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年前地震不顧生命安全搜救同事 10年後他罹患白血病急需説明(視頻)

4月19日, 42歲的彭建剛剛做過治療, 他需要保持頭和腰部在同一條直線上, 整整6個小時不能動。 患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一年多, 曾經130多斤的壯漢, 如今只有90多斤, 虛弱地躺在病床上。

彭建一家是茂縣人, 距離5·12地震的震中映秀只有40多公里, 屬於重災區。 地震發生後, 彭建所在的鄉鎮發電站有兩名同事在出差途中失蹤, 不顧頻繁發生的餘震、山上滾落的石頭, 步行、開車, 彭建和同事們一直堅持在搜救同事。 作為唯一一個司機, 安全轉移同事家屬、沿途發放救災物資, 彭建甚至都沒能顧得上剛上幼稚園的兒子。

去年, 彭建確診白血病, 從此躺在病床上, 花光了所有的積蓄, 借遍了所有的親友, 雖然骨髓移植手術很成功, 但等待他的, 還有無法想像的巨額的醫藥費用帳單。

汶川地震連續搜救同事

沒能找到他們, 心裡很不是滋味

2008年5月12日, 彭建是離家40多公里外的一個鄉鎮發電站的司機,

當天, 原本是彭建開車和同事出差, 因為還要等人, 等不及的同事就換了一輛車出發了, 彭建則返回了廠裡。 下午2點28分, 地震發生了。

“通訊斷了, 大家情況怎麼樣都不清楚。 ”彭建說, 路斷了, 電話也打不通, 當時發電站裡還有自貢、都江堰等多地的20多個員工, 萬幸沒有人傷亡, 但需要安置妥當。 直到13日下午1點多, 彭建才和幾個當地的員工徒步回茂縣縣城。 一路上, 幾乎看不出原來的路基, 彭建和同事踩著滾石憑著記憶往回走, 有遊客見他們熟悉情況, 便向他們求助搭伴。 整整走了20多個小時, 彭建才回到自己家已經垮塌的瓦房, 幸運的是, 家人都安好。

在地震中受災的彭建家的房屋

一家人安全團聚後, 彭建稍微放下心來, 但是那輛出差的車和車上的同事始終沒有消息。 “我們廠的同事有兩個, 另外廠的有兩個, 開了一輛銀灰色小車, 就組織人去找。 ”彭建說, 妻子本來不同意他去找人, 但大家同事一場, 最終還是點了頭。

彭建的同事付國榮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一開始沒有路, 大家就徒步沿途找, 後來搶通了臨時便道, 她和同事李新、彭建一起, 開著車往返映秀和茂縣之間到處打聽。 “41公里, 當時的路, 要開三四個小時。 ”彭建回憶說, 一路上除了工程救援車, 幾乎看不到社會車輛, 有徒步進來找親人的老鄉, 能帶上的, 他們都會主動捎帶一程。

整整一個星期, 彭建和同事每天開車一個往返, 餘震、山上的滾石, 隨時都在面臨著生死危險。 “有一回, 車陷進去了, 剛好餘震來了, 拳頭大的石頭往下麵落。 ”彭建說, 李新和付國榮趕緊在後面推, 唯一一個會開車的彭建拼命往坑外開, 好幾分鐘才開出來。 “當時還是怕, 嚇得一身汗。 ”但是後怕完, 彭建和同事還是堅持繼續尋找。

遺憾的是, 前前後後尋找了一個月,

那輛車上的同事仍然下落不明。 “都比我小, 只有二十七八歲, 一個眉山的, 一個是河北的。 ”彭建說, 看到痛哭的家屬, 想到沒能找到同事, 自己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四處奔波的彭建顧不上休息, 也顧不上才上幼稚園的兒子和其他家人, 彭建又連開了三天車, 從茂縣開車繞行汶川、理縣、瑪律康、小金、雅安, 安全把同事家屬送到了成都。 沿途, 單位還組織了一些速食麵、礦泉水, 沿途發放給受災的群眾。

震後10年

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需幫助

地震的傷痕在慢慢地癒合, 但天有不測風雲, 2017年2月, 彭建突然渾身無力、像感冒症狀, 又流鼻血不止, 輾轉多家醫院後確診是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4月開始接受化療。

“醫生說我年齡大了,這個病容易復發,建議最好還是骨髓移植。”彭建說,2017年8月進入移植倉,9月用了弟弟的造血幹細胞做了移植,從那時候起,幾乎就沒有離開過醫院。

“在移植倉裡就出現了巨細胞肺炎。”餘春蓮說,但因為無力支持移植倉裡的高昂費用,不得不轉到普通病房。為了控制巨細胞肺炎,又連續5次抽取弟弟的T細胞做培養,每次外送北京的培養費、醫藥費、往返機票都要好幾萬。“有時候一天就是三四萬。”

巨細胞肺炎剛剛好轉,腸道排異、肛周膿腫、肺部感染、膀胱炎、脾臟腫大,幾乎每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都發生了一遍,彭建一直就沒能離開醫院,甚至岳母患直腸癌去世,彭建也沒有能夠見老人最後一面。“原來130多斤,現在瘦到只有90多斤了。”餘春蓮說。

彭建生病前的樣子

為了給彭建治病,家裡20多萬的積蓄很快就花完了,幸好夫妻倆的兄弟姊妹幫了把手,借了30多萬,再跟親戚朋友們湊一湊,一年多,醫療費也花了上百萬,報銷了30多萬。“他有職工保險,但我們是異地報銷,去年報銷金額頂格了,剩下的就都自費。”餘春蓮說,本來許多藥就需要自費、外購,如今彭建的病情雖然有所控制,但醫生說,後續的治療彭建還需要用抗菌藥物,順利的話四五十萬,不順利的話,還是一筆未知數,但家中確實已難以為繼。

