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9歲老人做完胃癌手術 旁邊部位又長出另一種癌

家住溫州的汪大伯, 69歲, 常年經商, 最近兩個月, 他發現自己左上腹經常疼痛, 排便次數從以往的1-2次, 上升到5-6次, 誇張時, 甚至達十多次。 同時, 體重也在兩三個月內, 下降了近8斤。

汪大伯很有警惕性, 挑了個生意的空檔, 在當地醫院做了個腸鏡。 腸鏡檢查發現, 患者結腸脾曲有一個3cm的腫塊, 考慮結腸癌可能。 這個消息, 猶如晴天霹靂。

原來, 他想起了四年前的一幕幕, “當時我老感覺噁心, 上腹部痛, 吃東西想吐, 經常打嗝、反酸, 最後檢查發現是早期胃癌”。

難道是胃癌轉移了?術後非常重視隨訪的汪大伯, 心頭一緊, 還有一個念頭也同時閃過:莫非我得了另外一種癌症?

他立即買了前往杭州的動車票, 決定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普外科陳定偉醫生來幫助分析和判斷, 這也是四年前為他進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主刀醫生。

陳定偉醫生為汪大伯進行了細緻的檢查。

“患者胃癌術後恢復順利, 術後病理提示為早期胃癌, 沒有淋巴結轉移, 故術後也無需進行常規的全身化療。 目前, 胃癌並沒有復發及轉移, 從檢查來看, 他是患上了另外一種原發性惡性腫瘤——結腸癌。 ”

醫學上, 像汪大伯這樣的患者, 同一器官或系統不同部位, 同時或先後發生兩個或兩個以上原發癌灶的被稱為重複癌, 也叫多原發癌。

根據其發現的時間間隔, 又分為同時性重複癌和異時性重複癌。 6個月內為同時性重複癌, 6個月以上為異時性重複癌。

陳定偉醫生說, 根據文獻報導, 重複癌的發病率介於0.4%~3.5%之間。 但現在從臨床上來看, 重複癌患者的發現比例有增多趨勢。

為何目前重複癌患者的發現比例會越來越高?陳定偉醫生對這方面的相關病例比較關注。

他指出, 隨著診斷技術和診斷手段的日益提高, 以及人們預期壽命的延長, 合併遺傳、環境、藥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臨床診療中, 重複癌患者的發現比例有較前增加的趨勢。

③手術、放療、化療等導致免疫功能進一步損傷,

對環境中致癌因數的敏感性增強而多次患病;

④精神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遺傳因數對重複癌的發生有一定影響;

⑤隨著就診和治療水準的提高, 患者的生存時間明顯延長, 導致重複癌的機率增加。

對此, 汪大伯進行了認真反思, 倒也沒有其他不好的習慣, 就是多年來吃飯不太規律。 “我有兩個兄弟, 親弟弟也是患了腸道腫瘤, 當時不肯去醫院手術, 癌症沒多久就轉移, 人很快不行了。 ”

因為有腫瘤家族史, 汪大伯對自己的健康也很上心。 汪大伯一家很關心, 先後得了兩種癌症, 治療起來會不會很麻煩?

陳定偉醫生的答案, 令人出乎意料。 他介紹, 重複癌有時常被誤診為轉移癌而延誤了患者的及時治療,

這種情況的發生很令人可惜。 其實, 臨床上發現, 重複癌的預後較單發癌的治療效果好。

隨後, 陳定偉醫生團隊為汪大伯進行了微創手術——腹腔鏡左半結腸癌根治術, 術後患者恢復順利, 術後病理提示為早期腸癌, 沒有發現淋巴結轉移, 術後亦無需進行全身化療, 再過幾天就能出院了。

同一人, 間隔4年時間先後發現胃癌、結腸癌, 的確不幸, 但兩次患癌, 都在早期且均接受了微創手術治療, 汪大伯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對此, 陳定偉醫生強調, 全面體檢, 防止誤漏診, 注意區分重複癌和轉移癌很重要, 診斷不同, 相應的治療策略也完全不同。 “對患者來說, 患上重複癌並不可怕, 做到早發現, 早治療, 同時借助日益成熟的微創治療手段, 積極對待,重複癌患者的治療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積極對待,重複癌患者的治療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