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余欣榮副部長在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議上的講話(收藏)

點擊上方“種子天下” 可以訂閱!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 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 總結我國種業改革發展成就, 分析新時代種業發展形勢, 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種業重點工作。 這次會議是在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部署和中央決定組建農業農村部之後, 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現代種業工作會議,

意義十分重大。 下面, 我強調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我國種業改革發展成就

2011年國務院8號檔印發以來,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面對世情農情種情深刻變化, 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 不斷改革創新、攻堅克難, 種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目前, 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生產用種, 均為我國自主選育品種, 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國產轉基因抗蟲棉達到95%以上, 玉米自主研發品種逐步恢復到90%以上。 啟動了建國以來的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 印發了中長期規劃, 資源保存年增加1萬份以上, 目前長期保存總量已達49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基地, 52個制種大縣, 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為主體的種子基地“國家隊”基本建立。 主要農作物種子品質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共識已經形成, 專家掛職兼職、成果作價入股、平臺共建共用等科企合作模式方興未艾。 在材料確權、利益共用制度化的前提下, 產學研政聯合攻關機制加快構建, 有力地推動了種業成果轉化, 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強化了科研瞄準市場的創新導向機制, 科研生產“兩張皮”的狀況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種業人才機制展現新活力, 一批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院士、博士後工作站蓬勃發展, 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加入種業創新創業行列。

三是企業實力快速提升。 全國種業企業由2011年的8700多家, 下降到目前4300多家, 前10強企業市場集中度由15%提高到18%, 前50強市場集中度由30%提高到35%, 隆平高科進入全球種業十強;50多家企業掛牌上市, 總市值超千億, 企業“多小散弱”狀況明顯改善。 企業創新能力快速增強, 50強企業年研發投入14億元, 比2011年提高近一倍;企業獲得新品種權數量比2011增長了16倍, 品種權申請量超過科研單位, 成為育種創新主體。 國際化進程快速推進, 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 中信農業收購陶氏巴西種子業務, 開啟了中國種業國際化並購之路;大北農集團、荃銀高科等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控股公司,

種業“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

四是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國發8號、國辦發59號、國辦發109號等重要文件先後印發, 全國人大出臺新《種子法》, 種業“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種業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 制種大縣獎勵、制種保險、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所得稅減免、種業發展基金等政策相繼創設。 制售假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大幅減少, “劣種子”問題基本解決, “假種子”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假劣種子案件比2011年減少48%, 種子侵權案件減少36%, 種業發展的政策法治環境大為改善。

更加值得肯定的是, 過去五年, 我們辦成了幾件長期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的大事難事。 一是種業人才發展和成果權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為釋放創新活力,依法依規“賦權、取酬”,探索了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建立了國家種業成果交易平臺,成果賦權轉讓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為中央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二是國家南繁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國務院批准同意印發南繁規劃,26.8萬畝保護區、5.3萬畝核心區、745畝配套設施用地上圖入庫,基地建設快速推進,管理體系得到健全,從根本上扭轉了南繁“又難又煩”的困境。三是良種聯合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探索構建產學研政結合的育種創新體系,在節水抗病小麥、籽粒機收玉米、優質抗病蟲水稻、高產高蛋白大豆等領域取得重點突破,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聯合攻關模式。四是數字種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構建中國種業大資料平臺,整合多部門、多環節、多類型的涉種管理服務系統,將全國4000多家企業、3萬多個品種、30萬多家門店納入平臺,實現資訊互聯互通、共用共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可追溯體系基本建立,為數位農業、數位種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同志們!五年來種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堅強領導,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懷、宣導的結果,是各地黨委政府銳意進取、奮力拼搏的結果,是各級農業部門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結果,是以種業十大傑出人物為代表的科學家、企業家和所有關心支持種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農業農村部,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

二、深刻認識我國種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國際國內種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以“生物技術+資訊化”為特徵的第四次種業科技革命影響巨大,世界種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國內看,我國種業正在經歷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邁進的新時代,育種研發、生產經營和種業管理必將迎來深刻變革。認識新時代,把握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種業“兩大革命、三大變革”。

