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山“非遺新時代·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啟動

歐琦輝介紹佛山獅頭紮作的美術課堂教學。

珠江時報訊“最有佛山特色的小型‘特藝燈’, 都進了博物館了!”昨日下午, 由佛山市文廣新局主辦,

佛山市博物館、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新時代·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啟動, 首場“佛山彩紮(彩燈、獅頭)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研討會在佛山市藝術創作院三樓舉行, 佛山特有的“特藝燈”生存現狀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系列活動將持續至今年底

佛山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應如軍介紹, “非遺新時代·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以佛山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專家學者、設計師、媒體等多方思想碰撞和對話的形式, 進行跨界整合, 推動佛山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非遺有效融入現代生活。 整個系列活動將持續至今年12月, 每月舉辦一場活動。 “活動共分八期, 分為兩季。 每期節目從101項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中挑選1個或以上的專案作為活動對話主題,

邀請各界人士暢談傳承與發展。 ”應如軍介紹, 未來還將圍繞石灣陶塑、香雲紗、佛山剪紙、武術等非遺項目展開研討。

據瞭解, 目前佛山市級非遺專案達101項, 市級非遺傳承人163人, 其中傳統工藝類占40%。 佛山彩燈和佛山獅頭紮作是佛山兩個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 同屬於紮作系列。 佛山彩燈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特藝燈”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佛山彩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玉榕介紹, 佛山的“特藝燈”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 它利用一些廢料比如瓜子、魚鱗、刨花、燈芯草等製作而成, 普通群眾也能參與創作。 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梁國澄表示, 佛山獨有的“特藝燈”反映了古代佛山人的聰明智慧,

這種“特藝燈”也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如何讓‘特藝燈’與當代生活發生聯繫, 值得大家思考和探索。 ”梁國澄舉了四川自貢彩燈的案例, 如今自貢有一種用舊勺子製作成的彩燈, “現在生活中的廢料比如塑膠製品的邊角料, 這些能不能運用到現在的佛山‘特藝燈’製作中呢?”非遺的創新和傳承, 都要圍繞非遺的核心展開, 比如佛山“特藝燈”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就是核心。

把佛山元素引入生活

研討會上, 佛山獅頭國家級傳承人黎偉介紹了佛山醒獅與佛山功夫和戲曲的關係, 已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的他, 用濃厚的佛山鄉音介紹佛山醒獅的特點, 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傳統用於功夫打鬥的佛山醒獅,

其形態也與當時民間功夫密切相關, “獅頭上的額角甚至還用鐵制, 最重的獅頭有13斤。 ”梁國澄補充說道。

而黎偉的徒弟鐵軍小學美術老師歐琦輝則從美術的角度, 闡述了自己對佛山獅頭的理解, 歐琦輝還掏出了一把黑色的扇子介紹起來, “這把扇子上的紋飾就是從佛山獅頭上提取出來的, 沒有在其他任何古代器物上見過, 非常特別, 而且是黑色張飛獅上的紋飾。 ”她說自己通過這種方式, 讓別人瞭解佛山獅頭之美, 歐琦輝還嘗試將這種紋飾放到圍巾、雨傘、包包上。

相對于歐琦輝在非遺傳播方式的創新, 與會的非遺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將關注重點放在了非遺如何與現代生活發生聯繫上, 每年元宵節前後, 佛山有幾十萬人“行通濟”。

“幾十萬人手裡都拿著風車, 如果換成佛山彩燈, 豈不是更好?”梁國澄說, 手拿風車“行通濟”只是近20年來市民自發形成的習慣, 政府和媒體可以適當推廣一下拿彩燈“行通濟”。 楊玉榕的兒子佛山彩燈市級非遺傳承人黃宏宇介紹, 自己曾經與佛山科技學院的大學生合作製作過一批“生菜燈”, 銷售情況很好, 但是缺少有效的推廣平臺。 他覺得“最好的傳承就是技藝的傳承”, 讓每位學生和徒弟都掌握一項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藝才最重要。

佛山市博物館副館長、市非遺中心副主任關宏介紹, 希望借助這次活動, 進一步提升手工藝術家們的藝術傳承, 促進手工藝術品與時代接軌。 同時, 把這些佛山元素引入生活, 讓非遺符號融入市民生活。

讓非遺符號融入市民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