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邡:發展產業深加工 助推脫貧攻堅

川芎種植

四川新聞網德陽4月18日訊近年來, 什邡市以6大萬畝特色產業為依託, 著力開拓產業扶貧開發新路子, 結合各鄉鎮資源優勢,

因地制宜, 通過產業規劃、方案的編制及實施, 發揮自身資源優勢, 優化產業結構, 淘汰落後產能, 著力做好產品精深加工, 以煙葉、中藥材、精細蔬菜、大蒜、黃背木耳等為重點的特色生態產業得到大力發展, 形成了立體、多元、複合的產業空間佈局, 走上一條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發展道路, 有效的促進了農民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 累計整合資金4500萬元, 開展產業化扶貧工作, 帶動全市貧困農戶3900余戶, 平均每戶增收600餘元。 全市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16301人減少到1121人。

馬祖皇菊

立足資源優勢 探索現代煙草農業發展之路

什邡市擁有得天獨厚的煙葉種植自然條件, 是曬煙生產大縣, 有“中國雪茄之鄉”的美譽。 目前, 什邡市已建成以師古鎮、南泉鎮、隱峰鎮、馬井鎮和元石鎮為為主的煙葉種植示範區, 常年種植面積5萬畝左右。 以師古鎮為例:師古鎮與川渝中煙和安徽中煙建立合作關係, 成為兩家雪茄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 並創立了大泉坑片區名優曬晾煙種植示範區。 經過多措並舉持續打造,

該示範區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初見成效。

一是狠抓曬煙基地建設。 按照合理規劃生產基地建設、適度擴展生產規模的原則, 穩步推進大泉坑片區優質曬煙基地建設。 在紅豆村、洛陽村和大泉坑村共計規劃2900畝作為大泉坑名優晾曬煙示範片區。

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廣泛開展“曬煙漂浮育苗技術”, 累計建設育苗大棚23畝, 煙苗覆蓋2900餘畝核心煙區;加強生產技術培訓, 不斷提高煙農素質, 培育一批素質高、技術好、穩定性強的職業煙農;落實“千斤糧萬元錢”專案, 累計資金200萬元, 有效改善大泉坑片區曬煙生產條件。

三是融入新村建設, 助力脫貧攻堅。 結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充分利用以獎代補、以購代捐、量化入股和“返還式扶貧”等模式,

鼓勵貧困戶積極參與發展煙葉種植, 不斷提升煙葉種植的技術, 促進貧困戶增收;充分利用曬煙區域現有特色優勢產業基礎, 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產業扶貧“中軸”作用, 構建以“扶貧車間”“扶貧作坊”為主的產業扶貧網路,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

獼猴桃栽種

立足產業延伸 增強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什邡市隱峰鎮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川芎種植的優勢基礎, 狠抓川芎精深加工, 不斷提升川芎種植品質, 開發川芎系列產業, 拓展川芎銷售市場, 全方位助農增收。 目前, 川芎已經成為了隱峰的重要支柱產業。 為了將川芎產業做大做強, 隱峰鎮本著“賺盡川芎身上每一分錢”的宗旨, 努力延伸川芎產業鏈, 提升川芎附加值, 促農增收。

一是積極開展川芎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 先後進行了川芎品種選育、川芎根腐病的防治等試驗, 推廣川芎規範化栽培技術面積達95%以上, 先後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成了“什邡市現代農業隱峰鎮川芎萬畝示範區”。

二是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產量和銷量逐年上升,2015年初獲得“隱峰川芎”注冊商標和“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進一步提升了“隱峰川芎”品質和知名度。

三是與成都中醫藥大學簽訂了合作協定,校鎮牽手,建成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學實踐基地,並研發出“川芎茶”、“川芎酒”、“川芎糖片”、“川芎宴”等川芎系列產品,已成功推向市場。

四是將粉碎的川芎秸稈和雜糧進行攪拌,用於餵養土雞,“川芎雞”食用了“秘方”雞食,雞肉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豐富,體格健壯,口感一流,後續還將陸續推出“川芎豬”、“川芎鴨”等系列畜禽,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

五是結合什邡市現代農業規劃,隱峰鎮鑫和川芎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建設隱峰鎮2萬畝高標準川芎基地的目標,成功註冊了“隱峰川芎”商標,不僅增強了川芎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提高了“隱峰川芎”的知名度。

截至目前,隱峰鎮主導產業川芎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產值達1.2億元,通過精深加工,合作社每年可增收100多萬元。僅此一項,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

