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單車又一筆7億美金融資,阿裡要和剛收購摩拜的美團大幹一場

王興和馬雲的戰場?

據悉, 哈羅單車已完成 E1輪融資, 金額接近7 億美金, 除螞蟻金服、複星等老股東繼續投資, 另有 7 名新的投資方。

這一資訊已被哈羅單車投資方成為資本確認, 哈羅單車執行總裁李開逐透露, 近期會對外披露正式資訊。 另外, 哈羅單車E2輪也在籌備中。

共用單車出行競爭中, 看似明朗的摩拜 PK ofo, 但隨著美團全資收購摩拜, 以及哈羅憑藉巨頭和資本加持, 採用三四線城市“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強勢入局, 故事變的更加精彩, 也有了更多結局的可能性。

哈羅單車融資一覽

猶記得去年, 摩拜、ofo在其他共用單車相繼出局下瘋狂融資, 似乎終局將定。 4月初, 摩拜賣身美團, ofo則投入阿裡懷抱。 哈羅單車歷經一年半的發展, 在不斷縮小和前二者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

據傳, 美團王興在前兩日的摩拜全員大會上也提到, 摩拜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是ofo, 而是哈羅單車。 哈羅創始人楊磊並對此做出了回應, 並附言, “與有榮焉, 但哈羅的對手不是摩拜”。

楊磊朋友圈回應

不管關於王興的傳言是否為真, 但在共用單車市場, 哈羅確實已經成為了新的變數。

哈羅單車為何能“冒出來”?

從哈羅的融資歷程看, 去年10月份和永安行合併, C輪引入了螞蟻金服進入後, 融資速度明顯加快。 當時的背景是阿裡沒有能夠在共用單車的牌桌上抓到更多籌碼, 滴滴對ofo的話語權更大, 而摩拜又是騰訊系。 但共用單車作為移動支付大流量入口, 對阿裡具有戰略意義。

而哈羅“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確實效果顯著。

據投資人透露資料, 哈羅單車已進入全國220多座城市, 180多個景區, 最新的日訂單量已經超過2000萬單。

2016 年共用單車大戰白熱化時, 哈羅單車是選擇先切入三四線城市, 避開直接競爭。 團隊以技術背景人員居多, 從最開始就選擇用技術驅動產品和運營。 比如在水平儀、車鎖等方面做創新, 設置了電子圍欄等。 楊磊在近期公開發言, 表示哈羅每輛車成本可以做到0.3元。 從長期來看, 成本和效率一定是邁不過去的競爭維度。

去年哈羅提出“4+2”(四輪+兩輪)的共用出行戰略, 與三四線政府共建智慧出行。 這也是滴滴目前在做的事情, 只是雙方起家的業務不一樣, 滴滴先以四輪驅動, 而哈羅是從兩輪開始。 但邏輯是相同的,

建立起來後, 也可能形成護城河。

所以, 從這一角度來看, 哈羅的對手當然不是摩拜, 而應該是滴滴, 這是模式和發展方向決定的。

事實上, 當共用單車成為風口, 模式在玩了幾年後, 無論是外部大環境還是行業內部, 對於入局的玩家來說, 試錯成本大大降低。

此次融資的投資方數量明顯增加, 也體現出資本重新燃起對共用單車市場的信心。 在共用單車剛起來的時候, 資本也是在觀望。 只有資源的聚集可能讓市場產生新的變數時, 資本才會跟進。 這反過來又會加快市場的重新洗牌。

「摩拜+美團」如何PK

「哈羅+ofo+阿裡」?

