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對話|工發組織總幹事李勇:工發組織繼續助力中國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新聞發佈會上講話。 (潘旭 攝)

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夥伴

《參考消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工發組織作為聯合國推動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專門機構, 可否請您談一談過去40年間工發組織是如何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

李勇:習近平主席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 工發組織非常贊同這一點。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 工發組織持之以恆地支援和説明中國推動工業發展, 並在不同階段, 都發揮著重要的夥伴作用。

在改革開放初期, 工發組織協助中國政府組織了大量的官方訪問、考察培訓和經驗交流等活動, 幫助中國在法規、政策、技術等領域充分吸取世界各國的先進發展經驗, 特別是為經濟特區的設立等重大政策決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0年9月至11月, 工發組織安排中國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廣東、福建兩省官員組成的高級代表團, 前往愛爾蘭、菲律賓、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墨西哥等6國的9個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進行考察。 這是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考察國外經濟特區的代表團。 代表團在考察結束後, 向國務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報告, 對於之後的經濟特區立法起到了極大的參考作用。

同年, 中國的第一批四個經濟特區正式成立, 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開端, 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憶往昔, 看今朝,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碩果累累, 當初工發組織的積極説明, 對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觀念轉變、政策改革、立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一臂之力。 當年, 我本人也有幸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一員參與考察。

除了政策上的交流, 改革開放初期, 工發組織還通過大量的工業合作項目, 直接助力中國工業化進程, 為中國引進了很多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 業務領域涵蓋農業、冶金、機床、印染、化工、軸承、水泥、機床、制革、農藥等許多行業。 特別是在那個年代, 工發組織在中國推動電腦輔助設計和電腦輔助製造等當時的高精尖技術,

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騰飛具有重大意義。

1989年, 在中國改革開放遇到比較複雜的國際形勢的情況下, 時任工發組織總幹事夏松于8月訪華。 當年11月, 工發組織決定成立“聯合國工發組織北京國際工業合作中心”, 繼續堅定支援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 工發組織作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 在特殊形勢下的堅決表態, 為其他國際機構做出了表率, 也協助中國政府逐步突破了改革開放的外部瓶頸。

21世紀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迅速增長,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 也向更高品質的工業化發展提出了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 工發組織與中國的合作, 逐步轉向綠色工業的發展, 在與工業相關的環境保護和綠色生產方面開展了大量合作。

可以說, 工發組織與中國的合作, 一直在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不斷進步和擴展, 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中國為工發組織增添活力

《參考消息》: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國際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習主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 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的工業發展經驗也被不少發展中國家所分享, 在此背景下, 中國與工發組織的合作中, 角色有什麼變化?

李勇:可以說, 中國既是工發組織技術援助的受益者, 也一直是工發組織穩步健康發展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 在工發組織這個平臺上, 中國一直敞開胸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工業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 中國國力大大增強, 也積累了大量實用、可靠的先進工業技術和經驗。 中國政府不忘初心, 與工發組織通過合作成立太陽能中心、國際小水電中心、南南工業合作中心等機構, 在南南合作框架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無私分享成熟技術和成功經驗, 幫助它們共用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搭上中國的“經濟快車”。

2013年, 在英國、法國等大國相繼退出、成員國信心低迷的情況下, 我作為中國代表, 參選工發組織總幹事並成功勝選, 釋放了重要的信號, 為工發組織之後繼續發展壯大打了一針強心劑。 同年, 中國把對工發組織的自願捐款提高到每年500萬美元, 今年開始, 進一步提高到每年600萬美元。 這些自願捐款,支援了工發組織大量的重要技術援助專案,其中包括新推出的“國家夥伴關係方案”的籌畫和執行。除此之外,中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也對工發組織敞開大門,雙方正在積極商議由該基金支援的專案。中國政府的堅定支援,為工發組織添加了新的活力,也大大增加了其他成員國的信心。

除了資金和技術,作為近年來世界工業發展的領先者之一,中國在發展理念方面也不斷影響著世界。中國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就被工發組織吸收融入2013年新的使命“包容和可持續工業發展”之中,並被進一步納入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九項目標之中。5年前,習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今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被聯合國大會納入決議,更是工發組織當前支援的重要國際倡議之一。在這個倡議下,工發組織會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銀行機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部門,積極開發各種合作專案,大力支持投資、技術、貿易方面的互聯互通,已經取得初步成效,還在醞釀更多的成果。

工業可成為中非合作亮點

《參考消息》:作為聯合國的多邊平臺,工發組織如今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在分享中國工業發展經驗,推動“一帶一路”,推動中國提出的綠色發展中,工發組織起到什麼作用,扮演什麼角色?

