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重症肺炎救治的“濱醫附院模本”十餘年實戰讓這個病在濱州卻步

“從2002年創建發展到今天, 我們的重症肺炎專科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學術地位, 靠的是醫院領導的支持, 更關鍵的是團隊的堅守和創新能力。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簡稱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學科帶頭人王曉芝快人快語。

全國重症學術會議上發出“濱醫附院聲音”

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總死亡率在各系統疾病中占首位, 尤其最近幾年“甲流”“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爆發,

增加了重症肺炎的病死率。 為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增加多學科協作能力, 2002年6月, 濱醫附院創建了重症醫學科(ICU), 重症肺炎有了集中收治的基地, 呼吸科主任王曉芝兼任科室負責人。

“創建時, 大家都不知ICU是幹啥的, 發展很慢, 救治水準也很低。 ”王曉芝介紹, 為了ICU學科的發展, 2004年, 她赴加拿大學習進修5個月, 帶回了ICU的先進理念和超前技術。 “我有老內科的底子, 本身又是呼吸科大夫, 在國外是一邊看書一邊看他們做的東西, 牢牢記在腦子裡。 回來後帶領大家開展了一系列的生命支援和監測技術, 這些技術當時在全省、華東六省一市乃至全國都是比較超前的。 ”

如早在2004年濱醫附院ICU率先開展了肺複張手法(RM)在ARDS中的應用,

2005年在華東六省市會議上王曉芝作了這項新技術的專題報告, 此項技術吸引了眾多同仁矚目, 在重症醫學的學術平臺上有了“濱醫附院聲音”, 同時也拉開了濱醫附院重症醫學學科從全省走向華東、走向全國, 惠及眾多患者的序幕。

“近5年來每年在全國會議上, 濱醫附院的ICU都有新技術拿去介紹推廣。 很多技術儘管現在已經成了常規, 但在當時確實是前沿的。 ”王曉芝介紹。 依託學術會議等交流平臺, 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得到了業界認可, 不僅彰顯了實力, 也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如2008年, 在全國率先開始了體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重症肺炎並ARDS患者的應用技術, 為重症肺炎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救治提供了最終的治療手段;曾多次在全省年會上進行專題講座和推廣應用。

利用此項技術, 2017年, 一位21歲的重症肺炎患者, 實施有創呼吸機+ECMO治療14天順利撤機, 病人得救。

各種原因的大氣道梗阻是呼吸系統的急危重症, 自2012年以來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開展機械通氣支援下, 經電子支氣管鏡呼吸介入治療術。 能夠迅速、有效地解除氣道梗阻, 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和致死性缺氧狀態, 挽救患者的生命。 近5年來, 將100余例患者從死亡線上救下來。 解決了目前學科對該類患者束手無策, 眼睜睜看著患者窒息死亡的狀態。

俯臥位通氣技術是指使患者在俯臥位的姿勢下進行通氣, 此技術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減少呼吸道感染降低病死率。

科室自2008年較早地將此項技術應用到了ARDS等呼吸危重症患者中, 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並將此項技術推廣到其他疾病。

……

重症肺炎診治有了“濱醫附院基地”

王曉芝介紹, 在ICU創建之前, 危重患者死亡率可高達90%, ICU成立後,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熟, 50%—60%的危重患者從命懸一線上被救治成功。 “ICU的醫護人員利用先進的生命支援和監護技術、超負荷的體力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從死人堆裡扒活人’。”王曉芝說。

一個優秀ICU醫護人員的準確察覺和判斷,幾乎要求出自本能。而這種本能,唯有長期艱苦的訓練和磨礪才能獲得。一次次大範圍呼吸系統疾病的爆發,那些瀕危生命的救治,成了檢驗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團隊的試金石,讓這支團隊“從死人堆裡扒活人”的本領在積極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救治過程中得到了歷練——

2009年收治近40例H1N1重型甲型流感肺炎,病死率遠低於當時的平均水準;