共用單車市場難以盈利的關鍵點在於, 進入壁壘太低, 用戶對單純出行工具的忠誠度也不高。 但又是巨大的次級流量入口, 相爭必然。未來的終局,很可能是寡頭和分散的小公司共同存活的狀態,小公司不一定是主營共用單車,可能是作為一種增值服務比如便利蜂的投放邏輯。

這個共用單車寡頭可能是誰呢?目前頭部玩家市場格局:作為哈羅第一大股東和占ofo董事會一席的阿裡、全資收購摩拜的美團、孵化青桔和運營小藍的滴滴。但後者在共用單車方面目前還處於較弱的狀態。

阿裡投資哈羅,相當於拿下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想方設法重金持股ofo,自然是不願意放棄一線城市這最大的“香餑餑”。現在不出所願,有了和摩拜及背後大boss騰訊的抗衡資本。

但目前來看,阿裡更願意扶持的是哈羅。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ofo背後的投資方眾多,儘管阿裡在近兩輪都有投,但沒有哈羅背後的投資方關係密切。

哈羅雖然是從三四線城市切入,但明確表示未來會進入一線城市。儘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已經禁止投放新車輛,但不排除可以採用“車輛置換”的方式來曲線救國,甚至有可能ofo會成為被置換的“資源”,畢竟阿裡還有ofo共計17.7億元的單車質押債權。近期哈羅與螞蟻金服開啟全國免押金,楊磊在一線城市的發佈會上還親自月臺,可見重視。目前在北京確實看到有哈羅單車的身影了,儘管數量還較少。

那“閃購”摩拜的美團呢?按照美團的高頻戰略,摩拜的新定位更可能是豐富場景的工具。從定位來說並非與哈羅直接對立,反而是滴滴,是美團和哈羅共同的對手。

有兩種可能,就看美團王興的力量了。

把摩拜嵌入美團的場景,啟動摩拜的使用頻次和黏性。市場的抗衡就多了維度,不僅僅是拼投放量和運營成本了。但別忘了阿裡也有口碑和生活服務。

如果做不成,或者又打到難分勝負,或許市場可以等來美團和阿裡的再一次握手。美團要的是場景和高頻,共用單車並不是命脈,阿裡要的是移動支付入口,合併的這一天也是有可能的。市場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考量。

相爭必然。未來的終局,很可能是寡頭和分散的小公司共同存活的狀態,小公司不一定是主營共用單車,可能是作為一種增值服務比如便利蜂的投放邏輯。

這個共用單車寡頭可能是誰呢?目前頭部玩家市場格局:作為哈羅第一大股東和占ofo董事會一席的阿裡、全資收購摩拜的美團、孵化青桔和運營小藍的滴滴。但後者在共用單車方面目前還處於較弱的狀態。

阿裡投資哈羅,相當於拿下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想方設法重金持股ofo,自然是不願意放棄一線城市這最大的“香餑餑”。現在不出所願,有了和摩拜及背後大boss騰訊的抗衡資本。

但目前來看,阿裡更願意扶持的是哈羅。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ofo背後的投資方眾多,儘管阿裡在近兩輪都有投,但沒有哈羅背後的投資方關係密切。

哈羅雖然是從三四線城市切入,但明確表示未來會進入一線城市。儘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已經禁止投放新車輛,但不排除可以採用“車輛置換”的方式來曲線救國,甚至有可能ofo會成為被置換的“資源”,畢竟阿裡還有ofo共計17.7億元的單車質押債權。近期哈羅與螞蟻金服開啟全國免押金,楊磊在一線城市的發佈會上還親自月臺,可見重視。目前在北京確實看到有哈羅單車的身影了,儘管數量還較少。

那“閃購”摩拜的美團呢?按照美團的高頻戰略,摩拜的新定位更可能是豐富場景的工具。從定位來說並非與哈羅直接對立,反而是滴滴,是美團和哈羅共同的對手。

有兩種可能,就看美團王興的力量了。

把摩拜嵌入美團的場景,啟動摩拜的使用頻次和黏性。市場的抗衡就多了維度,不僅僅是拼投放量和運營成本了。但別忘了阿裡也有口碑和生活服務。

如果做不成,或者又打到難分勝負,或許市場可以等來美團和阿裡的再一次握手。美團要的是場景和高頻,共用單車並不是命脈,阿裡要的是移動支付入口,合併的這一天也是有可能的。市場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考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