第一,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綠色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長期以來,為保障糧食安全,我們一直以產量作為品種審定的主要指標,大多數品種需要高水高肥,資源消耗量大。相反,節肥節水節藥及適應機械化、輕簡化的品種較少,這種狀況必須儘快改變。近年來,種業綠色發展雖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與農業綠色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綠色種業創新體系、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種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加快新一輪綠色品種更新換代。

第二,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科技革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我國近代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與歷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導致科技弱、國力弱。當前,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實踐,迎來了歷史性交匯。這個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就可能被動挨打。要在這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浪潮中贏得戰略主動,必須敢於自我革命,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實現種業創新體制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在戰略性基礎性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品質變革。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種業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要加快推進種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這種轉變和調整是大勢所趨。過去有人常講,“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稱”;還有同志講,“大路貨氾濫,同質化嚴重”,是到了該徹底改變的時候了。種業高品質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種子品質高、品牌響、銷路好,也包括企業管理水準高、產業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新時代提高我國種業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堅持品質第一,堅持抓種業必須抓品質,抓品質必須抓精品樹品牌,堅定不移推進品質興種、品牌強種。

第四,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企業變革。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種業強,企業必須強。隨著以育繁推一體化為代表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以區域性、特色化、專業型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分化加劇,種業企業需要迅速找准自身定位,擺脫同質化競爭,推進差異化發展,從而形成佈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上下游相互補充的種業格局。同時,企業治理能力、治理水準也在發生分化,要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運行規範、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科學化、精細化、資訊化管理水準,推動種業企業健康發展。此外,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內生動力,要進一步強化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升種業硬實力、軟實力,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企業家精神,堅持誠信經營,提升品牌價值,打造百年老店。

第五,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管理變革。我國種業管理體制經歷政企分開、事企脫鉤,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種業進入新時代,更要加快自身變革。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深入推進種業“放管服”改革,凡屬市場能解決的,種子部門要簡政放權、鬆綁支持,不要干預;管理的關鍵是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主要是促進種業快速健康發展,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要切實轉變工作職能,按照《種子法》及配套規章的要求,履行好法定職責,系統研究適應種業新時代要求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等重大問題,制訂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推動由事前審批更多向事中事後監管轉移。要切實轉變管理方式,完善種業大資料平臺,加強種業資訊監測預警,提升種業管理服務的數位化、智慧化水準;發揮協力廠商機構在品種測試、品質檢測、試驗示範等方面的作用。

三、奮力推進新時代我國種業發展

發展現代種業、建設種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著力加強組織領導,將種業重點事項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要著力強化考核督查,落實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倒逼責任落實,檢驗工作實效。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新時代種業發展,要加快推進六項重點工作。

第一,以綠色品種選育為重點,加快全國品種更新換代。加快綠色種質創新,加強綠色種質資源精准鑒定、深度評價,創制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綠色新種質。加快綠色品種創新,深化綠色品種聯合攻關,開闢與綠色優質品種相適應的審定、登記、保護快速通道,加快綠色優質專用新品種培育。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精准育種技術,改良與聚合綠色性狀,構建引領性、跨越性綠色種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綠色政策創新,加大財稅、信貸、保險等扶持力度,調動社會資源支援綠色種業發展;研究建立綠色品種後補助政策,根據品種推廣應用的社會經濟效益確定補助額度;探索建立綠色品種選購獎補政策。

第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提升種業自主創新水準。完善種質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身份管理,構建種質資源惠益共用和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契約關係明晰種質資源所有權,放活種質資源單位運營權,賦予相關各方收益權,讓育種創新各要素高效流動起來。繼續推進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及蔬菜等特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各地也要啟動當地特色優勢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推動種業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把科技與種業的關聯度、科技自身的創新度、科技對種業的貢獻度作為主要評價標準。落實種業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制度,完善國家級種業成果交易平臺,建立有效可行的交易機制,主要由財政資金形成的成果,嚴禁私下交易,鼓勵科研單位育種成果申請品種權和專利,明確產權,加快轉讓。狠抓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品種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種業相關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切實保護原始創新,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侵權行為甄別、曝光、懲戒制度。

