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州明樓原是吳大澂故居,吳湖帆在此度過了青蔥歲月

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本世紀初, 房地產開始活泛, 經濟一片騰飛景象, 好日子展露鋒芒, 吃吃喝喝盛行其事。 在外面稍稍有點風生水起有頭有臉的主都有可能都有機會在一座叫明樓的地方用個餐啊什麼的,

這是地處和旁邊沈衙弄交會處當時還是餐飲一條街的鳳凰街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飯店。 坐西朝東三開間高軒大屋, 正中懸掛著“明樓”的匾額, 南面並列著還有四間平屋, 也都懸掛著“明樓”的匾額。

雖然沒有掛飯店的招牌, 但是多數蘇州人或者久居蘇州的人們都心照不宣這處所在, 既高檔又高雅:高檔是能吃到價格高昂的鮑翅宴, 高雅是能享受到從前大戶人家的園林庭院。 而大部分人雲裡霧裡稀裡糊塗莫名其妙:這裡原來好像不是這樣的深宅大院啊, 但是又是什麼樣呢?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見怪不怪的大拆大建讓古城在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已經很容易健忘。 老底子蘇州這樣的宅子都是有名有姓有根有據, 但是這又是誰們家的老屋舊房呢?一個在徹底砸爛的舊世界上也好不容易才剛剛緩過神來建設一個嶄新的、新世界的時代風雲變幻讓這一切幾乎灰飛煙滅煙消雲散。

以後的形勢急轉直下, 炫耀式的大吃大喝不再受到追崇, 為吃點喝點一不留神把烏紗帽弄丟了還不算事兒大, 讓人順藤摸瓜牽扯了幾十年為非作歹敲詐勒索行賄受賄偷稅漏稅的不義之財一塌刮子夯波浪當全搜查了去, 不僅傾家蕩產還一世英名晚節不保的在鐵窗牢裡安度晚年是無論如何都不划算的。 所以基本痛改前非, 明目張膽改偷偷摸摸了, 大張旗鼓改小心翼翼了, 吆五喝六改偷雞摸狗了, 呼朋引伴改鬼鬼祟祟了, 明樓的餐飲也風光不再, 不再是眾口閃爍,

但是依然是一個高端餐飲。

很少有人知道, 這座古宅裡曾住著晚清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湖南巡撫吳大澂。 只有在大門外廊楣一角的兩塊小牌子--一一塊寫著“控制保護建築”, 另一塊寫著“吳大澂故居”, 隻言片語地訴說著老宅的歷史。

明樓,相傳為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歸居。宋犖,不算個大名鼎鼎的,但是絕對算得上一個人物。河南商丘人,做官到的蘇州,是江蘇巡撫。負責接待過康熙皇帝三次南巡,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不僅當官當得不錯,一直做到禮部尚書,還能詩會畫懂得鑒賞文物喜歡字畫收藏,既是清初與侯方域、賈開宗、徐作肅、徐鄰唐、徐世琛等並列的“後雪苑六子”之一,還是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人同稱的“康熙年間十大才子”。別的不去說它,有兩件風雅之事與他有關,而且還的確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揚天下的“香雪海”是宋犖所題;因為宋犖進奉的“嚇煞人香”,茶好名惡,為康熙另外所賜“碧螺春”而流芳千古。

光緒甲申年,也即是1884年,晚清著名金石學家、湖南巡撫吳大澂買宅十梓街東的宋犖舊宅,該舊居“堂凡五楹,相傳為宋代舊構。棟柱用材均以楩、楠為之。”按照“一間為一楹”之說,該舊居的廳堂便是五開間的大堂,而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貴的黃楩木與楠木。儘管“梁棟雖微傾欹”,但因“材實堅好”,才“雅不欲以六百餘年舊廬輕事改作,乃粉飾塗澤以居之。”意思是說買下後結構未作改造只是整修一新。吳大澂是江蘇省蘇州人,清同治七年的進士,一路做官,做到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時,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精於鑒別,喜歡收藏。

中國古代大官,因為都是科舉選拔,所以也都是大文人,詩文書法根本就是不在話下的基本功夫童子功,再愛好點金石收藏,有點藝術追求,寫寫畫畫的,都有一番氣象。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還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而行書既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澂還以詩詞及散文著稱,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恒軒所見所 藏吉金錄》、《愙齋文集》。