2010年的手足口爆發,濱醫附院的重症肺炎專科救治了60多名重症手足口併發急性肺水腫患兒,完成了政府和醫院“零死亡”的任務目標;

2017年5月成功救治1名老年H7N9禽流感患者,使這個高病死率的疾病在濱州卻步;

2017年年末至今的甲流再次席捲而來,威脅著人民的健康,針對這批患者的特殊性,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再一次制定了新的治療計畫和治療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患者的病死率,至今已收治近60多名重症甲流型肺炎患者;

……

一個團隊,在實戰中不斷成長和成熟。

“2009年是我們的集中訓練年。此後我們每年收治一批各種原因的重症肺炎患者,在重症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越來越多,我們救治的重症病人就越多,積累的經驗也多,再加上對前沿資訊的及時掌握和吸收,重症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規範漸漸完善,我們的學科才能在發展快車到來時,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了技術和規模,我們成了重症肺炎救治的基地。”重症肺炎專科副主任醫師郝東說。

小荷已露尖尖角。伴隨著今年新病房樓的搬遷,濱醫附院的ICU將由現在的22張病床,4張床負壓病房(收治禽流感和甲流等呼吸道傳染病),發展為擁有70余張病床的更為規範的肺炎專科基地。

目前每年可收治1000余例重危患者,成為周邊地區生命的捍衛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學科已發展為省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的呼吸病疑難及危重病患者的診治中心。

“精雕細刻、動態定量、滴定式管理”中的“濱醫附院特色”

在這裡,疑難與危重往往像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行,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在這生死一線的交界點上、在陰陽爭奪戰的最前沿陣地頑強不息地戰鬥著,在超負荷的狀態下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每一個重症肺炎患者來到這裡時,都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器官功能衰竭,衰竭的器官就像一塊破布一樣,需要小心地修補,稍微失衡患者的生命就無從挽回。如用十幾個微量輸液泵將治療藥物均勻地滴入體內;精確計算每一種藥物的用量,甚至計量到每小時(或者每分鐘)幾個微克;精確定量每小時的液體入量,每小時的尿量,引流液的量,汗液的量等等。所有病人都命懸一線間,不能大刀闊斧,否則病人就會從懸崖邊沿晃下去。因此我們的理念是‘精雕細刻,動態定量,滴定式管理’。”這是重症醫學學科的內涵,王曉芝介紹,在這裡,診治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這個原則,以保證那些脆弱的生命慢慢恢復生機。

患者床旁的任何醫療活動都是“動態的、定量的”,任何治療方案的實施都是“滴定式的”:每個病人床旁都有專職的護士動態嚴密地觀察每一項生命體征,護理單上密密麻麻地記下病人一天的參數——每個病人每小時的尿量,每小時的輸液量,每小時的呼吸和心跳變化,連續的動脈血壓和體溫的監測資料等等。而醫療團隊則根據病人對每項治療措施的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和措施。

“無縫隙交接班”是科室的特色,通常早上7:50準時在病人床頭交接班:醫生—護士交接,醫生—醫生交接,護士—護士交接,交接內容包括新入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特點,診斷和治療的難點;老患者夜間病情變化,夜間治療的反應,目前存在的醫療和護理問題,醫護配合的要點,今天治療和護理計畫;各級醫生對每位患者床邊重點關注的內容等等。十幾個病人的早交班往往進行1小時以上。

“床頭醫護溝通卡是我們的另一個特色。每位患者的床頭醫護溝通卡上包括該患者今天目標的液體總量;液體輸注速度;今天的目標能量(腸內營養的目標和腸外目標);抗生素輸注方式;血管活性藥物如何應用等等。溝通卡由我們年輕的護理人員自己設計,包含天氣,人生感悟等,很有創造力,”王曉芝說,醫護溝通到位是確保“滴定式”管理的關鍵,“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走到床頭進行醫護溝通,根據病情及時調整醫護溝通卡的內容’。”

