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視又曝光,難道真的是洪洞縣內無好人?

“接姑姑”可是洪洞人每年一度的大事, 每年此時, 在地處汾河東岸的洪洞縣羊獬村, 一支數百人的走親隊伍越過汾河, 穿過十多個村莊, 抵達汾河西岸的萬安鎮古曆山。 從古曆山請出娥皇、女英的神像返回羊獬村。

一直到農曆四月二十八, 古曆山人再來到羊獬村將兩位娘娘迎回去。

傳說, 居住在周府村(今洪洞縣羊獬村)的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在古曆山上耕種的舜, 於是羊獬和古曆山就分別成為兩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 羊獬人稱她們為“姑姑”, 古曆山以及其他地方的人稱她們為“娘娘”。

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 今年卻被一個當地的上市公司給攪亂了。

唉, 洪洞人民真“爭氣”!

“黑磚窯”事件猶在昨日, 昨天微信圈內又被這事刷屏, 你聽那環保副局長耿耿地說“活該”的時候, 你聽那村長揚言不讓記者出村的時候, 是不是又在罵:

洪洞縣內無好人!

今天我們就聊聊洪洞和洪洞人。

現在人說起洪洞, 第一念頭就是大槐樹。

其實, 洪洞歷史太悠久, 從“接姑姑”就可見一斑。 比方說, 洪洞境內, 有卦底村, 傳說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 再比如說女媧陵, 藏著許多關於女媧的美麗傳說。

洪洞位於霍山腳下, 霍山, 可是當年之“中鎮”。 地位顯赫不讓五嶽。

洪洞廣勝寺裡, 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壁畫, 號稱三絕。

現在的洪洞, 其實是當年的洪洞和趙城兩縣合二為一。

洪洞曾為楊國所在, 東周周襄王時, 敕封晉獻公之弟伯僑于此地, 稱“楊侯”。 楊伯僑後來被尊為“楊氏授姓”始祖, 也是天下“楊氏”始祖。 這裡也就是“楊姓”的發源地。

春秋時楊伯僑後人有楊食我。 就是一個義勇之士。

當年, 他與晉國另一公族祁奚的孫子祁盈是好友。 祁盈有兩個家臣祁勝和鄔臧蔑視禮法, 玩換妻遊戲。 祁盈認為有傷門風, 關係國家顏面, 就把兩人抓了起來, 欲嚴懲之。

不料祁勝先一步賄賂了大夫荀躒, 在晉頃公耳邊吹風點火, 使晉頃公以為祁盈有謀反之心, 把他囚了起來。

重情重義的楊食我為祁盈不平, 幫他怒殺祁勝和鄔藏。

後來, 韓氏、趙氏、魏氏為首的晉國“六卿”一直視祁氏、羊舌氏這樣的晉國公族為奪取政權路上的絆腳石,

借機挑撥, 不僅以亂臣賊子的之名殺了楊食我和祁盈, 還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 盡分兩族所有的封地。

趙城也厲害。 西周時著名“駕駛員”造父被周穆王封於此地, 稱“趙”。 造父後人便以“趙”為姓。

春秋時為趙簡子的食邑, 被稱之“趙城”。 此處也就成了趙姓起源。 趙姓人更多性格剛烈之士。 比如趙盾, 同僚們說起來就感覺, 同樣都是太陽, 趙盾他爹趙衰那是冬日的太陽, 給人溫暖, 但趙盾, 卻是夏天的太陽。

趙盾弟弟趙穿, 敢於一怒殺主, 被董狐在歷史上狠狠記了一筆。 後來趙氏做大, 眼裡容不下主子, 這才引來殺身之禍, 也才有了趙氏孤兒的傳說。

乃至到了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趙姓之人的善戰,

廣為人知, 雖然有趙括紙上談兵, 但歷史的真實同時告訴你, 即便是誇誇其談的趙括, 當年長平之戰鬥起勇來, 也讓秦人膽寒, 要不然怎麼會坑殺四十萬趙軍呢?

