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法制日報》新時代“楓橋經驗”新亮點系列報導⑤|桐廬大資料主動查找糾紛隱患

引子

有一個地方,只要你去過一次,她就會“記”住你。

她叫桐廬,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一個全域旅遊縣。

她之所以能“記”住你,是因為有一個“超強大腦”——覆蓋全縣的超大資訊庫,全縣各種資訊資源都彙集在這個資料庫裡,由一個平臺統一負責資訊處理。

桐廬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時,將大資料引入社會治理,通過大資料分析研判,主動發現引發矛盾糾紛的隱患,“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

3月的最後一天,《法制日報》記者走進這個“超強大腦”一探究竟。

圖為2017年10月,桐廬縣綜治辦與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門工作人員在智慧治理中心會商如何進行監控視頻資料深度應用。 姚軍強 攝

3月31日午時,記者一行到達杭新景高速桐廬入城口,沿著一條美麗、乾淨、整潔的大道行駛大約兩公里,被譽為桐廬“超級大腦”的桐廬縣智慧治理中心就出現在眼前。

聯動平臺“主動”處置安全隱患

走進智慧治理中心一樓百姓體驗館,1200平方米的大廳讓記者眼前一亮,這裡展示著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出行等政府探索智慧治理的成果。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迎面一堵螢幕牆。 螢幕牆由36塊小螢幕組成,橫排9塊,豎排4塊,展示著各類即時監控畫面和大資料雲圖。

智慧治理中心副主任趙波說,桐廬全縣8270個視頻監控點的資訊,都可以隨時調取到這塊大螢幕上。

其中一塊螢幕上,展示的是“國內客源地在桐廬分佈圖”。

即時資訊顯示,當時共有29322人來到桐廬,安徽以1315人排名客源地首位,河南居客源地次位,有1170人。

記者注意到,北京有204人在桐廬。 旁邊一位工作人員笑著說,這204人中,你們幾位肯定包括在內,並告訴我們資料的來源是根據我們攜帶的手機號碼的登記地來統計的。

智慧中心二樓,是桐廬縣智慧治理資訊中心、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等平臺,這也是桐廬縣的“超級大腦”集中辦公場地。

趙波介紹說,桐廬在繼承和發展“楓橋經驗”過程中,依託“互聯網+”機制改革、以大聯動為核心、以大資料為支撐,通過“大治理”發現問題,以“大整合”集中各類資源,以“大聯動”解決處置事件,探索“互聯網+社會治理”桐廬模式的新時代“楓橋經驗”。

趙波講了一件事,去年,智慧治理大聯動平臺接到群眾反映:一處道路路口有交通隱患問題。 通過大資料分析研判後,發現該路口確實存在重大交通安全隱患,智慧治理中心及時聯動協調相關部門在該路口設置了交通信號燈等安全設施。

聽說此事後,記者急切想到現場一看究竟。

在智慧治理中心督查考評科科長朱林國引領下,記者趕往事發路口——桐君街道圓通路與迎賓路交叉口。

路上,朱林國通過大聯動平臺資訊留痕管理,查詢到當時的反映人祝先生並電話聯繫了他。

大約20分鐘後,到達事發路口。 記者在這裡看到,迎賓路與圓通路交叉成一個“X”形路口,路口以北,圓通路一直上坡。

祝先生已經等在路口,他穿著黑白格子T恤、黑色褲子,臉龐瘦削。 去年國慶日期間,他在這裡被一輛轎車撞倒。

祝先生回憶,當天晚上八九點,天很黑,他沿著迎賓路準備拐向圓通路,突然從北面開過來一輛轎車,一下子將他撞翻在地。 萬幸的是,車速較慢,自己沒有大礙。

朱林國接過話茬說,過後,祝先生將此事反映給智慧治理中心,還說這裡以前也發生過撞人事件。 智慧治理中心經過歷年大資料分析,發現這裡確實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

智慧治理中心隨即啟動“大聯動”機制,協調相關部門到現場進行勘驗,接著在路口設置了信號燈、路燈,在路口畫上斑馬線,還安裝了治安交通電子員警監控。

資料分析“智慧”發現可疑人員

回到智慧治理中心,記者提出了一個疑問,桐廬是怎樣摸索出這樣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呢?

