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機器人創造經濟革命?瑞典經濟學家只看見生產力停滯

找不到勞工、替員工分擔無聊工作、比人腦速度更快更可靠的工作品質, 都是企業主支援自動化、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理由,

但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真的會提升整體經濟, 造福人類嗎?瑞典經濟學家 Roger Josefsson 不以為然。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 古典經濟成長理論學家勞勃梭羅提出生產力悖論, 認為 IT 產業無處不在, 但它對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卻微乎其微。 任職於瑞典資料公司 Macrobond 的經濟學家 Roger Josefsson 在博客中寫道, 現在面臨的是「現代生產力的悖論」, 過去 10~15 年生產力停滯一直是個問題, 但幾個少數領域投資已經大幅成長, 但是推動獲利與薪資成長的關鍵因素, 勞動生產力卻沒有顯著提升。

Josefsson 根據 The Conference Board 發佈的整體經濟資料庫以及歐盟的 KLEMS 資料庫發現, 工業機器人數量快速增加, 但是生產數字只有些微成長, 勞動力對產出成長的貢獻也與金融危機之前差不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資料通訊技術對美國 GDP 成長的貢獻率非常低,

2016 年統計只有 6%, 更糟糕的是全要素生產率, 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 甚至是負數。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成長率通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 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

Josefsson 認為, 經濟附加價值成長的改善似乎單純是週期性的, 與科技投資沒有太大關聯。 不過他認為確實會有一些企業從機器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熱門技術中受益, 如批發部門、零售貿易和娛樂服務, 這些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發展得相當好。

但其他產業表現好像沒有預期般突出, Josefsson 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 「若下次聽到經濟學家聲稱機器人會提高生產力時, 請他拿出統計資料出來,

然後打電話給我, 因為我也想知道。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