蔬菜基地

立足市場開拓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邡市蔬菜產業按照“提級升等、提質增效、做優做綠”的發展思路,以“穩面積、調結構、創品牌、抓提升、增效益”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措施保障,確保綜合能力提升,促進全市蔬菜產業全面優化升級。以馬井鎮蔬菜產業為例:

政策扶持,做優做強產業。制定出臺蔬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解決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和針對貧困戶日光溫室的恢復生產等發展瓶頸。在園區建設方面,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圍繞基地和園區爭取專案,進行整合使用,集中解決園區的設施配套問題。

強化科技支撐,服務廣大菜農。組織技術人員建立科技服務隊,在蔬菜種植基地巡迴指導,現場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實行村級蔬菜技術推廣員制度。組建村級實用技術推廣隊伍,建立村級蔬菜實用技術推廣新機制。

重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知名度。全力打造“馬井蔬菜”品牌,提升產業知名度,加大對蔬菜品質安全追溯力度,通過張貼二維碼提升馬井蔬菜品質品牌;大力發展訂單蔬菜,拓寬蔬菜銷售管道,通過網站、電子商務(主要為“玉馬村”品牌線上平臺)等網路媒體發佈蔬菜供應資訊160餘條;2017銷售蔬菜10.03萬噸;四川道泉老壇酸菜股份公司簽訂訂單蔬菜(青菜)7000噸,發展訂單蔬菜6500餘畝,交易金額1700余萬元;“玉馬村”蔬菜品牌在什邡市範圍內和學校、銀行、部隊等單位建立直供關係,“365綠保姆”德陽市範圍內已建立直銷網點12家,成都市範圍內已建立直銷網點2家。

注重園區建設,帶動蔬菜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加強標準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每個園區由專業團隊進行園區統一規劃,按步驟進行建設,並派駐技術人員包抓,解決園區蔬菜種植中的技術問題。同時,發展旅遊採摘,提高園區效益。

截至目前,馬井鎮已建成蔬菜園區8個,標準化採摘觀光園3個,帶動蔬菜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立足文化融入 豐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涵

什邡市馬祖鎮是禪宗文化澆灌下的養生福地,有著千百年栽種中藥材、養生植物的歷史。從2014年開始,馬祖鎮把禪宗文化、農禪文化融入到了農業特色產業—皇菊產業中,走出了一條“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產村相融、助農增收”的特色之路。

一是在省市縣多級專家組成的皇菊技術指導組的幫助下,由馬祖村民組建的什邡市六合家園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種植、加工、研發、包裝、展銷一體的12道工序的皇菊生產線。

二是在產業研發上,以精心培育發展皇菊文化產業品牌為主打,並積極配套發展矢車菊、百日紅等系列優良養生品種,著力培育打造高品質皇菊茶、皇菊宴、皇菊灑、菊花糕點等養生產品,大力發展以賞菊、品菊為核心的特色農禪旅遊文化產業鏈,滿足人們多樣的養生需求。

三是創新脫貧機制,讓貧困群眾沒有後顧之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優先到皇菊產業園務工,同時吸引貧困戶“帶資入園”,讓貧困戶有了穩定持續的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截至目前,馬祖皇菊的種植漸成規模,已達到1000餘畝,帶動全村600戶農戶一起發展皇菊產業,人均增收2000餘元。

立足品牌建設,促進豆腐產業提質轉型發展

傳統方法製作豆腐,產量小,品質全靠個人經驗。近年來,什邡市探索“紅白豆腐+”新型模式,著力做好豆腐產業精深加工,打造什邡特色品牌,實現豆腐產業的轉型發展。

深挖特色,完善豆腐產業鏈。舉辦四川紅白首屆紅豆腐文化體驗節,評選“紅白十佳紅豆腐”。以“政府引導+協會引領+示範戶示範+農戶自願參與”模式,打造特色“豆腐宴”示範店8家,創“但氏豆腐乾”知名品牌1個,製作紅豆腐人家132戶,“紅白豆腐乾”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

多元發展,打造全系列豆制產品。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豆製品企業進行提升改造,促進豆製品產業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化。重點開發豆腐乾、營養保鮮豆製品、休閒即食豆製品等便於運輸、保存的產品;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研發豆製品黃泔水提取大豆蛋白及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延伸產品。