吳大澂購得此宅後,因曾得“宋微子鼎”,其銘文中把“客”寫作“愙”,便以此字作為自己的齋名,作為自己終老之所。吳大澂回籍後一度主講龍門書院。被當今稱之為蘇州最早的畫社團體“怡園畫集”的結社,就是因為吳大澂比較起勁地呼朋喚友,被推舉為盟主,畫社活動最盛也應該也在此期間。1902年時,他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正月二十七日,壽終於蘇城葑門內南倉橋新宅。吳大澂是50歲時買的房子,真正在這宅子裡,不過待了8年。

吳大澂的嗣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和文物鑒賞家吳湖帆在這座老宅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吳大澂原本有一兒六女,兒子不幸早夭,所以過繼了兄長吳大根的孫子吳湖帆為孫。

吳湖帆的嫡祖大根(號澹人)是長子,有弟大澂(愙齋)、大衡(運齋)。生父本善(訥士),在他三歲那年又得一子,名翼鴻。由於叔祖愙齋公(吳大澂)僅有一子名本孝,因早殤,遂立湖帆為嗣。不料其弟翼鴻三歲那年患驚風病死,才使他成為兩房兼祧子。

吳湖帆八歲的時候,在與二姐吳惠菁合影像片其背面書寫了一句:“二姐十歲我八歲。”中風臥床的吳大澂視其所書而歎道:“此子他日當有所成。”於是將家藏財物分而為二,一份給了女兒們,但是把平生所藏字畫彝鼎全部給了吳湖帆,並且還每日於床前親授家藏文物之名目及來龍去脈。吳湖帆作為兩房唯一獨後,繼承的是兩邊香火。

直到1920年,吳湖帆成婚後的第五年,他二十七歲。是年的農曆五月初七日午後四時餘,他與畫友、表兄陳子清一同自玄妙觀吳苑啜茶回來,到家中取他畫的臨龔賢雨景山水扇面。二人剛剛進家門,突然見風雨大作,二人就在“石經室”待雨論畫。不料那時室外風益狂暴,呼呼如虎怒吼,雨點粗如連珠擊屋瓦作奇響。未幾,忽聞霹靂一聲,前庭有如地坼天崩。此時他趕緊出去探視,只見堂間豁然洞開,瑞芝堂屋俱圮覆。唯存東偏祀奉祖龕之一間屋,尚支撐其欲倒之殘構。幸好堂屋雖圮覆,因梁木下墜時交互支格,才使堂中所陳列的兩面漢代銅鼓倖免遇難。幾上所擺設的三代陶罈器尚完整,而紫檀座已毀損,罈口外緣被擊落一小塊。嗣于收拾時,忽聞罈內有物,叮叮作響,倒出一看,竟然是被擊落的一小塊殘片。見此更覺得稀奇,紫檀座子既被損裂,而罈身不破;外口碎片不向外墜,反而會內折由罈口入腹,頗為引人尋思。

這宅子因天災瑞芝堂圮覆而在原宅基上翻建,重葺中將瑞芝堂結構“寬廣仍其舊,高加二尺,深增四尺”作了些改動。重葺歷時半年多,待新屋落成,由吳湖帆生父吳訥士(本善)撰寫了一篇《重葺記》,而就在這年即1921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吳訥士故世。

吳湖帆仍一直居住在此,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開戰的“齊盧戰爭”,蘇州處於戰火之中。吳湖帆才離開蘇州祖居到上海,寓居在嵩山路,以他手中的生花妙筆,從與陳子清合辦書畫事務所開始,日漸成為叱吒海上畫壇風雲的人物。

那麼,十梓街東的宋犖舊宅,怎麼會是現在鳳凰街、沈衙弄交會處的巷口的明樓呢?會不會搞錯?

據《滄浪區地方誌》記載:“原為朝南三路六進大宅,大門在十梓街上。大部分已于幾次拓路時陸續被拆。1998年,又將所餘房屋就地移建為朝東兩進建築,即大廳三間和堂樓三間帶兩廂。”所以,現在吳大澄故居也不是全部,只是中路的最後第五進和第六進房子,而且到了1998年,更是將原來的南北向移為了現在的東西向。現在的明樓就是那時的移址而建。

所以,現在的明樓其實有三部分。一部分是1998年移建後的東西兩進,原吳大澄故居,面積為400多平方米;第二部分是與之並排的南面四間平房;第三部分就是西北面的一幢三層樓,大家都叫它“小白樓”。現在這三部分已連成了一體。

