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海南建自貿港,不能讓“瘋狂的汽車”重演

經濟與人

在海南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雙慶”之際, 迎來了中央送上的“大禮包”。 4月13日下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佈, 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實際上, 海南島的開放並非始於1988年, 而是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開始。 當時海南還屬於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 島上經濟落後, 除國營橡膠農場, 沒有像樣的產業。 鄧小平認為,

海南面積和臺灣差不多, 自然資源豐富, “如果用20年時間把海南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準, 就是很大的勝利”。 因此, 海南的起步和其他特區幾乎同步。

1980年和1983年, 國務院兩次討論海南島問題, 並發佈兩份開發海南島的會議紀要。 其中最優惠的一條是, 海南可自行批准, 進口工農業生產資料, 可以動用地方外匯, 進口市場短缺的消費品。 不過這項政策留了尾巴, “上列進出口物資和商品只限于海南行政區內使用和銷售, 不得向行政區外轉銷。 ”

所謂“進口商品不得向行政區外轉銷”, 是很難區別控制的。 海南人敏銳嗅到這一機遇, 短短幾個月, 海南出現進口狂潮。 進口貿易需要政府批文, 為將批文最大價值化, 海南人選擇進口價值最高的汽車。

一時之間, 海南人人跑批文, 家家談汽車。 事後統計, 半年時間裡, 五百萬人口的海南一共簽了8.9萬輛汽車進口的放行批文, 其中一萬多輛是島內需求, 島外訂貨七萬多輛。

長期以來, “海南走私汽車”都被視為改革亂象。 換個角度看, 也許並非如此。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 進出口受限, 外匯藏於官方, 民間物資匱乏。 外國商品進入海南, 再轉往內地, 能極大滿足民眾需求。 當時海南事實上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貿易港。 不過由於政策不確定, 海南人急於“賺快錢”, 才有了“瘋狂的汽車”現象。 如果當時海南有明確政策, 政府能因利乘便, 有序引導, 情形就不至於如此洶湧。

1984年下半年, 海南進口汽車被叫停, 貿易政策出現逆轉。

由於政策多變, 海南通常是改革急先鋒, 各種利好消息湧入, 又會迅速激起投機泡沫。 19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產泡沫正是這樣。 當時海南建省並成立經濟特區, 優惠政策下放, 適逢住房改革, 海南是首選的改革試驗場。 大量資金湧進海南, 全島有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 地價不斷攀升, 房價超過京滬。 一旦泡沫破裂, 爛尾樓遍地。 20世紀90年代開始, 海南就患上“房地產病”。 一方面當地政府依賴房地產發展經濟, 同時在政策利好和宏觀調控正反刺激下, 海南房價大起大落。

的確, 建特區30年來, 在政策支持下, 海南經濟飛速發展, 但也伴隨著以上一些不適應症。 輪番政策利好, 市場大起波瀾, 政府出手撲滅, 市場歸於沉寂, 這樣的情節已經上演很多次。

事實上, 海南不缺市場經濟精神, 缺的是長期的穩定政策, 以及可預期的將來。 此次海南將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港, 它的偉大意義以及前景無須細說。 不過, 未來, 海南要走自由貿易港道路, 還要總結過去的教訓, 充分吸收其他自貿港的經驗, 科學專業決策, 穩定政策預期, 吸引專業人才, 如此才能更好地揚帆起航。

□陳興傑(媒體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