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的有雷公電母嗎?沒有的話,雷電是從哪裡來的?

中國很多神話故事中都有雷公電母的形象, 神話中的雷電都是由雷公電母來製造的。 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對雷電的解釋也越來越科學化。

雷電探索 閃電、打雷是人們經常見到、震撼人心的自然現象, 當然會引起人們的探究與思考, 雷電是哪裡來的, 雷電是怎樣產生的?

1752年佛蘭克林在雷雨天用風箏探索天上的雷電, 得知雷電與實驗室電荷放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效應, 世界各國的研究者開始了探索雷電形成的歷程。

自然雷電的發生經常是與冷空氣、與暴雨相伴, 也就是與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雨的過程密切相關, 那麼就應該以此為線索, 探究水蒸氣相變成雨與雷電發生的內在聯繫, 揭示自然的真相。

但是由於電子雲理論先入為主, 阻礙了人們對核外電子規律運動的探討, 相變成了未解之謎, 對雷電的探討也避開了相變這一關鍵的線索,

繞開了客觀實在, 因而探索也難有實質的進展,至今尚不知道雷電形成的真實原因。

200年前, 人們只知道摩擦能產生高壓電, 所以以往的理論認為雷電的形成是雲層中的水蒸氣相互摩擦所致, 這種觀點是漏洞很多。 因為:氣體分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斥力, 分子與分子完全挨不著, 表面根本不會接觸, 也不會發生摩擦、更不可能生電。 我在十年前予以批駁。

最近我查了百度, 發現了“與時俱進”, 把雲層中的水蒸氣相互摩擦改成了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 其實質還是摩擦, 只不過把水蒸氣改成了冰晶。 這樣就回避了我的疑問:就算氣體分子有摩擦, 空氣中的氮氣、氧氣比水蒸氣多數百倍, 為何只是水蒸氣摩擦生電。

其二, 冬天北風呼嘯, 冬天雲層中冰晶更多, 那麼, 冬天產生的摩擦最厲害, 為什麼冬天較少打雷, 而春夏雷雨頻發。

其三, 摩擦前後雲層的電荷總量平衡, 就算生成電荷, 也不會形成對大地的放電。 有時, 山區發生雪崩, 幾噸、數百噸的雪滾落, 超大量的冰晶劇烈地摩擦, 然而雷電從未因此而發生, 由此看來, 摩擦產生雷電之說是站不住腳的。

雷電是天空的雲層與地面之間或雲層之間釋放電荷, 要解釋雷電, 我們先要探尋天上的電荷是哪裡來的?

大家都知道, 我們的大地能容納大量的電荷、是個大電容, 在大地電容的內部也存在著同性電荷的相斥。 於是大地內的電荷(電子)常常被斥擠到地表。 斥擠到地表的電荷由地面的植物、動物傳帶到大氣之中,

形成大氣中游離的電荷, 於是森林、原野總是充斥著大量的負電荷(負離子)。 懸浮的電子是閃電的接力體, 所以在樹下、原野的人容易遭到雷擊。

空氣中的游離電子易於受到水蒸氣核心吸引, 成了水蒸氣核外電子的附加組成部分。 這是因為在大氣中, 相對於氮氣、氧氣, 水蒸氣的分子較大;相對於二氧化碳, 水蒸氣的核外電子數少, 又是圍繞著三核心(兩個氫和一個氧), 因而水蒸氣3核心、4電子進行著空間立體運轉, 外電子層不飽滿, 每個水蒸氣分子都可以加入額外的電子。 於是, 大氣中游離的電子總是被水蒸氣吸納、蘊含, 水蒸氣成了大氣中負電荷的載體, 也可以認為水蒸氣是大氣中的微型電容(平時,

我們的電容器往往要密封, 就是要防止電荷被水蒸氣帶走)。

空氣的濕度越大, 所含的水蒸氣的比例就越大, 能容納的電荷越多, 所以潮濕天不易形成靜電。 乾燥天, 大氣中的水蒸氣少, 多出的電荷沒有了去處, 容易在環境中遊蕩、在物體上聚集, 容易形成高電壓, 易於發生靜電放電現象。