從明樓的正門進去是故居的一進大廳,當時的圓柱還立在大廳中。繞過大廳中堂,便是第二進的石庫門和兩邊的蟹眼天井。三層磚雕門樓是故居中唯一一件保存下來的遺物:當年蘇州知府題寫的“螽斯衍慶”和兩邊“出巡場景”以及三層上的“八仙過海”的磚雕圖案基本完好無損。過天井便是帶兩廂的二層堂樓,現在已被隔成數個包廂。而休閒過道的左側通過古式長廊又與明樓的另外兩部分連接起來。

當年房子空關著,一派荒蕪景象,雜草叢生,門窗、地磚殘缺不全,牆面上到處都是漏過水的黃斑和剝落的牆皮,門上還有被白蟻蛀過的痕跡……一直到2001年,買下這棟宅子的新主人決定蘇式古建築的元素融入整修中,恢復明清老宅的原貌,並把它打造成蘇州上層名流來往的地方。把它取名為“明樓”,也有此用意。

其時,房主還並不知道這宅子過去竟然是“吳大澂故居”,是吳湖帆出生地這樣有著顯赫來歷的地方。在不改變原有房屋格局和外牆立面的宗旨下,對老宅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門、窗、門板重新修整好,天井進行了園林式的綠化。凡是客人能走到的地方都鋪上與古宅相配的青磚,青磚還都是到陸慕禦窯拉來的,拉了兩三卡車。還根據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審美特點,讓面積並不大的古宅變得曲徑通幽。

古建築有個弱點是採光性差,於是在公共部位,採用全明的落地玻璃,既達到了通透的效果,又能讓客人行走時欣賞天井裡的景色。而各個包廂間則採用彩繪玻璃,既隔音又亮堂。另外,古建築亮化工程也是明樓首創的亮點,把光帶繞在瓦當上,這樣就把古建的輪廓全部勾勒出來了。2002年,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重新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它的修復,被人們稱讚為利用民間資本保護古建築的典範。

明樓開張之後又經過了兩次大的整修。

一次是掛上“控保建築”和“吳大澂故居”的銘牌後,嚴格按照文管部門的要求進行整修和維護。原來明樓的大門開在南面四間平房那兒,後來把大門移到了現在位置,並在大廳中堂放上吳大澄的大幅書法,隨後又搭建了木構回廊,使明樓裡三部分貫通起來,在總體風格上融為一體。

之後的一次整修主要是挖掘吳氏文化,營造更濃的文化氛圍。各個包廂裡掛上名人字畫;過道、走廊等客人休閒區按舊時格局式樣重新擺設,連煙灰盆、垃圾箱都用上了青花瓷。天井擺放了盆景,小院種上了紫藤和竹子。

2017年10月,我們正社詩詞講堂也陸陸續續前前後後辦了24次講座雅集,江野和朋友們商量著也要有個成果彙報,辦個畫展,出個集子。為此,他幾次三番在十梓街上來來往往反反復複找尋吳湖帆故居不著,苦惱糾結。在一次雅集時江野差不多差不多有點惱羞成怒義憤填膺說了這事,很是疑惑不解,說多少號多少號的前後都有,唯獨中間一號遍尋不著,說明肯定曾經是有的,但是房子在哪呢?這是個費思量的懸迷,而且還是一個問題。而我是一個偶然的機緣巧合,走過路過明樓的刹那間靈機一動,會不會有什麼因緣際會的?經過一番絮絮叨叨的刨根問底追根溯源,果然歪打正著。我把這一邂逅的發現和江老師一說,江老師說你乾脆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地捋一捋,正社的事兒需要好好挖掘,再不然遺失得越來越多就更搞不清楚了。

袁家寨民居:項城袁府,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出生地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明樓,相傳為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歸居。宋犖,不算個大名鼎鼎的,但是絕對算得上一個人物。河南商丘人,做官到的蘇州,是江蘇巡撫。負責接待過康熙皇帝三次南巡,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不僅當官當得不錯,一直做到禮部尚書,還能詩會畫懂得鑒賞文物喜歡字畫收藏,既是清初與侯方域、賈開宗、徐作肅、徐鄰唐、徐世琛等並列的“後雪苑六子”之一,還是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人同稱的“康熙年間十大才子”。別的不去說它,有兩件風雅之事與他有關,而且還的確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揚天下的“香雪海”是宋犖所題;因為宋犖進奉的“嚇煞人香”,茶好名惡,為康熙另外所賜“碧螺春”而流芳千古。

