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淄博90名文物愛好者參觀古遺址 話鄉村記憶系鄉愁

參觀者參觀李家疃鄉村記憶博物館。 孫晨 攝

李家疃鄉村記憶博物館展出的老物件。 孫晨 攝

參觀的小朋友推石碾。 孫晨 攝

拍照留念。 孫晨 攝

梧桐花映襯下的瓦當。 孫晨 攝

院落間的梧桐花開放。 孫晨 攝

展出的部分生活工具

大眾網淄博4月14日訊人間四月天, 最是春好時。 在4月18日國際古遺址日來臨之際, 淄博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90名文物愛好者來到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西鋪村、萬家村,

參觀明清古村落群、文物遺址, 回憶鄉村記憶, 體驗鄉愁文化。

春雨過後, 空氣清新, 陽光柔媚, 難得的好天氣讓人心情愉悅。 上午9:30, 90名文物愛好者乘坐大巴車來到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開啟了今天的古遺址參觀之旅。

李家疃村是中國傳統村落, 明清建築群以王氏大莊園為主體, 占地6.8萬平方米, 主要古建築有九門一莊, 現存明清時期房屋300餘間, 是明清傳統民居的傑出代表。

置身於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 走在幽靜的小巷裡, 抬頭看去, 白牆青瓦間, 掛滿花朵的梧桐枝隨風搖曳, 一陣陣甜甜的花香撲面而來, 由今入古, 仿若時光穿越, 與鄉村有關的記憶不時浮現在眼前。

“媽媽, 這個是做什麼用的?”在李家疃村鄉村記憶博物館, 一名參觀的小朋友指著陳列的石碾,好奇的問在旁邊的家長。“這是用來磨穀物用的,它可以將玉米磨成玉米麵。”在一旁的家長饒有興趣的舉例來給孩子介紹。大眾網記者採訪瞭解到,這名家長姓李,聽說有這樣的參觀的活動,早早的就報了名。“感覺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可以讓孩子看看過去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開闊孩子視野,而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靜下心來,回憶過往記憶的難得機會,真是不虛此行。”李女士說。

隨後參觀團還參觀了王村鎮西鋪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和畢自嚴故居(蒲松齡書館),萬家村尚書府邸等古跡遺跡。在西鋪村畢自嚴故居。“承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這一畢氏家訓讓參觀的王先生印象深刻。“這次活動不僅近距離看到了文物遺址的樣貌,而瞭解了它背後的歷史文化,古人的處世哲學很讓人敬佩,值得學習。”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希望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能多舉辦些。

據悉,從2016年起,每年4月18日國際古遺址日前後,淄博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已連續三年邀請全市文物愛好者,參觀身邊的文物遺址和文化遺存,旨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文物,感受遺址背後的文化魅力,真正讓文物在人們心中活起來,從而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助力文化名城建設。

一名參觀的小朋友指著陳列的石碾,好奇的問在旁邊的家長。“這是用來磨穀物用的,它可以將玉米磨成玉米麵。”在一旁的家長饒有興趣的舉例來給孩子介紹。大眾網記者採訪瞭解到,這名家長姓李,聽說有這樣的參觀的活動,早早的就報了名。“感覺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可以讓孩子看看過去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開闊孩子視野,而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靜下心來,回憶過往記憶的難得機會,真是不虛此行。”李女士說。

隨後參觀團還參觀了王村鎮西鋪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和畢自嚴故居(蒲松齡書館),萬家村尚書府邸等古跡遺跡。在西鋪村畢自嚴故居。“承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這一畢氏家訓讓參觀的王先生印象深刻。“這次活動不僅近距離看到了文物遺址的樣貌,而瞭解了它背後的歷史文化,古人的處世哲學很讓人敬佩,值得學習。”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希望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能多舉辦些。

據悉,從2016年起,每年4月18日國際古遺址日前後,淄博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已連續三年邀請全市文物愛好者,參觀身邊的文物遺址和文化遺存,旨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文物,感受遺址背後的文化魅力,真正讓文物在人們心中活起來,從而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助力文化名城建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