第三,以品質興種為重點,加快推進種業轉型升級。強化品質意識,開展種子品質年活動,營造揚優懲劣的市場氛圍;提倡優質優價,加大品質在信用骨幹企業認定中的權重。加快標準提檔升級,抓緊制修訂品質與檢測標準,增加種子活力、健康檢測等指標,加快開展DNA分子檢測等新方法研發。完善種子檢測體系,加強國家種子檢測體系建設,認定一批市場化檢測機構,開展檢測機構的標準化管理。開展種子品質認證,加快制定認證管理辦法,培育一批種子認證機構,加強品質標準與國際接軌,推動種子國際貿易。大力培育種業品牌,在信用明星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種業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地域品牌,讓種業有說頭,有看頭,更有幹頭。全面實施“紅黑名單”制度,對列入“黑名單”的主體實施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對列入“紅名單”的主體建立“綠色通道”,優先提供服務便利,優化誠信企業行政監管安排,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大力宣傳和推介誠信市場主體。

第四,以提升競爭力為重點,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世界一流種業企業。加強政策創新,圍繞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在財政、金融、稅收、投資等方面,研究出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在項目承建、職稱評定、人才引進等方面與科研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深化科企合作,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種業育種創新資源、人才、技術向企業聚集;鼓勵企業聯合成立公益性產業創新研究機構,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提升國際化水準,支援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在境外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援有品種權和專利技術的企業開拓國外種子市場;建立種業海外戰略諮詢智庫,完善政策引導和保障措施,為種業企業和國內資本參與海外投資並購提供政策支持。

第五,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重點,加快提升種業管理服務能力。推進依法治種,全面落實《種子法》賦予的法定職責,清理並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完善品種標準樣品管理辦法,加強部門聯動,構建靈活多樣、全程覆蓋的監管模式。健全管理隊伍,明確工作職責,層層落實責任,特別是育制種大縣和種子使用大縣,要做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確保知責、履責、擔責;要普遍開展種子南繁鑒定工作,提前把好品種真實關、種子品質關,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和農民損失。實施人才強種戰略,構築適合現代種業發展的人才高地,實施“135”種業人才培育計畫,到2025年培育100名育種領軍人才、300名企業領軍人才和500名種業管理人才,具備現代種業的素質和能力。實施種業重大專案,加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種子基地建設,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擴大制種大縣獎勵規模,迅速提升資源收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等環節現代化水準。

第六,以提升特色作物種業為重點,加快推進種業強省強縣建設。堅持規劃引領,結合資源稟賦及特色優勢,編制種業規劃,理清發展思路,合理制定目標,明確重點任務,規劃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加快特色種業發展,強化特色作物種業創新,深度挖掘野生種、農家種等資源,著力解決地方品種退化難題;儘快出臺種苗管理辦法,加快特色作物品種登記,完善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品質標準,規範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市場管理,加快建設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推動種業強省強縣建設,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開展部省共建、省縣共建,支持有產業基礎、有發展前景、有重大影響且當地政府重視支持的重點省份、重點市縣,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率先實現種業現代化;優先認定一批種業帶動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同志們,發展現代種業,事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長按上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種子天下

坐享種業諮詢

為釋放創新活力,依法依規“賦權、取酬”,探索了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建立了國家種業成果交易平臺,成果賦權轉讓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為中央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二是國家南繁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國務院批准同意印發南繁規劃,26.8萬畝保護區、5.3萬畝核心區、745畝配套設施用地上圖入庫,基地建設快速推進,管理體系得到健全,從根本上扭轉了南繁“又難又煩”的困境。三是良種聯合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探索構建產學研政結合的育種創新體系,在節水抗病小麥、籽粒機收玉米、優質抗病蟲水稻、高產高蛋白大豆等領域取得重點突破,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聯合攻關模式。四是數字種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構建中國種業大資料平臺,整合多部門、多環節、多類型的涉種管理服務系統,將全國4000多家企業、3萬多個品種、30萬多家門店納入平臺,實現資訊互聯互通、共用共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可追溯體系基本建立,為數位農業、數位種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同志們!五年來種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堅強領導,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懷、宣導的結果,是各地黨委政府銳意進取、奮力拼搏的結果,是各級農業部門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結果,是以種業十大傑出人物為代表的科學家、企業家和所有關心支持種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農業農村部,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

