再也看不到一塊塊荒廢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綠意盎然的刺老包和竹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了見證。

9.永善大興注重技術培訓發展花椒25000畝。

永善縣大興鎮是典型農業鄉鎮,經濟作物以枇杷、花椒為主,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25000餘畝。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花椒產業,該鎮注重開展花椒提質增效綜合管理技術培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助力脫貧攻堅。近日,在培訓現場,鎮林業站技術人員詳細講解了花椒採種、苗木繁育、種植、嫁接、規範管理、整形修剪、採收、低產林改造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並以現場操作和問答方式説明參訓人員掌握和牢記花椒栽培和豐產管理知識技術。

10. 灑漁鎮巡龍村老鄧:匠心開鑿蘋果路,引領鄉鄰共致富。

家住昭陽區灑漁鎮巡龍村24組的鄧永鵬今年已64歲,老鄧是他們村民小組裡第一個帶頭種植蘋果的人,也是巡龍村第一批靠蘋果致富的人。他不僅自己依靠種植蘋果富裕了,同時也熱心地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傳授給鄉鄰,帶富了一村人。他因此先後獲得了灑漁鎮“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等榮譽稱號。

記者在巡龍村見到老鄧時,他正在打理自己的果樹,果園打理得很規矩,也很乾淨,讓人看了打心裡就覺得舒服。老鄧說,他這片園子已經算是老果園了,這些蘋果樹的樹齡也都近30年了,多年來畝產量一直穩定維持在8千至1萬斤。老鄧自豪的告訴記者,蘋果價格好的年頭,加上他們家的蘋果品質好,家裡10多畝蘋果賣了35萬餘元,純收入近26萬元。

老鄧不僅蘋果種得好,人也熱情,去農業局學習了蘋果種植技術,平時愛學習、愛琢磨,不僅自己蘋果種得杠杠的,還樂於把一身手藝傳給他人。老鄧深有感慨地說,看著村裡的鄉親依靠發展蘋果逐漸富裕起來,紛紛蓋起了新房、買上了轎車,他打心眼裡高興。

11. 彝良牛街水田:“小辣椒”變大產業助推精准扶貧。

近年來,為啟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內在動力,彝良縣牛街鎮水田村扶貧工作隊結合當地氣候、土壤及留守人員狀況等村情實際,外出考察學習,把辣椒推廣種植作為試驗示範產業,積極探索辣椒種植方式方法,拓寬貧困戶致富增收管道,打造產業扶貧新亮點。目前,水田村建了標準大棚兩百個,將水田村3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融入合作社。農戶每簽訂一畝合同,發給500元保證金,讓周邊鄉鎮與辣椒產業發展相融合,規劃建設辣椒產業帶,在全縣適宜發展辣椒的區域規劃種植辣椒10000畝。”水田村大棚自建設以來,已吸呐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100餘戶。

如今,走進水田村,你會發現,當地辣椒產業已雛形初現,800萬株辣椒秧苗長勢喜人,再過半個月,這些秧苗將被移栽到田間地頭,我們可以想像,當800萬株辣椒成熟的時候,必定會為農戶帶去可觀的經濟效益。

平安昭通

12. 魯甸檢察院追捕的一名毒販潛逃兩年後被成功抓獲。

近日,記者獲悉,2016年3月,魯甸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蔡某某等人涉嫌販賣、運輸毒品案時發現,該案中的另外一名同案犯張某某也涉嫌販賣、運輸毒品,但因查獲前張某某恰好下車查看路況,導致其僥倖逃脫。

檢察官認真審查後,認為張某某的行為符合逮捕條件,遂向偵查機關發出了《應當逮捕犯罪嫌疑人建議書》,對張某某進行追捕。

今年3月,經過了兩年的追捕,犯罪嫌疑人張某某被成功抓獲。到案後,張某某依然抱著僥倖心理,拒不供述其參與販賣、運輸毒品的犯罪事實。但經過對全案證據的認真審查,張某某的行為已涉嫌販賣、運輸毒品罪,該院對其依法作出批准逮捕決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該院通過依法追捕符合逮捕條件的漏犯,有效地打擊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對在逃的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懾作用,通過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有力地維護了法律的權威。

先進典型

13.“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揭曉,昭通二人上榜。

由雲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雲南法制報社、雲南網、雲南法治網承辦的“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評選活動歷經初評委員會評審、公示等程式後,產生了23名候選人。並於3月26日在《雲南法制報》、雲南網、雲南法治網開啟投票環節,各界人士通過微信、網路等方式為心中的法治新聞人物陸續投票。

4月13日,在經過公眾推薦、公示、投票和專家評審環節後,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其中,昭通市鎮雄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鎮雄縣法學會會長張曉鷹為“2017年度雲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獲獎者,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馬春為提名獎獲得者。

