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身媽媽花千萬“富養”的兒子一再求死 在美國吞槍自盡

【加拿大樂活網lahoo.ca 芮靜、孫權綜述】世界上最痛心的事, 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一直滿心歡喜地盼著兒子春節從美國回國過年, 卻等來了一紙死亡通知書和一具冰冷的屍體。 4月11日(週三), 母親陳睿連夜趕到美國三藩市, 處理兒子小磊的後事。 驗屍官告訴她, 小磊是吞槍自殺的, 他在死前還特意上網搜索了吞槍自殺的相關內容。

七年前, 小磊還在讀高中的時候, 就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 他大學考進了三藩市大學(USF), 但是因為成績不理想, 先是休學了一段時間, 最終無奈退學。 母親原計劃在今年春節接兒子回家, 但兒子提出還有事情要處理, 讓母親先回, 他隨後就到。

眼看一晃到了清明節, 母親突然發現聯繫不到兒子了。 4月9日(週一), 兒子的前室友告訴她曉磊自殺了。

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可能!人怎麼可能說沒就沒?”明明前幾天兒子還按自己吩咐的,

買好了回國要帶的東西, 並拍了照片發回來, 怎麼可能就突然走了?

母親立刻買了當天的機票飛到三藩市, 準備聘請律師調查此事。 11日上午, 當她在停屍房看見了兒子冰冷的屍體, 和驗屍官遞給她的死亡證明後, 她才意識到, 這場悲劇是真的發生了。

曉磊的室友表示, 自己從4月5日起, 連續兩天都不見曉磊的蹤影, 撥打手機也沒人接聽。 4月8日, 他打開曉磊的房門才發現, 曉磊已經倒在血泊中沒了呼吸。

冷靜下來的曉磊母親開始回憶這7年以來, 兒子背井離鄉出國留學後發生的種種。 原來這已經不是兒子第一次自殺了, 之前曾有過兩次自殺未遂的情況, 一次是準備在金門大橋跳橋、一次是吞藥, 但都沒有遭遇不幸。 兒子也曾求助過心理醫生, 醫生診斷為抑鬱症, 且開了處方藥給他, 但兒子是否有在服用, 她遠在中國卻不得而知。

和許多單親家庭一樣。 曉磊母親一直堅持對兒子“富養”, 只要使用得當,錢從來都不是問題。 過去的七年以來, 她平均每個月都要支出2000多美金, 只要看到手機裡的信用卡消費記錄, 她也能從中獲得些許安慰, 知道兒子在美國一切如常。

曉磊生前在三藩市大學曾經休學兩年, 而同屆的同學2015年就都畢業了, 有的找到了工作留在當地, 有的去其他州讀研。 而曉磊因為成績原因, 最終不得不選擇退學。

母親在他身上已經花去1千萬人民幣, 但不差錢的曉磊還是被同班同學看到在一家湖南菜餐館打工, 可見他心理上所背負的壓力的確很大。

三藩市大學鄺鐵城教授表示, 有可能是學業的壓力和家庭巨大的投入, 是壓垮曉磊, 導致他抑鬱成疾的罪魁禍首。

曉磊母親現在正在美國辦理兒子的後事, 她表示:“我也不盼兒子學業有成, 只求他獲得一份美國求學經歷和生活體驗。 ”她不希望兒子的噩耗驚嚇到年邁的祖父母, 但也不希望看到兒子孤身上路, 所以親自去尋找兒子生前幾位要好的同學室友, 希望他們能夠陪伴兒子走過最後一程。

北美發生的華裔學生自殺事件還不止於此:

2017年2月,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的中國留學生劉薇薇, 在寢室內自殺身亡;

2016年12月,就讀於俄州州立大學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專業的學生劉凱風飲彈自盡;

2016年11月,來自上海的留學生陸某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期間自殺;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陸某,跳進冰冷刺骨的密西根湖自殺;

同年1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的研究生張某疑跳崖自殺,半年後警方才找到她的屍體;

2015年1月,耶魯大學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三藩市灣自殺;

2014年10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二留學生李陽凱在校園附近的一所公寓樓跳樓自殺。

......

心理疾病:無處言說的孤獨和壓抑

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突破50萬,這些留學生在異鄉的生活看似光鮮亮麗,背後也有太多的不易。留學環境極易造成孤僻的小環境,從而很多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釋放而累積。學業、經濟、語言、就業等諸多困難導致很多留學生得了“留學孤獨症”。

● 什麼是“留學孤獨症”?

“留學孤獨症”指那些常年在海外求學的年輕人在異國生活中“離群索居”,喜歡窩在宿舍或室內,過著基本是三點一線的生活:上課、打工、回宿舍,不願與人交往,很少參加校友會、社團等社交活動。

據專業人士保守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類學生範圍正呈現擴大趨勢,恐已達到三成。

● 被低估的學習壓力

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跟活力四射的美國學生相比,留學生不僅學不過人家,連玩也玩不過。

只要有留學生事件發生,就一定有人說留學生“活該”,認為留學生都是紈絝子弟,不務正業。

不為人所知的是,國外高校的“寬進嚴出”政策讓無數留學生掙扎在“Pass”和“Fail”邊緣,苦命的留學生不僅要跟本地生比誰的英文書讀得多,誰的英文論文寫的地道,還要比誰的presentation說得溜。

留學生@凝說:“面臨無法畢業的風險,家長對於自己在美國學習成績不好、精神狀態不好的不理解,只是覺得我沒有努力,只是告訴我不要浪費她的錢。男友說畢不了業就是我這個人有問題,可能感情也不能繼續。”

比不過別人就是世界末日?