參與智慧治理中心籌建全過程的葉建新,現任智慧治理中心常務副主任。他回憶說,2015年年初,浙江省將桐廬縣列為唯一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改革試點縣,到底該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呢?經過思考,桐廬將目光轉向了互聯網,覺得相比傳統依靠人進行社會治理,創新應該在於依靠科技手段。

葉建新記得,2015年6月14日,桐廬縣開始籌建智慧治理中心,直接向縣委縣政府負責,“我們沒有新增機構,人員也不到10個”。

葉建新解釋說,桐廬的考慮是,以智慧治理中心為平臺,打破以往職能部門資訊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整合全縣的資訊資源,形成一個覆蓋全縣的超大資訊庫。

趙波補充說,在整合過程中,桐廬縣由縣委政法委牽頭,通過智慧治理資訊中心將政府掌握的人員機構、熱線電話、資料資源以及公共資訊資源進行整合。“楓橋經驗”是化解已經發生的矛盾,桐廬則是在資訊整合的基礎上,運用大資料分析主動發現矛盾隱患並加以解決。

“前不久,我們就是通過大資料分析發現了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最終,該犯罪嫌疑人被城南派出所民警抓獲。”趙波說。

得知這一資訊,記者立刻前往桐廬縣城南派出所瞭解具體情況。

在城南派出所,副所長申屠朝斌回憶,2017年12月28日早上8點,他們接到桐廬縣110指揮中心指令稱,桐廬縣客運站安裝的人工視頻智慧系統識別出一名乘客與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相似度極高。

接到指令後,申屠朝斌帶領民警駕車前往大約1公里外的客運站。在候車大廳裡轉了一圈,並沒有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轉身走出候車大廳,他們來到客運站大門外,看到大門左側十幾米的地方站著一個人,與犯罪嫌疑人衣著、身形很像。申屠朝斌上前盤問“你叫什麼名字”,對方報了一個名字,申屠朝斌又問“你是不是張某”,並拿出在逃犯罪嫌疑人照片等資料。張某沉默了片刻,承認了。

“如果各系統資訊沒有整合在一起,還是各自為政,我們就不能及時抓獲在逃犯罪嫌疑人,消除矛盾隱患。”趙波說,目前,僅視頻監控資源,智慧治理中心已經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20多個領域8270個視頻監控。

互聯網為“楓橋經驗”插上翅膀

記者再次回到智慧治理中心,已經接近下班時間。

智慧治理中心二樓大廳顯示幕上的資訊是:智慧桐廬“967000”百姓熱線,“今日接線量128(件),民生類113(件),政務類15(件)”。

趙波指著螢幕說,“我們整合了環保、農林、婦聯等22個部門總計47條政務諮詢及舉報投訴熱線,對外形成兩條熱線,接受群眾來電諮詢和問題反映,這也成為桐廬縣‘超級大腦’進行大資料分析的基礎資料。”

他向記者提供的資料是,2017年兩條受理熱線受理話務總量超過10萬次。

桐廬為了鼓勵群眾積極反映資訊,出臺了《社會治理資訊化建設工作考核辦法》,鼓勵群眾及時發現並上報問題隱患,力爭在事件處置中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排查隱患在基層,消除隱患在基層。

趙波說,大資料的運用,使桐廬社會治理的諸多領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就曾利用大資料預防了一起旅遊安全事件。

2017年9月,桐廬縣實行縣域內旅遊景點門票、民宿免費舉措,9月1日9時許,智慧治理中心通過“全域旅遊智慧出行管控系統”發現,“瑤琳仙境”景點遊客已達1.3萬餘人,而該景點最大承載量為1.5萬人。

趙波記得,為了掌握具體資料,智慧治理中心立即調度無人機,飛往景區方向巡查,發現通往景區的5條道路通行車輛密度較大,數據傳回中心後經分析研判,遊客將達3萬人,超過景區承載能力,會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智慧治理中心第一時間報告縣領導,及時聯動轄區鄉鎮、交警等部門採取相應應急措施,一方面延緩車輛進入景區,一方面引導車輛前往鄰近其他4個景點,疏散遊客,最終有效處置了該隱患,防止因大量遊客進入景區而引起矛盾爆發。

