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進科技館:太陽系,你究竟有幾個“小天體”?

近日, 科學家發現15顆全新系外行星, 其中有一顆推測是含有大量液態水的“超級地球”, 圍繞著太陽系附近的紅矮星運轉。

借著這股“行星熱”,

我們不妨走進武漢科技館“宇宙”展廳的第二展區“太陽系”, 來回顧一下, 太陽系的結構和人類研究太陽系的歷程, 瞭解人類自古以來認識太陽系行星的過程。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 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 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除我們居住的地球外, 其他七顆行星中, 有五顆是憑肉眼就能進行觀測的, 人類觀察和記錄行星的歷史, 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時期。 到了古巴比倫時期, 已經能夠通過折線函數這種較為複雜的數理方法, 較為準確地推算出行星運行軌跡,

編制預測行星位置的星曆表。 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托勒密的“地心學說”。 1781年, 德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第一顆太陽系行星, 後來被命名為“天王星”。

在世界另一頭的東方, 中國先民自古以來, 也有著對天文的濃厚興趣。 對天文現象的系統記錄的出現, 不晚于夏商時期。 而至晚于周代, 中國人便已經形成了一套五星對五行的獨特星象觀, “五行星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星占》一書中, 將五星與五方、五行、五帝等作了嚴整的對應。 在《史記·天官書》中, 又將五星與季節對應起來。 到了《漢書·天文志》中, 又將五星與“五常”、“五事”等倫理問題對應。

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後,

1543年, 哥白尼出版了《天體運行論》。 1609年, “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天文望遠鏡(又名“伽利略望遠鏡”)。 1687年, 英國科學家以撒·牛頓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 這兩項科技成果, 讓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探索駛上了快車道, 八大行星隨後被陸續發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