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月三北帝誕” 市民“打卡”看飄色

三月三, 北帝誕, 廣州各地民俗活動好好玩!農曆三月初三是北帝誕, 北帝也即水神, 在珠三角地區, 人們拜北帝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這種民俗活動由來已久。 昨天, 荔灣、番禺等地紛紛舉辦各種民俗活動, 吸引了不少街坊到場“打卡”。

傳統飄色“天籟之音”在沙灣首次公開亮相。

荔枝灣景區將民間傳說“仁威兄弟”改編成節目。

番 禺

昨日, 番禺區第六屆民俗文化節暨沙灣三月三北帝誕民間藝術巡遊活動在沙灣盛大啟動。 番禺多個獲得國家級、省級藝術之鄉稱號的民間藝術齊聚沙灣, 久負盛名的飄色、廣東音樂、龍獅、鼇魚、魚燈、乞巧和鳳舞等傳統民間藝術組成一支三百多米長的巡遊隊伍, 為數萬名群眾奉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民俗文化盛宴, 同時也為番禺全域旅遊西部片區體驗遊專線鳴笛啟航。

創新飄色“天籟之音”引市民圍觀

據瞭解, 本次巡遊活動規模大,

路線長, 途經東、南、西、北四個行政村, 沙灣鎮的飄色隊伍規模龐大, 共派出23板飄色和6個民俗方陣參加活動。 除了有來自沙灣鎮、南村鎮和化龍鎮的27板飄色外, 還有沙灣鎮的鼇魚、舞龍、魚燈、蘭花舞, 大龍街的沙湧鼇魚, 鐘村街的醒獅, 石碁鎮的淩邊乞巧, 沙頭街的龍鳳舞等民間藝術方陣。

沙灣飄色協會不斷推陳出新, 最新創作的大型傳統飄色“天籟之音”在沙灣首次公開亮相。 “天籟之音”處處體現著創新與“沙灣特色”, 板色構思是沙灣飄色協會集體智慧的結晶, 整板飄色高度3.9米, 驚而不險, 使得觀眾從任一角度觀賞, 都能感受沙灣飄色“精、巧、奇、豔”的特點。

本次飄色最小的“色仔”年齡不到3歲, 眾多萌娃在空中淩波微步, 惹得觀眾陣陣歡呼。

和6歲的孫子一起參加本次飄色的張伯表示, “我孫子已經參加過3次飄色巡遊了, 而我年輕的時候也做過色仔。 ”

沙灣助力番禺全域旅遊

本次活動還舉辦了番禺全域旅遊西部片區體驗遊專線啟動儀式, 近百名全國知名民俗專家、學者作為首批遊客, 體驗專線遊的優質服務。 遊客們先後遊覽沙灣古鎮、寶墨園、南粵園、紫泥堂創意園和龍灣湧濕地等嶺南文化生態旅遊景區。 本次的專線游服務充分體現出全域旅遊的優越性, 促進旅遊業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 從封閉的旅遊自迴圈向開放的“旅遊+”轉變, 為番禺區創建全國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邁出新篇章。

本次文化節多項民俗活動精彩不斷。

一是旅遊創意設計、民間工藝設計、民俗節慶創意設計等三大類別面向社會徵集作品。 二是4月份在寶墨園舉辦“漢風古韻, 寶墨櫻姿”攝影大賽頒獎儀式暨“三節”攝影展。 三是4月18日在紫泥堂創意園仿古戲臺舉辦由繆燕飛等講古大師演繹的民間故事會及青年學生“認知番禺”活動。 四是4月19日下午在沙灣鎮部分中小學及幼稚園舉辦傳承學校體驗日活動。

荔 灣

昨日, 第八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三月三·荔枝灣”活動打卡第二天, 現場多項民俗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駐足。 仁威兄弟傳奇演繹、泮塘民俗百圍宴、非遺粵曲荔灣曆唱……每一個活動, 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故事。

重現仁威兄弟傳奇故事

與往年不同,

荔枝灣景區通過深挖傳統文化, 變換角度展示“三月三·荔枝灣”歷史流傳的人文故事, 根據民間相傳“仁威兄弟”之說改編成節目, 在荔枝灣歷史經典再現。 據瞭解, 荔灣泮塘有一處供奉真武帝(又稱北帝)的道教廟宇仁威祖廟, 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 是當年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古廟, 名聲遠播海內外。 考究“仁威”二字, 據說因真武帝司水, 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 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 因此後來改稱仁威廟。

除了“神威”一說, 另一較為傳奇的民間說法是, 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 兄名“仁”, 弟名“威”, 有一天, 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 就拾回家中立為神像, 從此生活順景, 得心應手, 後傳遍鄉里, 聞訊大喜的百姓們奔相走告, 信者雲集,參拜仁威怪石的人眾多,於是到了鄉里集資修建廟時,便將廟名改為“仁威”。荔枝灣景區通過重現當年“仁威”兄弟海中撈石的情景,讓觀眾穿越古今。

仁威廟捐22萬資助困難家庭

泮塘民俗競投瓷獅

昨晚六點,梁氏宗親在泮溪酒家舉行百圍宴和民俗競投活動,競投吉祥物。記者瞭解到,根據泮塘村傳統,有競投吉祥物的習俗,吉祥物一般是陶瓷公仔、書畫墨寶,帶福還家,讓一家老少一整年都同沾健康喜慶。今年競投吉祥物是獅子,寓意希望像獅子一樣胸懷壯志、雄才大略、自強不息、銳意進取。

記者瞭解到,除了競投習俗以外,這個百圍宴聚菜色選材都十分講究,菜名意頭十足,主菜有“紅皮赤壯”“繼後香燈”“如魚得水”“鳳凰於歸”“家鄉味道”“童叟無欺”“富貴添丁”等。百圍盛宴是獨特又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一種在族人內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一個“百圍盛宴”平臺,使不熟悉的居民熟悉,讓不相往來的鄰居有了溝通的橋樑,還能更好地促進鄰里和諧,把一個個溫馨的小家融成和睦的大家庭。

本版撰文 資訊時報記者 王智汛 黃駱 通訊員 荔文商旅

本版攝影 資訊時報記者 朱元斌 陳文傑

信者雲集,參拜仁威怪石的人眾多,於是到了鄉里集資修建廟時,便將廟名改為“仁威”。荔枝灣景區通過重現當年“仁威”兄弟海中撈石的情景,讓觀眾穿越古今。

仁威廟捐22萬資助困難家庭

泮塘民俗競投瓷獅

昨晚六點,梁氏宗親在泮溪酒家舉行百圍宴和民俗競投活動,競投吉祥物。記者瞭解到,根據泮塘村傳統,有競投吉祥物的習俗,吉祥物一般是陶瓷公仔、書畫墨寶,帶福還家,讓一家老少一整年都同沾健康喜慶。今年競投吉祥物是獅子,寓意希望像獅子一樣胸懷壯志、雄才大略、自強不息、銳意進取。

記者瞭解到,除了競投習俗以外,這個百圍宴聚菜色選材都十分講究,菜名意頭十足,主菜有“紅皮赤壯”“繼後香燈”“如魚得水”“鳳凰於歸”“家鄉味道”“童叟無欺”“富貴添丁”等。百圍盛宴是獨特又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一種在族人內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一個“百圍盛宴”平臺,使不熟悉的居民熟悉,讓不相往來的鄰居有了溝通的橋樑,還能更好地促進鄰里和諧,把一個個溫馨的小家融成和睦的大家庭。

本版撰文 資訊時報記者 王智汛 黃駱 通訊員 荔文商旅

本版攝影 資訊時報記者 朱元斌 陳文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