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是否在製造新一輪外賣泡沫?

中興通訊被美股制裁已成全民話題, 甚至有人將互聯網拉出來陪葬, 稱“只靠外賣, 中國贏不了”。 這種邏輯有多滑稽我們就不多說了,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 可以看出現在的外賣領域有多火爆。

的確, 在百度外賣委身餓了麼、餓了麼投入阿裡懷抱之後, 這個市場依然沒有平靜, 出行平臺滴滴再次豎起外賣的大旗。 在無錫之戰中, 正式向美團、餓了麼等先行者發起衝鋒。 近日, 更是公佈了其訂單數。

滴滴外賣真的可以從虎口奪食嗎?此前, 網路上“有圖有真相”的顯示, 滴滴外賣在無錫涉嫌刷單, 一些商家的訂單量一夜間內暴漲10倍,

對此我們無法判斷真偽。 但是從其目前有選擇性公佈的資料來看, 依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日訂單量的暴漲勢必會帶動滴滴外賣的士氣, 不過, 從商業的角度而言, 這些資料卻是依靠瘋狂的補貼換來的, 很難持久。 一些報導顯示, 滴滴外賣每單會補貼商家6-8元, 補貼消費者18元, 補貼騎手18元, 總計最高補貼達到44元, 每單虧損44元。 那麼一天33萬單, 意味著虧損超過1400萬元。 並且這種模式下, 不存在邊際效應, 訂單量越大, 虧損越大。

更為關鍵的是, 滴滴外賣在補貼結構上並不符合商業邏輯。 即使在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打的最凶的時候, 也並未對商家端進行如此大額補貼, 而滴滴外賣則不惜重金對商家進行補貼。

某種意義上, 其激進的行銷策略正在製造一個巨大的泡沫。

補貼需要平衡點

補貼, 是所有連接多邊群體的互聯網平臺模式常用的手段。 而從歷史經驗來看, 在平臺建立的過程中, 都需要確定哪一群體為“被補貼方”, 這是驅動網路效應的關鍵切入點。 同時, 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 也會不斷調整補貼力度。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 滴滴外賣作為後來者, 發起補貼戰並不意外。 但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其在補貼結構和效率上, 似乎有點過於激進。 這表現在對商家和無效用戶的大規模補貼兩方面。

我們來看外賣這個平臺模型。 兩邊連接商家和用戶, 在理論上, 使用者作為價格彈性更大的群體, 更適合被確定為“被補貼方”, 只要對用戶進行補貼,

既可以通過這些需求拉動平臺另一邊的商家入駐, 進而形成網路效應, 兩邊互為促進。

在理論上, 因為商家本身就是受益者, 在最終的商業模式中, 也是“付費方”的角色。 因此, 從成本和收益角度而言, 沒必要大力補貼。 這一理論在中國的平臺模式鼻祖淘寶身上已得到驗證, 相比早期對用戶的補貼力度, 在商家端也只是進行一些費用減免, 一方面, 只要對用戶的補貼顯現效果, 商家本身就可以獲益, 另一方面, 避免了在未來向商家收費時, 遭遇商家心理落差帶來的阻力。

其實, 在外賣大戰正酣之時, 各家也遵循了這一原則, 畢竟投資人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 而滴滴外賣打破了這一原則, 對商家進行大額補貼,

雖然短期內可能有效, 但一個最直接的負面效果即很多小商戶入駐, 並且只是奔著套取補貼而來, 並無心做好運營。 一旦出現一定比例的這種商家, 也將進一步破壞網路效應, 即在完成第一波用戶需求拉動商家之後, 商家的運營服務無法反向驅動更多的用戶加入, 這會對平臺模式本身造成致命打擊。

這種補貼方式的另一個弊端其實已經在滴滴出行中暴露出來。 滴滴早期對“付費方”司機(主要靠向司機抽傭獲得收入)也進行了大力補貼, 當市場穩定後, 不僅停止補貼, 還不斷提升傭金。 最終引發“公憤”, 在美團進入網約車領域後, 滴滴在上海毫無招架之力。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 滴滴外賣在用戶端的補貼力度同樣高於同行。

其急於搶佔市場, 或者壓制美團的動機可以理解, 但是其過度的補貼也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高額補貼之下, 刺激了大量沒有外賣需求的使用者加入, 製造出大量偽需求, 用戶只是奔著薅羊毛而來。

比如下午茶, 大部分人原本對下午茶需求不大, 但滴滴外賣發放滿20減18的下午茶專屬紅包, 也就是用戶2元錢就能坐等下午茶上門, 自然會吸引很多用戶下單, 刺激下午茶訂單量上漲。 但是一旦停止補貼或者力度減小, 這部分使用者可能馬上消失, 甚至不會流動到其它品類上。

補貼是一種競爭手段, 但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畢竟這不是一錘子買賣。

4月19日, 有媒體爆出, 滴滴外賣在無錫訂單量相比9天前已經出現50%以上的暴跌, 而這還是在滴滴持續高額補貼的情況下,一旦補貼取消,滴滴外賣的前景將不堪設想。

