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餘:籐椅編織出幸福生活

客家新聞網訊 見習記者曾祥堅報導:一年之計在於春。 近日, 記者走進大余縣新城鎮店孜裡村精准扶貧就業車間, 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 十幾名工人正在編織籐椅。

店孜裡村扶貧低保戶黃茂娣患有長期慢性病, 三個子女尚在讀書, 多年前丈夫突然離世讓原本普通的家庭陷入困境, 家中重擔全都落到了她一個人的肩上。 為了供養孩子上學, 黃茂娣打工、種地、養豬, 只要能掙到錢, 再苦再累她都咬牙堅持著。 然而沒有技術, 苦累跟收入不成正比, 為了賺錢養家, 連孩子也無法照顧到。

如今, 得益於政府設立的精准扶貧就業車間, 黃茂娣家庭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6年, 大餘縣引進工藝技術較容易掌握、勞動密集型、經濟效益較好且又適合各貧困戶就業的新建五金仿藤家俱廠為就業扶貧車間試點企業, 在店孜裡村建立了精准扶貧就業車間。

圖為大餘縣新城鎮扶貧車間繁忙的生產場景。

黃茂娣成為第一批學習培訓的貧困戶, 一個星期後, 她就能編制籐椅10張以上, 收入有著100元以上。 現在, 勤勞肯幹的黃茂娣已成為了店孜裡村精准扶貧就業車間的管理員, 帶動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就業車間, 共同走向精准脫貧的小康之路。

“感謝政府有這麼好的政策, 我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掙到錢, 還可以照顧到家裡的孩子了。 ”黃茂娣一邊編織著籐椅, 一邊滿面笑容地說。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針對貧困戶普遍缺乏一技之長、文化水準較低、難以遠離家鄉, 又具備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情況, 大餘縣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 引導縣內服裝制衣、仿藤傢俱、假髮生產、塑膠花製作、農產品加工等企業,

在有條件的鄉鎮創建就業扶貧車間。 鄉鎮組織當地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車間就業務工, 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條件, 實現了“農民變工人”、“廳堂變車間”、“麻將手變編織手”、“等靠要變自己創”的四大轉變。 截至目前, 大余縣建立就業扶貧車間86個, 吸納農村勞動力3600人,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00人, 貧困戶日收入可達60至100元左右, 實現了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