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永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點擊上方“成長閱讀匯”, 選擇“置頂公眾號”

閱 讀 更 多 育 兒 文 章, 做優秀父母

朱永新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 民進中央副主席,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中國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教育定律之一:一態度決定一切

米盧神話雖然破滅了, 但他給中國足球帶來的理念不應該隨之而去。 在中國足球隊員的帽子上寫著這樣一句話:“Attitude is everything”(態度決定一切)。 在預選賽上, 中國隊靠它打出了精神, 打出了氣勢, 終於沖出了亞洲。

在世界盃賽中, 中國隊似乎把這個理念無償地送給了韓國, 在韓國隊一往無前的時候, 自己卻大敗而歸。 其實, “態度決定一切”, 不僅是體育的定律, 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 教育, 在一定意義上說, 就是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

教育定律之二:說你行你就行

仔細留心注意中小學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你會發現一般是貶多褒少。 似乎我們的教師認為:學生做正確是應該的, 出錯是無法容忍的。 就在這種不成比例的褒貶之間, 有多少學生的信心被碾磨得粉碎!

其實, 自信心不僅是提高記憶力的訣竅, 也是成才的先導。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 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 只有自信, 才能使人自強不息, 不達目的不甘休, 幾乎每個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這個最重要的法寶;而自卑, 只會使人自暴自棄, 畏首畏尾, 多愁善感, 無所追求, 從而失卻成功的希望。 幾乎每個失敗者都與自信心無緣。

請記住:你能行, 我能行!

教育定律之三:體罰近乎無能

在學校教育中, 獎勵與懲罰是一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用肯定與否定的評價來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優良行為, 克服和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獎勵是一種陽性強化, 分贊許、表揚、嘉獎等;懲罰是一種陰性強化, 分批評、勸告、指責、申斥、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等。

罰錢不行, 體罰行否?答曰:更不行。 我認為體罰是無能的表現。 一般說來, 體罰會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說而不服, 管而不理, 教育方法“失靈”;二是教師情緒不好時的衝動, 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三是堅信體罰能解決問題, 消除危機。 如有的人就說:“鞭子本姓竹, 不打書不讀”, “不打不成才, 一打分數來。 ”

在這樣的理念支配下, 有些學校和老師便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懲罰。 也有一些國家甚至允許學校運用體罰。 如新加坡教育部規定, 中小學的校長、副校長和紀律事務長有權對學生實行體罰, 其方式是用尺子或藤條來輕打學生的手掌或臀部。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 只有心與心面對, 心與心交融, 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皮肉之苦, 只能是飲鴆止渴, 所以, “體罰近乎無能”, 這大概也是教育的基本定律了。

教育定律之四:讀書改變人生

很多年前, 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時看到這樣一段話, 它使我刻骨銘心:“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 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

在一定意義上說, 讀書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意味著學校。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學校裡可能什麼都足夠多,但如果沒有為人的全面發展及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書,或如果不熱愛書和冷淡地對待書,這還不算是學校;相反,學校裡可能許多東西都缺乏,許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簡陋的,但如果有永遠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的書,這就是學校了。”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只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狹窄化了。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兌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書。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枯萎,他們的人生色彩逐漸黯淡。這是令人痛心、發人深省的。

教育定律之五:課堂屬於學生

圍繞“課堂屬於學生”,雖未曾有過血腥的、慘烈的場面,但你能說它所面對的反對勢力沒有“地心說”一派那麼強大和頑固嗎?恐怕不能。“地心說”早已見鬼去了,而在明裡暗中對“課堂屬於學生”觀點持“不合作”、反對抑或挑戰態度的卻大有人在。可以說,這也正是導致課堂改革推進不力、大面積教學效率長期低迷不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原因。

表面上看,“課堂屬於教師”沒有什麼錯。但一旦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學生,課堂和教師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義,那麼我們就會清醒地發現,學生才是課堂的終極目的物件,而教師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或者比喻為橋樑和紐帶。

作為“仲介”的教師是不具備主人資格的,是不應該獲得“歸屬”權利的。那麼他的角色應怎樣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為人(學生)更好地生存,那麼,把教師定位于“護衛者”“服務者”“促進者”“協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適的。鑒於此,人們提出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以為深得教育“三昧”。

