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奮鬥新時代|化繭成蝶 看新時代的職業牧民是如何“煉”成的

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革命, 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創新, 從一名普通牧民蛻變成新時代職業牧民!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日前, 記者來到革命家中, 對他進行採訪。

今年50歲的革命, 從小家境貧寒, 共有七個兄弟姐妹, 他是老大。 讀到初二時, 看到父母整日辛勤勞作, 供家中孩子們讀書非常吃力, 革命主動和父母提出退學回家幫父母放牧。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

也更能認識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在放牧的過程中, 革命逐漸意識到, 傳統的放牧方式, 養的羊品質不好, 而且還破壞生態環境, 一年下來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這讓他有了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

從1999年開始, 革命根據自家草牧場的實際情況, 將草場全部進行了圍欄, 並劃分成冬春放牧區、夏秋放牧區、接羔保育區等若干個社區, 實行劃區輪牧。 每個社區放牧10天左右後, 轉入下一個社區, 一個輪牧週期大約60天, 因此他家的草場植被覆蓋率和產草量顯著提高, 草場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 保證了草牧場的休養生息。

革命在養殖過程中發現, 通過傳統放牧方式養的羊品質不好, 肉少, 羊絨也少。 有一年, 在當地農牧業局的組織下,

引入了澳大利亞細毛種公羊, 給本地羊配種。 因為種公羊的價格不菲, 革命成為嘎查裡第一個學習人工配種的牧民, 配種後的當地羊相比之前, 肉多了, 羊毛也多了, 此時革命便意識到了配種改良的重要性。 隨後當地政府又引進了遼寧大絨山羊, 與阿爾巴斯白山羊進行雜交。 革命多次向技術人員請教, 鑽入羊棚反復試驗, 使得自己的阿爾巴斯白山羊平均產絨量每只提高了一至兩斤。 同時通過積極探索科學養殖, 實現2年接3茬羔, 接羔率顯著提高。 通過畜種改良, 提高了畜牧業收入。

在革命的帶領下, 記者參觀了他家的“智慧放牧”系統, 通過電腦以及手機用戶端, 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放牧方式。 以前放羊的時候, 得有人跟著羊群。

但現在革命家飼養的每只羊都戴著一個項圈, 革命通過電腦端和手機APP就可以隨時追蹤羊群的活動區域和活動軌跡, 這就解決了羊群走失後找不到的難題。 其次系統可以隨時為水槽自動補水, 還可以觀察羊圈內的情況, 比如說有母羊在夜晚下羊羔, 也能第一時間發現, 而不用每時每刻都到羊圈內查看。

此外革命還引進了自動飼喂機、飼料顆粒機等農牧業現代化機械, 減少了人工勞力成本。 隨著革命家“智慧放牧”系統的應用, 村裡多戶人家也被帶動, 逐步走上了科學放牧的道路。

除了依靠畜牧業, 去年上半年革命還建起了兩個蒙古包, 開起了牧家樂, 專賣蒙餐, 包括乳製品及燉羊肉等美食。 去年夏秋旅遊時節,

已經有一些遊客到革命家的牧家樂吃飯。 革命表示, 現在國家提倡發展經濟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 這也讓他對牧家樂未來的經營發展充滿了信心。

作為一名黨員, 革命經常給村民們傳授畜種改良、科學放牧、動物防疫、經營理念等知識。 而且還聯合村裡20多名黨員, 每人拿出兩隻羊幫助村裡的兩戶貧困戶, 貧困戶每戶分到20多隻羊, 飼養期限為三至五年。 在這期間繁殖的羊和賣羊絨的收入都歸貧困戶所有。 革命告訴記者, 貧困戶分到的20多隻羊每年能繁殖15—20只羊, 三年下來, 貧困戶家裡也就有五六十只羊了。 三年過後這20多隻扶貧羊再“滾動”到下一戶貧困戶的家中。

此外, 鄂托克旗委組織部在革命家開啟了“智慧党建+黨員中心戶”模式, 運用“互聯網+”開展農牧區黨員學習教育、實用技術學用轉化、黨員先鋒服務代辦、智慧牧場實驗等互聯網時代的遠端教育工作。革命也先後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市勞動模範、鄂托克旗科普示範戶、全旗十星級文明戶,阿爾巴斯蘇木致富帶頭人等。

近年來,鄂托克旗農牧業工作堅持以提質增效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帶動農牧民增收。

運用“互聯網+”開展農牧區黨員學習教育、實用技術學用轉化、黨員先鋒服務代辦、智慧牧場實驗等互聯網時代的遠端教育工作。革命也先後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市勞動模範、鄂托克旗科普示範戶、全旗十星級文明戶,阿爾巴斯蘇木致富帶頭人等。

近年來,鄂托克旗農牧業工作堅持以提質增效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帶動農牧民增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