李勇: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強調綠色、迴圈和低碳的“生態發展”。工發組織與中國過去的合作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1994年工發組織在中國與當時的環保部成立了中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2013年工發組織就和中國工信部在廣州共同舉辦了“綠色工業大會”。此外,工發組織還成立了“綠色工業平臺中國項目辦公室”。這些合作都為促進中國的綠色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在南南合作領域,除了之前提到的可持續能源技術的分享,工發組織還在與中國政府、高端智庫等機構合作,聯合研究開發關於產業園區、小水電等包容和可持續工業發展方面的規範和標準,希望為其他有相同發展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

去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工發組織與中國的很多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簽署了一系列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協定。此外,工發組織自2016年起舉辦的年度“一帶一路”城市綠色經濟發展大會也吸引了包括亞、歐、非、拉美各洲重要城市代表參會,分享中國在內的各國在可持續城市發展方面的成果和經驗,受到各方歡迎。

在這裡,我還想介紹一下,工發組織是聯合國系統內牽頭“第三個非洲工業化十年”的專門機構,正在與非盟等機構共同推動落實該倡議。相信這與中非合作中的重點——工業合作一定有很多契合之處。今年將在中國召開新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希望“第三個非洲工業化十年”倡議成為中非合作的亮點。

這些自願捐款,支援了工發組織大量的重要技術援助專案,其中包括新推出的“國家夥伴關係方案”的籌畫和執行。除此之外,中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也對工發組織敞開大門,雙方正在積極商議由該基金支援的專案。中國政府的堅定支援,為工發組織添加了新的活力,也大大增加了其他成員國的信心。

除了資金和技術,作為近年來世界工業發展的領先者之一,中國在發展理念方面也不斷影響著世界。中國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就被工發組織吸收融入2013年新的使命“包容和可持續工業發展”之中,並被進一步納入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九項目標之中。5年前,習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今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被聯合國大會納入決議,更是工發組織當前支援的重要國際倡議之一。在這個倡議下,工發組織會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銀行機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部門,積極開發各種合作專案,大力支持投資、技術、貿易方面的互聯互通,已經取得初步成效,還在醞釀更多的成果。

工業可成為中非合作亮點

《參考消息》:作為聯合國的多邊平臺,工發組織如今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在分享中國工業發展經驗,推動“一帶一路”,推動中國提出的綠色發展中,工發組織起到什麼作用,扮演什麼角色?

李勇: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強調綠色、迴圈和低碳的“生態發展”。工發組織與中國過去的合作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1994年工發組織在中國與當時的環保部成立了中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2013年工發組織就和中國工信部在廣州共同舉辦了“綠色工業大會”。此外,工發組織還成立了“綠色工業平臺中國項目辦公室”。這些合作都為促進中國的綠色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在南南合作領域,除了之前提到的可持續能源技術的分享,工發組織還在與中國政府、高端智庫等機構合作,聯合研究開發關於產業園區、小水電等包容和可持續工業發展方面的規範和標準,希望為其他有相同發展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

去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工發組織與中國的很多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簽署了一系列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協定。此外,工發組織自2016年起舉辦的年度“一帶一路”城市綠色經濟發展大會也吸引了包括亞、歐、非、拉美各洲重要城市代表參會,分享中國在內的各國在可持續城市發展方面的成果和經驗,受到各方歡迎。

在這裡,我還想介紹一下,工發組織是聯合國系統內牽頭“第三個非洲工業化十年”的專門機構,正在與非盟等機構共同推動落實該倡議。相信這與中非合作中的重點——工業合作一定有很多契合之處。今年將在中國召開新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希望“第三個非洲工業化十年”倡議成為中非合作的亮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