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朝皇帝編了部創造吉尼斯紀錄的書,排起來7公里,至今下落不明

一萬冊《永樂大典》哪兒去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薩蘇】(sasutime)

一萬冊, 排起來七公里長的一套書, 忽然就沒了。 大衛·科波菲爾說, 戲法不是這麼變的。

可這就是《永樂大典》正本的命運。

和國圖古籍館陳紅彥館長一起上北京電視臺的《青年探秘者》節目, 這位陪伴了《永樂大典》殘卷三十多年的大姐, 也說不清這一萬多冊書到哪兒去了, 反正, 不是國圖弄丟的。

明成祖朱棣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 修了美輪美奐的紫禁城, 派了鄭和下西洋, 無論幹什麼都要玩出吉尼斯的規模來, 修書也一樣。 此時的大明國力強盛, 這位皇帝登基後決心修一套世界第一的大書, 而他的朝臣中也頗有解縉這樣文學出色的俊才, 於是, 《永樂大典》就這樣誕生了。

明成祖朱棣

這部書總計一萬一千多冊, 收存了七八千部秦代以後珍貴圖書的精華(這些圖書今天已經大部份散佚), 達3.7億字, 全部採用歐體手書抄寫而成, 按韻排列, 佐以大量插圖, 問世時便被視為珍寶。 這部書沒有印刷出版, 只是永樂年間製作了一套正本, 嘉靖年間抄寫了一套副本。 可惜的是, 今天這部書僅僅存世四百多冊(其中大陸存244冊), 不及全書的5%。

《永樂大典》之所以存世如此之少,

一個重要原因是1900年庚子事變的時候翰林院被燒, 這裡面殘存的《永樂大典》被毀甚多。 這件事是誰幹的也算歷史之謎, 因為傳統的說法是八國聯軍所為, 但翰林院被燒遠在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前兩個月, 雖然時間對不上, 但出於教育大家外國人總是幹壞事的目的, 硬說是他們燒的也無不可。 倒是有某個糊塗蟲記載因為翰林院靠近外國使館, 義和團點燃了翰林院試圖延燒過去, 可惜沒能成功。 這多半是胡說八道, 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被焚毀的翰林院, 可見殘存大殿“敬一亭”的匾額——據說乾隆年間紀曉嵐便是在這裡找到了一大批《永樂大典》副本的存書, 但庚子的戰鬥中, 這裡也成為部分《永樂大典》的葬身之地

不管是誰幹的, 恐怕這也不是《永樂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 因為1894年的時候, 這部書就已經只剩八百多冊, 不足10%了。

那麼, 其他的《永樂大典》到哪兒去了呢?由於目前所存, 清代以降文獻記載中談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抄本, 也就是副本中的, 對《永樂大典》副本的去向,

監守自盜, 戰爭火災, 多少能說清一部分。 然而, 對於其正本的去向, 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一萬多冊的正本《永樂大典》, 連一頁也沒有留下來, 實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很多年來, 人們一直在尋找這部大典正本的去向, 甚至將其視為一個“世界之謎”。 在《青年探秘者》節目的製作過程中, 我也曾與陳館長討論過這一問題, 只是當時並不盡興。

其實, 一萬餘冊《永樂大典》正本一頁都沒有留下來, 本身就暗藏著兩個可以推理出的結論。 第一, 這套正本是在某一個事件中失蹤的;第二, 《永樂大典》正本的失蹤, 應該是在比較早的時候, 確切地說, 是明朝滅亡之前。

第一個結論很簡單, 因為如果是經過多次劫難造成該書破壞殆盡, 這個過程中很難不發生散佚,而對累次劫難沒有記載也很奇怪。根據文物流失的規律,《永樂大典》應該是在某一個事件中被“一鍋端”了;第二個結論嘛,在於“一鍋端”必須發生在最初的散佚之前(或散佚尚未成規模之時),否則散出的文獻應該不會同時失蹤,多多少少會出現在後人的記載中。

