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中國只剩下10人!中科院匠人,堅守22年,只為這一件事

視頻載入中...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作者: 孫英寶 SELF講壇

齊白石畫蝦, 神韻充盈, 栩栩如生

徐悲鴻畫馬, 筆墨酣暢, 形神俱足

中國國畫, 自古寫意為先, 不拘繩墨

可有一種繪畫, 卻反其道而行之

事物樣貌, 切忌一絲一毫之差錯

精准細膩, 少有洋洋灑灑之發揮

科學與美, 不可偏廢

這, 便是"科學繪畫"

只是

中國的"科學繪畫"正徘徊在"瀕危"的邊緣

前輩離去, 後繼無人

"我們就要絕種了"

孫英寶,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繪畫師

縱然"寥寥無幾""鮮為人知"

他卻丹青不渝, 堅持作畫22年

用一支畫筆為世人描繪著

只屬於"中國匠人"的堅守和傳承

孫英寶在SELF講壇

師傅們教的東西, 我怎麼能丟?

1943年, 我國科學繪畫先驅馮澄如先生在故鄉江蘇宜興創辦了"江南美術專科學校", 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科學繪畫師。 此後, 憑藉三代繪畫人的不懈努力, 《中國植物志》和各地方植物志編寫完成。 同時, 中國的科學繪畫事業在全國各地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而繼承前輩意志的孫英寶, 便是中國第四代科學繪畫師的一員。

年輕時的孫英寶

作為一名"老北漂", 孫英寶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植物研究所, 開啟了自己的科學繪畫生涯。 從1996年初出茅廬到現在, 22年的時間裡, 孫英寶已經獨立創作了9000多幅植物畫, 被Flora of China、《手繪瀕危植物》、《中國高等植物》、《中國植物志》等廣泛收錄。

武俠小說中常講"十年磨一劍"、"人劍合一", 而"22年磨一筆"的孫英寶早已超脫了"人筆合一"的境界。

"想到哪裡, 筆就能走到哪裡;想要什麼效果,

就能呈現什麼效果。 "

與植物繪畫打了22年交道, 孫英寶也常常笑侃自己得了"職業病":

"每當作畫或者做一些跟繪畫有關的事情, 整個人就特別精神;靜下來卻時常犯困打盹, 大概這就是職業病吧。 "

孫英寶的作品

可中國的科學繪畫如今卻在時代浪潮的席捲過後,

苦苦掙扎。 曾經的輝煌並沒有讓這個學科的"土壤"積澱下來:老一輩畫師大量出走, 改行換業;有的甚至親自封筆, 再不作畫。 中國的科學繪畫師, 只保留下了幾十個"星星之火"。 此情此景, 孫英寶無可奈何的同時卻始終沒有想過丟掉手中的畫筆。

"師傅們對我影響很大, 他們教的東西, 一樣也不能丟。 "

1998年 孫英寶在植物所分類室學習植物科學繪畫

我們的畫只能賣幾百塊

認識植物,解剖觀察,初畫草圖,構思構圖,畫鉛筆稿,上墨線稿,期間還要與科學家進行多次商討,到最終定稿往往少則十幾天,多則一個月。孫英寶認為,科學繪畫與普通繪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對事物本身各部位原有特徵的準確把握。外部形態的區分,局部生長結構的特點,細微部分與重要部位的橫縱切面,乃至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細節等等,事無巨細都要原原本本地描繪出來。

當然,科學事實固然是第一位,但若是固執於植物原貌而喪失了植物的天然美感無異於顧此失彼。在孫英寶的畫中,就算是四億年前的植物化石都有它獨一無二的美麗。科學與美,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奇怪的是,這樣一幅科學與藝術兼備,凝聚著每一位元繪畫師心血的作品卻往往要被人們視為"異類"。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科學繪畫作品普遍只能賣幾百塊錢,而國外的一幅畫卻能夠賣到幾千美元的高價。在22年的時光裡,孫英寶大多數時間只能依靠給別人畫植物配圖維持生活,要靠賣畫為生簡直是難上加難。

孫英寶的還原圖(左)與四億年前的"勝峰工蕨"化石(右)

植物科學畫的"慢加工"顯然與當今社會的"快生產"格格不入。科學繪畫作品雖然不失精美,但用途太過單一,通常只能做為補充材料被科學文獻收錄,在普通大眾眼裡更不是什麼"藝術品",其本身更是缺乏合理的商業轉化。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科學繪畫的"無人問津"。

孫英寶作品

讓我們的科學畫跟國畫一樣

孫英寶在給孩子們作畫

為了能讓中國的科學繪畫"活"下去,孫英寶把注意力放到了孩子們身上,在繪畫的空余時間給孩子們做起了自然教育,引領孩子們用一支畫筆去認識植物世界。可按他的話來說,現在的小孩兒似乎都得了一種"自然缺失症"。

"他們連自己吃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人本來是成長在自然裡面的,我們的生命與自然是緊密相連,但是現在人卻逐漸走到了自然的邊緣,不僅對自然一無所知,有的還與自然為敵,甚至肆意破壞自然,這是不對的。"

