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浙江啟示錄:開啟綠色發展之路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這是大竹園村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印象。

走進充滿山水田園風情的大竹園村,

沁人心脾, 處處漫春:村中小溪旁邊幾位大媽正在一邊洗衣服, 一邊哼著小曲;一位元大媽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小溪水乾淨清澈, 她們平時都用來洗衣做飯, 而且村中空氣好, 和街坊鄰居一起邊洗邊聊, 蠻有樂趣。

美化環境:一個鄉村的“美麗蛻變”

4月9日,

記者在該村團支部書記潘麗萍的帶領下來到大竹園村, 眼前頓時給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感受。 該村環境優美, 規劃整齊, 清澈的小溪從村中穿過, 道路兩旁栽種著一排排翠竹, 好像一個個“武警衛士”守護著這個村莊。

大竹園村地處靈峰街道,

現有16個村民小組, 564戶農戶。 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201.5萬元, 人均收入30661元。 該村是安吉縣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市級生態文明標準化示範點。

潘麗萍介紹說, 近年來, 大竹園村以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為契機, 緊緊圍繞靈峰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成功創建這一中心工作, 擬定“佈局美、環境美、建築美、生活美”的創建要求, 因地制宜, 以省級村莊規劃設計和農房設計落地試點專案為依託, 圍繞拆違、美化、潔化、綠化、產業提升等重點任務, 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把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和村民收入及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最終目標。

據瞭解, 目前, 該村已經形成以蔬香大地、國家生態養生基地、綠城桃花源等休閒項目為主導, 以水稻、早園竹、蔬菜、藍莓種植為基礎,

以家庭作坊加工為輔的發展格局。 同時, 全村有自己的汙水處理系統, 所有管道全部地下化, 全村水質全部達標, 確保村民飲水安全。

昔日環境髒亂差的貧困村, 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農房試點”:構建“大花園” 奔向“綠富美”

記者跟隨潘麗萍來到該村“農房改造試點”, 但見一排排具有浙北田園新民居風格的樓房矗立在道路兩旁。 這種房子採用古香古色的中式風格, 從色彩、材料、紋理都巧妙地體現了竹鄉特色, 無疑為竹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構建“大花園”, 到奔向“綠富美”, 大竹園的“農房試點項目”可謂是浙江農村農居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瞭解, 這些“安居房”主要是為那些土地被徵用的農民所建。 為了照顧農戶, 房子價格很實惠, 每平方米900元, 還為農戶安裝好門窗、線路和水管。

潘麗萍告訴記者, 2016年, 大竹園村在全省範圍內的村莊中脫穎而出, 成功申報省級農房試點專案。 該專案占地總面積75畝, 總戶數61戶, 由上海交通大學負責設計農房整體外觀形象。 61套造型別致的農房坐落在村東,遠遠望去,一片白牆黑瓦,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好似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

潘麗萍饒有興趣地說,“農房試點”不僅成為大竹園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成為安吉縣乃至浙江省鄉村建設的一個品牌。

“蔬香大地”:奏響增收“富民曲”

有了好的項目,才有產業的興旺。美麗鄉村建設,從來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田園風光

大竹園村的“蔬香大地”專案,成為該村經濟發展的“香餑餑”。

來到“蔬香大地”專案產業園, 記者看到一片美麗的花海,數十畝油菜花競相盛開,花香讓人陶醉,猶如走進了“花花世界”。

據瞭解,為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該村大力發展“蔬香大地”專案,實行土地流轉政策,農民把土地租給農業公司,農業公司按每畝地600斤稻穀的價格付給農民租金,並且雇傭農民在公司勞動,給農民支付一定的報酬。

潘麗萍介紹說,這樣的好處是農業公司可以實行規模化經營,比如統一栽種蔬菜、大米、油菜花等,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成立大竹園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體村民都是股民,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該專案已建成以無公害綠色蔬菜為標準的蔬菜基地5000餘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主要以蔬菜育苗、栽種、藍莓基地為主,並延伸以農業自然資源為基礎,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打造蔬香農業特色小鎮。

