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暴雨前後水體缺氧的原理以及應對措施

暴雨, 多發生在高溫持續中突遇氣候變化, 常伴隨大風和雷電, 容易產生洪水、垮塌等自然災害。 對於水產養殖行業, 在天氣突變特別是暴雨降落的時候, 水中溶解氧急速降低, 魚蝦會出現缺氧浮頭的現象。

暴雨極端天氣容易造成晝夜和水體上下層溫差大, 水質變化快, 水產養殖動物受環境變化影響應激反應加劇, 免疫力下降, 極易導致病害發生與流行, 這對水產養殖業危害特別大。

一、水中氧氣的來源與消耗

天氣突變造成水體溶解氧的變化, 可從水中氧氣的來源與消耗來分析:

水中溶解氧主要來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1.空氣的溶解;

2.水生生物(特別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水體溶解氧的消耗:

1.養殖生物呼吸作用;

2.微生物耗養;

3.水中化學耗養;

4.水中氧氣的逸出。

在精養池中, 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以達到精養池的一晝夜溶解氧總吸入的90.3%,

擴散溶入水中的僅占9.5%。

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為晚上的浮游生物、細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可占到72.19%, 魚類耗氧占16.1%, 上層過飽和逸出的約占10.4%, 底泥耗氧約0.6%。

二、影響溶解氧變化的因素

養殖水體溶解氧的變化,

主要受光線強度和氣壓兩個方面的影響。

1.水中的氧氣主要來源於水生物的光合轉換作用, 其次才是對空氣的溶氧。

天氣突變常導致氣溫、光照、氣壓的突變。 水溫相對氣溫的恒定性較好, 因此氣溫的突變並不是水中溶氧變化的主要原因。 但光照的突變將嚴重影響水生物的光合轉換過程, 導致產氧量下降。

2.氣壓的降低, 造成水體對氧的溶解度降低, 導致水體缺氧。

3.在氣壓低的情況下, 常可見水體底部污染物泛起, 這就是所謂“泛塘現象。

“泛塘”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氣壓對水體的影響力, “泛塘”的結果造成水底因缺氧而抑制的好氧菌重新得到獲取氧氣的機會, 由此急劇消耗水體溶氧。

4.環境氣壓低對養殖動物體內的溶氧能力同樣產生了負面作用,

導致血液攜氧量的降低, 因此動物需要通過更多的呼吸來增加氧的攝入。

5.一般在氣壓低的時候比如下雨之前, 尤其是夏季暴雨來臨之前溶解氧非常低, 還有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 夜裡要進行有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 也容易造成溶解氧偏低。

因此, 天氣突變時水體缺氧並且養殖動物很容易浮頭和生病, 其原因主要是光照和氣壓影響的結果, 而這個影響主要通過降低產氧、降低溶氧、增加耗氧綜合形成的。

三、水體富營養化或偏肥的影響

現在水產養殖的水體大多富營養化或偏肥, 甚者還施用一定的肥料來促使水體生產力提高, 如果過量施肥, 任何季節任何時候都會造成一定的水體富營養化, 從而導致溶解氧降低。

解決的方法是:水體容易富營養化的池塘應該多投放一些鰱鱅魚等依靠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 如果遭遇雷電大風暴雨天氣, 應儘量開啟增氧機加氧。

四、暴雨前後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暴雨前,氣壓低、天氣悶熱,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導致養殖動物處於不適狀態。

暴雨時,水溫急劇下降,光照減弱,微生物出現大量死亡,藻菌相易轉換,池塘的微生態結構發生急劇變化,從而養殖動物容易發生“應激”反應。

暴雨後,天氣晴熱,多數池塘藍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敗,導致池塘水質變差,底層缺氧,養殖動物容易患病。

五、空氣壓強與氣候溫度的關係

壓強與溫度是成正比關係的,降雨時空氣中氣溫下降,但水溫下降的比較慢,此時空氣中壓強小於水中溶解氧的減少,陰雨天氣影響日光的穿透,從而很難維持穩定的水溫,同時連續陰天數日還會影響藻類繁衍,導致氧的損耗。

六、暴雨期間水產養殖的管理措施

1、暴雨前,應該加強巡塘,加固塘基及防逃設施,檢查養殖器械和用電設施的安全等。

2、暴雨前中後都要開啟增氧機,盡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減緩池塘微生物死亡,穩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規模發生。

3、暴雨期間,少投或不投飼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機物耗氧量,同時增加魚蝦活動量,以攝食池塘微生物,從而減少池塘生物總耗氧量。

4、暴雨成災的,在暴雨過後應及時做好災後處理工作。如死魚、病魚,受暴風卷起的水草要立即撈出,並作無害化處理,防止腐爛污染水質,並估算死亡養殖動物的數量、重量,以供補放苗種參考。

5、災害發生後,抓緊修復被洪水沖毀的塘坎和各種養殖設施,加固壩坎,及時清除池塘裡過多的淤泥,迅速恢復生產能力。如對水浸泡的養殖設施如增氧機、水泵、投餌機等,應抓緊拆卸、烘乾、沖洗並進行檢修和維護,以便儘快恢復生產。