趙波的感受是,桐廬的智慧治理,是將治理手段從傳統方式向技術方式轉變,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插上“技術翅膀”,打造出基層治理的“楓橋經驗”升級版。

離開智慧治理中心之前,記者特別關注道路是否暢通的問題,工作人員將視頻監控系統中4塊小螢幕切換到杭新景高速桐廬進出口,一眼望去,道路暢通。

記者手記

壁壘,古時軍營的圍牆,用於防禦和戒備。

桐廬在整合全縣資料之前,各部門自行掌握各自的資料資訊,互不聯通,互不共用,如同在桐廬大地上建造一個個“資訊壁壘”“資訊孤島”。

智慧治理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建新感慨道,他們調研時發現,全縣整合資料,技術問題不是首要難題,政府部門間的條塊分割,“九龍治水”才是最大的障礙。

這不是桐廬一個地方的現象,而是全國普遍面臨的難題。

可貴的是,桐廬初步消除了一個個“資訊壁壘”和“資訊孤島”。

桐廬縣委政法委副書記施偉告訴記者,桐廬縣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時,以問題為導向,借助互聯網強勢突破各種壁壘,以“大整合”集中各類資訊資源於一個資料庫,打破了部門“資訊壁壘”,聯通了“資訊孤島”,對預防矛盾糾紛起到重要作用。

記者手上有一份桐廬縣創新社會治理材料,上面有這樣一段話:大資料的運用,以發現問題作為實現治理的前提,發現問題的方式的轉變標誌著治理方式的轉變。桐廬在依靠發動群眾參與發現隱患的基礎上,盡可能通過大資料分析等資訊化手段查找、發現問題隱患,針對問題隱患能及時預警提醒,及時將其消解於無形。

現如今,原本豎立在桐廬各個角落的“資訊壁壘”“資訊孤島”已不知所蹤。桐廬“超強大腦”正在高速運轉。

本期編輯 于澄 劉青 陳睿哲 郭奧

資料分析“智慧”發現可疑人員

回到智慧治理中心,記者提出了一個疑問,桐廬是怎樣摸索出這樣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呢?

參與智慧治理中心籌建全過程的葉建新,現任智慧治理中心常務副主任。他回憶說,2015年年初,浙江省將桐廬縣列為唯一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改革試點縣,到底該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呢?經過思考,桐廬將目光轉向了互聯網,覺得相比傳統依靠人進行社會治理,創新應該在於依靠科技手段。

葉建新記得,2015年6月14日,桐廬縣開始籌建智慧治理中心,直接向縣委縣政府負責,“我們沒有新增機構,人員也不到10個”。

葉建新解釋說,桐廬的考慮是,以智慧治理中心為平臺,打破以往職能部門資訊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整合全縣的資訊資源,形成一個覆蓋全縣的超大資訊庫。

趙波補充說,在整合過程中,桐廬縣由縣委政法委牽頭,通過智慧治理資訊中心將政府掌握的人員機構、熱線電話、資料資源以及公共資訊資源進行整合。“楓橋經驗”是化解已經發生的矛盾,桐廬則是在資訊整合的基礎上,運用大資料分析主動發現矛盾隱患並加以解決。

“前不久,我們就是通過大資料分析發現了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最終,該犯罪嫌疑人被城南派出所民警抓獲。”趙波說。

得知這一資訊,記者立刻前往桐廬縣城南派出所瞭解具體情況。

在城南派出所,副所長申屠朝斌回憶,2017年12月28日早上8點,他們接到桐廬縣110指揮中心指令稱,桐廬縣客運站安裝的人工視頻智慧系統識別出一名乘客與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相似度極高。

接到指令後,申屠朝斌帶領民警駕車前往大約1公里外的客運站。在候車大廳裡轉了一圈,並沒有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轉身走出候車大廳,他們來到客運站大門外,看到大門左側十幾米的地方站著一個人,與犯罪嫌疑人衣著、身形很像。申屠朝斌上前盤問“你叫什麼名字”,對方報了一個名字,申屠朝斌又問“你是不是張某”,並拿出在逃犯罪嫌疑人照片等資料。張某沉默了片刻,承認了。

