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轉發甘肅日報新聞】戶戶垃圾不落地 村村都有保潔員 ——臨夏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顯成效

臨夏市折橋鎮大莊村村民注重環境衛生, 每天垃圾入箱專人收集運送。 今年, 臨夏市積極開展全域旅遊無垃圾示範市創建活動,

在試點村聘用專職保潔員, 入戶發放輪式垃圾收集桶, 並加強衛生巡查制度, 評先選優, 形成了家家講衛生、戶戶比潔淨的濃厚氛圍。

隨著精准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 臨夏市農村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群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一個個村民家裡, 水泥硬化了院子, 瓷磚貼上了牆面, 但走出家門, 卻依然是“垃圾隨風飄、污水遍地流”, 村容村貌成了精准扶貧工作的一大刺眼的“短板”。

為了補齊這個“短板”, 讓群眾“家裡家外一樣美”, 臨夏市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作為一項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 開展了一系列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 標有“垃圾不落地、臨夏更美麗”的垃圾桶、定時上門收集垃圾的垃圾車已經成為臨夏市農村的標準配置,

臨夏市的農村環境更美了, 風氣更好了, 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了顯著提升。

春日的折橋鎮大莊村, 柳樹抽出新枝, 田間綠意盎然, 縱橫交錯的水泥路伸進每一個巷道。 上午10時30分許, 耳邊傳來熟悉的音樂聲, 村民祁豔紅知道, 垃圾車快來了。 她立即將裝滿了雜草等廢物的那個大大的綠色垃圾桶從院子裡推出來, 站在家門口等候。

“現在大家已經養成習慣了, 每天上午這個點只要在家, 肯定得來等垃圾車。 ”在祁豔紅和記者的說話間, 巷道裡的村民又紛紛推著自家的垃圾桶走了過來。

此前, 與臨夏市其他農村一樣, 大莊村也曾一度被垃圾圍困, 路邊、田邊、河邊垃圾成堆。 村裡也曾想過處理辦法,

但由於資金有限, 又沒什麼好思路, 最後只是在村裡幾個交叉路口用磚砌了幾座簡易的垃圾台。 全村300多戶人家, 只有4個垃圾堆放點, 最遠的村民倒一趟垃圾, 至少要步行15分鐘。

結果, 大夥兒都嫌麻煩, 家裡的垃圾就開始隨處倒, 即使走到垃圾台跟前, 刺鼻的臭味也很難讓人靠近。

“垃圾台的周圍扔的滿地都是, 越扔離垃圾台越遠, 有時候就直接丟在巷口的路上了。 ”說起離自家家門口不遠的垃圾台, 祁豔紅使勁擺了擺手, “一到夏天, 蒼蠅到處飛, 我家門口的路都沒法走。 ”

行不通的政策就得變。 去年開始, 臨夏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為每戶群眾免費發放了一個大容量的垃圾桶, 每村還配備了一輛壓縮式垃圾清運車,

定時定點對農村垃圾進行統一集中收運處理, 沒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這個政策最受歡迎的原因, 就是打通了村民家裡和家外的最後一米距離。 ”大莊村包村幹部王剛說道。 其實村裡群眾並不是不愛乾淨, 即使是以前, 走進很多群眾家裡, 都是乾乾淨淨、滿院花香, 只是大家只關注了自家的環境, 沒有公共衛生的概念。

“垃圾桶送進戶、編上號, 就成了自己家的東西, 不用監管, 大家都很自覺地愛護了起來。 ”王剛說, 家裡是不是衛生示範戶, 村裡是不是整潔乾淨, 如今在臨夏已是評價一戶人家、一個村莊的重要標準。

臨夏市“農村垃圾城市化”管理的模式, 也讓農村居民慢慢習慣了田間地頭乾淨整潔的環境。 他們從以前跑到背巷扔垃圾,

到現在看見垃圾撿起來, 逐漸建立起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環境變了, 習慣好了, 但要讓建立起的良好習慣保持下去, 並不能完全靠群眾的自覺, 這就要求政府的服務不僅跟得上, 甚至要走在前面。

位於臨夏市郊8公里的南龍鎮張王家村, 是臨夏市、臨夏縣的交界處, 村裡面臨的環境整治工作一度讓精明能幹的村主任張村梅“愁到失眠”:由於人多地少, 村裡群眾基本都在市區務工, 起早貪黑的奔波, 根本沒時間打掃家門口的陳年垃圾和柴草秸稈。

為了環境衛生整治, 張存梅和鎮裡來的包村幹部都快把村民家的門檻踩破了。 有的群眾家門口的垃圾放了20多年, 做了幾次思想工作都沒動靜, 可畢竟是人家的私人物品, 又不能隨便處理,只能一次次地上門勸說,最後乾脆就組織左鄰右舍一起幫他清理。

好不容易把村民家的衛生整理好了,每天路過村裡的大卡車這兒漏幾堆沙子,那兒丟幾塊石頭,村子裡的環境始終都無法改善。

“現在都講城鄉一體化了,哪還能讓農民繼續生活在垃圾堆裡?”張存梅說,後來自己和其他村主任交流時才發現,城裡為什麼乾淨,不光是居民素質的問題,還因為城裡有正規的環衛工隊伍,他們每天辛勤工作才能保證環境整潔,這正是農村環境整治最需要的。

“我們不光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更要讓農民在農村有家的歸屬管和幸福感。”據臨夏市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通過一年多一系列的整治活動,臨夏市農村環境和群眾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僅去年,該市實施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就讓3.8萬群眾從中受益。截至目前,全市已經建成6個省級“美麗示範”村和12個“萬村整潔”村。

又不能隨便處理,只能一次次地上門勸說,最後乾脆就組織左鄰右舍一起幫他清理。

好不容易把村民家的衛生整理好了,每天路過村裡的大卡車這兒漏幾堆沙子,那兒丟幾塊石頭,村子裡的環境始終都無法改善。

“現在都講城鄉一體化了,哪還能讓農民繼續生活在垃圾堆裡?”張存梅說,後來自己和其他村主任交流時才發現,城裡為什麼乾淨,不光是居民素質的問題,還因為城裡有正規的環衛工隊伍,他們每天辛勤工作才能保證環境整潔,這正是農村環境整治最需要的。

“我們不光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更要讓農民在農村有家的歸屬管和幸福感。”據臨夏市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通過一年多一系列的整治活動,臨夏市農村環境和群眾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僅去年,該市實施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就讓3.8萬群眾從中受益。截至目前,全市已經建成6個省級“美麗示範”村和12個“萬村整潔”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