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憑實力”吸引人才,他們就這樣到「廣州」來!

俗語說“丁財兩旺”, 人丁興旺的地方, 經濟一般不會太差。 如果人流向某一個區域集中, 也從側面講明這個區域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都比較不錯,

才會吸引人群的流動。 而人口的流入也帶動了各種生活、消費的需求, 再反過來刺激該區域的發展。

近年來, 各城市之間都在“人才”爭奪中各出高招。 對此, 日前廣州發佈了高層次人才認定申報公告。 對諾貝爾獎得主、國內及各國院士、國家“千人計畫”專家等各類頂尖人才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住房補貼以及醫療、入學、就業等全套保障。

那麼透過彌漫的“硝煙”, 要爭當全球引領型城市的廣州, 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僅靠優質的工作機會、寬鬆的落戶政策、優厚的落戶資金, 就能長久勝出嗎?廣州將如何贏得這場高段位的人才爭奪戰?

廣州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 這吸引了無數懷揣各種夢想的人南下廣州尋求機遇、開創自己的事業。 很多傑出人物的事業, 起步都在廣州, 這在演藝界和IT行業尤其明顯, 這也充分說明了廣州是個機遇之城, 適合創業、起步。 廣州站位高、方向准, 直擊“高精尖缺”產業人才, 廣納海外高層次英才, 為城市的成長積攢更高品質的人力資本。

“人才”是“大城市”創新活力之源

就人口而言,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東京。 2017世界城市人口排名中東京以4200萬人口奪得第一名。 首爾都市圈有2348萬居民, 而且還在增長過程中。 美國紐約都會區同樣如此。 2010-2016年, 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中心, 彙聚全美最多人口的都會區, 其人口總量仍在持續上升。

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 韓國的27倍。 然而, 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上海和北京, 分別有2361.6萬人和2170.5萬人。 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 2017年末常住人口僅為1450萬人。 由此, 從全球城市規模來看, 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廣州, 這三個中國經濟發展“定盤星”城市來說, 人口挖潛空間都還巨大。

根據規劃, 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 從去年末的1450萬常住人口, 到未來的2000萬人, 廣州還將容納550萬人口空間。 實際上, 一個城市能否有活力地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是保持人口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需要不斷有各類移民包括國際移民進入城市。

根據《創新美國報告》指出, 創新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世界舞臺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大都市作為人口經濟活動相對集中的集聚地也正成為創新的重要區域。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 創新人才同樣需要集聚地。 例如, 矽谷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效應, 其首先建立在創新人才聚集的基礎上。

在廣州同樣可以看到創新人才向核心大城市集聚的趨勢。目前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7人。2017年,廣州地區有5位元創業人才入選第14批國家“千人計畫”創業人才項目,入選人數與上海並列全國第一。國家“千人計畫”專家達到281人,占廣東省超半數。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趨勢不斷凸顯。

引領型全球城市,開啟全球攬才“雷達”

隨著全球人才、技術、資本流動的加速,廣州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舉世聞名的千年商都,成為了各國認識中國經濟、展開跨國協作的主要視窗。隨著三大國際樞紐的加快建設和IAB產業計畫的持續推進,廣州更是擁抱世界經濟浪潮的排頭兵,吸附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我們要從13億人中選人轉向從70億人中選人。放眼世界,吸納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廣東省科技廳負責人看來,海外高層次人才是全球知識技術轉移的“橋樑”。他們往往是源頭創新的領跑者、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的生力軍。

要廣納全球人才,意味著需要創新更多的競爭招術。“招才引智的競爭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著力點不斷下沉。哪怕在矽谷的一家小小咖啡館裡,都‘潛伏’著多個國家的工作人員招攬人才。”廣州開發區一位負責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的負責人感慨,目前區內已經在矽谷、三藩市、倫敦、悉尼、巴黎、東京等地設立11個海外人才工作站。

作為會展之都,廣州通過大型會議、論壇提升城市的全球顯示度來吸引人才,也是一個有效途徑——2017年12月,廣州《財富》全球論壇上,152家世界500強企業、1000多名中外各界代表從世界各地彙聚珠江之畔,轉戰55場會議活動,碰撞思維、醞釀友誼、求索答案。

相隔幾天,被譽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的海交會如期在廣州掀起高潮。2017海交會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3500多名海外人才參會,全場項目對接數達4000對次。

