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減少防腐保鮮劑用量75%,精品果占五成以上,這個柑橘項目杠杠滴

柑橘是我國果樹栽培面積最大的水果, 目前面積已達260萬公頃, 產量已達3500萬噸, 僅次於蘋果。 浙江省是我國的柑橘主要產區之一, 發展果樹產業已成為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近日, 浙江大學“柑橘優質生產與貯藏物流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專案獲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該專案由浙江大學教授陳昆松負責, 項目技術成果補齊了柑橘生產的全產業鏈, 符合現代農業生產中優質、高效、綠色農業發展方向。

成果第二完成人孫崇德教授告訴記者, 柑橘產業缺乏完善的優質栽培和貯藏物流技術體系, 造成柑橘果實品質欠佳, 突出表現為採收時果實酸度偏高且著色不勻, 貯藏中後期的果實物流品質劣變和損耗嚴重, 從而削弱了市場競爭力, 嚴重限制了柑橘產業發展。 “針對這上述產業問題, 專案組歷時20餘年,

運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手段探討問題的成因和調控途徑, 據此研發了優質生產與貯藏物流關鍵技術, 並開展了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 ”項目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研發了果實脫綠增色核心技術。 探明了果實成熟期間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積累規律;研發了改善果實著色的完熟採收措施;研發了果實采後誘導脫綠增色技術,

提早3周實現完全脫綠, 且著色指數提高了60%~70%, 提升了果實外觀品質。

二是研發了果實降酸增糖關鍵技術。 發現著色初期是柑橘果實蔗糖合成酶類開始佔優勢的轉折時期;建立了柑橘降酸代謝模型, 研發了降酸增糖的完熟栽培措施;探明了采前較高溫度和采後熱處理對果實降酸的作用及機制;研創了保溫延後栽培、采後熱處理降酸技術。 技術措施的綜合運用顯著降低了有機酸含量。

三是研發了果實貯藏物流損耗控制關鍵技術。 研發了基於熱激的腐爛控制技術;研製了相應的裝備, 有效控制了腐爛損耗, 並由此可減少防腐保鮮劑用量75%;研究了不同貯藏物流溫度對貨架腐爛率和品質的影響, 確定7~8℃是椪柑等寬皮桔柑橘的適宜物流溫度;建立了基於無線溫濕度智慧化監控的冷鏈物流體系。 果品品質和防腐劑殘留滿足出口要求, 同時降低了能耗。

四是集成形成了提質減損增效綜合技術體系。

以專案研發的上述脫綠增色、降酸增糖、貯藏物流損耗控制關鍵技術和相關裝備為核心, 集成專案組研發的肥水動態平衡管理、樹體優化管理、果實采後貯藏物流等技術措施, 形成了規程標準, 並進行示範和推廣應用, 使優質果率和含糖量均提高了15%~20%(相對值), 物流損耗降低20%左右, 物流節能近50%。

“在研究柑橘果實外觀、風味品質提升技術過程中,項目組採集了十幾年實驗資料(包括柑橘園環境資料、土壤資料、果實品質資料)。在物流技術研發過程中,為採集果實物流出口到東南亞等地區後的品質資料,專案組經常在物流目的地港口等上一周甚至十幾天才等到物流的果實從船上運下來。”孫教授說,這些都是20餘年科研生涯裡最為平常的“小事”。

目前,該項目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件,獲軟體著作權1項,制定技術標準或操作規程4項。技術成果在浙江、福建、重慶、廣東等柑橘產區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近3年累計經濟效益達24億多元,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對柑橘產業的“轉方式、調結構”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編輯:江英華

“在研究柑橘果實外觀、風味品質提升技術過程中,項目組採集了十幾年實驗資料(包括柑橘園環境資料、土壤資料、果實品質資料)。在物流技術研發過程中,為採集果實物流出口到東南亞等地區後的品質資料,專案組經常在物流目的地港口等上一周甚至十幾天才等到物流的果實從船上運下來。”孫教授說,這些都是20餘年科研生涯裡最為平常的“小事”。

目前,該項目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件,獲軟體著作權1項,制定技術標準或操作規程4項。技術成果在浙江、福建、重慶、廣東等柑橘產區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近3年累計經濟效益達24億多元,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對柑橘產業的“轉方式、調結構”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編輯:江英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