光緒甲申年,也即是1884年,晚清著名金石學家、湖南巡撫吳大澂買宅十梓街東的宋犖舊宅,該舊居“堂凡五楹,相傳為宋代舊構。棟柱用材均以楩、楠為之。”按照“一間為一楹”之說,該舊居的廳堂便是五開間的大堂,而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貴的黃楩木與楠木。儘管“梁棟雖微傾欹”,但因“材實堅好”,才“雅不欲以六百餘年舊廬輕事改作,乃粉飾塗澤以居之。”意思是說買下後結構未作改造只是整修一新。吳大澂是江蘇省蘇州人,清同治七年的進士,一路做官,做到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時,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精於鑒別,喜歡收藏。

中國古代大官,因為都是科舉選拔,所以也都是大文人,詩文書法根本就是不在話下的基本功夫童子功,再愛好點金石收藏,有點藝術追求,寫寫畫畫的,都有一番氣象。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還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而行書既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澂還以詩詞及散文著稱,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恒軒所見所 藏吉金錄》、《愙齋文集》。

吳大澂購得此宅後,因曾得“宋微子鼎”,其銘文中把“客”寫作“愙”,便以此字作為自己的齋名,作為自己終老之所。吳大澂回籍後一度主講龍門書院。被當今稱之為蘇州最早的畫社團體“怡園畫集”的結社,就是因為吳大澂比較起勁地呼朋喚友,被推舉為盟主,畫社活動最盛也應該也在此期間。1902年時,他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正月二十七日,壽終於蘇城葑門內南倉橋新宅。吳大澂是50歲時買的房子,真正在這宅子裡,不過待了8年。

吳大澂的嗣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和文物鑒賞家吳湖帆在這座老宅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吳大澂原本有一兒六女,兒子不幸早夭,所以過繼了兄長吳大根的孫子吳湖帆為孫。

吳湖帆的嫡祖大根(號澹人)是長子,有弟大澂(愙齋)、大衡(運齋)。生父本善(訥士),在他三歲那年又得一子,名翼鴻。由於叔祖愙齋公(吳大澂)僅有一子名本孝,因早殤,遂立湖帆為嗣。不料其弟翼鴻三歲那年患驚風病死,才使他成為兩房兼祧子。

吳湖帆八歲的時候,在與二姐吳惠菁合影像片其背面書寫了一句:“二姐十歲我八歲。”中風臥床的吳大澂視其所書而歎道:“此子他日當有所成。”於是將家藏財物分而為二,一份給了女兒們,但是把平生所藏字畫彝鼎全部給了吳湖帆,並且還每日於床前親授家藏文物之名目及來龍去脈。吳湖帆作為兩房唯一獨後,繼承的是兩邊香火。

直到1920年,吳湖帆成婚後的第五年,他二十七歲。是年的農曆五月初七日午後四時餘,他與畫友、表兄陳子清一同自玄妙觀吳苑啜茶回來,到家中取他畫的臨龔賢雨景山水扇面。二人剛剛進家門,突然見風雨大作,二人就在“石經室”待雨論畫。不料那時室外風益狂暴,呼呼如虎怒吼,雨點粗如連珠擊屋瓦作奇響。未幾,忽聞霹靂一聲,前庭有如地坼天崩。此時他趕緊出去探視,只見堂間豁然洞開,瑞芝堂屋俱圮覆。唯存東偏祀奉祖龕之一間屋,尚支撐其欲倒之殘構。幸好堂屋雖圮覆,因梁木下墜時交互支格,才使堂中所陳列的兩面漢代銅鼓倖免遇難。幾上所擺設的三代陶罈器尚完整,而紫檀座已毀損,罈口外緣被擊落一小塊。嗣于收拾時,忽聞罈內有物,叮叮作響,倒出一看,竟然是被擊落的一小塊殘片。見此更覺得稀奇,紫檀座子既被損裂,而罈身不破;外口碎片不向外墜,反而會內折由罈口入腹,頗為引人尋思。

這宅子因天災瑞芝堂圮覆而在原宅基上翻建,重葺中將瑞芝堂結構“寬廣仍其舊,高加二尺,深增四尺”作了些改動。重葺歷時半年多,待新屋落成,由吳湖帆生父吳訥士(本善)撰寫了一篇《重葺記》,而就在這年即1921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吳訥士故世。

吳湖帆仍一直居住在此,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開戰的“齊盧戰爭”,蘇州處於戰火之中。吳湖帆才離開蘇州祖居到上海,寓居在嵩山路,以他手中的生花妙筆,從與陳子清合辦書畫事務所開始,日漸成為叱吒海上畫壇風雲的人物。

那麼,十梓街東的宋犖舊宅,怎麼會是現在鳳凰街、沈衙弄交會處的巷口的明樓呢?會不會搞錯?