二、深刻認識我國種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國際國內種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以“生物技術+資訊化”為特徵的第四次種業科技革命影響巨大,世界種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國內看,我國種業正在經歷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邁進的新時代,育種研發、生產經營和種業管理必將迎來深刻變革。認識新時代,把握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種業“兩大革命、三大變革”。

第一,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綠色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長期以來,為保障糧食安全,我們一直以產量作為品種審定的主要指標,大多數品種需要高水高肥,資源消耗量大。相反,節肥節水節藥及適應機械化、輕簡化的品種較少,這種狀況必須儘快改變。近年來,種業綠色發展雖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與農業綠色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綠色種業創新體系、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種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加快新一輪綠色品種更新換代。

第二,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科技革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我國近代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與歷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導致科技弱、國力弱。當前,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實踐,迎來了歷史性交匯。這個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就可能被動挨打。要在這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浪潮中贏得戰略主動,必須敢於自我革命,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實現種業創新體制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在戰略性基礎性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品質變革。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種業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要加快推進種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這種轉變和調整是大勢所趨。過去有人常講,“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稱”;還有同志講,“大路貨氾濫,同質化嚴重”,是到了該徹底改變的時候了。種業高品質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種子品質高、品牌響、銷路好,也包括企業管理水準高、產業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新時代提高我國種業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堅持品質第一,堅持抓種業必須抓品質,抓品質必須抓精品樹品牌,堅定不移推進品質興種、品牌強種。

第四,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企業變革。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種業強,企業必須強。隨著以育繁推一體化為代表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以區域性、特色化、專業型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分化加劇,種業企業需要迅速找准自身定位,擺脫同質化競爭,推進差異化發展,從而形成佈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上下游相互補充的種業格局。同時,企業治理能力、治理水準也在發生分化,要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運行規範、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科學化、精細化、資訊化管理水準,推動種業企業健康發展。此外,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內生動力,要進一步強化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升種業硬實力、軟實力,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企業家精神,堅持誠信經營,提升品牌價值,打造百年老店。

第五,種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管理變革。我國種業管理體制經歷政企分開、事企脫鉤,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種業進入新時代,更要加快自身變革。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深入推進種業“放管服”改革,凡屬市場能解決的,種子部門要簡政放權、鬆綁支持,不要干預;管理的關鍵是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主要是促進種業快速健康發展,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要切實轉變工作職能,按照《種子法》及配套規章的要求,履行好法定職責,系統研究適應種業新時代要求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等重大問題,制訂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推動由事前審批更多向事中事後監管轉移。要切實轉變管理方式,完善種業大資料平臺,加強種業資訊監測預警,提升種業管理服務的數位化、智慧化水準;發揮協力廠商機構在品種測試、品質檢測、試驗示範等方面的作用。

三、奮力推進新時代我國種業發展

發展現代種業、建設種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著力加強組織領導,將種業重點事項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要著力強化考核督查,落實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倒逼責任落實,檢驗工作實效。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新時代種業發展,要加快推進六項重點工作。

第一,以綠色品種選育為重點,加快全國品種更新換代。加快綠色種質創新,加強綠色種質資源精准鑒定、深度評價,創制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綠色新種質。加快綠色品種創新,深化綠色品種聯合攻關,開闢與綠色優質品種相適應的審定、登記、保護快速通道,加快綠色優質專用新品種培育。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精准育種技術,改良與聚合綠色性狀,構建引領性、跨越性綠色種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綠色政策創新,加大財稅、信貸、保險等扶持力度,調動社會資源支援綠色種業發展;研究建立綠色品種後補助政策,根據品種推廣應用的社會經濟效益確定補助額度;探索建立綠色品種選購獎補政策。