洪趙兩處民風均善勇彪悍, 看來得自一脈相傳。

一直到呆呆小時候, 俺娘都還告誡:

洪洞趙城, 不敢惹著, 惹著了不是棍子就是擀杖。 意思是, 遇見洪洞趙城的人, 一定要小心謹慎。

大槐樹

飛虹塔

《趙氏孤兒》

洪洞趙城,兩地原來也多摩擦。最著名的案例,當屬“霍泉紛爭”。

關於這場紛爭,也有民謠為證:

洪趙二縣人性硬,

為爭澆地敢拼命。

油鍋撈錢斷輸贏,

分三分七也公平。

話說是,洪洞境內有霍泉,就在霍山腳下,廣勝寺旁。

相傳,自打霍泉水能澆灌田地以來,洪洞趙城兩縣人常常因爭水而發生鬥毆。每年春旱季節時,兩縣都會付出巨大的傷亡。鬧得兩縣交界處的鄉民不共戴天,你仇我恨。打起架來,往往是全村老少齊上陣,流血拼命不服輸。

《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

貞元年間,兩縣百姓為霍泉水的肉搏鏖鬥,達到白熱化。官府多次調解和派兵彈壓均難平息。

這年春天,騷亂又起,平陽(今臨汾)知府速召洪、趙兩縣縣令共同擬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亂之策。這"策略"在經得兩縣士紳認同後,便廣貼告示,付諸實施。

一天,知府著人在霍泉的水神廟前,架起大油鍋一口,擲銅錢十枚於鍋底,先將鍋中之油燒個滾沸,再命兩縣各選的壯丁,用手探油鍋而撈之,撈得幾枚錢,便得幾分水。

在兩大營壘民眾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聲響鑼敲畢,全場鴉默雀靜。但見趙城擢拔出的硬汗,弩箭離弦似地沖至鍋邊,搶先猛地將手插進滾騰的油鍋,一下抓出銅錢七枚。壯漢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

為趙城贏得霍泉七份水的漢子,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並為之在水神廟一側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

據碑誌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油鍋撈錢分三七"後,洪、趙兩縣為霍泉仍屢爭屢訟,械鬥不斷。分水的限水石也屢豎屢砸,兩縣的水戰仍死糾活纏。

直到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在平陽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

儘管官府派衙役嚴守分水亭口,但兩縣又把戰地移至對方渠頭。以後,又建了碑亭。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

直到解放後兩縣合併,成立專門機構,水源才得合理使用。分水亭已成為歷史遺跡。

水分好了,縣合併了。但驍勇性格,卻並沒有絲毫減弱。

可能也就是在這種性格影響下,洪洞,才能成為中華通臂拳的興起之地吧?

分水亭

三七分

兩縣界碑

內部石碑

驍勇,本來可以一直是樸實的民風,但到了京劇《玉堂春》,這種民風卻被蘇三淒婉地一句“洪洞縣內無好人”毀了。

後來到了大移民時期,有個很搞笑的傳說。

說是官吏們為了完成移民任務,下告示說,凡在限定時日內到大槐樹報導者,可以不移民。凡不來報導者,一律遷移。

於是人們在規定時日紛紛來到大槐樹,結果被一條繩索串起來,移民外地。後來大家紛紛傳言:到了洪洞就被騙,好人不在洪洞縣。

不過,這幾乎肯定都是後世文人對洪洞的汙化。洪洞縣裡有沒有好人,不能聽傳說,目前全中國有多少從大槐樹下走出去的?這麼多洪洞後代,莫非沒有一個好人嗎?

呆呆就有兩個洪洞好人朋友。其中一為舍友,我們稱其為“老大”。

老大畢業多年,對中華傳統,頗有心得,前兩日相見,聊起國學,引經據典,五行八卦,之乎者也。翩翩君子之風,然酒酣耳熱時,突然就能拍案,言語剛烈,不減當年。

還有一朋友,江湖上以國學大師盛名。開壇授課,著漢裝,語孔孟,陌生人常以為自然如此,但相熟朋友在一起,談及憤憤不平之事,照舊破口國罵。

此二人,骨子裡流淌的肯定是洪洞的血,只是把那種義勇,藏在了心底。

所以我說,民風本無所謂好壞,關鍵還是教化。以洪洞這樣深厚的歷史,應該培育出的都是古風猶存,忠勇耿介之士。

但利益熏人,堂堂上市企業,尚誘使人不顧禮義廉恥,那麼,平庸如草芥之民,孰能保證不把那種驍勇用在歪門邪道上呢?

本文編輯:蟲子

圖片全部來源於百度,視頻來自騰訊!侵刪!

