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年決戰奔小康】一戶一策,“菜單”幫扶精准扶到“根”上??寧縣全力抓實“一戶一策”脫貧措施落地的調查與思考(下)

【三年決戰奔小康】一戶一策, “菜單”幫扶精准扶到“根”上

??寧縣全力抓實“一戶一策”脫貧措施落地的調查與思考(下)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宋振峰

這幾年, 一說起對貧困戶的幫扶, 很多幹部都感到頭疼, 覺得自己雖說聯繫上了貧困戶, 可幫扶沒啥手段。 送致富點子, 貧困戶不幹, 也沒轍;送錢送物, 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還容易養“懶漢”……

今年, 省委省政府決定完善落實“一戶一策”以來, 很多幫扶幹部都很關心, 怎樣才能避免“一戶一策”不是精心填“表”、“紙上談兵”呢?

日前, 記者在甯縣採訪時欣喜地發現, 當地在精心制定“一戶一策”精准脫貧計畫的基礎上,

採取政府“配菜”、幫扶幹部“上菜”、貧困戶“點菜”的“功能表式”扶貧模式, 對照弱項短板, 因戶因人施策, 落實幫扶專案。

這一探索創新, 不僅使“一戶一策”精准脫貧計畫接了地氣, 落到了實處, 而且在倒逼幫扶幹部必須摸清戶情的同時, 讓幹部幫扶有了抓手, 貧困戶脫貧有了動力。

政府“配菜”, “功能表”幫扶

現在, 和甯縣其他貧困戶一樣, 湘樂鎮瓦窯村貧困戶楊金毛家中的牆上, 掛著一張特殊的圖表。 圖表裡, 不僅有幫扶責任人與他一道精心制定的“一戶一策”精准脫貧方案, 而且, 有惠農政策一覽表, 以及精准脫貧扶持“菜單”。

可別小看了惠農政策一覽表以及精准脫貧扶持菜單, 這些都是寧縣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攻堅戰中“配菜”的“菜單”。

產業培育、易地搬遷、安居工程、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低保兜底……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惠農政策到底有哪些?在實際工作中, 以前, 很多貧困戶說不清楚, 許多幫扶幹部也說不出個道道來。

在選派到湘樂鎮瓦窯村擔任第一副書記之前, 王海鵬雖說是寧縣縣委辦公室幹部, 得經常研究政策寫材料, 但由於扶貧惠農政策涉及的部門多、專案細, 加之扶持的標準不斷變化更新, 許多政策他也只能說出個大概。

如果將惠農扶貧政策都吃不透、弄不通, 幫扶幹部又如何真正做到“一戶一策”的精准幫扶, 又怎麼能將政策的含金量轉化為惠及貧困戶的真金白銀呢?

寧縣梳理出涉及18個部門的77項惠農扶貧政策資訊,

全面、準確地一一公開公示。 這樣, 王海鵬和其他幫扶幹部在戶情研判的基礎上, 可以“按圖索驥”, 切實幫助老百姓操心他們能享受上哪些政策。

以前, 一些貧困戶還互相比攀, 看誰享受的政策多, 爭多鬧少。 現在, 政策曬在陽光下, 也消除了群眾對扶貧政策施行中的疑慮和對扶貧幹部的不信任感。

在此基礎上, 甯縣按照貧困戶退出11項標準, 緊緊圍繞貧困戶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達標, 制定出臺到戶產業扶持獎補政策, 最大限度地使所有貧困戶都有增收管道, 切實增強到戶到人幫扶措施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 同時, 他們運用“加減法”, 推動“一戶一策”措施落地。

何為加法?就是在“一戶一策”審核匯總上,

逐戶審核, 化零為整, 形成縣鄉村實施方案。 據統計, 寧縣現在有9190戶需發展種植業, 7856戶需發展養殖業, 1804戶需實施危房改造, 450戶需解決飲水困難問題……

何為減法?就是在“一戶一策”推進落實上, 銷號管理, 歸零交卷, 實現脫貧指標達標退出。 針對制定的到戶措施需求, 全縣各級幫扶責任人目前結合春耕生產, 搶時抓早、主動上手, 幫助群眾做好育苗備種、牛羊入圈、籌備物資和預留地塊等事項。 縣裡還據此快速啟動了各類扶貧專案。 如今, 96條395公里通組道路正在拓寬路基, 289戶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已開工建設, 安全飲水工程全面開工實施。

