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檢察工作十六年

時間如白駒過隙, 彈指一揮間, 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40年的到來, 我也進入了不惑之年。 算起來, 我從事檢察工作整整16年了。

我出生於1978年, 小時候, 我特別喜歡小朋友戴的那種員警帽, 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擁有一個。 那時候父親在縣城工作, 他要養活全家, 負擔很重, 無法顧及我的想法。 大多“70後”都有著制服情結和文學夢, 我也不例外, 從小就喜歡軍裝、喜歡警服。 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 我們學校來了一位實習老師, 高個子、很精幹, 實習結束後, 他離開了我校。 幾年後的一天, 我們在街上偶然相遇, 他穿著黃綠色的制服,

戴著大蓋帽, 很威武, 我一問才知道他後來考入了檢察院。 當時我特羡慕, 對檢察院有了初步瞭解, 尤其那身制服我很喜歡, 希望將來也能到檢察院工作。 後來我考入大學, 上學期間, 通過網路、影視劇、書本, 對檢察院的性質、職能有了進一步瞭解。 2002年我從財經學院畢業後, 通過公務員招考, 終於步入檢察行業。

16年前, 當我第一次走進隴縣檢察院的時候, 真不敢相信檢察院竟是那個樣子:狹窄的小院, 一座上個世紀90年代初建的簡易三層小樓, 與我在電視中看到的檢察院有著天壤之別, 這無論如何也不是我想像中檢察機關那種“高大上”。

剛開始, 我被安排在反貪局偵查二科, 連同科長在內3個人擠在一間小辦公室裡。

我們的辦公樓被夾在兩棟六層樓之間, 辦公室光線昏暗, 一年四季都得開著燈辦公, 夏天一台電風扇降溫, 冬天單位燒鍋爐取暖。 全院只有打字室有兩台老式電腦, 辦案用車或要打急用的材料, 都得提前到辦公室預約。 條件雖然簡陋, 但同事們的工作熱情不減。 作為一名檢察新兵, 師傅耐心細緻地教我做筆錄、詢問證人、訊問嫌疑人。

因為我在大學時學的是會計專業, 2004年6月被調到了辦公室, 主管全院財務、裝備、後勤等工作。 可到了辦公室, 我才知道我們院有多窮, 有時竟出現給車加不起油的情況。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在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下, 我們的技偵大樓通過政法“兩房”建設立項, 2005年8月投入使用, 周圍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辦公樓內, 窗明几淨;辦公樓外, 花紅樹綠。 當埋頭於一摞摞卷宗之中, 眼澀手累之時, 抬眼望向窗外, 心情豁然開朗。

從夾縫中的簡易小樓到現代化的辦公大樓, 正是我們檢察院發展的見證。 新時代、新發展、新挑戰, 數位化技術的運用, 資訊化技術的發展, 視訊會議室和電腦資料傳輸“三網合一”, 實現了辦公自動化;高規格的辦案工作區, 實現了辦案規範化;數位化審訊系統的應用, 實現了辦案智慧化。

16年來, 作為見證人和參與者, 我在親眼目睹檢察院辦公、辦案條件和人員素質發展變化的同時, 院裡各項工作突飛猛進、亮點紛呈, 隊伍建設、保護未成年人、駐所檢察室等工作受到高檢院、省市檢察院表彰獎勵,

在全市檢察機關業務考核中跨入先進行列。 每當站在辦公樓前, 我都感覺到胸中有股激情, 因為我看到了我所從事的檢察事業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隨著檢察機關的變化, 我自身也發生了變化, 從書記員、法警到檢察官, 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先後被陝西省委宣傳部表彰為“崗位學雷鋒標兵”, 被寶雞市委政法委表彰為“全市優秀政法調研人才”, 立三等功兩次, 榮獲隴縣“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散文集《靈魂的堅守》由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走過歲月, 不忘初心。 在我心裡, 檢察事業天長地久。 在我的前面有執著耕耘的前輩, 在我的身後有更多充滿朝氣的新人, 我們的檢察人生也將繼續書寫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華彩。

(陳英傑 作者系寶雞市隴縣人民檢察院政工科科長、辦公室主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