工整精細的文字資料記錄背後,是一個團隊不分晝夜、爭分奪秒的付出,是生命之花從暗淡到恢復生機的證明,更是“生命至重”人文理念引領醫者行動的佐證。

爭分奪秒的拼搏和創新,只為救助更多的病人!這是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醫療團隊的動力所在。

學科帶頭人

王曉芝,醫學碩士,教授、主任醫師,濱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濱州醫學院附院呼吸內科主任兼重症醫學科主任。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分會委員,華東六省市急危重症協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濱州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委員、濱州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30年堅守臨床一線工作,依託濱州醫學院雄厚的醫、教、研實力,在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帶領重症肺炎專科實現了從小到大、從稚嫩到成熟的蝶變。

堅持科研與臨床工作的緊密結合,目前共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68篇,其中SCI論文14篇;以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1項,省、廳局級科研課題10項,獲省級以上的科技獎勵3項。應邀參加省、市和華東六省市年會專題講座每年10次。

科室名片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症肺炎專科是省臨床重點專科、“泰山學者”設崗學科、省教育廳“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內科學)的龍頭專業;是山東省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山東省首批ICU醫師和護士培訓基地;專科人員梯隊合理,高級職稱人員6名、博士5名,其中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突出貢獻專家2名。近5年來,科室成員承擔國自然基金5項,SCI論文46篇,影響因數達123.6分,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重症肺炎專科團隊不斷創新醫療技術,先後開展了20余項新技術、新專案(部分達國際先進水準):如2002年開展呼吸內鏡在危重病患者的床旁應用,有效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工作;2003年開展經皮微創氣管切開術,減少了傳統氣管切開出血和感染,尤其脫管的風險;2004年開展ARDS的保護性通氣策略中的應用(獲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增加ARDS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此技術迅速在華東推廣應用;2016開展高頻振盪通氣(HFOV)在重症肺炎、ARDS中的應用,減少了傳統機械通氣對重症肺炎的損傷、增加搶救成功率等等。

“ICU的醫護人員利用先進的生命支援和監護技術、超負荷的體力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從死人堆裡扒活人’。”王曉芝說。

一個優秀ICU醫護人員的準確察覺和判斷,幾乎要求出自本能。而這種本能,唯有長期艱苦的訓練和磨礪才能獲得。一次次大範圍呼吸系統疾病的爆發,那些瀕危生命的救治,成了檢驗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團隊的試金石,讓這支團隊“從死人堆裡扒活人”的本領在積極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救治過程中得到了歷練——

2009年收治近40例H1N1重型甲型流感肺炎,病死率遠低於當時的平均水準;

2010年的手足口爆發,濱醫附院的重症肺炎專科救治了60多名重症手足口併發急性肺水腫患兒,完成了政府和醫院“零死亡”的任務目標;

2017年5月成功救治1名老年H7N9禽流感患者,使這個高病死率的疾病在濱州卻步;

2017年年末至今的甲流再次席捲而來,威脅著人民的健康,針對這批患者的特殊性,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再一次制定了新的治療計畫和治療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患者的病死率,至今已收治近60多名重症甲流型肺炎患者;

……

一個團隊,在實戰中不斷成長和成熟。

“2009年是我們的集中訓練年。此後我們每年收治一批各種原因的重症肺炎患者,在重症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越來越多,我們救治的重症病人就越多,積累的經驗也多,再加上對前沿資訊的及時掌握和吸收,重症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規範漸漸完善,我們的學科才能在發展快車到來時,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了技術和規模,我們成了重症肺炎救治的基地。”重症肺炎專科副主任醫師郝東說。

小荷已露尖尖角。伴隨著今年新病房樓的搬遷,濱醫附院的ICU將由現在的22張病床,4張床負壓病房(收治禽流感和甲流等呼吸道傳染病),發展為擁有70余張病床的更為規範的肺炎專科基地。