“其實真心不想(求助),當時地震的時候別人就已經幫過我們很多了。”餘春蓮說,地震後四面八方的人都來了,來救人的、送物資的,地震後家裡什麼都沒有了,但前三個月每個人能有300元的生活費,米、面都是發的,已經收穫了愛心人士的很大的恩惠。

雖然自己生病 但不忘幫助別的病友

彭建生病後,已經從發電站辭職的付國榮還來醫院看望過,“在廠裡就是很熱心的一個人。”付國榮說,大家都是從地震受災一路走過來的,這份感情不一樣。

在醫院裡,彭建和妻子余春蓮也是病房裡的熱心人。“我弟弟進移植倉、他正好出移植倉。”病友家屬小鄒說,現在弟弟都已經出院兩三個月了,彭建還在醫院裡。同病房時,只要病友家屬有事騰不開手,總是餘春蓮熱心地幫幫忙。每次要回出租屋煮飯,餘春蓮都會喊一聲,其他病友有想吃的,餘春蓮做好了送過來,飯菜、餐具消毒都考慮得非常周到。“病區打水限時限量,總是她去。”小鄒說,如果錯過時間打不上水,是件很麻煩的事。

躺在病床上的彭建雖然幹不了活,但有新病友住進來,彭建總是會熱心地去開解他們,陪他們說話,用自己的例子鼓勵他們。小石頭的媽媽說,在自己絕望無助的時候,是彭建夫妻倆給了她安慰,甚至陪著她辦理完所有手續,餘春蓮才離開。“患難見真情。”

其實地震後,在家的餘春蓮把從垮塌房子裡找出來的米、肉等能吃的,都送到了遊客的集中安置點,自己和鄰居們湊在一起組織自救,搭帳篷、七八個人擠在一起,還要收留沿途的遊客,給他們燒水、煮飯,“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餘春蓮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愛心救助】

掃描下面二維碼向彭建伸出援手↓(也可戳此捐助>>)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于遵素 攝影記者 陶軻

編輯 楊渝彤

“醫生說我年齡大了,這個病容易復發,建議最好還是骨髓移植。”彭建說,2017年8月進入移植倉,9月用了弟弟的造血幹細胞做了移植,從那時候起,幾乎就沒有離開過醫院。

“在移植倉裡就出現了巨細胞肺炎。”餘春蓮說,但因為無力支持移植倉裡的高昂費用,不得不轉到普通病房。為了控制巨細胞肺炎,又連續5次抽取弟弟的T細胞做培養,每次外送北京的培養費、醫藥費、往返機票都要好幾萬。“有時候一天就是三四萬。”

巨細胞肺炎剛剛好轉,腸道排異、肛周膿腫、肺部感染、膀胱炎、脾臟腫大,幾乎每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都發生了一遍,彭建一直就沒能離開醫院,甚至岳母患直腸癌去世,彭建也沒有能夠見老人最後一面。“原來130多斤,現在瘦到只有90多斤了。”餘春蓮說。

彭建生病前的樣子

為了給彭建治病,家裡20多萬的積蓄很快就花完了,幸好夫妻倆的兄弟姊妹幫了把手,借了30多萬,再跟親戚朋友們湊一湊,一年多,醫療費也花了上百萬,報銷了30多萬。“他有職工保險,但我們是異地報銷,去年報銷金額頂格了,剩下的就都自費。”餘春蓮說,本來許多藥就需要自費、外購,如今彭建的病情雖然有所控制,但醫生說,後續的治療彭建還需要用抗菌藥物,順利的話四五十萬,不順利的話,還是一筆未知數,但家中確實已難以為繼。

“其實真心不想(求助),當時地震的時候別人就已經幫過我們很多了。”餘春蓮說,地震後四面八方的人都來了,來救人的、送物資的,地震後家裡什麼都沒有了,但前三個月每個人能有300元的生活費,米、面都是發的,已經收穫了愛心人士的很大的恩惠。

雖然自己生病 但不忘幫助別的病友

彭建生病後,已經從發電站辭職的付國榮還來醫院看望過,“在廠裡就是很熱心的一個人。”付國榮說,大家都是從地震受災一路走過來的,這份感情不一樣。

在醫院裡,彭建和妻子余春蓮也是病房裡的熱心人。“我弟弟進移植倉、他正好出移植倉。”病友家屬小鄒說,現在弟弟都已經出院兩三個月了,彭建還在醫院裡。同病房時,只要病友家屬有事騰不開手,總是餘春蓮熱心地幫幫忙。每次要回出租屋煮飯,餘春蓮都會喊一聲,其他病友有想吃的,餘春蓮做好了送過來,飯菜、餐具消毒都考慮得非常周到。“病區打水限時限量,總是她去。”小鄒說,如果錯過時間打不上水,是件很麻煩的事。

躺在病床上的彭建雖然幹不了活,但有新病友住進來,彭建總是會熱心地去開解他們,陪他們說話,用自己的例子鼓勵他們。小石頭的媽媽說,在自己絕望無助的時候,是彭建夫妻倆給了她安慰,甚至陪著她辦理完所有手續,餘春蓮才離開。“患難見真情。”

其實地震後,在家的餘春蓮把從垮塌房子裡找出來的米、肉等能吃的,都送到了遊客的集中安置點,自己和鄰居們湊在一起組織自救,搭帳篷、七八個人擠在一起,還要收留沿途的遊客,給他們燒水、煮飯,“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餘春蓮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愛心救助】

掃描下面二維碼向彭建伸出援手↓(也可戳此捐助>>)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于遵素 攝影記者 陶軻

編輯 楊渝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