14. 馬楠山上的“鋪路石”——養路工李祖友32年的堅守。

今年54歲的永善公路分局養路工李祖友自參加工作以來,被分配到馬楠道班(現為養護點)工作至今,已在馬楠山公路養護戰線上奮戰了32個春秋,成為堅守馬楠山上的一顆“鋪路石”。馬楠養護點氣候十分惡劣,那裡冬季氣溫在零下10℃,路面冰淩嚴重,且道路等級低,山高、坡陡、彎急。李祖友始終不畏艱險,不怕困難,把“愛崗敬業、保障暢通”作為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那段荒涼的路上,他把那股熱情化為汗水,揮灑在腳下,讓車輛平平穩穩地從自己修過的路上安全通過。32年來,他一直履行著“以養路為業、以道班為家”的神聖諾言,他用雙腳年復一年丈量著每一寸路,馬楠十八道梁二十四道拐佈滿了他的足跡,2005年,李祖友榮獲雲南省交通系統第十五屆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多年被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崗位標兵”“優秀共產黨員”; 18次被昭通公路局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 2017年被永善縣人民政府評為“敬業奉獻”類“永善好人”。32年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馬楠高原上豎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

15. 鎮雄魚洞鄉郎學華無償為200戶村民修入戶公路。

近日,記者在鎮雄縣魚洞鄉走訪時瞭解到,青杠村取下溝村民組農民工郎學華,花150多萬元,無償給3個村民組近200戶村民修入戶公路,在當地傳為美談。郎學華2002年10月2日外出到江蘇蘇州打工。一開始在建築工地做鋼筋工,後來成為領班。2004年他自己組建工程隊,承包建築工程幹,10年時間掙了2000萬元錢。2015年以來,郎學華返鄉創業,積極承包修建魚洞鄉瓜烏村大地至青杠8.9公里的鄉村公路,該公路設計寬4.5米,政府每公里補助50萬元。郎學華聽後說:“這條路我早就想修了,何況政府還有補助。如果交給我來修,我保證修5米寬;如果別人來修,每公里我補助1萬元。”這是一條交通要道,為了把路修得寬一點,鄉政府決定把這條路交給郎學華來修。工程啟動後,郎學華不以賺錢為目的,而以方便未來發展為目標,該打堡坎的打堡坎、該修涵洞的修涵洞,打的堡坎要以公里計。為了修這條路,郎學華臨時創辦了一個砂廠,連同與取下溝相鄰的兩個村民組,家家戶戶要修房子,記個賬就可在他的砂廠拉砂,今後有錢了還他工本費即可,特別貧窮的人家,所有費用全免了。為讓每戶村民今後運輸方便,不要村民出一分錢,郎學華無償為家家戶戶修通3至4米寬的入戶公路,加起來共有七八公里。現在除幾戶人家因全戶外出務工,無法協調土地動不了工外,其餘的人家入戶公路均已修通,並鋪砂面石。郎學華不僅無償給村民修公路,有些特別貧困的人家,參加修自己的公路,郎學華還倒發工資。村民鄧開勇已在郎學華的工地上找了5000元工錢,晉方興找了幾萬元。村民吳道平家因家庭負擔重,郎學華知道後,主動叫吳道平在他的工地上打工。青杠村有10戶村民因滑坡搬遷到取下溝,郎學華將政府每戶補助的10200元,就給每戶村民修了一套磚混結構的住房,還幫其裝修好。每戶投資5萬元左右,沒有讓村民自己掏一分錢,差的部分全由他補上。當記者問及郎學華給村民修這些公路花了多少錢時,鄉黨委書記陳華說:“如果承包給別人修,至少20萬元一公里才包得出去。”

基礎設施

16. 鹽津縣強基礎補短板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鹽津縣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立力度,全面完成605公里貧困村道路硬化和26座橋樑建設,加強農村危險路段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護工程建設。完成5個農業扶貧項目區蓄水池、10件扶貧產業園區配套水利設施、197件大面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確保農村安全飲水全面達標。加快推進電力、廣播電視、通信網路等設施建設,擴大農村寬頻網路和移動4G信號覆蓋面。完成21個教育“改薄”項目,落實好在校生各類補助政策,壓實控輟保學措施,堅決杜絕因貧失學、因學返貧。落實健康扶貧30條政策,完成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提高醫療報銷比例,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充分發揮民政兜底保障和救助功能,實現應保盡保,減輕貧困群眾負擔。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抓好“治髒、治亂、治汙、‘兩違’治理、增綠提質”5項重點工作,促進群眾生產生活雙改變。

17. 威信全縣村組公路硬化順利推進。

近日,記者在威信縣雙河鄉天池村、紮西鎮墨黑村等地看到,村組公路硬化現場一片繁忙,運料機械來回作業,工人忙著攤鋪夯築。在大家的勞動中,按照規範標準鋪出的混凝土路面正一米一米地不斷向前延伸。