中國古代文人藏書成癖,《永樂大典》這樣的書中至尊,收藏一頁也是極有吸引力的。因此,如果到了明朝滅亡,宮中無主的時候,在王朝更迭間《永樂大典》中的一部分流入私人手中,幾乎是必然的。這就是我認為它在明末前便應該消失的原因。即便如有些文人說大典被李自成的軍隊墊了馬廄,也應有殘章斷簡留存下來。這一點,也可通過明末之後便無任何見過《永樂大典》正本的情況佐證。

我曾想把這個時間再朝前推一些,推到明王朝衰落之前,因為萬曆之後便無《永樂大典》正本的記載了。但考慮到《永樂大典》的性質,又覺得這一點並不能說明什麼。

《永樂大典》並不是一部可以真正當書來讀的書,而是一套工具書,類似於百科大事典。中國古代對書籍的態度認真而有些過頭,這樣的書一般人是沒資格看的,只有皇帝治學的時候才會有機會來查。但皇帝有幾個學習欲望如此濃厚的?弘治皇帝看過,因為他要從裡面找藥方;嘉靖皇帝看過,因為他喜歡煉丹,也要查資料;其他的皇帝,都沒有這麼大的興趣——這並不是說明朝的皇帝不學無術,而是有什麼一般性的問題,朝臣中的碩儒博學之士都能解答了,用不著查《永樂大典》的。於是,在嘉靖死後,《永樂大典》便基本成為被遺忘的寶書了——確切地說,它被遺忘之前,大約因為年代還不久遠,也還不會像後來那樣被書賊們惦記著,而鎖在深宮,盜賊們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從嘉靖到崇禎期間,它被盜的可能性也並不大,很可能是被束之高閣了。

事實證明這一分析應該是站得住腳的,因為顧炎武這樣的大家都說《永樂大典》萬曆年間已經被大火燒毀了,但清代又從宮廷藏書中將其發現(副本),說明其正本也有可能一樣存世而不為外人所知。

同時,又可以推測崇禎自殺到李自成逃離北京之間的42天裡,《永樂大典》正本的狀況應仍無變化。這是因為崇禎死亡後李自成即刻進宮,此後紫禁城在大順軍管理下,京城的愛書士大夫們沒有能力入宮偷書(也不知其所在),而且要忙著應付劉宗敏的拷掠,還顧不上《永樂大典》,農民軍中沒有幾個讀書的,對金子銀子的關心,也肯定在書之上。如果《永樂大典》正本此時還在,估計也不會丟,如果已經不在了——已經不在了那還說什麼?

關於《永樂大典》正本去處,有這樣幾個說法——嘉靖皇帝將其殉葬了;在清嘉慶年間毀於故宮乾清宮火災;被李自成焚毀;藏在皇史宬夾壁中……

嘉慶年間焚毀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一來正本自明末便不再有記載了,二來乾隆整理宮中藏書,錄入《天祿琳琅書目》,其中並無《永樂大典》正本,可推斷出那時正本已經不在宮中,不可能在乾隆兒子在位期間再被燒掉。存于皇史宬的可能性也不大,皇室宬雖然是永樂年間所建,但故宮修繕檔案記載其明清兩代多次進行過大修,很難想像存在大修中仍不能發現的夾牆空間。

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

說起來,李自成將其焚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可以推測李自成不是有意去焚燒《永樂大典》的,而是在他撤離北京城的時候下令焚燒故宮。破壞比建設容易多了,李自成軍在鐘祥明顯陵等地幹過同樣的事情,放火是很有經驗的。所以這次焚宮破壞嚴重,清代經順治康熙兩朝才把故宮修繕完畢,基本還其舊貌(只是審美觀從明朝的端嚴優雅變成了清朝的大紅大黃,花裡胡哨)。《永樂大典》所在宮室被焚,作為易燃物,大典隨之全部被毀。

這就要涉及到《永樂大典》當時可能存放的地點了。《永樂大典》的副本存于皇史宬,並得以倖免,得益于皇史宬獨特的“石室”結構——這房子基本沒有木結構,根本點不著。李自成軍放火的目的是燒毀宮室,不是燒書,而且戰敗中十分倉促,點不著也就算了。實際上故宮裡面有不少宮室,比如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等李自成軍都沒有來得及燒掉。