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運

在我的心理學教育和研究歷程中,烏申斯基的一句話讓我難以忘卻:“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個發展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創造、創新是新世紀的教育主題,也是永久的教育話題,而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性性格,而創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卻嚴重地缺失。對中小學師生的大量調查表明,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創造性性格。我在長期的思考中發現,創造性性格類型的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特徵,那就是勤奮努力、科學安排時間、虛心進取、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懷疑精神、個體獨立以及對錯誤容忍、觀點靈活並且具有不尋常的價值觀念,等等。這些特徵對於每個教師來說,對於成長中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否重要,當然不言而喻。

教育定律之七:特色就是卓越

特色最根本的要義就是不同尋常,或者說它的本質屬性是差異。目前的中國基礎教育在“差異性發展”方面做得還非常不夠。我曾經到過轄區範圍內一所省重點中學搞調研,校長彙報工作一套又一套,我提問:“你認為你們學校最大的特色是什麼?”他想了半天,最後說是優異的教學品質和在同類學校中一流的升學率。品質當然是學校的生命線,升學率也很重要,但我以為,重點中學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不應該再“聚焦”於這些方面,它們是“等式”兩邊的相同量,可以同時“劃掉”。

當然不能去怪罪這位校長和其他校長,因為他所置身的大背景就是不利於甚至有礙于特色形成和發展的背景。確實,在我們的教育現實中,還存在著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張“魔床”,所有的學生、教師、校長和學校都必須與“魔床”的長度保持一致,短則補之,長則截之。有如此統一的“模子”或範式去規定,去制約,你還能期望出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喜局面嗎?有人說:“上帝造人本來不一樣,可是現行的教育卻與上帝對著幹。”

特色能助你提升品質,追求卓越。你或許在埋怨生源不好,教師平平,學校落後,在曾經令你怦然心動的“特色”面前徘徊,在曾經讓你翹首期盼的“卓越”門外嗟歎,我要告訴你:“朋友,何必為特色而發愁?”

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創造輝煌

我自以為還有點創造的潛能、創新的稟賦,有時候也在真情流露或表白中說出驚人之語,但一旦說到理想、夢想這一類話題,我都無一例外想到一個故事。說句不謙虛的話,不是我積累的有關故事很少,實在是因為這個故事太耐人尋味,也太催人淚下。這個故事足以把理想的美麗,把志向的神奇,把抱負的迷人揭示得淋漓盡致,演繹得震魂動魄。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英國內閣教育大臣、盲人大衛的故事。還是在幼稚園的時候,大衛在題為《未來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夢想,希望長大後當一名英國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未曾有過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長大後,大衛夢想成真,當上了英國內閣教育大臣。他說:“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事實是最好的教科書。每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我的青少年朋友甚至講給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聽的時候,我都看到一張張為之動容的面龐,一雙雙為之含淚的眼睛。這或許是一本正經八百的關於理想的教科書根本無法產生的效應吧!

大衛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來與白日做夢無異,但他卻夢想成真。我們不難想像他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見歧視。沒有他的進取不息,奮鬥不止,沒有他的百折不撓,愈挫愈勇,一句話,沒有他後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遠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個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鬧出“盲人摸象”之類的現代笑話。後天的努力怎麼形容和比喻都不過分,但在承認和讚美“努力”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功用的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努力”的動力源自何處,起於哪裡。

答案是理想。

我所講的理想是能創造輝煌的理想,還必須是“心存高遠”的理想,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壯志當拿雲”的理想!

教育定律之九:愛心產生奇跡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我曾經到過一些老少邊窮地區進行教育考察,一方面為他們的貧困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和他們創造的非凡成績歎為觀止。“匹夫不可奪”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和輝煌。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分。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可是,在我們教育的現實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太多了!

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才成器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有意無意中,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跡”!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搶0元試聽資格,名師線上一對一,名額有限!!!

↓↓↓

讀書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意味著學校。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學校裡可能什麼都足夠多,但如果沒有為人的全面發展及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書,或如果不熱愛書和冷淡地對待書,這還不算是學校;相反,學校裡可能許多東西都缺乏,許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簡陋的,但如果有永遠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的書,這就是學校了。”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只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狹窄化了。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兌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書。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枯萎,他們的人生色彩逐漸黯淡。這是令人痛心、發人深省的。

教育定律之五:課堂屬於學生

圍繞“課堂屬於學生”,雖未曾有過血腥的、慘烈的場面,但你能說它所面對的反對勢力沒有“地心說”一派那麼強大和頑固嗎?恐怕不能。“地心說”早已見鬼去了,而在明裡暗中對“課堂屬於學生”觀點持“不合作”、反對抑或挑戰態度的卻大有人在。可以說,這也正是導致課堂改革推進不力、大面積教學效率長期低迷不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原因。