據瞭解,根據威信縣委、縣政府打好八大攻堅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去年底至今年初,全縣第一批村組公路硬化專案全面啟動,工程涉及10個鄉鎮80個建制村,總里程1113公里,其中:宜畢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承建105公里,縣交運局承建1008公里。今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建設工程項目總量的80%,8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批村組公路硬化並投入使用。6月底開始實施第二批村組公路硬化專案,啟動建設1196公里村組公路硬化。爭取到今年底,兩期專案全部建成,為進一步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打好道路交通基礎。

科教文衛

18. 鎮雄果珠中心校構建“四個平臺”關心愛護留守兒童。

為進一步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為廣大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果珠鄉中心學校構建“四個平臺”,關心愛護留守兒童,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和關愛保護。

摸底建檔,構建網路平臺。抽派人員協同鄉村幹部職工組成5個工作組深入各村組,對全鄉17所小學、1所中心幼稚園、4所附設幼稚園1878名留守兒童建立電子學生檔案和“流動兒童資訊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學習、生活及父母外出務工流動代管情況。完善動態管理、代理家長、結對關愛等機制,形成“家庭+政府+學校+社會力量”的關愛網路。

親情補償,構建關愛平臺。建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5個,依託“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學生心理疏導室”“留守兒童親情電話室”等場所,為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心理關懷、親情陪伴、法律援助、心理諮詢和親情熱線等9項關愛幫扶活動以及閱讀、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繪畫等課外活動。

關愛幫扶,構建呵護平臺。發動黨員教師、社會志願者擔任“代理監護人”,優選班主任教師作為關愛工作聯絡員,對留守兒童在安全上優先教育和監護,學習上優先幫助和輔導,生活上優先關心和照顧,活動上優先參與和指導,努力營造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優越環境,愛心呵護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以會代培,構建監護平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功能,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長會,以會代培,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監護人教育管理能力。

19. 雲南省滇劇院與巧家縣“結對子 種文化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4月12日至14日,雲南省滇劇院院長郭維平帶領13名雲南省知名劇作家到巧家縣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活動中,劇作家到洗羊塘、白鶴灘水電站,老店新村社區、白鶴灘鎮中村村等地進行了實地采風調研。14日,雲南省滇劇院、巧家縣人民政府“結對子、種文化”簽字儀式在巧家縣文化館舉行,郭維平代表雲南省滇劇院與縣人民政府簽訂了“結對子 種文化”幫扶協定,並捐贈了滇劇藝術的相關書籍。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滇劇,認識滇劇,傳承和發揚傳統滇劇文化,在省滇劇院的支持下,雲南省滇劇院巧家傳習館於4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

人居環境

20. 昭陽區:加快中心城市總規修編,到2020年達到大城市規劃規模目標。

近日,記者在昭陽區委第38次常委會議上瞭解到,昭陽區將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加快中心城市總規修編,通過修編實現城區規劃面積達到120平方公里至150平方公里,到2020年達到大城市規劃規模的目標。通過做好幾項重點工作,打造有規模有格局有品位的中心城市:一是抓緊完善省耕公園、烏蒙水鄉、鳳凰小鎮、蘋果小鎮的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二是強勢推進城市名片、城市客廳建設,在近期內完成昭通城市名片——省耕公園的全部建設專案,全力推進4個城市客廳——文體產業新區、烏蒙水鄉、鳳凰小鎮、蘋果小鎮的建設步伐;三是加快城區主幹道路網完善和公廁、垃圾中轉站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四是按照“四城同創”工作要求,繼續加強城市管理工作,補齊城市管理短板,科學調整城市管理體制,有機整合綜合執法、交警等力量,實現城市一體化管理;五是對國有土地、國有資產進行徹底清理盤查,盤活資產,理順城市經營體制,推動城市科學發展;六是對標對表,嚴格考核,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和債券發行工作,推進1、2期棚改專案建設同步推進,棚改地塊調整精准到區塊、到戶。

21. 水富:開展社區宣傳活動,助力省級文明城市創建。

近日,水富興化路社區開展“爭創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300餘份,進一步宣傳了水富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包括水富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倡議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水富精神、市民公約、創建文明城市知識問答、門前三包等,引導廣大市民認識到每個水富人都是文明城市創建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據悉,水富縣為做好省級文明城市市級迎檢工作,擴大社會宣傳效果,營造濃厚迎檢氛圍,制定下發了《水富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宣傳氛圍營造設計方案》,圍繞方案,結合實際,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點內容,大力宣傳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容,提高市民對創建工作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

匯總:陳合松 審核:胡華玉 單位:昭通市新聞宣傳中心

責任編輯:馬 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