因戶施策, 對症下藥

在“一戶一策”完善落實過程中, 寧縣將貧困人口分為有自主發展能力、自主發展能力較弱、政策“兜底”三種類型,

出臺了到戶產業扶持獎補政策, 也就是68項精准脫貧扶持“菜單”。

對有自主發展能力的貧困戶, 甯縣圍繞蘋果、苗林、瓜菜、草畜等特色產業, 整合涉農資金, 每戶累計落實產業發展獎補資金不超過1萬元, 扶持引導貧困戶“哪個產業有基礎就抓哪個產業, 什麼產業能脫貧就發展什麼產業”。

對自主發展產業能力較弱的貧困戶, 甯縣在每個行政村至少成立兩個以上專業合作社, 吸納50%以上的農戶、100%的貧困戶成為社員, 按照契約協作、股份合作和入社務工的方式, 引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合作, 帶動這一部分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時, 他們給每戶貧困戶獎補入股資金1萬元, 落實4萬元產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 使累計入股資金達到5萬元,廣泛參與到草畜、瓜菜、苗林等產業中來。

寧縣還從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中,優先選聘1582名貧困戶從事生態管護、美麗家園建設公益性崗位,每個崗位獎補6000元?8000元,實現“財產收入脫貧、工資收入致富”的目標。

對政策“兜底”戶,寧縣在實施“兜底”保障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他們以資金、土地等形式入股當地招商引資龍頭企業??海升集團,當“股東”拿分紅。縣裡還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每戶累計獎補入股資金1萬元,並落實1萬元產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使每戶入股資金累計達到2萬元,根據產業效益進行分紅,實現“政策兜底脫貧、財產收入致富”的目標。

對近幾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脫貧戶,寧縣突出技能培訓鞏固提升,按技能培訓功能表最高獎補資金1000元,使每家每戶有1-2人熟練掌握生產技術,拿上相應證書。

通過不同的幫扶組合拳,幫扶幹部實現了因戶施策、精准滴灌,做到了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獎補資金,說是獎補資金,就不能直接發給貧困戶。寧縣決定,由幫扶幹部根據貧困戶產業的發展程度,按照縣裡制定的獎補標準具體落實獎補政策,而且只能等到產業驗收達標後才能兌現。譬如,養羊只有達到10只以上,才有獎勵,因為縣裡算了筆賬,也只有最少養10只羊,才能達到脫貧標準。

獎補資金由幫扶幹部說了算,不但使“一戶一策”制定的幫扶措施落到了實處,而且也確保這筆錢用在了刀刃上。

同時,寧縣還出臺措施,對幫扶責任人和第一書記服務指導不到位、鞏固措施不力的,以及出現變相套取扶持資金等問題的,嚴肅追究主體責任。

精准滴灌,“獎”出幹勁

政府“配菜”、幫扶幹部“上菜”、貧困戶“點菜”的“功能表式”扶貧模式,不僅切實解決了幫扶幹部幫辦實事無抓手的問題,而且還因為貧困戶動起來,才有“獎”,從而“獎補”出了他們發展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本。可很多貧困戶都怕擴大產業規模,原因就在於,他們害怕有風險,對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回報沒有信心。

作為一名低保戶,加上兒子去年在天津打工將腰摔傷了,甯縣湘樂鎮瓦窯村村民孫福儒一度覺得幹啥都提不起勁。每年,他就養一頭“年豬”,湊合著過日子。

“孩子腰摔傷,幹不了重活,但能搞養殖呀,再說,只要養2頭以上的母豬,一頭豬就能獎補1000元,還有,豬舍蓋夠一定標準,也給錢。”在幫扶幹部的反復勸說下,口袋裡缺錢的老孫,對1萬元獎補資金還是動了心。

“活到這個歲數了,也得往前奔一下,把窮帽子摘了。”68歲的孫福儒終於下定了決心。前一陣子,他和兒子一起動手,在自家後院附近,蓋了一座45平方米的養殖暖棚,養起了5頭母豬。“一頭母豬一年下兩窩豬仔,正常一窩10頭豬仔,保守算,一頭賣260元,一年也有5000多元收入。再說,還有1萬元的扶持資金呢。”孫福儒告訴記者。

“這1萬元,雖說是獎補資金,但農民得先墊上。而且,還是分階段兌現。按照經驗,農民只有自己下了本,才會珍惜扶持資金。”甯縣扶貧辦主任張曉榮告訴記者。

獎補資金,“獎”出了甯縣農民的積極性,給了他們一個撬動未來發展的支點。他們以前不敢想的致富計畫,一件件變成了現實……“一戶一策”的一個個富民產業不再是“紙上談兵”。

