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周日,開啟咸寧人的“航太”探索之旅!30個名額免費送!

請點擊藍字↑ 關注香報君

1970年4月24日,

一顆名為“東方紅一號”的衛星叩啟蒼穹,

拉開了中國人

邁向深空、探索未知的序幕。

“神舟”競渡

“嫦娥”覽月

“天宮”迎朋

……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一代代航太人的血汗

換來了今天

每個中國人的昂首挺胸、氣宇軒昂!

中國航太日

中國航太日, 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太事業成就, 發揚中國航太精神而計畫設立的一個紀念日。 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6年起, 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

“中國航太日”之所以最終確定為每年的4月24日, 是因為1970年的這一天, 長征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

仔細看!別走神~

這個節日絕對與咱咸寧人有關

因為咸寧將有一大波大動作

↓↓

【活動一】

“航太”探索之旅

4月22日全網直播

走進咸寧梓山湖科技館

30個名額免費送

這是一次怎樣的太空之旅

戳標題瞭解詳情

↓↓

1、徵集對象:

咸甯各小學、初中在校學生均可參加(年齡10周歲以上)

2、搶票時間:

即日起至4月19日18:00

3、搶票攻略:

附上“本周日, 一起去梓山湖科技館”

2、將截圖發送至“香城都市報”公眾號後臺, 附上家長聯繫電話+孩子的姓名

3、靜候香報君的回復即可,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注:已經收到報名成功回復的小夥伴, 不同平臺重複報名的, 自動默認1人

4、集合時間:

集合地點:咸甯市傳媒大廈門口, 乘坐大巴前往, 逾期不候

【活動二】

“航太”解密之旅

4月24日,

在咸甯北大邦中學 舉辦

中國航太日活動啟動儀式暨航太專家講座

“我的航太夢”主題徵文啟動

航太專家: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1935.10.9), 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現任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員, 國家天文臺高級顧問, 貴州省科協榮譽主席。 兼任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12所高校兼職教授, 天津理工大學和貴州大學名譽校長。

1964-1978年, 負責我國地下核子試驗選場、爆炸過程模擬、防止地下水污染與綜合地質效應研究, 兩次爆後均驗證成功。

自1958年以來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和天體化學研究, 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 近二十多年來, 主要從事中國月球探測與太陽系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設計我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 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現為中國月球探測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航太專家:申行運

申行運,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首任大隊長。3次榮立三等功,2003年被解放軍總裝備部評為“管理先進個人”。

申行運大隊長全程負責了我國首批太空人的選拔,太空人大隊的籌備、組建工作,並在1996年以來13年多的時間中擔任太空人大隊主管領導,帶領楊利偉、翟志剛等我國首批太空人勤奮工作,為我國載人航太事業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2003年至2008年,申大隊長三次帶領載人航太飛行乘組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圓滿完成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飛行任務。

【活動三】

“航太”實地之旅

2018年6月前後,

“我的航太夢”咸甯徵文活動

網路評選+專業作家權威評選結果出爐

徵文獲評學生,即有機會暑假前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現場觀摩火箭發射等獎勵(後期徵文活動詳情,敬請關注“咸寧微訊”微訊公眾號)

@咸寧伢:

我帶著你,你帶著好奇心!

梓山湖航太科技館,約嗎?

快來報名吧~

申行運,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首任大隊長。3次榮立三等功,2003年被解放軍總裝備部評為“管理先進個人”。

申行運大隊長全程負責了我國首批太空人的選拔,太空人大隊的籌備、組建工作,並在1996年以來13年多的時間中擔任太空人大隊主管領導,帶領楊利偉、翟志剛等我國首批太空人勤奮工作,為我國載人航太事業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2003年至2008年,申大隊長三次帶領載人航太飛行乘組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圓滿完成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飛行任務。

【活動三】

“航太”實地之旅

2018年6月前後,

“我的航太夢”咸甯徵文活動

網路評選+專業作家權威評選結果出爐

徵文獲評學生,即有機會暑假前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現場觀摩火箭發射等獎勵(後期徵文活動詳情,敬請關注“咸寧微訊”微訊公眾號)

@咸寧伢:

我帶著你,你帶著好奇心!

梓山湖航太科技館,約嗎?

快來報名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