孫英寶的畫室

為了能夠扭轉植物畫的尷尬處境,孫英寶開始在全國招賢納士,創辦博物精品繪團隊,將民間的繪畫高手們聚集在一起,在經常交流繪畫技巧的同時,也豐富了大家的植物學知識。隨著博物學的復興以及民間手繪的興起,中國科學繪畫的一隻手好像已經扣開了"第二春"的大門。

"我舉辦了好幾次線下課程,偶爾也在網路上授課。有時課程剛發出去,一下就報滿了。"

雖然學科根基並不扎實,雖然得不到人們公正的欣賞,但對於中國科學繪畫事業的未來,孫英寶則顯得信心十足。

"我希望看到什麼?就是在國內出現一種'百花齊放'的效果,讓科學繪畫與博物繪畫跟我們國畫一樣,百家爭鳴,各有千秋!"

守望著科學繪畫這片桃花源

前後"複行數十年",孫英寶已然"豁然開朗"

然而,科學繪畫並非"不足為外人道也"

它不是徘徊在溪流之中的一葉扁舟

只為少數人窺探

而是激蕩在汪洋之上的"豪華巨輪"

理應享受全世界的目光

讓更多人對自然、科學"聞之,欣然規往"

是孫英寶這一代中國科學繪畫匠人的夙願

"我很渺小。

但我的價值,就在這兒。"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編:鄭博臨

1998年 孫英寶在植物所分類室學習植物科學繪畫

我們的畫只能賣幾百塊

認識植物,解剖觀察,初畫草圖,構思構圖,畫鉛筆稿,上墨線稿,期間還要與科學家進行多次商討,到最終定稿往往少則十幾天,多則一個月。孫英寶認為,科學繪畫與普通繪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對事物本身各部位原有特徵的準確把握。外部形態的區分,局部生長結構的特點,細微部分與重要部位的橫縱切面,乃至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細節等等,事無巨細都要原原本本地描繪出來。

當然,科學事實固然是第一位,但若是固執於植物原貌而喪失了植物的天然美感無異於顧此失彼。在孫英寶的畫中,就算是四億年前的植物化石都有它獨一無二的美麗。科學與美,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奇怪的是,這樣一幅科學與藝術兼備,凝聚著每一位元繪畫師心血的作品卻往往要被人們視為"異類"。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科學繪畫作品普遍只能賣幾百塊錢,而國外的一幅畫卻能夠賣到幾千美元的高價。在22年的時光裡,孫英寶大多數時間只能依靠給別人畫植物配圖維持生活,要靠賣畫為生簡直是難上加難。

孫英寶的還原圖(左)與四億年前的"勝峰工蕨"化石(右)

植物科學畫的"慢加工"顯然與當今社會的"快生產"格格不入。科學繪畫作品雖然不失精美,但用途太過單一,通常只能做為補充材料被科學文獻收錄,在普通大眾眼裡更不是什麼"藝術品",其本身更是缺乏合理的商業轉化。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科學繪畫的"無人問津"。

孫英寶作品

讓我們的科學畫跟國畫一樣

孫英寶在給孩子們作畫

為了能讓中國的科學繪畫"活"下去,孫英寶把注意力放到了孩子們身上,在繪畫的空余時間給孩子們做起了自然教育,引領孩子們用一支畫筆去認識植物世界。可按他的話來說,現在的小孩兒似乎都得了一種"自然缺失症"。

"他們連自己吃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人本來是成長在自然裡面的,我們的生命與自然是緊密相連,但是現在人卻逐漸走到了自然的邊緣,不僅對自然一無所知,有的還與自然為敵,甚至肆意破壞自然,這是不對的。"

孫英寶的畫室

為了能夠扭轉植物畫的尷尬處境,孫英寶開始在全國招賢納士,創辦博物精品繪團隊,將民間的繪畫高手們聚集在一起,在經常交流繪畫技巧的同時,也豐富了大家的植物學知識。隨著博物學的復興以及民間手繪的興起,中國科學繪畫的一隻手好像已經扣開了"第二春"的大門。

"我舉辦了好幾次線下課程,偶爾也在網路上授課。有時課程剛發出去,一下就報滿了。"

雖然學科根基並不扎實,雖然得不到人們公正的欣賞,但對於中國科學繪畫事業的未來,孫英寶則顯得信心十足。

"我希望看到什麼?就是在國內出現一種'百花齊放'的效果,讓科學繪畫與博物繪畫跟我們國畫一樣,百家爭鳴,各有千秋!"

守望著科學繪畫這片桃花源

前後"複行數十年",孫英寶已然"豁然開朗"

然而,科學繪畫並非"不足為外人道也"

它不是徘徊在溪流之中的一葉扁舟

只為少數人窺探

而是激蕩在汪洋之上的"豪華巨輪"

理應享受全世界的目光

讓更多人對自然、科學"聞之,欣然規往"

是孫英寶這一代中國科學繪畫匠人的夙願

"我很渺小。

但我的價值,就在這兒。"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編:鄭博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