據瞭解,該專案規劃利用村集體現有存量資產小改小建,有效利用靈峰寺“禪”文化核心,將農耕文化融入毗鄰的靈峰寺文化,以“農禪一體”、“以人為本”、“尊崇自然、生命健康”為發展理念,以及千年佛家傳統中“農禪並重,眾生平等”的生命觀,突出農業、鄉村主題特色,形成強烈的“農禪”文化感知的特色環境。

潘麗萍告訴記者,專案以旅遊“形象、產品、資源”三位一體整合化的大旅遊理念為主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迎合鄉村產業發展和政策引導優化整合,並與現代生態休閒農業發展相結合、與村級集體經濟增強相結合、與農民收入增加相結合,切實轉化休閒旅遊建設成果,發揮旅遊、經濟社會雙重效應,逐步打造“蔬香大地——農耕禪意休閒度假小鎮”,推動農業園區向鄉村旅遊業態轉型。

據悉,該村第一家農莊叫雪蓮農莊。該農莊於2010年3月開業,是一家集吃、遊為一體的休閒農莊,具有安吉特色的農家樂,地道的農家風味,是遊客體驗果蔬採摘之後,停留享用農家美食的好地方。農莊設施齊全,設有停車場,設7個包廂和一個可擺設5張圓桌的大廳,大小包廂齊全,多種特色農家菜,如冬筍、野菜、土雞、老鴨等,種類豐富,可以同時接待200人左右用餐,年收入200多萬元。

文化和聲:由“送文化”到“種文化”

“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這些年,大竹園村人一直在琢磨打造美麗鄉村的升級版。著力點在哪?就是一手抓錢袋,一手抓“腦袋”。

怎麼抓“腦袋”?大竹園村的經驗是,“送文化”不如“種文化”。該村通過建設鄉村文化禮堂,傳承鄉村文化,逐步提升村民文化素養。

村民樂享美麗鄉村建設“紅利”

在大竹園鄉村文化館,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鄉村文化作品,讓人眼花繚亂,深深為該村豐富的鄉村文化所折服。

大竹園村鄉村文化禮堂由該村老大會堂改建而成。該文化禮堂分為“竹”文化篇、村史村情篇、鄉風民俗篇、崇德尚賢篇、美好家園篇、幸福笑臉篇和記憶傳承篇等內容,並設置農家書屋、春泥計畫活動室,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

隨著鄉村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技藝傳承也越來越被重視。潘麗萍介紹說,2015年,在挖掘技藝傳承時,得知村民尹愛明有做泥塑的手藝,並且經常去安徽、重慶等地製作泥塑產品。在2016年幫其成功申報“第六批安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美術類),2017年成功申報“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記憶類)。下階段該村將全力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記者手記

從典型示範到連片打造,從樣式單調到特色鮮明,從建設美麗到經營美麗,安吉縣大竹園村鄉村建設可謂頗有特色。實踐證明,“特色”是美麗鄉村的生命所在,誰抓住了這個精髓,誰就掌握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制勝之道。

反觀雲浮市的鄉村建設現狀,一方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條件和基礎厚實,鄉村旅遊資源豐富,自然稟賦良好,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則是,雲浮美麗鄉村建設層次不夠高,亮點不多,更沒有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可以說,癥結所在,就是我們缺少從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規劃設計、更高的建設標準來謀劃美麗鄉村建設。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指導行動。只要我們奮力抓好鄉村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雲浮市建設美麗鄉村大有可為。

雲浮融媒中心

編輯:絲慧

編審:劉炳華

文/圖記者:陳銳兵 趙軍鰻 朱覓 劉爍

投稿郵箱:yunffb@qq.com

61套造型別致的農房坐落在村東,遠遠望去,一片白牆黑瓦,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好似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

潘麗萍饒有興趣地說,“農房試點”不僅成為大竹園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成為安吉縣乃至浙江省鄉村建設的一個品牌。

“蔬香大地”:奏響增收“富民曲”

有了好的項目,才有產業的興旺。美麗鄉村建設,從來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田園風光

大竹園村的“蔬香大地”專案,成為該村經濟發展的“香餑餑”。

來到“蔬香大地”專案產業園, 記者看到一片美麗的花海,數十畝油菜花競相盛開,花香讓人陶醉,猶如走進了“花花世界”。

據瞭解,為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該村大力發展“蔬香大地”專案,實行土地流轉政策,農民把土地租給農業公司,農業公司按每畝地600斤稻穀的價格付給農民租金,並且雇傭農民在公司勞動,給農民支付一定的報酬。