去年底,廣州拋出了一系列支持海外人才來穗的“政策包”——《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和《關於實施鼓勵海外人才來穗創業“紅棉計畫”的意見》。“紅棉計畫”從2018年開始,每年對入選的創業專案給予10個方面的創新創業全鏈條政策支持。

作為全國首個地方性出國留學資助項目,廣州“菁英計畫”正為廣州城市建設培育各領域的拔尖人才和後備人才。目前已合計共派出197名人才到海外留學。

當前,廣州的樞紐型網路城市正彙聚著全球優質發展要素。一系列政策疊加正讓廣州成為對標世界一流的人才成長沃土。“到廣州做生意”正在被“到廣州創業創新”所取代。最顯著的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來到或願意留在廣州創業就業。據統計,廣州市10年來留學歸來人員從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過6萬人,留學歸來人員相關企業達2500多家。

聚合“高精尖缺”為動能轉換儲備智力能量

人才大戰,本質上正是一場創新資源爭奪戰,因為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新起點上,廣州期盼著通過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高精尖缺人才聚合創新資源,以量質並舉的姿態,在動能轉換的跑道上加速奔跑。

一流的產業需要一流的人才作為基石。今年初,廣州印發《廣州市“嶺南英傑工程”實施意見》提出,廣州爭取用5年時間,培養20名位於國際科技前沿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備人才20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準的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人選後備人才。

城市的經濟活力,在於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提供機會。在人口結構性流動到來的背景下,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結構的精准匹配更加凸顯。

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加快建設人才高地”的戰略部署,強調要“圍繞經濟發展主戰場,大力培養集聚科學家、企業家、創業家、產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高層次專門人才、複合型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

此前,廣州出臺了《關於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4個配套文件。計畫5年投入約35億元,圍繞航運航空、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健康、重大裝備與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領域支持各類人才,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人才在哪裡,我們就把新產業佈局在哪裡。”在2017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圓桌會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相比起北京、上海的落戶難、生活成本高、環境氣候因素,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是最好的選擇。

“一線城市的人才和產業基礎實在太強了,其他城市只是找了幾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專家教授看來,真正的優質資源僅屬於少數城市——從高級人才到世界500強,從各種國際盛會、優質資本到科技資源,都會青睞一線城市。

資料顯示,2017年末廣州常住人口比2016年末增加了45.49萬人。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人口持續“用腳投票”體現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城市經濟活力的彰顯,不僅在於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創造發展機會,還在於能夠為人口和人才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成為很多人就業、創業、投資、生活的重要選擇。”

百度地圖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進一步為此佐證。在人口吸引力指數中,北上廣深繼續全國領跑,廣州吸引力位居第二,高於北京、上海。上述提及的《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選取了中國60個主要城市,通過大資料客觀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和城市交通的狀況。

其中在人口吸引力指數中,北上廣深繼續全國領跑,廣州位居第二,高於北京、上海。此外,報告還指出廣州新流入常住人口來源是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清遠等周邊城市,顯示出超大城市的虹吸效應。

戶籍政策往往更能釋放一種信號:城市有沒有提供真正讓人留下並享受均等服務的可能性。這也關係到,常住人口能否變得更加穩定。從戶籍人口及政策出臺窺見,入戶門檻的放寬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口的增長。人們願意到廣州入戶、落地生根,說明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

此外,今年1月廣州印發《廣州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要大力吸引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和留學歸國人員等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力人才資源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人口和人才向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靠攏的趨勢越發明顯。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成為很多人就業、創業、投資、生活的重要選擇。

編輯:投資廣州

在廣州同樣可以看到創新人才向核心大城市集聚的趨勢。目前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7人。2017年,廣州地區有5位元創業人才入選第14批國家“千人計畫”創業人才項目,入選人數與上海並列全國第一。國家“千人計畫”專家達到281人,占廣東省超半數。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趨勢不斷凸顯。

引領型全球城市,開啟全球攬才“雷達”

隨著全球人才、技術、資本流動的加速,廣州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舉世聞名的千年商都,成為了各國認識中國經濟、展開跨國協作的主要視窗。隨著三大國際樞紐的加快建設和IAB產業計畫的持續推進,廣州更是擁抱世界經濟浪潮的排頭兵,吸附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我們要從13億人中選人轉向從70億人中選人。放眼世界,吸納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廣東省科技廳負責人看來,海外高層次人才是全球知識技術轉移的“橋樑”。他們往往是源頭創新的領跑者、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的生力軍。