據《滄浪區地方誌》記載:“原為朝南三路六進大宅,大門在十梓街上。大部分已于幾次拓路時陸續被拆。1998年,又將所餘房屋就地移建為朝東兩進建築,即大廳三間和堂樓三間帶兩廂。”所以,現在吳大澄故居也不是全部,只是中路的最後第五進和第六進房子,而且到了1998年,更是將原來的南北向移為了現在的東西向。現在的明樓就是那時的移址而建。

所以,現在的明樓其實有三部分。一部分是1998年移建後的東西兩進,原吳大澄故居,面積為400多平方米;第二部分是與之並排的南面四間平房;第三部分就是西北面的一幢三層樓,大家都叫它“小白樓”。現在這三部分已連成了一體。

從明樓的正門進去是故居的一進大廳,當時的圓柱還立在大廳中。繞過大廳中堂,便是第二進的石庫門和兩邊的蟹眼天井。三層磚雕門樓是故居中唯一一件保存下來的遺物:當年蘇州知府題寫的“螽斯衍慶”和兩邊“出巡場景”以及三層上的“八仙過海”的磚雕圖案基本完好無損。過天井便是帶兩廂的二層堂樓,現在已被隔成數個包廂。而休閒過道的左側通過古式長廊又與明樓的另外兩部分連接起來。

當年房子空關著,一派荒蕪景象,雜草叢生,門窗、地磚殘缺不全,牆面上到處都是漏過水的黃斑和剝落的牆皮,門上還有被白蟻蛀過的痕跡……一直到2001年,買下這棟宅子的新主人決定蘇式古建築的元素融入整修中,恢復明清老宅的原貌,並把它打造成蘇州上層名流來往的地方。把它取名為“明樓”,也有此用意。

其時,房主還並不知道這宅子過去竟然是“吳大澂故居”,是吳湖帆出生地這樣有著顯赫來歷的地方。在不改變原有房屋格局和外牆立面的宗旨下,對老宅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門、窗、門板重新修整好,天井進行了園林式的綠化。凡是客人能走到的地方都鋪上與古宅相配的青磚,青磚還都是到陸慕禦窯拉來的,拉了兩三卡車。還根據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審美特點,讓面積並不大的古宅變得曲徑通幽。

古建築有個弱點是採光性差,於是在公共部位,採用全明的落地玻璃,既達到了通透的效果,又能讓客人行走時欣賞天井裡的景色。而各個包廂間則採用彩繪玻璃,既隔音又亮堂。另外,古建築亮化工程也是明樓首創的亮點,把光帶繞在瓦當上,這樣就把古建的輪廓全部勾勒出來了。2002年,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重新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它的修復,被人們稱讚為利用民間資本保護古建築的典範。

明樓開張之後又經過了兩次大的整修。

一次是掛上“控保建築”和“吳大澂故居”的銘牌後,嚴格按照文管部門的要求進行整修和維護。原來明樓的大門開在南面四間平房那兒,後來把大門移到了現在位置,並在大廳中堂放上吳大澄的大幅書法,隨後又搭建了木構回廊,使明樓裡三部分貫通起來,在總體風格上融為一體。

之後的一次整修主要是挖掘吳氏文化,營造更濃的文化氛圍。各個包廂裡掛上名人字畫;過道、走廊等客人休閒區按舊時格局式樣重新擺設,連煙灰盆、垃圾箱都用上了青花瓷。天井擺放了盆景,小院種上了紫藤和竹子。

2017年10月,我們正社詩詞講堂也陸陸續續前前後後辦了24次講座雅集,江野和朋友們商量著也要有個成果彙報,辦個畫展,出個集子。為此,他幾次三番在十梓街上來來往往反反復複找尋吳湖帆故居不著,苦惱糾結。在一次雅集時江野差不多差不多有點惱羞成怒義憤填膺說了這事,很是疑惑不解,說多少號多少號的前後都有,唯獨中間一號遍尋不著,說明肯定曾經是有的,但是房子在哪呢?這是個費思量的懸迷,而且還是一個問題。而我是一個偶然的機緣巧合,走過路過明樓的刹那間靈機一動,會不會有什麼因緣際會的?經過一番絮絮叨叨的刨根問底追根溯源,果然歪打正著。我把這一邂逅的發現和江老師一說,江老師說你乾脆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地捋一捋,正社的事兒需要好好挖掘,再不然遺失得越來越多就更搞不清楚了。

袁家寨民居:項城袁府,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出生地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