長期價值必須考慮

如果補貼只是為了眼前的資料,一定是一種最低效的打法,對於平臺的長期價值也是有損害的。

滴滴目前的策略,如果不儘快修正,極容易陷入樂視陷阱,即“低成本走量”,而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閉環生態鏈。樂視手機曾經以低價快速搶佔市場,一度追趕華為和小米,但是隨著資金鏈出現問題,補貼消失,樂視手機也進入破產邊緣。而小米則不同,雖然同樣採用低價策略,但是憑藉硬體+軟體+互聯網搭建起生態架構,上至供應鏈,下至用戶運營,形成自己的壁壘。

在外賣領域同樣如此,當商家和用戶最終沉澱在平臺上,靠的不僅僅是補貼,而是綜合了流量、配送體驗、增值服務等多維度指標。比如美團,同樣進行補貼,但是也在智慧行銷、金融服務、商家供應鏈等多方面構建起了生態,是一種綜合服務體系。

如果無法形成綜合的服務能力,無論面向使用者還是商家,平臺即使投入再多的補貼資金,也缺乏議價能力。尤其對於品牌商家,相比小商家,他們更看重流量之外的品牌價值。或許目前滴滴外賣平臺的商家結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以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等速食店為主,而缺乏大品牌商家的力鼎。

這些道理,滴滴肯定不會不瞭解。但為何其又倉促上線外賣、過度補貼呢?或許“圍魏救趙”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在美團突然襲擊滴滴出行後院後,滴滴急需在戰略上牽制美團。從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滴滴在補貼上的超常規打法,戰略性圍堵,只需要在當前阻擊對手即可,而無需進行更加長遠的考慮。當然,這只是我們從這種瘋狂補貼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

滴滴目前面臨著雙線作戰,一方面網約車市場的變化,讓其意識到了自己的基礎業務缺乏壁壘,因此高調宣佈推出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回到自己的主航道。與此同時,還要在外賣市場與巨頭們征戰。

這不失為一種良策,但卻又註定是一種不對等的賽跑。在出行生態的構建上,其和美團都可以說剛剛起步;而在外賣領域,美團的生態已經初步成型,而滴滴則還在最早期的交易階段。

如論哪個角度看,習慣了舒服日子的滴滴現在都有點方寸大亂。或許,只有當泡沫破裂的那一刻,我們才能看到本質。

而這還是在滴滴持續高額補貼的情況下,一旦補貼取消,滴滴外賣的前景將不堪設想。

長期價值必須考慮

如果補貼只是為了眼前的資料,一定是一種最低效的打法,對於平臺的長期價值也是有損害的。

滴滴目前的策略,如果不儘快修正,極容易陷入樂視陷阱,即“低成本走量”,而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閉環生態鏈。樂視手機曾經以低價快速搶佔市場,一度追趕華為和小米,但是隨著資金鏈出現問題,補貼消失,樂視手機也進入破產邊緣。而小米則不同,雖然同樣採用低價策略,但是憑藉硬體+軟體+互聯網搭建起生態架構,上至供應鏈,下至用戶運營,形成自己的壁壘。

在外賣領域同樣如此,當商家和用戶最終沉澱在平臺上,靠的不僅僅是補貼,而是綜合了流量、配送體驗、增值服務等多維度指標。比如美團,同樣進行補貼,但是也在智慧行銷、金融服務、商家供應鏈等多方面構建起了生態,是一種綜合服務體系。

如果無法形成綜合的服務能力,無論面向使用者還是商家,平臺即使投入再多的補貼資金,也缺乏議價能力。尤其對於品牌商家,相比小商家,他們更看重流量之外的品牌價值。或許目前滴滴外賣平臺的商家結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以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等速食店為主,而缺乏大品牌商家的力鼎。

這些道理,滴滴肯定不會不瞭解。但為何其又倉促上線外賣、過度補貼呢?或許“圍魏救趙”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在美團突然襲擊滴滴出行後院後,滴滴急需在戰略上牽制美團。從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滴滴在補貼上的超常規打法,戰略性圍堵,只需要在當前阻擊對手即可,而無需進行更加長遠的考慮。當然,這只是我們從這種瘋狂補貼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

滴滴目前面臨著雙線作戰,一方面網約車市場的變化,讓其意識到了自己的基礎業務缺乏壁壘,因此高調宣佈推出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回到自己的主航道。與此同時,還要在外賣市場與巨頭們征戰。

這不失為一種良策,但卻又註定是一種不對等的賽跑。在出行生態的構建上,其和美團都可以說剛剛起步;而在外賣領域,美團的生態已經初步成型,而滴滴則還在最早期的交易階段。

如論哪個角度看,習慣了舒服日子的滴滴現在都有點方寸大亂。或許,只有當泡沫破裂的那一刻,我們才能看到本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