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讓文化生產力進一步增強自信“底氣”

講習嘉賓

傅才武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文化產業學會常務副會長, 主要從事文化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政策研究。

提 要

在繼續大膽推進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 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2013年8月19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

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創新生產經營機制,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國家文化繁榮發展的兩大原動力

Q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相對于過去文化產業發展的成績, 我們要如何進一步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新發展條件,

從而抓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契機?

傅才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 是“十三五”國家文化繁榮發展的兩大原動力。 文化體制改革既是文化行業順應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結果, 同時又是引領文化行業發展方向的創新性力量。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由2004年的31.79萬個增長到2016年的130.02萬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由2004年的3440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0785億元, 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增長到2016年的4.14%,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但對比世界發達國家, 仍然有著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進入21世紀, 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新材料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

給文化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催生了文化生產、傳播、消費及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 這一輪以數位技術為核心推動力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 業已構成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內容。 數位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完全不同於蒸汽革命和電氣革命, 對整個文化行業及社會結構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數位資訊技術利用其固有的開放性和平臺性技術力量, 強力改變傳統文化行業原有的發展邏輯, 並重建其數位技術發展邏輯, 並由此導致國家文化行業整體結構的重塑和行業管理結構的革命。

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支點

Q

記者:過去有一個誤解, 認為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 叫好的往往不叫座,

叫座的往往不叫好。 如今以《戰狼2》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產品, 以實踐證明既叫好又叫座的產品, 才是高品質的文化產品。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智力產業、智慧產業, 如何成為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式?

傅才武:近年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 與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根據第五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的結果, 57%的受訪者認可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 比2015年的第四次調查中的43%又有較大上升。 這說明,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 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逐步擴大。 而關於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的國內外調查, 有高達52%的海外受訪者選擇了中餐, 接觸過中餐的海外受訪者達到了78%;其他如中醫(47%)和武術(44%)同樣是外國人心目中中國的代表性元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

未來十年,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進程相契合。 國內和國際對於文化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 為作為消費性服務業的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市場動力;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第三階段後, 數位技術與文化創意的聯姻使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文化產業具有了“文化+”的功能, 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支點。

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

Q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宏大進程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什麼重大意義?

傅才武: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興國運興”“堅定文化自信”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聯繫在一起,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創新。文化自信作為社會深層次的文化結構,包含了民族歷史傳統、共同的心理特徵和所擁有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精神觀念系統與經濟——政治結構互攝互洽的文化共同體的生命活力等豐富內涵。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民族國家的戰略性概念與政策性概念,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資源,也是核心利益之所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不斷加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要求進一步明確中華民族文化現代化的目標與路徑,這必須以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前提。

時代要增強文化自信,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借力蓬勃發展的數位資訊技術等科技創新巨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同時,精准扶貧是共用發展的根本要求,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是貧困地區實現文化精准扶貧的政策著力點。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的過程比較複雜,要認真分析當地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集中創意、科技、故事、模式四個要素,進行創造性地轉換,形成特色文化旅遊、特色民族工藝品和特色節慶演藝活動等具體產品和服務。

發展文化產業、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要讓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文化生產力成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讓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蓬勃生命活力,轉化為21世紀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宏大進程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什麼重大意義?

傅才武: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興國運興”“堅定文化自信”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聯繫在一起,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創新。文化自信作為社會深層次的文化結構,包含了民族歷史傳統、共同的心理特徵和所擁有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精神觀念系統與經濟——政治結構互攝互洽的文化共同體的生命活力等豐富內涵。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民族國家的戰略性概念與政策性概念,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資源,也是核心利益之所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不斷加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要求進一步明確中華民族文化現代化的目標與路徑,這必須以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前提。

時代要增強文化自信,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借力蓬勃發展的數位資訊技術等科技創新巨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同時,精准扶貧是共用發展的根本要求,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是貧困地區實現文化精准扶貧的政策著力點。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的過程比較複雜,要認真分析當地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集中創意、科技、故事、模式四個要素,進行創造性地轉換,形成特色文化旅遊、特色民族工藝品和特色節慶演藝活動等具體產品和服務。

發展文化產業、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要讓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文化生產力成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讓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蓬勃生命活力,轉化為21世紀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