潘麗萍介紹說,這樣的好處是農業公司可以實行規模化經營,比如統一栽種蔬菜、大米、油菜花等,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成立大竹園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體村民都是股民,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該專案已建成以無公害綠色蔬菜為標準的蔬菜基地5000餘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主要以蔬菜育苗、栽種、藍莓基地為主,並延伸以農業自然資源為基礎,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打造蔬香農業特色小鎮。

據瞭解,該專案規劃利用村集體現有存量資產小改小建,有效利用靈峰寺“禪”文化核心,將農耕文化融入毗鄰的靈峰寺文化,以“農禪一體”、“以人為本”、“尊崇自然、生命健康”為發展理念,以及千年佛家傳統中“農禪並重,眾生平等”的生命觀,突出農業、鄉村主題特色,形成強烈的“農禪”文化感知的特色環境。

潘麗萍告訴記者,專案以旅遊“形象、產品、資源”三位一體整合化的大旅遊理念為主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迎合鄉村產業發展和政策引導優化整合,並與現代生態休閒農業發展相結合、與村級集體經濟增強相結合、與農民收入增加相結合,切實轉化休閒旅遊建設成果,發揮旅遊、經濟社會雙重效應,逐步打造“蔬香大地——農耕禪意休閒度假小鎮”,推動農業園區向鄉村旅遊業態轉型。

據悉,該村第一家農莊叫雪蓮農莊。該農莊於2010年3月開業,是一家集吃、遊為一體的休閒農莊,具有安吉特色的農家樂,地道的農家風味,是遊客體驗果蔬採摘之後,停留享用農家美食的好地方。農莊設施齊全,設有停車場,設7個包廂和一個可擺設5張圓桌的大廳,大小包廂齊全,多種特色農家菜,如冬筍、野菜、土雞、老鴨等,種類豐富,可以同時接待200人左右用餐,年收入200多萬元。

文化和聲:由“送文化”到“種文化”

“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這些年,大竹園村人一直在琢磨打造美麗鄉村的升級版。著力點在哪?就是一手抓錢袋,一手抓“腦袋”。

怎麼抓“腦袋”?大竹園村的經驗是,“送文化”不如“種文化”。該村通過建設鄉村文化禮堂,傳承鄉村文化,逐步提升村民文化素養。

村民樂享美麗鄉村建設“紅利”

在大竹園鄉村文化館,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鄉村文化作品,讓人眼花繚亂,深深為該村豐富的鄉村文化所折服。

大竹園村鄉村文化禮堂由該村老大會堂改建而成。該文化禮堂分為“竹”文化篇、村史村情篇、鄉風民俗篇、崇德尚賢篇、美好家園篇、幸福笑臉篇和記憶傳承篇等內容,並設置農家書屋、春泥計畫活動室,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

隨著鄉村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技藝傳承也越來越被重視。潘麗萍介紹說,2015年,在挖掘技藝傳承時,得知村民尹愛明有做泥塑的手藝,並且經常去安徽、重慶等地製作泥塑產品。在2016年幫其成功申報“第六批安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美術類),2017年成功申報“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記憶類)。下階段該村將全力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記者手記

從典型示範到連片打造,從樣式單調到特色鮮明,從建設美麗到經營美麗,安吉縣大竹園村鄉村建設可謂頗有特色。實踐證明,“特色”是美麗鄉村的生命所在,誰抓住了這個精髓,誰就掌握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制勝之道。

反觀雲浮市的鄉村建設現狀,一方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條件和基礎厚實,鄉村旅遊資源豐富,自然稟賦良好,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則是,雲浮美麗鄉村建設層次不夠高,亮點不多,更沒有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可以說,癥結所在,就是我們缺少從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規劃設計、更高的建設標準來謀劃美麗鄉村建設。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指導行動。只要我們奮力抓好鄉村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雲浮市建設美麗鄉村大有可為。

雲浮融媒中心

編輯:絲慧

編審:劉炳華

文/圖記者:陳銳兵 趙軍鰻 朱覓 劉爍

投稿郵箱:yunffb@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