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寫在資料院成立四周年之際

[編者按] 在一個寒冬的下午, 我來到位於清華紫荊門附近的雙清大廈, 資料科學研究院就坐落在此。 那是我加入資料院的第一天, 印象尤為深刻。 深刻的並非是某件事情, 而是一個令我有些措手不及的小任務:在資料院成立四周年之際, 寫一組關於資料院的報導。 “你之前是記者, 希望你能帶著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體悟, 客觀地將這些呈現出來。 ”執行副院長韓亦舜如此說道。 於是在隨後的日子裡, 我跟小夥伴們歷經百餘天, 採訪了近30位受訪者, 開始了一段百萬文字記錄的旅程。

自己的故事,

家的故事, 情理之中, 又意料之外。 “為何要將自己家的故事說給外人聽?”這是我最大的疑惑之處。 韓院長用這樣一句話回答了我, 很具有思考性, 因此我把它用作這組文章的開篇:“因為我們的實踐, 我們的探索或許對別人有啟發、有幫助。 ”

此次組稿將分五部分:本篇總稿, 教學篇, 科研篇, 傳播篇, 資料院建設者剪影, 記于清華107年校慶之時, 也記于資料院成立四周年之際。

毫無疑問, 次數最多, 時間最長就是對韓院長的訪談。 記得最後一次訪談時, 夕陽西下, 韓院長逆光而坐, 我幾乎看不清他的臉。 採訪每一個資料院工作人員的時候, 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那麼韓院長也不例外:“聽您講了這麼多甜酸苦辣, 如果四年前, 您就知道會經歷這些,

您還會選擇加入資料院來做這份工作嗎?”他沉思了, 我猜可能由於情緒太複雜他不知道如何表述, 但實際並不是, “我想我還會, 因為我想參與其中, 為變革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說道, 隨後話鋒一轉。 “你愛過嗎?”他突然問。

我一時語塞, 不知該如何作答。

“你剛才說到甜酸苦辣, 愛一個人, 愛一件物, 愛一番事業, 哪有一帆風順的?一定伴隨著甜酸苦辣。 這就是愛與喜歡的區別, 如果是真愛, 當你回首往事, 留下的就都是甜美的回憶。 ”我在他眼中看到了一束光, 這束光的來源是熱愛。

資料院有正式的辦公地點是從2015年1月1日開始的, 偉清樓二層一間28平米的房間。 2017年7月, 資料院搬入了雙清大廈, 兩層樓, 時至如今已經又快坐不下了。

資料院的迅猛發展, 當然是仰賴國家對大資料的重視, 大資料成為了熱門話題, 但也和學校領導在資料院建院之初的設計有很大關係。 我想, 資料院的故事就從這裡講起吧。

2014年4月26日, 主樓接待廳, 清華-青島資料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並向社會宣佈, 培養大資料高層次應用型的人才。 採訪中我得知了資料院的“前傳”。

青島-清華資料科學研究院成立儀式現場

2013年底, 清華領導敏銳地認識到大資料時代, 清華不應該缺位, 應該打造一個平臺, 把散落在各院系的大資料教學與科研的力量彙聚起來。 因此, 研究生院承擔了前期校內外的調研工作, 向校領導提出了建設大資料科研和教學機構的建議。 很快, 這個建議得到校領導的認可, 也得到了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資料院和學校裡多數的研究機構很不一樣。 工作節奏快, 決策鏈短, 效率高, 執行力強。 風格上更像公司的運作, 頗有種雷厲風行的范兒。 而且韓院長還要求資料院所有的人, 都能夠瀟灑自如地對外做資料院的介紹,

每個人都能夠講出資料院的四個特點, 三大任務。

四個特點是:24字工作方針、不掛靠具體院系、請來國際知名的學者做院長、請了職業經理人負責運營, 這四個特點大概構成了資料院與全國其它開展大資料工作的高校不一樣的地方。 說到這, 切實體會到了學校當時的用心良苦。