但是《永樂大典》的正本,從邏輯上說很難逃脫這一劫。按照宮中藏書管理慣例,《永樂大典》正本和副本不應藏於一處,這個科學的原則可能給正本帶來了滅頂之災。副本藏在皇家檔案館皇史宬,正本最可能藏的地方,便是皇家藏書樓文淵閣。

今天故宮的文淵閣,是清代重建的,明代的文淵閣仿南京故宮同名藏書樓而建,已經蕩然無存了

前些年,曾有專業人員對故宮內部建築進行清查,對故宮內各建築的年代進行了考證,文華殿周圍沒有一處明代建築倖存下來,應該是李自成焚宮的重災區。直到康熙年間,文華殿才被重新建成。明代文淵閣在文華殿后方,同時遭到焚毀,此時宮中已經群龍無首,李自成軍深得首都人民擁戴……歷史學家要這麼說大家也得信,但看大順軍在北京的所作所為,當時北京人大概不會太樂於親近闖王的部隊。所以他放火之後,敢於救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就有些地痞無賴進宮乘機撈一把,也不會看上藏書樓的。作為皇家藏書,《永樂大典》正本基本不見天日,這一回,很可能真的被一網打盡了。

說來令人慨歎,但文明是可能出現倒退的——如果人們接受有時野蠻比文明更有力量的話。

唯一可能給我們帶來希望的,便是嘉靖皇帝可能把《永樂大典》隨葬永陵了。那樣將來我們還有機會發現它。按說,這不符合明朝的葬制,目前所知那個時代也只有魯荒王隨葬過圖書,而且不多。所以,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然而,嘉靖是個古怪的皇帝,一輩子總是出人意料,他去世前未必不會再來一把類似行為藝術的舉動。

如果真是這樣,那嘉靖皇帝鬧不好會成為文化界的千古功臣呢。

誠心地希望,這位皇上在最後一刻還發了一次瘋吧。

【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薩蘇】(sasutime)

這個過程中很難不發生散佚,而對累次劫難沒有記載也很奇怪。根據文物流失的規律,《永樂大典》應該是在某一個事件中被“一鍋端”了;第二個結論嘛,在於“一鍋端”必須發生在最初的散佚之前(或散佚尚未成規模之時),否則散出的文獻應該不會同時失蹤,多多少少會出現在後人的記載中。

中國古代文人藏書成癖,《永樂大典》這樣的書中至尊,收藏一頁也是極有吸引力的。因此,如果到了明朝滅亡,宮中無主的時候,在王朝更迭間《永樂大典》中的一部分流入私人手中,幾乎是必然的。這就是我認為它在明末前便應該消失的原因。即便如有些文人說大典被李自成的軍隊墊了馬廄,也應有殘章斷簡留存下來。這一點,也可通過明末之後便無任何見過《永樂大典》正本的情況佐證。

我曾想把這個時間再朝前推一些,推到明王朝衰落之前,因為萬曆之後便無《永樂大典》正本的記載了。但考慮到《永樂大典》的性質,又覺得這一點並不能說明什麼。

《永樂大典》並不是一部可以真正當書來讀的書,而是一套工具書,類似於百科大事典。中國古代對書籍的態度認真而有些過頭,這樣的書一般人是沒資格看的,只有皇帝治學的時候才會有機會來查。但皇帝有幾個學習欲望如此濃厚的?弘治皇帝看過,因為他要從裡面找藥方;嘉靖皇帝看過,因為他喜歡煉丹,也要查資料;其他的皇帝,都沒有這麼大的興趣——這並不是說明朝的皇帝不學無術,而是有什麼一般性的問題,朝臣中的碩儒博學之士都能解答了,用不著查《永樂大典》的。於是,在嘉靖死後,《永樂大典》便基本成為被遺忘的寶書了——確切地說,它被遺忘之前,大約因為年代還不久遠,也還不會像後來那樣被書賊們惦記著,而鎖在深宮,盜賊們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從嘉靖到崇禎期間,它被盜的可能性也並不大,很可能是被束之高閣了。

事實證明這一分析應該是站得住腳的,因為顧炎武這樣的大家都說《永樂大典》萬曆年間已經被大火燒毀了,但清代又從宮廷藏書中將其發現(副本),說明其正本也有可能一樣存世而不為外人所知。

同時,又可以推測崇禎自殺到李自成逃離北京之間的42天裡,《永樂大典》正本的狀況應仍無變化。這是因為崇禎死亡後李自成即刻進宮,此後紫禁城在大順軍管理下,京城的愛書士大夫們沒有能力入宮偷書(也不知其所在),而且要忙著應付劉宗敏的拷掠,還顧不上《永樂大典》,農民軍中沒有幾個讀書的,對金子銀子的關心,也肯定在書之上。如果《永樂大典》正本此時還在,估計也不會丟,如果已經不在了——已經不在了那還說什麼?