“如果各系統資訊沒有整合在一起,還是各自為政,我們就不能及時抓獲在逃犯罪嫌疑人,消除矛盾隱患。”趙波說,目前,僅視頻監控資源,智慧治理中心已經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20多個領域8270個視頻監控。

互聯網為“楓橋經驗”插上翅膀

記者再次回到智慧治理中心,已經接近下班時間。

智慧治理中心二樓大廳顯示幕上的資訊是:智慧桐廬“967000”百姓熱線,“今日接線量128(件),民生類113(件),政務類15(件)”。

趙波指著螢幕說,“我們整合了環保、農林、婦聯等22個部門總計47條政務諮詢及舉報投訴熱線,對外形成兩條熱線,接受群眾來電諮詢和問題反映,這也成為桐廬縣‘超級大腦’進行大資料分析的基礎資料。”

他向記者提供的資料是,2017年兩條受理熱線受理話務總量超過10萬次。

桐廬為了鼓勵群眾積極反映資訊,出臺了《社會治理資訊化建設工作考核辦法》,鼓勵群眾及時發現並上報問題隱患,力爭在事件處置中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排查隱患在基層,消除隱患在基層。

趙波說,大資料的運用,使桐廬社會治理的諸多領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就曾利用大資料預防了一起旅遊安全事件。

2017年9月,桐廬縣實行縣域內旅遊景點門票、民宿免費舉措,9月1日9時許,智慧治理中心通過“全域旅遊智慧出行管控系統”發現,“瑤琳仙境”景點遊客已達1.3萬餘人,而該景點最大承載量為1.5萬人。

趙波記得,為了掌握具體資料,智慧治理中心立即調度無人機,飛往景區方向巡查,發現通往景區的5條道路通行車輛密度較大,數據傳回中心後經分析研判,遊客將達3萬人,超過景區承載能力,會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智慧治理中心第一時間報告縣領導,及時聯動轄區鄉鎮、交警等部門採取相應應急措施,一方面延緩車輛進入景區,一方面引導車輛前往鄰近其他4個景點,疏散遊客,最終有效處置了該隱患,防止因大量遊客進入景區而引起矛盾爆發。

趙波的感受是,桐廬的智慧治理,是將治理手段從傳統方式向技術方式轉變,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插上“技術翅膀”,打造出基層治理的“楓橋經驗”升級版。

離開智慧治理中心之前,記者特別關注道路是否暢通的問題,工作人員將視頻監控系統中4塊小螢幕切換到杭新景高速桐廬進出口,一眼望去,道路暢通。

記者手記

壁壘,古時軍營的圍牆,用於防禦和戒備。

桐廬在整合全縣資料之前,各部門自行掌握各自的資料資訊,互不聯通,互不共用,如同在桐廬大地上建造一個個“資訊壁壘”“資訊孤島”。

智慧治理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建新感慨道,他們調研時發現,全縣整合資料,技術問題不是首要難題,政府部門間的條塊分割,“九龍治水”才是最大的障礙。

這不是桐廬一個地方的現象,而是全國普遍面臨的難題。

可貴的是,桐廬初步消除了一個個“資訊壁壘”和“資訊孤島”。

桐廬縣委政法委副書記施偉告訴記者,桐廬縣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時,以問題為導向,借助互聯網強勢突破各種壁壘,以“大整合”集中各類資訊資源於一個資料庫,打破了部門“資訊壁壘”,聯通了“資訊孤島”,對預防矛盾糾紛起到重要作用。

記者手上有一份桐廬縣創新社會治理材料,上面有這樣一段話:大資料的運用,以發現問題作為實現治理的前提,發現問題的方式的轉變標誌著治理方式的轉變。桐廬在依靠發動群眾參與發現隱患的基礎上,盡可能通過大資料分析等資訊化手段查找、發現問題隱患,針對問題隱患能及時預警提醒,及時將其消解於無形。

現如今,原本豎立在桐廬各個角落的“資訊壁壘”“資訊孤島”已不知所蹤。桐廬“超強大腦”正在高速運轉。

本期編輯 于澄 劉青 陳睿哲 郭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