《趙氏孤兒》

洪洞趙城,兩地原來也多摩擦。最著名的案例,當屬“霍泉紛爭”。

關於這場紛爭,也有民謠為證:

洪趙二縣人性硬,

為爭澆地敢拼命。

油鍋撈錢斷輸贏,

分三分七也公平。

話說是,洪洞境內有霍泉,就在霍山腳下,廣勝寺旁。

相傳,自打霍泉水能澆灌田地以來,洪洞趙城兩縣人常常因爭水而發生鬥毆。每年春旱季節時,兩縣都會付出巨大的傷亡。鬧得兩縣交界處的鄉民不共戴天,你仇我恨。打起架來,往往是全村老少齊上陣,流血拼命不服輸。

《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

貞元年間,兩縣百姓為霍泉水的肉搏鏖鬥,達到白熱化。官府多次調解和派兵彈壓均難平息。

這年春天,騷亂又起,平陽(今臨汾)知府速召洪、趙兩縣縣令共同擬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亂之策。這"策略"在經得兩縣士紳認同後,便廣貼告示,付諸實施。

一天,知府著人在霍泉的水神廟前,架起大油鍋一口,擲銅錢十枚於鍋底,先將鍋中之油燒個滾沸,再命兩縣各選的壯丁,用手探油鍋而撈之,撈得幾枚錢,便得幾分水。

在兩大營壘民眾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聲響鑼敲畢,全場鴉默雀靜。但見趙城擢拔出的硬汗,弩箭離弦似地沖至鍋邊,搶先猛地將手插進滾騰的油鍋,一下抓出銅錢七枚。壯漢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

為趙城贏得霍泉七份水的漢子,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並為之在水神廟一側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

據碑誌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油鍋撈錢分三七"後,洪、趙兩縣為霍泉仍屢爭屢訟,械鬥不斷。分水的限水石也屢豎屢砸,兩縣的水戰仍死糾活纏。

直到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在平陽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

儘管官府派衙役嚴守分水亭口,但兩縣又把戰地移至對方渠頭。以後,又建了碑亭。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

直到解放後兩縣合併,成立專門機構,水源才得合理使用。分水亭已成為歷史遺跡。

水分好了,縣合併了。但驍勇性格,卻並沒有絲毫減弱。

可能也就是在這種性格影響下,洪洞,才能成為中華通臂拳的興起之地吧?

分水亭

三七分

兩縣界碑

內部石碑

驍勇,本來可以一直是樸實的民風,但到了京劇《玉堂春》,這種民風卻被蘇三淒婉地一句“洪洞縣內無好人”毀了。

後來到了大移民時期,有個很搞笑的傳說。

說是官吏們為了完成移民任務,下告示說,凡在限定時日內到大槐樹報導者,可以不移民。凡不來報導者,一律遷移。

於是人們在規定時日紛紛來到大槐樹,結果被一條繩索串起來,移民外地。後來大家紛紛傳言:到了洪洞就被騙,好人不在洪洞縣。

不過,這幾乎肯定都是後世文人對洪洞的汙化。洪洞縣裡有沒有好人,不能聽傳說,目前全中國有多少從大槐樹下走出去的?這麼多洪洞後代,莫非沒有一個好人嗎?

呆呆就有兩個洪洞好人朋友。其中一為舍友,我們稱其為“老大”。

老大畢業多年,對中華傳統,頗有心得,前兩日相見,聊起國學,引經據典,五行八卦,之乎者也。翩翩君子之風,然酒酣耳熱時,突然就能拍案,言語剛烈,不減當年。

還有一朋友,江湖上以國學大師盛名。開壇授課,著漢裝,語孔孟,陌生人常以為自然如此,但相熟朋友在一起,談及憤憤不平之事,照舊破口國罵。

此二人,骨子裡流淌的肯定是洪洞的血,只是把那種義勇,藏在了心底。

所以我說,民風本無所謂好壞,關鍵還是教化。以洪洞這樣深厚的歷史,應該培育出的都是古風猶存,忠勇耿介之士。

但利益熏人,堂堂上市企業,尚誘使人不顧禮義廉恥,那麼,平庸如草芥之民,孰能保證不把那種驍勇用在歪門邪道上呢?

本文編輯:蟲子

圖片全部來源於百度,視頻來自騰訊!侵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