瞭解水蒸氣是大氣中負電荷的載體, 雷電的形成也就有了脈絡。 隨著熱空氣的上升, 水蒸氣升上了天空, 把蘊含的附加電荷也隨身帶到了高空。 水蒸氣在高空遇到低溫, 水蒸氣的價和電子速率降低, 由空間立體運轉進入到扭曲運轉, 水蒸氣凝結, 分子相互吸引、相聚, 形成由氣體到液體的相變。 同時, 水蒸氣中空間立體運轉時的加入成分——多出的電子沒有了藏身之地, 水蒸氣聚合成雲,多出的電子被排擠出來,形成了游離在雲層中的電荷,多出的電荷時時試圖擠回到H2O中搶位子,形成了非常規電磁波——雲層裡的電壓。

雲層是大量水蒸氣相變成小水滴的集合,因而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電荷,能形成很高的電壓。雲層之間、雲層與大地之間電位差巨大,衝開一條路,高電壓電荷在大氣中穿行使周邊物質的電子發生振動,形成壯觀的閃電現象;同時還引起空氣劇烈地震動,形成了隆隆的雷聲。

綜合上述不難看出,雷電是水蒸氣相變成雨時的附產物,地表電荷由水蒸氣輕柔地帶上了天空,水蒸氣相變時排擠出電荷,聚成雷電,猛烈地擊回大地,如此周行不殆,實現了電荷在天地間的迴圈。

閃電和雷聲告訴我們,空氣中已經有大量的水蒸氣凝結成了水汽,預示著有可能要下雨了。(乾打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為下雨與溫度、濕度、氣壓、氣流等諸多因素有關。)

冬天氣溫低,價和電子速率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部分都凝結成水或冰,所以冷空氣較為乾燥,所含的水蒸氣少,所攜帶的電荷少,所以冬天較少打雷。

還有一個原因是,空氣中的電荷在受到地球引力、地表同性電荷的斥力的同時,還受到太陽的引力,電荷帶常常聚集在地球植物茂盛,靠近太陽的部位,由於地軸線與黃道的夾角,3-9月在北半球、9-3月南半球聚集的電荷較多,所以春、夏時節是雷電多發季節。

要證實以上雷電形成之說,可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個電容器置於密閉的容器中,在較熱的環境中向容器內通入少量的水蒸氣和負電荷,測量電容器的電容量;然後把密閉容器置於較冷的環境中,讓水蒸氣凝結,再來測量,你會發現乾燥環境電容器的電容量會明顯增加(潮濕環境中,電荷蘊含到水蒸氣中了)。如果製作一個大型的類似裝置,還可以類比人造雷電。

地滾雷 在雷電家族中,還有神秘恐怖的地滾雷。

在水蒸氣中,主要是氫元素的價電子少,形成了較大的核外空間,使游離的電子有空可鑽。除了水蒸氣外,氫氣的價和電子數少,也能吸納大氣中游離的電子;自然界的甲烷(5核心、8電子)、乙(丙、丁)烷氣體分子也符合體積較大、價和電子數少的特徵,也能吸納大氣中游離的電子。(圖一)

天空的高寒氣流,使大氣中少量的丙烷、丁烷氣體驟冷發生凝結,吸納在其間大量的多出電子沒有了藏身之地,擠在正在凝結的氣體周圍,使丙烷、丁烷氣體形成了一個電子包圍的具有很高電壓的氣、液體團。部分烷氣凝結,使其比重加大,從天空落下,在房頂、地面滾動,高電壓使環繞的電子振動發光,形成了在陰暗的雷雨天閃著亮光的火球,這就是神秘恐怖的地滾雷。

因為地滾雷外圍繞著大量高速運轉的電子,而電子的運轉伴生著電磁波,在強電磁場的包裹中,地滾雷在地面不會立即接地消失,而是在屋頂或地面繼續滾動。遇到較高溫度,液態烷蒸發成烷氣,週邊的電荷又返回到分子周圍,帶著多餘電荷的烷氣升空,地滾雷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大氣中水蒸氣富含著多出的電子,使每個水蒸氣分子的電荷不是平衡的,經常是帶有負電荷,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水蒸氣分子伴隨大氣按右手定則方向(自西向東)運動,於是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環流風。

這樣,我們就以核外電子規律運轉——速率及線路隨溫度規律變化的基本觀點,簡潔、系統地闡釋了水蒸氣如何相聚成雨,及伴隨著下雨前的雷電的形成,乃至地滾雷的形成。而在電子雲理論的籠罩之下,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無法解釋的,是自然之謎。

瞭解了雷電形成真實原理,可製成消雷裝置,使我們的大廈和大型設施平安無憂,可減少或消除由雷電造成的冤魂,還可取“天火”製成新的能源。

(文章來源於晏成和的博客,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登錄物理學科網,學習物理更容易