要廣納全球人才,意味著需要創新更多的競爭招術。“招才引智的競爭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著力點不斷下沉。哪怕在矽谷的一家小小咖啡館裡,都‘潛伏’著多個國家的工作人員招攬人才。”廣州開發區一位負責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的負責人感慨,目前區內已經在矽谷、三藩市、倫敦、悉尼、巴黎、東京等地設立11個海外人才工作站。

作為會展之都,廣州通過大型會議、論壇提升城市的全球顯示度來吸引人才,也是一個有效途徑——2017年12月,廣州《財富》全球論壇上,152家世界500強企業、1000多名中外各界代表從世界各地彙聚珠江之畔,轉戰55場會議活動,碰撞思維、醞釀友誼、求索答案。

相隔幾天,被譽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的海交會如期在廣州掀起高潮。2017海交會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3500多名海外人才參會,全場項目對接數達4000對次。

去年底,廣州拋出了一系列支持海外人才來穗的“政策包”——《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和《關於實施鼓勵海外人才來穗創業“紅棉計畫”的意見》。“紅棉計畫”從2018年開始,每年對入選的創業專案給予10個方面的創新創業全鏈條政策支持。

作為全國首個地方性出國留學資助項目,廣州“菁英計畫”正為廣州城市建設培育各領域的拔尖人才和後備人才。目前已合計共派出197名人才到海外留學。

當前,廣州的樞紐型網路城市正彙聚著全球優質發展要素。一系列政策疊加正讓廣州成為對標世界一流的人才成長沃土。“到廣州做生意”正在被“到廣州創業創新”所取代。最顯著的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來到或願意留在廣州創業就業。據統計,廣州市10年來留學歸來人員從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過6萬人,留學歸來人員相關企業達2500多家。

聚合“高精尖缺”為動能轉換儲備智力能量

人才大戰,本質上正是一場創新資源爭奪戰,因為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新起點上,廣州期盼著通過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高精尖缺人才聚合創新資源,以量質並舉的姿態,在動能轉換的跑道上加速奔跑。

一流的產業需要一流的人才作為基石。今年初,廣州印發《廣州市“嶺南英傑工程”實施意見》提出,廣州爭取用5年時間,培養20名位於國際科技前沿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備人才20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準的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人選後備人才。

城市的經濟活力,在於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提供機會。在人口結構性流動到來的背景下,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結構的精准匹配更加凸顯。

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加快建設人才高地”的戰略部署,強調要“圍繞經濟發展主戰場,大力培養集聚科學家、企業家、創業家、產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高層次專門人才、複合型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

此前,廣州出臺了《關於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4個配套文件。計畫5年投入約35億元,圍繞航運航空、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健康、重大裝備與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領域支持各類人才,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人才在哪裡,我們就把新產業佈局在哪裡。”在2017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圓桌會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相比起北京、上海的落戶難、生活成本高、環境氣候因素,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是最好的選擇。

“一線城市的人才和產業基礎實在太強了,其他城市只是找了幾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專家教授看來,真正的優質資源僅屬於少數城市——從高級人才到世界500強,從各種國際盛會、優質資本到科技資源,都會青睞一線城市。

資料顯示,2017年末廣州常住人口比2016年末增加了45.49萬人。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人口持續“用腳投票”體現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城市經濟活力的彰顯,不僅在於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創造發展機會,還在於能夠為人口和人才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成為很多人就業、創業、投資、生活的重要選擇。”

百度地圖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進一步為此佐證。在人口吸引力指數中,北上廣深繼續全國領跑,廣州吸引力位居第二,高於北京、上海。上述提及的《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選取了中國60個主要城市,通過大資料客觀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和城市交通的狀況。

其中在人口吸引力指數中,北上廣深繼續全國領跑,廣州位居第二,高於北京、上海。此外,報告還指出廣州新流入常住人口來源是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清遠等周邊城市,顯示出超大城市的虹吸效應。

戶籍政策往往更能釋放一種信號:城市有沒有提供真正讓人留下並享受均等服務的可能性。這也關係到,常住人口能否變得更加穩定。從戶籍人口及政策出臺窺見,入戶門檻的放寬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口的增長。人們願意到廣州入戶、落地生根,說明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

此外,今年1月廣州印發《廣州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要大力吸引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和留學歸國人員等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力人才資源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人口和人才向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靠攏的趨勢越發明顯。綜合實力均衡的廣州,成為很多人就業、創業、投資、生活的重要選擇。

編輯:投資廣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