第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提升種業自主創新水準。完善種質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身份管理,構建種質資源惠益共用和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契約關係明晰種質資源所有權,放活種質資源單位運營權,賦予相關各方收益權,讓育種創新各要素高效流動起來。繼續推進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及蔬菜等特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各地也要啟動當地特色優勢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推動種業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把科技與種業的關聯度、科技自身的創新度、科技對種業的貢獻度作為主要評價標準。落實種業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制度,完善國家級種業成果交易平臺,建立有效可行的交易機制,主要由財政資金形成的成果,嚴禁私下交易,鼓勵科研單位育種成果申請品種權和專利,明確產權,加快轉讓。狠抓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品種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種業相關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切實保護原始創新,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侵權行為甄別、曝光、懲戒制度。

第三,以品質興種為重點,加快推進種業轉型升級。強化品質意識,開展種子品質年活動,營造揚優懲劣的市場氛圍;提倡優質優價,加大品質在信用骨幹企業認定中的權重。加快標準提檔升級,抓緊制修訂品質與檢測標準,增加種子活力、健康檢測等指標,加快開展DNA分子檢測等新方法研發。完善種子檢測體系,加強國家種子檢測體系建設,認定一批市場化檢測機構,開展檢測機構的標準化管理。開展種子品質認證,加快制定認證管理辦法,培育一批種子認證機構,加強品質標準與國際接軌,推動種子國際貿易。大力培育種業品牌,在信用明星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種業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地域品牌,讓種業有說頭,有看頭,更有幹頭。全面實施“紅黑名單”制度,對列入“黑名單”的主體實施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對列入“紅名單”的主體建立“綠色通道”,優先提供服務便利,優化誠信企業行政監管安排,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大力宣傳和推介誠信市場主體。

第四,以提升競爭力為重點,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世界一流種業企業。加強政策創新,圍繞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在財政、金融、稅收、投資等方面,研究出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在項目承建、職稱評定、人才引進等方面與科研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深化科企合作,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種業育種創新資源、人才、技術向企業聚集;鼓勵企業聯合成立公益性產業創新研究機構,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提升國際化水準,支援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在境外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援有品種權和專利技術的企業開拓國外種子市場;建立種業海外戰略諮詢智庫,完善政策引導和保障措施,為種業企業和國內資本參與海外投資並購提供政策支持。

第五,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重點,加快提升種業管理服務能力。推進依法治種,全面落實《種子法》賦予的法定職責,清理並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完善品種標準樣品管理辦法,加強部門聯動,構建靈活多樣、全程覆蓋的監管模式。健全管理隊伍,明確工作職責,層層落實責任,特別是育制種大縣和種子使用大縣,要做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確保知責、履責、擔責;要普遍開展種子南繁鑒定工作,提前把好品種真實關、種子品質關,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和農民損失。實施人才強種戰略,構築適合現代種業發展的人才高地,實施“135”種業人才培育計畫,到2025年培育100名育種領軍人才、300名企業領軍人才和500名種業管理人才,具備現代種業的素質和能力。實施種業重大專案,加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種子基地建設,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擴大制種大縣獎勵規模,迅速提升資源收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等環節現代化水準。

第六,以提升特色作物種業為重點,加快推進種業強省強縣建設。堅持規劃引領,結合資源稟賦及特色優勢,編制種業規劃,理清發展思路,合理制定目標,明確重點任務,規劃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加快特色種業發展,強化特色作物種業創新,深度挖掘野生種、農家種等資源,著力解決地方品種退化難題;儘快出臺種苗管理辦法,加快特色作物品種登記,完善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品質標準,規範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市場管理,加快建設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推動種業強省強縣建設,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開展部省共建、省縣共建,支持有產業基礎、有發展前景、有重大影響且當地政府重視支持的重點省份、重點市縣,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率先實現種業現代化;優先認定一批種業帶動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同志們,發展現代種業,事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長按上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種子天下

坐享種業諮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