相關新聞:

【三年決戰奔小康】寧縣全力抓實“一戶一策”脫貧措施落地的調查與思考(上)

寧縣縣委縣政府深刻地認識到,“一戶一策”是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和關鍵抓手。他們將“一戶一策”作為靠實幫扶責任、確保如期脫貧最有效的手段,把嚴實要求貫穿於“一戶一策”脫貧方案編制和實施全過程

使累計入股資金達到5萬元,廣泛參與到草畜、瓜菜、苗林等產業中來。

寧縣還從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中,優先選聘1582名貧困戶從事生態管護、美麗家園建設公益性崗位,每個崗位獎補6000元?8000元,實現“財產收入脫貧、工資收入致富”的目標。

對政策“兜底”戶,寧縣在實施“兜底”保障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他們以資金、土地等形式入股當地招商引資龍頭企業??海升集團,當“股東”拿分紅。縣裡還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每戶累計獎補入股資金1萬元,並落實1萬元產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使每戶入股資金累計達到2萬元,根據產業效益進行分紅,實現“政策兜底脫貧、財產收入致富”的目標。

對近幾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脫貧戶,寧縣突出技能培訓鞏固提升,按技能培訓功能表最高獎補資金1000元,使每家每戶有1-2人熟練掌握生產技術,拿上相應證書。

通過不同的幫扶組合拳,幫扶幹部實現了因戶施策、精准滴灌,做到了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獎補資金,說是獎補資金,就不能直接發給貧困戶。寧縣決定,由幫扶幹部根據貧困戶產業的發展程度,按照縣裡制定的獎補標準具體落實獎補政策,而且只能等到產業驗收達標後才能兌現。譬如,養羊只有達到10只以上,才有獎勵,因為縣裡算了筆賬,也只有最少養10只羊,才能達到脫貧標準。

獎補資金由幫扶幹部說了算,不但使“一戶一策”制定的幫扶措施落到了實處,而且也確保這筆錢用在了刀刃上。

同時,寧縣還出臺措施,對幫扶責任人和第一書記服務指導不到位、鞏固措施不力的,以及出現變相套取扶持資金等問題的,嚴肅追究主體責任。

精准滴灌,“獎”出幹勁

政府“配菜”、幫扶幹部“上菜”、貧困戶“點菜”的“功能表式”扶貧模式,不僅切實解決了幫扶幹部幫辦實事無抓手的問題,而且還因為貧困戶動起來,才有“獎”,從而“獎補”出了他們發展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本。可很多貧困戶都怕擴大產業規模,原因就在於,他們害怕有風險,對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回報沒有信心。

作為一名低保戶,加上兒子去年在天津打工將腰摔傷了,甯縣湘樂鎮瓦窯村村民孫福儒一度覺得幹啥都提不起勁。每年,他就養一頭“年豬”,湊合著過日子。

“孩子腰摔傷,幹不了重活,但能搞養殖呀,再說,只要養2頭以上的母豬,一頭豬就能獎補1000元,還有,豬舍蓋夠一定標準,也給錢。”在幫扶幹部的反復勸說下,口袋裡缺錢的老孫,對1萬元獎補資金還是動了心。

“活到這個歲數了,也得往前奔一下,把窮帽子摘了。”68歲的孫福儒終於下定了決心。前一陣子,他和兒子一起動手,在自家後院附近,蓋了一座45平方米的養殖暖棚,養起了5頭母豬。“一頭母豬一年下兩窩豬仔,正常一窩10頭豬仔,保守算,一頭賣260元,一年也有5000多元收入。再說,還有1萬元的扶持資金呢。”孫福儒告訴記者。

“這1萬元,雖說是獎補資金,但農民得先墊上。而且,還是分階段兌現。按照經驗,農民只有自己下了本,才會珍惜扶持資金。”甯縣扶貧辦主任張曉榮告訴記者。

獎補資金,“獎”出了甯縣農民的積極性,給了他們一個撬動未來發展的支點。他們以前不敢想的致富計畫,一件件變成了現實……“一戶一策”的一個個富民產業不再是“紙上談兵”。

相關新聞:

【三年決戰奔小康】寧縣全力抓實“一戶一策”脫貧措施落地的調查與思考(上)

寧縣縣委縣政府深刻地認識到,“一戶一策”是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和關鍵抓手。他們將“一戶一策”作為靠實幫扶責任、確保如期脫貧最有效的手段,把嚴實要求貫穿於“一戶一策”脫貧方案編制和實施全過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