6、加強消毒工作。對有魚蝦池塘應儘量採用低刺激消毒劑,如使用活性碘、水產用二溴海因等潑灑消毒,可有效防止魚體因擦傷所引起的體表潰瘍、爛皮爛尾等繼發性疾病。對無魚蝦池塘,將水儘快抽幹,曝曬、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畝,對池塘和周邊進行消毒。

7、暴雨後,要調控好水質。有條件的可將渾水及時抽出,換注新水;對pH值在8.5以內的池塘,可潑灑生石灰調節養殖水體的pH值,改善水質。平均水深在1.5~2.0米的池塘,可每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千克,化漿水後全池潑灑一次;對水質變清的池塘,可投放生物菌肥、複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夠的肥量讓藻相和菌相平衡;對水質過濃,池底有機質含量過多的池塘,建議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製劑、底質改良劑。使用微生態製劑的同時,必須開動增氧機,避免缺氧。

8、災後及時補放苗種。對池塘逃魚、應激死亡的魚蝦等情況進行觀察、判斷,以摸清存塘生物量,確定補放品種及數量。魚種入池前應用2~3%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以防病菌的傳播。

9、加強災後飼養管理工作,重點是投足飼料、施足肥料。飼料中要適當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進行投喂,提高魚蝦蟹抗應激能力;如果已經發生細菌性病害,則還需另外添加魚用抗菌藥物。

更多資訊請登錄點擊網站http://www.yc6318.cn/,瞭解更多哦~~~

四、暴雨前後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暴雨前,氣壓低、天氣悶熱,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導致養殖動物處於不適狀態。

暴雨時,水溫急劇下降,光照減弱,微生物出現大量死亡,藻菌相易轉換,池塘的微生態結構發生急劇變化,從而養殖動物容易發生“應激”反應。

暴雨後,天氣晴熱,多數池塘藍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敗,導致池塘水質變差,底層缺氧,養殖動物容易患病。

五、空氣壓強與氣候溫度的關係

壓強與溫度是成正比關係的,降雨時空氣中氣溫下降,但水溫下降的比較慢,此時空氣中壓強小於水中溶解氧的減少,陰雨天氣影響日光的穿透,從而很難維持穩定的水溫,同時連續陰天數日還會影響藻類繁衍,導致氧的損耗。

六、暴雨期間水產養殖的管理措施

1、暴雨前,應該加強巡塘,加固塘基及防逃設施,檢查養殖器械和用電設施的安全等。

2、暴雨前中後都要開啟增氧機,盡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減緩池塘微生物死亡,穩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規模發生。

3、暴雨期間,少投或不投飼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機物耗氧量,同時增加魚蝦活動量,以攝食池塘微生物,從而減少池塘生物總耗氧量。

4、暴雨成災的,在暴雨過後應及時做好災後處理工作。如死魚、病魚,受暴風卷起的水草要立即撈出,並作無害化處理,防止腐爛污染水質,並估算死亡養殖動物的數量、重量,以供補放苗種參考。

5、災害發生後,抓緊修復被洪水沖毀的塘坎和各種養殖設施,加固壩坎,及時清除池塘裡過多的淤泥,迅速恢復生產能力。如對水浸泡的養殖設施如增氧機、水泵、投餌機等,應抓緊拆卸、烘乾、沖洗並進行檢修和維護,以便儘快恢復生產。

6、加強消毒工作。對有魚蝦池塘應儘量採用低刺激消毒劑,如使用活性碘、水產用二溴海因等潑灑消毒,可有效防止魚體因擦傷所引起的體表潰瘍、爛皮爛尾等繼發性疾病。對無魚蝦池塘,將水儘快抽幹,曝曬、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畝,對池塘和周邊進行消毒。

7、暴雨後,要調控好水質。有條件的可將渾水及時抽出,換注新水;對pH值在8.5以內的池塘,可潑灑生石灰調節養殖水體的pH值,改善水質。平均水深在1.5~2.0米的池塘,可每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千克,化漿水後全池潑灑一次;對水質變清的池塘,可投放生物菌肥、複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夠的肥量讓藻相和菌相平衡;對水質過濃,池底有機質含量過多的池塘,建議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製劑、底質改良劑。使用微生態製劑的同時,必須開動增氧機,避免缺氧。

8、災後及時補放苗種。對池塘逃魚、應激死亡的魚蝦等情況進行觀察、判斷,以摸清存塘生物量,確定補放品種及數量。魚種入池前應用2~3%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以防病菌的傳播。

9、加強災後飼養管理工作,重點是投足飼料、施足肥料。飼料中要適當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進行投喂,提高魚蝦蟹抗應激能力;如果已經發生細菌性病害,則還需另外添加魚用抗菌藥物。

更多資訊請登錄點擊網站http://www.yc6318.cn/,瞭解更多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