24字工作方針, 即“學校統籌、問題引導、社科突破、商科優勢、工科整合、業界聯盟”。

據知情人士透露, 在資料科學研究院籌備組向校領導上報的時候, 原本的指導方針只有16個字, 時任校長陳吉甯字斟句酌, 最終才有了現在的這24字方針。 而在學校成立的非實體研究機構中, 由學校領導親自提出工作方針的並不多見。

“先社科後商科最後才提工科, 24字方針中,這種排列順序在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實很契合大資料應用的邏輯。對於工科,採集資料,存儲、加工資料,挖掘資料是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對於社科商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突出社科商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韓亦舜說。

學校一直提倡跨學科交叉融合。但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幾經嘗試,都不大理想。原因當然很多:建實體機構,等於是對存量資源(編制,辦公室等等)進行一個重新分配,會引起很多矛盾。獲取增量資源,推動這件事情的可行性會大一些。一旦建了校級實體,它和其他實體就是平行關係,就會回到“不相交”的狀況,失去了交叉的可能性,也失去跨學科的機會。

學校曾成立過不少非實體機構,每個機構也都設立的管委會。但由於掛靠了具體院系,管委會和掛靠院系領導班子的角色難以劃分。而不一樣的是,資料院沒有掛靠實體院系,由關心資料院發展建設工作的有關院系領導組成“管委會”。“這很像公司裡的董事會,既可以為資料院的發展把握大方向,又不會很大程度上干預資料院的具體運作。”韓亦舜這樣解釋道。

而請來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擔任兼職的院長,則可以擺脫技術門派的分歧,把重點放在資料應用上。

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受聘清華大學資料科學研究院院長

鑒於教授學者管理研究機構的興趣與特點,校領導想嘗試請一位管過企業的人來參與這個研究院的管理運營工作。因為在國外,很多研究機構,醫院等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由專業管理人員在管理在運營。這就有了韓亦舜執行副院長的加入。

因為這與眾不同的四大特點,使得資料院真的“與眾不同”。特別是強烈的求生存感和使命感,我想這和有企業背景的韓院長有很大關係。

“我常常被學校有關部門批評。我們衝勁大,有時會跑偏,有時會和學校現有的規章制度有衝突。大資料對誰都是個新鮮事物,帶來新思維,面臨新挑戰。有衝突這也正常,相互理解吧。另外,我世界觀是在改革開放大浪潮裡形成的,改革、創新就是與現有規章有衝突。最後讓歷史、讓實踐來檢驗吧。”韓亦舜院長如是說。

資料院的創新與變革遠不止這四點,它體現在資料院發展的方方面面,也顯示了資料院奠基者們在最初設計時的縝密思考。

資料院的三大任務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品牌傳播。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是資料院人時時在思考的問題。校領導決定清華大資料人才培養,不採用直接面向社會招生的模式,也就決定了必須創新。

為了實現跨學科跨領域“π”型人才培養,資料院跳出現有學科建設的思維模式,用“能力提升”這樣一個證書項目,面向全校招收在校研究生學生。並在教學環節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這給授課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資料院更是一個非教學實體的身份幾乎承擔了全部的教學管理和經費支持的任務。這在校內外都絕無僅有。資料院聘請了國際知名企業的高管和校內教師一起,組成了大資料教育指導委員會,清華大資料教育也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導。

清華大學大資料碩士專案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

資料院在科研方面的探索體現在沒有以技術路線為導向,而是以應用場景為導向,組織校內相關領域的老師合作。為此先後成立了“工業大資料”、“醫療大資料”、“交通大資料”等科研平臺。這些產業應用場景都足夠大,甚至可以包容全校的科研力量徜徉其中。

在資料驅動的科研平臺建設方面,以“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搭建工作為例,很難有哪個單一院系願意做,肩負建設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平臺使命的資料院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資料院還在推動校內老師和長庚醫院的醫生們結對子,搞科研。有這樣一個資料平臺就可以真正實現“醫工結合”。像資料院推動的司法大資料、輿情大資料向全校的老師和學生開放,也將改變資料驅動的科研生態。

