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生網文大賽《朋友圈是一扇社交的門》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網路文化節

網文大賽優秀作品展播

朋友圈是一扇社交的門

——肇慶學院 劉嘉敏

一 朋友圈是一扇社交的門

在這個網路普及到每個人口袋裡的時代, 微信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朋友圈也成為社交中無法忽視的平臺之一。

五一假期回來, 我和朋友吃飯, 剛好聊到朋友圈的話題。

她說, 有一天她想翻看一個好友的朋友圈, 卻發現以前的看不到了, 只能查看最近半年。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就像你知道有一瓶牛奶, 一直放在冰箱裡, 某一天突然想喝, 卻發現不見了。

朋友不太明白, 為什麼好友要這樣設置, 可我卻特別理解, 因為我就是那些將朋友圈的查看範圍設置成“最近三天”的人之一。

可能你們會覺得, 我這麼做, 是在拒絕過去的自己。 其實, 我只是在拒絕, 那些“過期”的情緒。

心情沮喪的時候, 我會在朋友圈分享一兩首喜歡的的歌, 或者發一些奇奇怪怪的文藝句子。 我通過這種方式, 告訴我的朋友們:我現在挺難過, 不如陪我聊聊天吧。

但是, 當這種情緒過去之後, 那條朋友圈就會立刻顯得多餘。

我不會把它刪掉, 因為我珍惜每一刻的記錄, 但我也不希望它成為別人目光裡的累贅。

所以, 當它失去了要給別人看到的意義時, 最好的辦法, 就是讓時間把它帶走。

我很喜歡“三天”這個期限,

不長不短, 剛好夠一陣無可名狀的悲傷情緒的蒸發。 微信的這個設置, 剛好能在一瓶牛奶過期的時候, 將它從冰箱裡悄悄拿走。

別人再打開冰箱時, 就不會看到過期的東西了。

朋友聽了我的一大段理由, 只給我回了一句:“傻瓜。 不是所有人都會去打開你的冰箱的。 而會去打開你的冰箱的人, 是不會介意裡面有沒有過期牛奶的。 ”

我一下子無法反駁, 因為我發現, 好像真的是這樣。

我們自以為很好用的“最近三天”, 其實只是阻攔了那些真正想要瞭解我們的人。

不是真的想要瞭解你, 才不會特意點進你的頁面, 也根本不會發現, 你有沒有設置朋友圈的查看範圍。

我想了一會, 然後取消了“最近三天”這個設置。

因為我想打開心裡的門,

讓身邊的人可以進來做做客, 聊聊天, 而不是將所有人拒之門外。

二 為什麼大學生越來越喜歡“封閉式”社交

事實上, 越來越多大學生喜歡關閉朋友圈, 或將其設置成“僅三天可見”。 可是他們又不完全拒絕社交, 他們依然渴望分享和被看到, 他們依然想要融入和被讚賞。

我曾這種現象為“封閉式”社交。

你可能會疑惑:既然社交, 那不應該意味著開放嗎?為何又是“封閉式”?

事實上, 這源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矛盾心理——既渴望被瞭解, 有擔憂自己的安全區被摧毀, 既想要融入集體, 又容易在相處失去無自我, 既害怕孤獨, 又以孤獨為自居。

我們不得不承認, 當代大學生, 在前所未有的資訊衝擊和網路黏著力的高度捆綁下, 我們對社會和自己產生不可避免的壓力感的防禦性封閉心理。

當然, 朋友圈社交只是窺見大學生心理狀態的一道裂縫, 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值得我們用更廣闊的眼光去洞察和發現。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 目前大學生已經成為心理弱勢群體, 其心理狀況令人擔憂。 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 心理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占50%左右。 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適和解決。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 宿舍裡面不聲不響, 互聯網上述說衷腸。 ”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 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

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 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 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 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 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這種矛盾真是“封閉式”社交現象的癥結所在。

為什麼越來越多大學生會熱衷於掛床簾, 將自己隱藏在那一隅屬於自己的被窩中?

為什麼越來越多大學生會沉迷于手機或電腦遊戲, 將自己與外界暫時性地徹底隔絕?

為什麼越來越多大學生不喜歡參加班級活動, 認為這就是一件想培養感情卻總是失敗的事情?

我想就是因為, 我們的社交越來越封閉了。

導致這種困難的原因, 有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 於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 加上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後,缺乏最起碼的為人處世的能力。

事實上,他們處於非常矛盾的地位。一方面,他們從小喜歡獨立自主的生活,卻又習慣了依賴身邊的人。這就導致了內心秩序的不平衡,導致他們在社交偏於封閉。

另外,不少大學生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他們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與電腦面對面“交流”。他們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但你不能說,他們拒絕社交,因為他們在網路裡的聊天和遊戲本身也是一種社交。只是這種社交,是一種逃避式和封閉性的社交。

其次,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以及隨之而來的社交問題。他們渴望迅速融入集體,但卻抱著猶豫恐懼的態度。

這兩種心態的衝撞在他們的思維中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封閉式”社交。既滿足他們社交的欲望,也通過“封閉性”的方式降低了他們可能受到傷害或拒絕的可能性。

最後,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得不提到學習。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