抱團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以政府引導、協會引領、示範店垂範、餐飲業主參與的“四位一體”抱團發展模式為著力點進行打造,帶動農戶產銷紅豆腐特色農產品,年銷售紅豆腐20余萬壇、山臘肉3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純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500餘人就業問題。

立足農業科技 增添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活力

什邡市立足現代化農業科技技術,依託品種、技術、人才優勢,獼猴桃、大蒜、黃背木耳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以湔氐鎮獼猴桃產業為例:

依託基地抓產、學、研。湔氐鎮獼猴桃科研基地是中國與紐西蘭合作研究基地,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引智基地,201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紐西蘭親自為基地揭牌。基地面積達到150畝,現有科研人員16人,收集20000余份獼猴桃基因資源,40多個品種資源,30多個種類資源,是全世界收集保存最多的科研單位,近年來培育了“紅什1”、“紅什2”、“金什1”、“金什2”等系列獼猴桃新品種,水準達到國際先進。

抓示範引領。充分發揮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引領示範作用,鼓勵農戶積極參與種植獼猴桃,合作社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及推廣。截至目前,合作社建設標準化果園1個,面積3500畝,年產值上億元,人均增收3000元;建立獼猴桃脫貧致富產業園1個(500餘畝),預計年銷售收入實現1500萬元,人均增收5000餘元。同時輻射當地以及周邊彭州、綿竹等縣市區種植,帶動群眾發展獼猴桃種植萬餘畝。

抓標準運作。推廣“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將標準化建園、引進優良品種、合理修剪、平衡施肥等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形成提質增效配套技術體系。成功引進“紅陽獼猴桃”、“紅什2號”、“金什11號”、“金什12號”、“冬紅”等優質品種。(圖由什邡市扶貧開發和移民局提供)

先後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成了“什邡市現代農業隱峰鎮川芎萬畝示範區”。

二是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產量和銷量逐年上升,2015年初獲得“隱峰川芎”注冊商標和“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進一步提升了“隱峰川芎”品質和知名度。

三是與成都中醫藥大學簽訂了合作協定,校鎮牽手,建成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學實踐基地,並研發出“川芎茶”、“川芎酒”、“川芎糖片”、“川芎宴”等川芎系列產品,已成功推向市場。

四是將粉碎的川芎秸稈和雜糧進行攪拌,用於餵養土雞,“川芎雞”食用了“秘方”雞食,雞肉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豐富,體格健壯,口感一流,後續還將陸續推出“川芎豬”、“川芎鴨”等系列畜禽,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

五是結合什邡市現代農業規劃,隱峰鎮鑫和川芎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建設隱峰鎮2萬畝高標準川芎基地的目標,成功註冊了“隱峰川芎”商標,不僅增強了川芎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提高了“隱峰川芎”的知名度。

截至目前,隱峰鎮主導產業川芎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產值達1.2億元,通過精深加工,合作社每年可增收100多萬元。僅此一項,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

蔬菜基地

立足市場開拓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邡市蔬菜產業按照“提級升等、提質增效、做優做綠”的發展思路,以“穩面積、調結構、創品牌、抓提升、增效益”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措施保障,確保綜合能力提升,促進全市蔬菜產業全面優化升級。以馬井鎮蔬菜產業為例:

政策扶持,做優做強產業。制定出臺蔬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解決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和針對貧困戶日光溫室的恢復生產等發展瓶頸。在園區建設方面,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圍繞基地和園區爭取專案,進行整合使用,集中解決園區的設施配套問題。

強化科技支撐,服務廣大菜農。組織技術人員建立科技服務隊,在蔬菜種植基地巡迴指導,現場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實行村級蔬菜技術推廣員制度。組建村級實用技術推廣隊伍,建立村級蔬菜實用技術推廣新機制。

重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知名度。全力打造“馬井蔬菜”品牌,提升產業知名度,加大對蔬菜品質安全追溯力度,通過張貼二維碼提升馬井蔬菜品質品牌;大力發展訂單蔬菜,拓寬蔬菜銷售管道,通過網站、電子商務(主要為“玉馬村”品牌線上平臺)等網路媒體發佈蔬菜供應資訊160餘條;2017銷售蔬菜10.03萬噸;四川道泉老壇酸菜股份公司簽訂訂單蔬菜(青菜)7000噸,發展訂單蔬菜6500餘畝,交易金額1700余萬元;“玉馬村”蔬菜品牌在什邡市範圍內和學校、銀行、部隊等單位建立直供關係,“365綠保姆”德陽市範圍內已建立直銷網點12家,成都市範圍內已建立直銷網點2家。