2017年度資料院各研究中心工作交流會

品牌傳播這個詞在校內很少使用。有“清華大學”這個品牌不就行了嗎?所以資料院的有些做法也讓很多人不理解。其實,真正的品牌傳播應該有深層的內涵,傳播品牌實際上傳播的是品牌所包含的理念。透過微信公眾號“資料派”,公開系列講座,論壇,思享會持續在業界發出聲音,發出清華人特有的理性聲音。希望為當下燥熱的大資料帶來一股理性的“清流”。

自2014年12月始,資料科學研究院“應用•創新”及“技術·前沿”公開系列講座開始舉辦,首場演講者分別為SAS中國區總經理劉政以及時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

面對大資料時代所需要的新思維,資料院推出了“RONG”的理念,並在2014年的年底,舉辦了第一場“RONG”論壇。為此,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對“RONG”進行了詮釋:RONG,取其與“融”“溶”“榮”“容”之諧音,意指“融合”“融洽”“包容”“寬容”“繁榮”“榮光”等,代表了資料研究院成立的某種初衷和理念,故以RONG 之音一言以蔽之。

基於RONG理念建立的RONG基金,不拘一格聘請RONG教授、RONG研究員,發放RONG獎學金;用RONG冠名的大型論壇、峰會又進一步傳播了RONG理念。

2016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一年間,全校有來自四十餘個不同院系的百余位元教授學者參加了資料院的活動,這在學校的歷史上不多見。這就是RONG。截止到2017年底,三十幾個院系的逾千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數百名學生拿到了“大資料能力提升證書”,這在學校的“能力提升項目”族中,也不多見。這就是RONG。

資料院對社會資源的聚攏能力,也是讓其它高校羡慕不已的特色之一。從新春人才交流會到大資料日,從課堂作業到暑期實習,大資料企業與資料院越走越近。由於堅持不懈地走產學研融合的道路,各方都從中嘗到了甜頭。從當初“請求企業來”到現在“企業請求來”,背後當然是資料院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們的辛苦付出。

24字方針中的“問題引導”、“業界聯盟”,在資料院得到了具體的實踐。2014年11月,資料院聯合多家校友大資料企業和社會大資料企業,成立了“清華大資料產業聯合會”,後更名為:“清數大資料產業聯盟”。資料院的理念與實踐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大量的實際需求來自企業,讓老師及學生得以“根植真環境,直面真問題,挖掘真資料,鍛煉真技能。”,也湧現出一批企業導師,產學研真的RONG在了一起。

如此,說回到開篇的“甜”。我在採訪中發現,每當講到苦,大家總是寥寥幾句,或者是“嗨這沒什麼。”而說到“甜”,大家都是滔滔不絕,因為這和他們的事業心、成就感緊密相連。每一次的創新被學校和社會認可,他們甜;每一次的克服困難達成使命,他們甜;每一次的思想碰撞發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甜;說到苦,他們閃爍淚花,說到甜,他們更是淚花閃爍。難怪韓院長這樣說道:“可能所有人最後留下的都是甜美的記憶。”

資料院的四年,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軌跡。第一步,抓好品牌建設,傳播理念,產生社會影響力;第二步,鞏固教學管理工作,以適應社會對大資料人才的需求;第三步,著力資料科研平臺的建設,推動以科研為目的的資料開放,助力學校大資料科研工作。

面對未來,資料院將不忘初心,繼續推動大資料教學和科研在清華的發展。為創新而生的資料院將繼續砥礪前行……思維模式的碰撞還會繼續,行事風格的差異還會繼續。困難一定有,障礙一定有,方法也一定有。

數據院RONG理念

後記:

在採訪及撰稿的過程中,韓院長再三囑咐,在此一定要特別感謝在前臺和幕後支援説明資料院的領導、老師和職能部門的幹部、職員;特別感謝與資料院一起共建產學研RONG合平臺的企業家們;特別感謝那些認同資料院的理念與實踐對資料院包RONG、為資料院擔當的人們。因為有了你們,資料院成為了全國高校大資料教育科研機構中的創新者與佼佼者。願我們繼續攜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預告:

資料院在科研領域做了些什麼?

提起工作,資料總架構師為何不住歎息?

大小假期,科研中心團隊為何堅守崗位?