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於是他們開始變得封閉,把社交那一部分的開放領域壓抑下去,一次來平衡自己內心的壓力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越來越渴望為自己發聲,卻越來越害怕在別人面前表達。這個複雜的時代,造就了我們的矛盾。

“封閉性”社交就是我們矛盾心理的在日常生活行為中的體現。

三 打開封閉的心門

我作為一個大學生,感到自己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最後,被壓力勒得喘不過氣的我,決定主動尋求解決辦法——去心理諮詢室向專業的心理老師請求幫助。

我接受了長達兩個月左右的心理諮詢,這期間我擺過沙盤,看見了自己內心深處說存在的問題。也在老師的推薦下,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比如《遇見未知的自己》《消極思維的力量》和《親密關係》

《消極思維的力量》是一本對我啟發最大的書。裡面提到:“沒有所謂的消極思維,只有保護性思維,很多消極情緒,其實也都是保護性情緒。類似抑鬱,自閉,孤獨,憤怒,嫉妒,它們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我們的身體是智慧的,是為了保護我們內心的失衡,而產生的善意信號。”

我在想,也許如今大學生在社交中普遍存在的“封閉式心理”的產生也是有原因。

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被拒創傷”,所以採取了回避的社交態度。

也許是為了盡可能地抵禦可能產生的“失落感”,所以先一步封閉自己,以此將期待值降為零點,以便達到“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的狀態。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我們保護自己,規避失落的方式。

但是,儘管它擁有以上的正當性,我還是感到難過。

你沒發現嗎?

這種防禦性心理,讓我們所有人都變得越來越懦弱了。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多一些二十歲該有的無畏和勇敢。我希望我們可以永遠保持內心火焰,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不要再沉迷於“封閉性”社交了。

打開內心的門吧。

也許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有裂痕的。

但是請記住,有裂痕,才有陽光照進來的可能。

網文季賽正在進行中,更多參賽諮詢、經驗交流,請加網文作品徵集群:610783361

往期精彩

中國大學生線上

主編: 盛楠

策劃編輯:石悅

圖文編輯:黃天瑤(天津科技大學)

值班編輯:王廣敏(臨沂大學)

你的點贊↓↓就是對小中最大的鼓勵!

加上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後,缺乏最起碼的為人處世的能力。

事實上,他們處於非常矛盾的地位。一方面,他們從小喜歡獨立自主的生活,卻又習慣了依賴身邊的人。這就導致了內心秩序的不平衡,導致他們在社交偏於封閉。

另外,不少大學生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他們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與電腦面對面“交流”。他們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但你不能說,他們拒絕社交,因為他們在網路裡的聊天和遊戲本身也是一種社交。只是這種社交,是一種逃避式和封閉性的社交。

其次,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以及隨之而來的社交問題。他們渴望迅速融入集體,但卻抱著猶豫恐懼的態度。

這兩種心態的衝撞在他們的思維中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封閉式”社交。既滿足他們社交的欲望,也通過“封閉性”的方式降低了他們可能受到傷害或拒絕的可能性。

最後,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得不提到學習。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

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於是他們開始變得封閉,把社交那一部分的開放領域壓抑下去,一次來平衡自己內心的壓力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越來越渴望為自己發聲,卻越來越害怕在別人面前表達。這個複雜的時代,造就了我們的矛盾。

“封閉性”社交就是我們矛盾心理的在日常生活行為中的體現。

三 打開封閉的心門

我作為一個大學生,感到自己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最後,被壓力勒得喘不過氣的我,決定主動尋求解決辦法——去心理諮詢室向專業的心理老師請求幫助。

我接受了長達兩個月左右的心理諮詢,這期間我擺過沙盤,看見了自己內心深處說存在的問題。也在老師的推薦下,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比如《遇見未知的自己》《消極思維的力量》和《親密關係》

《消極思維的力量》是一本對我啟發最大的書。裡面提到:“沒有所謂的消極思維,只有保護性思維,很多消極情緒,其實也都是保護性情緒。類似抑鬱,自閉,孤獨,憤怒,嫉妒,它們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我們的身體是智慧的,是為了保護我們內心的失衡,而產生的善意信號。”

我在想,也許如今大學生在社交中普遍存在的“封閉式心理”的產生也是有原因。

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被拒創傷”,所以採取了回避的社交態度。

也許是為了盡可能地抵禦可能產生的“失落感”,所以先一步封閉自己,以此將期待值降為零點,以便達到“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的狀態。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我們保護自己,規避失落的方式。

但是,儘管它擁有以上的正當性,我還是感到難過。

你沒發現嗎?

這種防禦性心理,讓我們所有人都變得越來越懦弱了。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多一些二十歲該有的無畏和勇敢。我希望我們可以永遠保持內心火焰,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不要再沉迷於“封閉性”社交了。

打開內心的門吧。

也許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有裂痕的。

但是請記住,有裂痕,才有陽光照進來的可能。

網文季賽正在進行中,更多參賽諮詢、經驗交流,請加網文作品徵集群:610783361

往期精彩

中國大學生線上

主編: 盛楠

策劃編輯:石悅

圖文編輯:黃天瑤(天津科技大學)

值班編輯:王廣敏(臨沂大學)

你的點贊↓↓就是對小中最大的鼓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