注重園區建設,帶動蔬菜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加強標準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每個園區由專業團隊進行園區統一規劃,按步驟進行建設,並派駐技術人員包抓,解決園區蔬菜種植中的技術問題。同時,發展旅遊採摘,提高園區效益。

截至目前,馬井鎮已建成蔬菜園區8個,標準化採摘觀光園3個,帶動蔬菜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立足文化融入 豐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涵

什邡市馬祖鎮是禪宗文化澆灌下的養生福地,有著千百年栽種中藥材、養生植物的歷史。從2014年開始,馬祖鎮把禪宗文化、農禪文化融入到了農業特色產業—皇菊產業中,走出了一條“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產村相融、助農增收”的特色之路。

一是在省市縣多級專家組成的皇菊技術指導組的幫助下,由馬祖村民組建的什邡市六合家園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種植、加工、研發、包裝、展銷一體的12道工序的皇菊生產線。

二是在產業研發上,以精心培育發展皇菊文化產業品牌為主打,並積極配套發展矢車菊、百日紅等系列優良養生品種,著力培育打造高品質皇菊茶、皇菊宴、皇菊灑、菊花糕點等養生產品,大力發展以賞菊、品菊為核心的特色農禪旅遊文化產業鏈,滿足人們多樣的養生需求。

三是創新脫貧機制,讓貧困群眾沒有後顧之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優先到皇菊產業園務工,同時吸引貧困戶“帶資入園”,讓貧困戶有了穩定持續的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截至目前,馬祖皇菊的種植漸成規模,已達到1000餘畝,帶動全村600戶農戶一起發展皇菊產業,人均增收2000餘元。

立足品牌建設,促進豆腐產業提質轉型發展

傳統方法製作豆腐,產量小,品質全靠個人經驗。近年來,什邡市探索“紅白豆腐+”新型模式,著力做好豆腐產業精深加工,打造什邡特色品牌,實現豆腐產業的轉型發展。

深挖特色,完善豆腐產業鏈。舉辦四川紅白首屆紅豆腐文化體驗節,評選“紅白十佳紅豆腐”。以“政府引導+協會引領+示範戶示範+農戶自願參與”模式,打造特色“豆腐宴”示範店8家,創“但氏豆腐乾”知名品牌1個,製作紅豆腐人家132戶,“紅白豆腐乾”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

多元發展,打造全系列豆制產品。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豆製品企業進行提升改造,促進豆製品產業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化。重點開發豆腐乾、營養保鮮豆製品、休閒即食豆製品等便於運輸、保存的產品;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研發豆製品黃泔水提取大豆蛋白及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延伸產品。

抱團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以政府引導、協會引領、示範店垂範、餐飲業主參與的“四位一體”抱團發展模式為著力點進行打造,帶動農戶產銷紅豆腐特色農產品,年銷售紅豆腐20余萬壇、山臘肉3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純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500餘人就業問題。

立足農業科技 增添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活力

什邡市立足現代化農業科技技術,依託品種、技術、人才優勢,獼猴桃、大蒜、黃背木耳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以湔氐鎮獼猴桃產業為例:

依託基地抓產、學、研。湔氐鎮獼猴桃科研基地是中國與紐西蘭合作研究基地,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引智基地,201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紐西蘭親自為基地揭牌。基地面積達到150畝,現有科研人員16人,收集20000余份獼猴桃基因資源,40多個品種資源,30多個種類資源,是全世界收集保存最多的科研單位,近年來培育了“紅什1”、“紅什2”、“金什1”、“金什2”等系列獼猴桃新品種,水準達到國際先進。

抓示範引領。充分發揮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引領示範作用,鼓勵農戶積極參與種植獼猴桃,合作社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及推廣。截至目前,合作社建設標準化果園1個,面積3500畝,年產值上億元,人均增收3000元;建立獼猴桃脫貧致富產業園1個(500餘畝),預計年銷售收入實現1500萬元,人均增收5000餘元。同時輻射當地以及周邊彭州、綿竹等縣市區種植,帶動群眾發展獼猴桃種植萬餘畝。

抓標準運作。推廣“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將標準化建園、引進優良品種、合理修剪、平衡施肥等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形成提質增效配套技術體系。成功引進“紅陽獼猴桃”、“紅什2號”、“金什11號”、“金什12號”、“冬紅”等優質品種。(圖由什邡市扶貧開發和移民局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