“資料院四周年報導之科研篇”

將在本週五發佈

為大家講述資料院在科研領域的從零到一

敬請關注。

24字方針中,這種排列順序在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實很契合大資料應用的邏輯。對於工科,採集資料,存儲、加工資料,挖掘資料是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對於社科商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突出社科商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韓亦舜說。

學校一直提倡跨學科交叉融合。但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幾經嘗試,都不大理想。原因當然很多:建實體機構,等於是對存量資源(編制,辦公室等等)進行一個重新分配,會引起很多矛盾。獲取增量資源,推動這件事情的可行性會大一些。一旦建了校級實體,它和其他實體就是平行關係,就會回到“不相交”的狀況,失去了交叉的可能性,也失去跨學科的機會。

學校曾成立過不少非實體機構,每個機構也都設立的管委會。但由於掛靠了具體院系,管委會和掛靠院系領導班子的角色難以劃分。而不一樣的是,資料院沒有掛靠實體院系,由關心資料院發展建設工作的有關院系領導組成“管委會”。“這很像公司裡的董事會,既可以為資料院的發展把握大方向,又不會很大程度上干預資料院的具體運作。”韓亦舜這樣解釋道。

而請來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擔任兼職的院長,則可以擺脫技術門派的分歧,把重點放在資料應用上。

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受聘清華大學資料科學研究院院長

鑒於教授學者管理研究機構的興趣與特點,校領導想嘗試請一位管過企業的人來參與這個研究院的管理運營工作。因為在國外,很多研究機構,醫院等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由專業管理人員在管理在運營。這就有了韓亦舜執行副院長的加入。

因為這與眾不同的四大特點,使得資料院真的“與眾不同”。特別是強烈的求生存感和使命感,我想這和有企業背景的韓院長有很大關係。

“我常常被學校有關部門批評。我們衝勁大,有時會跑偏,有時會和學校現有的規章制度有衝突。大資料對誰都是個新鮮事物,帶來新思維,面臨新挑戰。有衝突這也正常,相互理解吧。另外,我世界觀是在改革開放大浪潮裡形成的,改革、創新就是與現有規章有衝突。最後讓歷史、讓實踐來檢驗吧。”韓亦舜院長如是說。

資料院的創新與變革遠不止這四點,它體現在資料院發展的方方面面,也顯示了資料院奠基者們在最初設計時的縝密思考。

資料院的三大任務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品牌傳播。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是資料院人時時在思考的問題。校領導決定清華大資料人才培養,不採用直接面向社會招生的模式,也就決定了必須創新。

為了實現跨學科跨領域“π”型人才培養,資料院跳出現有學科建設的思維模式,用“能力提升”這樣一個證書項目,面向全校招收在校研究生學生。並在教學環節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這給授課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資料院更是一個非教學實體的身份幾乎承擔了全部的教學管理和經費支持的任務。這在校內外都絕無僅有。資料院聘請了國際知名企業的高管和校內教師一起,組成了大資料教育指導委員會,清華大資料教育也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導。

清華大學大資料碩士專案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

資料院在科研方面的探索體現在沒有以技術路線為導向,而是以應用場景為導向,組織校內相關領域的老師合作。為此先後成立了“工業大資料”、“醫療大資料”、“交通大資料”等科研平臺。這些產業應用場景都足夠大,甚至可以包容全校的科研力量徜徉其中。

在資料驅動的科研平臺建設方面,以“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搭建工作為例,很難有哪個單一院系願意做,肩負建設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平臺使命的資料院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資料院還在推動校內老師和長庚醫院的醫生們結對子,搞科研。有這樣一個資料平臺就可以真正實現“醫工結合”。像資料院推動的司法大資料、輿情大資料向全校的老師和學生開放,也將改變資料驅動的科研生態。

2017年度資料院各研究中心工作交流會

品牌傳播這個詞在校內很少使用。有“清華大學”這個品牌不就行了嗎?所以資料院的有些做法也讓很多人不理解。其實,真正的品牌傳播應該有深層的內涵,傳播品牌實際上傳播的是品牌所包含的理念。透過微信公眾號“資料派”,公開系列講座,論壇,思享會持續在業界發出聲音,發出清華人特有的理性聲音。希望為當下燥熱的大資料帶來一股理性的“清流”。