表面上看,“課堂屬於教師”沒有什麼錯。但一旦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學生,課堂和教師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義,那麼我們就會清醒地發現,學生才是課堂的終極目的物件,而教師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或者比喻為橋樑和紐帶。

作為“仲介”的教師是不具備主人資格的,是不應該獲得“歸屬”權利的。那麼他的角色應怎樣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為人(學生)更好地生存,那麼,把教師定位于“護衛者”“服務者”“促進者”“協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適的。鑒於此,人們提出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以為深得教育“三昧”。

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運

在我的心理學教育和研究歷程中,烏申斯基的一句話讓我難以忘卻:“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個發展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創造、創新是新世紀的教育主題,也是永久的教育話題,而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性性格,而創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卻嚴重地缺失。對中小學師生的大量調查表明,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創造性性格。我在長期的思考中發現,創造性性格類型的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特徵,那就是勤奮努力、科學安排時間、虛心進取、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懷疑精神、個體獨立以及對錯誤容忍、觀點靈活並且具有不尋常的價值觀念,等等。這些特徵對於每個教師來說,對於成長中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否重要,當然不言而喻。

教育定律之七:特色就是卓越

特色最根本的要義就是不同尋常,或者說它的本質屬性是差異。目前的中國基礎教育在“差異性發展”方面做得還非常不夠。我曾經到過轄區範圍內一所省重點中學搞調研,校長彙報工作一套又一套,我提問:“你認為你們學校最大的特色是什麼?”他想了半天,最後說是優異的教學品質和在同類學校中一流的升學率。品質當然是學校的生命線,升學率也很重要,但我以為,重點中學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不應該再“聚焦”於這些方面,它們是“等式”兩邊的相同量,可以同時“劃掉”。

當然不能去怪罪這位校長和其他校長,因為他所置身的大背景就是不利於甚至有礙于特色形成和發展的背景。確實,在我們的教育現實中,還存在著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張“魔床”,所有的學生、教師、校長和學校都必須與“魔床”的長度保持一致,短則補之,長則截之。有如此統一的“模子”或範式去規定,去制約,你還能期望出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喜局面嗎?有人說:“上帝造人本來不一樣,可是現行的教育卻與上帝對著幹。”

特色能助你提升品質,追求卓越。你或許在埋怨生源不好,教師平平,學校落後,在曾經令你怦然心動的“特色”面前徘徊,在曾經讓你翹首期盼的“卓越”門外嗟歎,我要告訴你:“朋友,何必為特色而發愁?”

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創造輝煌

我自以為還有點創造的潛能、創新的稟賦,有時候也在真情流露或表白中說出驚人之語,但一旦說到理想、夢想這一類話題,我都無一例外想到一個故事。說句不謙虛的話,不是我積累的有關故事很少,實在是因為這個故事太耐人尋味,也太催人淚下。這個故事足以把理想的美麗,把志向的神奇,把抱負的迷人揭示得淋漓盡致,演繹得震魂動魄。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英國內閣教育大臣、盲人大衛的故事。還是在幼稚園的時候,大衛在題為《未來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夢想,希望長大後當一名英國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未曾有過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長大後,大衛夢想成真,當上了英國內閣教育大臣。他說:“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事實是最好的教科書。每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我的青少年朋友甚至講給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聽的時候,我都看到一張張為之動容的面龐,一雙雙為之含淚的眼睛。這或許是一本正經八百的關於理想的教科書根本無法產生的效應吧!

大衛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來與白日做夢無異,但他卻夢想成真。我們不難想像他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見歧視。沒有他的進取不息,奮鬥不止,沒有他的百折不撓,愈挫愈勇,一句話,沒有他後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遠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個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鬧出“盲人摸象”之類的現代笑話。後天的努力怎麼形容和比喻都不過分,但在承認和讚美“努力”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功用的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努力”的動力源自何處,起於哪裡。

答案是理想。

我所講的理想是能創造輝煌的理想,還必須是“心存高遠”的理想,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壯志當拿雲”的理想!

教育定律之九:愛心產生奇跡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我曾經到過一些老少邊窮地區進行教育考察,一方面為他們的貧困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和他們創造的非凡成績歎為觀止。“匹夫不可奪”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和輝煌。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分。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可是,在我們教育的現實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太多了!

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才成器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有意無意中,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跡”!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搶0元試聽資格,名師線上一對一,名額有限!!!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