(m.zxxk.com轉載並發佈)

水蒸氣聚合成雲,多出的電子被排擠出來,形成了游離在雲層中的電荷,多出的電荷時時試圖擠回到H2O中搶位子,形成了非常規電磁波——雲層裡的電壓。

雲層是大量水蒸氣相變成小水滴的集合,因而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電荷,能形成很高的電壓。雲層之間、雲層與大地之間電位差巨大,衝開一條路,高電壓電荷在大氣中穿行使周邊物質的電子發生振動,形成壯觀的閃電現象;同時還引起空氣劇烈地震動,形成了隆隆的雷聲。

綜合上述不難看出,雷電是水蒸氣相變成雨時的附產物,地表電荷由水蒸氣輕柔地帶上了天空,水蒸氣相變時排擠出電荷,聚成雷電,猛烈地擊回大地,如此周行不殆,實現了電荷在天地間的迴圈。

閃電和雷聲告訴我們,空氣中已經有大量的水蒸氣凝結成了水汽,預示著有可能要下雨了。(乾打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為下雨與溫度、濕度、氣壓、氣流等諸多因素有關。)

冬天氣溫低,價和電子速率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部分都凝結成水或冰,所以冷空氣較為乾燥,所含的水蒸氣少,所攜帶的電荷少,所以冬天較少打雷。

還有一個原因是,空氣中的電荷在受到地球引力、地表同性電荷的斥力的同時,還受到太陽的引力,電荷帶常常聚集在地球植物茂盛,靠近太陽的部位,由於地軸線與黃道的夾角,3-9月在北半球、9-3月南半球聚集的電荷較多,所以春、夏時節是雷電多發季節。

要證實以上雷電形成之說,可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個電容器置於密閉的容器中,在較熱的環境中向容器內通入少量的水蒸氣和負電荷,測量電容器的電容量;然後把密閉容器置於較冷的環境中,讓水蒸氣凝結,再來測量,你會發現乾燥環境電容器的電容量會明顯增加(潮濕環境中,電荷蘊含到水蒸氣中了)。如果製作一個大型的類似裝置,還可以類比人造雷電。

地滾雷 在雷電家族中,還有神秘恐怖的地滾雷。

在水蒸氣中,主要是氫元素的價電子少,形成了較大的核外空間,使游離的電子有空可鑽。除了水蒸氣外,氫氣的價和電子數少,也能吸納大氣中游離的電子;自然界的甲烷(5核心、8電子)、乙(丙、丁)烷氣體分子也符合體積較大、價和電子數少的特徵,也能吸納大氣中游離的電子。(圖一)

天空的高寒氣流,使大氣中少量的丙烷、丁烷氣體驟冷發生凝結,吸納在其間大量的多出電子沒有了藏身之地,擠在正在凝結的氣體周圍,使丙烷、丁烷氣體形成了一個電子包圍的具有很高電壓的氣、液體團。部分烷氣凝結,使其比重加大,從天空落下,在房頂、地面滾動,高電壓使環繞的電子振動發光,形成了在陰暗的雷雨天閃著亮光的火球,這就是神秘恐怖的地滾雷。

因為地滾雷外圍繞著大量高速運轉的電子,而電子的運轉伴生著電磁波,在強電磁場的包裹中,地滾雷在地面不會立即接地消失,而是在屋頂或地面繼續滾動。遇到較高溫度,液態烷蒸發成烷氣,週邊的電荷又返回到分子周圍,帶著多餘電荷的烷氣升空,地滾雷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大氣中水蒸氣富含著多出的電子,使每個水蒸氣分子的電荷不是平衡的,經常是帶有負電荷,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水蒸氣分子伴隨大氣按右手定則方向(自西向東)運動,於是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環流風。

這樣,我們就以核外電子規律運轉——速率及線路隨溫度規律變化的基本觀點,簡潔、系統地闡釋了水蒸氣如何相聚成雨,及伴隨著下雨前的雷電的形成,乃至地滾雷的形成。而在電子雲理論的籠罩之下,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無法解釋的,是自然之謎。

瞭解了雷電形成真實原理,可製成消雷裝置,使我們的大廈和大型設施平安無憂,可減少或消除由雷電造成的冤魂,還可取“天火”製成新的能源。

(文章來源於晏成和的博客,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登錄物理學科網,學習物理更容易

(m.zxxk.com轉載並發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