自2014年12月始,資料科學研究院“應用•創新”及“技術·前沿”公開系列講座開始舉辦,首場演講者分別為SAS中國區總經理劉政以及時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

面對大資料時代所需要的新思維,資料院推出了“RONG”的理念,並在2014年的年底,舉辦了第一場“RONG”論壇。為此,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對“RONG”進行了詮釋:RONG,取其與“融”“溶”“榮”“容”之諧音,意指“融合”“融洽”“包容”“寬容”“繁榮”“榮光”等,代表了資料研究院成立的某種初衷和理念,故以RONG 之音一言以蔽之。

基於RONG理念建立的RONG基金,不拘一格聘請RONG教授、RONG研究員,發放RONG獎學金;用RONG冠名的大型論壇、峰會又進一步傳播了RONG理念。

2016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一年間,全校有來自四十餘個不同院系的百余位元教授學者參加了資料院的活動,這在學校的歷史上不多見。這就是RONG。截止到2017年底,三十幾個院系的逾千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數百名學生拿到了“大資料能力提升證書”,這在學校的“能力提升項目”族中,也不多見。這就是RONG。

資料院對社會資源的聚攏能力,也是讓其它高校羡慕不已的特色之一。從新春人才交流會到大資料日,從課堂作業到暑期實習,大資料企業與資料院越走越近。由於堅持不懈地走產學研融合的道路,各方都從中嘗到了甜頭。從當初“請求企業來”到現在“企業請求來”,背後當然是資料院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們的辛苦付出。

24字方針中的“問題引導”、“業界聯盟”,在資料院得到了具體的實踐。2014年11月,資料院聯合多家校友大資料企業和社會大資料企業,成立了“清華大資料產業聯合會”,後更名為:“清數大資料產業聯盟”。資料院的理念與實踐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大量的實際需求來自企業,讓老師及學生得以“根植真環境,直面真問題,挖掘真資料,鍛煉真技能。”,也湧現出一批企業導師,產學研真的RONG在了一起。

如此,說回到開篇的“甜”。我在採訪中發現,每當講到苦,大家總是寥寥幾句,或者是“嗨這沒什麼。”而說到“甜”,大家都是滔滔不絕,因為這和他們的事業心、成就感緊密相連。每一次的創新被學校和社會認可,他們甜;每一次的克服困難達成使命,他們甜;每一次的思想碰撞發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甜;說到苦,他們閃爍淚花,說到甜,他們更是淚花閃爍。難怪韓院長這樣說道:“可能所有人最後留下的都是甜美的記憶。”

資料院的四年,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軌跡。第一步,抓好品牌建設,傳播理念,產生社會影響力;第二步,鞏固教學管理工作,以適應社會對大資料人才的需求;第三步,著力資料科研平臺的建設,推動以科研為目的的資料開放,助力學校大資料科研工作。

面對未來,資料院將不忘初心,繼續推動大資料教學和科研在清華的發展。為創新而生的資料院將繼續砥礪前行……思維模式的碰撞還會繼續,行事風格的差異還會繼續。困難一定有,障礙一定有,方法也一定有。

數據院RONG理念

後記:

在採訪及撰稿的過程中,韓院長再三囑咐,在此一定要特別感謝在前臺和幕後支援説明資料院的領導、老師和職能部門的幹部、職員;特別感謝與資料院一起共建產學研RONG合平臺的企業家們;特別感謝那些認同資料院的理念與實踐對資料院包RONG、為資料院擔當的人們。因為有了你們,資料院成為了全國高校大資料教育科研機構中的創新者與佼佼者。願我們繼續攜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預告:

資料院在科研領域做了些什麼?

提起工作,資料總架構師為何不住歎息?

大小假期,科研中心團隊為何堅守崗位?

“資料院四周年報導之科研篇”

將在本週五發佈

為大家講述資料院在科研領域的從零到一

敬請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