自古以來,中國家長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父母希望孩子獲得自己未曾擁有的成績,孩子們經常肩負著一個家族的希望。

從小,中國的小孩就被比較,沒有哪個孩子沒有經歷過考試、排名和比賽。只有名次能決定家長是否高興,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誰能料到“永遠要做第一名”的激勵和要求竟成了伴隨孩子一生的魔咒。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

有留學生留言說,“我讀書期間好幾個清北的朋友都抑鬱了。他們本科時都算碾壓別人的學神,現在也受不了全世界優秀的人一起競爭自己處於劣勢的樣子。”

@卡卡說:“我後來知道了我的原因起點病徵,來自于小時候父母無限的完美要求,容不得半點沙子,不好的一切,導致從小就有了抑鬱症的起點,覺得自己生不如死,因為沒法做到完美!父母容許孩子們犯點錯吧,不要事事求最好,因為這樣真的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人在出國後都感覺一夜長大,肩上陡增的責任時刻提醒著留學生們:孤身海外不能辜負國內父母殷切的盼望,讀書、工作、生活樣樣不能落於人後。

殊不知,這樣獨立成熟的過程卻是一種急劇的速成。留學生們不斷前沖,卻不懂適度歇停。他們給了自己千萬個理由成為人上人,卻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落後,因為“留學生”的標籤已經伴隨著整個家庭的希冀牢牢貼附在他們身上。

在寢室內自殺身亡;

2016年12月,就讀於俄州州立大學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專業的學生劉凱風飲彈自盡;

2016年11月,來自上海的留學生陸某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期間自殺;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陸某,跳進冰冷刺骨的密西根湖自殺;

同年1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的研究生張某疑跳崖自殺,半年後警方才找到她的屍體;

2015年1月,耶魯大學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三藩市灣自殺;

2014年10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二留學生李陽凱在校園附近的一所公寓樓跳樓自殺。

......

心理疾病:無處言說的孤獨和壓抑

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突破50萬,這些留學生在異鄉的生活看似光鮮亮麗,背後也有太多的不易。留學環境極易造成孤僻的小環境,從而很多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釋放而累積。學業、經濟、語言、就業等諸多困難導致很多留學生得了“留學孤獨症”。

● 什麼是“留學孤獨症”?

“留學孤獨症”指那些常年在海外求學的年輕人在異國生活中“離群索居”,喜歡窩在宿舍或室內,過著基本是三點一線的生活:上課、打工、回宿舍,不願與人交往,很少參加校友會、社團等社交活動。

據專業人士保守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類學生範圍正呈現擴大趨勢,恐已達到三成。

● 被低估的學習壓力

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跟活力四射的美國學生相比,留學生不僅學不過人家,連玩也玩不過。

只要有留學生事件發生,就一定有人說留學生“活該”,認為留學生都是紈絝子弟,不務正業。

不為人所知的是,國外高校的“寬進嚴出”政策讓無數留學生掙扎在“Pass”和“Fail”邊緣,苦命的留學生不僅要跟本地生比誰的英文書讀得多,誰的英文論文寫的地道,還要比誰的presentation說得溜。

留學生@凝說:“面臨無法畢業的風險,家長對於自己在美國學習成績不好、精神狀態不好的不理解,只是覺得我沒有努力,只是告訴我不要浪費她的錢。男友說畢不了業就是我這個人有問題,可能感情也不能繼續。”

比不過別人就是世界末日?

自古以來,中國家長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父母希望孩子獲得自己未曾擁有的成績,孩子們經常肩負著一個家族的希望。

從小,中國的小孩就被比較,沒有哪個孩子沒有經歷過考試、排名和比賽。只有名次能決定家長是否高興,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誰能料到“永遠要做第一名”的激勵和要求竟成了伴隨孩子一生的魔咒。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

有留學生留言說,“我讀書期間好幾個清北的朋友都抑鬱了。他們本科時都算碾壓別人的學神,現在也受不了全世界優秀的人一起競爭自己處於劣勢的樣子。”

@卡卡說:“我後來知道了我的原因起點病徵,來自于小時候父母無限的完美要求,容不得半點沙子,不好的一切,導致從小就有了抑鬱症的起點,覺得自己生不如死,因為沒法做到完美!父母容許孩子們犯點錯吧,不要事事求最好,因為這樣真的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人在出國後都感覺一夜長大,肩上陡增的責任時刻提醒著留學生們:孤身海外不能辜負國內父母殷切的盼望,讀書、工作、生活樣樣不能落於人後。

殊不知,這樣獨立成熟的過程卻是一種急劇的速成。留學生們不斷前沖,卻不懂適度歇停。他們給了自己千萬個理由成為人上人,卻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落後,因為“留學生”的標籤已經伴隨著整個家庭的希冀牢牢貼附在他們身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