關於《永樂大典》正本去處,有這樣幾個說法——嘉靖皇帝將其殉葬了;在清嘉慶年間毀於故宮乾清宮火災;被李自成焚毀;藏在皇史宬夾壁中……

嘉慶年間焚毀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一來正本自明末便不再有記載了,二來乾隆整理宮中藏書,錄入《天祿琳琅書目》,其中並無《永樂大典》正本,可推斷出那時正本已經不在宮中,不可能在乾隆兒子在位期間再被燒掉。存于皇史宬的可能性也不大,皇室宬雖然是永樂年間所建,但故宮修繕檔案記載其明清兩代多次進行過大修,很難想像存在大修中仍不能發現的夾牆空間。

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

說起來,李自成將其焚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可以推測李自成不是有意去焚燒《永樂大典》的,而是在他撤離北京城的時候下令焚燒故宮。破壞比建設容易多了,李自成軍在鐘祥明顯陵等地幹過同樣的事情,放火是很有經驗的。所以這次焚宮破壞嚴重,清代經順治康熙兩朝才把故宮修繕完畢,基本還其舊貌(只是審美觀從明朝的端嚴優雅變成了清朝的大紅大黃,花裡胡哨)。《永樂大典》所在宮室被焚,作為易燃物,大典隨之全部被毀。

這就要涉及到《永樂大典》當時可能存放的地點了。《永樂大典》的副本存于皇史宬,並得以倖免,得益于皇史宬獨特的“石室”結構——這房子基本沒有木結構,根本點不著。李自成軍放火的目的是燒毀宮室,不是燒書,而且戰敗中十分倉促,點不著也就算了。實際上故宮裡面有不少宮室,比如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等李自成軍都沒有來得及燒掉。

但是《永樂大典》的正本,從邏輯上說很難逃脫這一劫。按照宮中藏書管理慣例,《永樂大典》正本和副本不應藏於一處,這個科學的原則可能給正本帶來了滅頂之災。副本藏在皇家檔案館皇史宬,正本最可能藏的地方,便是皇家藏書樓文淵閣。

今天故宮的文淵閣,是清代重建的,明代的文淵閣仿南京故宮同名藏書樓而建,已經蕩然無存了

前些年,曾有專業人員對故宮內部建築進行清查,對故宮內各建築的年代進行了考證,文華殿周圍沒有一處明代建築倖存下來,應該是李自成焚宮的重災區。直到康熙年間,文華殿才被重新建成。明代文淵閣在文華殿后方,同時遭到焚毀,此時宮中已經群龍無首,李自成軍深得首都人民擁戴……歷史學家要這麼說大家也得信,但看大順軍在北京的所作所為,當時北京人大概不會太樂於親近闖王的部隊。所以他放火之後,敢於救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就有些地痞無賴進宮乘機撈一把,也不會看上藏書樓的。作為皇家藏書,《永樂大典》正本基本不見天日,這一回,很可能真的被一網打盡了。

說來令人慨歎,但文明是可能出現倒退的——如果人們接受有時野蠻比文明更有力量的話。

唯一可能給我們帶來希望的,便是嘉靖皇帝可能把《永樂大典》隨葬永陵了。那樣將來我們還有機會發現它。按說,這不符合明朝的葬制,目前所知那個時代也只有魯荒王隨葬過圖書,而且不多。所以,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然而,嘉靖是個古怪的皇帝,一輩子總是出人意料,他去世前未必不會再來一把類似行為藝術的舉動。

如果真是這樣,那嘉靖皇帝鬧不好會成為文化界的千古功臣呢。

誠心地希望,這位皇上在最後一刻還發了一次瘋吧。

【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