目前每年可收治1000余例重危患者,成為周邊地區生命的捍衛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學科已發展為省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的呼吸病疑難及危重病患者的診治中心。

“精雕細刻、動態定量、滴定式管理”中的“濱醫附院特色”

在這裡,疑難與危重往往像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行,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療團隊在這生死一線的交界點上、在陰陽爭奪戰的最前沿陣地頑強不息地戰鬥著,在超負荷的狀態下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每一個重症肺炎患者來到這裡時,都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器官功能衰竭,衰竭的器官就像一塊破布一樣,需要小心地修補,稍微失衡患者的生命就無從挽回。如用十幾個微量輸液泵將治療藥物均勻地滴入體內;精確計算每一種藥物的用量,甚至計量到每小時(或者每分鐘)幾個微克;精確定量每小時的液體入量,每小時的尿量,引流液的量,汗液的量等等。所有病人都命懸一線間,不能大刀闊斧,否則病人就會從懸崖邊沿晃下去。因此我們的理念是‘精雕細刻,動態定量,滴定式管理’。”這是重症醫學學科的內涵,王曉芝介紹,在這裡,診治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這個原則,以保證那些脆弱的生命慢慢恢復生機。

患者床旁的任何醫療活動都是“動態的、定量的”,任何治療方案的實施都是“滴定式的”:每個病人床旁都有專職的護士動態嚴密地觀察每一項生命體征,護理單上密密麻麻地記下病人一天的參數——每個病人每小時的尿量,每小時的輸液量,每小時的呼吸和心跳變化,連續的動脈血壓和體溫的監測資料等等。而醫療團隊則根據病人對每項治療措施的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和措施。

“無縫隙交接班”是科室的特色,通常早上7:50準時在病人床頭交接班:醫生—護士交接,醫生—醫生交接,護士—護士交接,交接內容包括新入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特點,診斷和治療的難點;老患者夜間病情變化,夜間治療的反應,目前存在的醫療和護理問題,醫護配合的要點,今天治療和護理計畫;各級醫生對每位患者床邊重點關注的內容等等。十幾個病人的早交班往往進行1小時以上。

“床頭醫護溝通卡是我們的另一個特色。每位患者的床頭醫護溝通卡上包括該患者今天目標的液體總量;液體輸注速度;今天的目標能量(腸內營養的目標和腸外目標);抗生素輸注方式;血管活性藥物如何應用等等。溝通卡由我們年輕的護理人員自己設計,包含天氣,人生感悟等,很有創造力,”王曉芝說,醫護溝通到位是確保“滴定式”管理的關鍵,“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走到床頭進行醫護溝通,根據病情及時調整醫護溝通卡的內容’。”

工整精細的文字資料記錄背後,是一個團隊不分晝夜、爭分奪秒的付出,是生命之花從暗淡到恢復生機的證明,更是“生命至重”人文理念引領醫者行動的佐證。

爭分奪秒的拼搏和創新,只為救助更多的病人!這是濱醫附院重症肺炎專科醫療團隊的動力所在。

學科帶頭人

王曉芝,醫學碩士,教授、主任醫師,濱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濱州醫學院附院呼吸內科主任兼重症醫學科主任。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分會委員,華東六省市急危重症協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濱州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委員、濱州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30年堅守臨床一線工作,依託濱州醫學院雄厚的醫、教、研實力,在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帶領重症肺炎專科實現了從小到大、從稚嫩到成熟的蝶變。

堅持科研與臨床工作的緊密結合,目前共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68篇,其中SCI論文14篇;以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1項,省、廳局級科研課題10項,獲省級以上的科技獎勵3項。應邀參加省、市和華東六省市年會專題講座每年10次。

科室名片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症肺炎專科是省臨床重點專科、“泰山學者”設崗學科、省教育廳“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內科學)的龍頭專業;是山東省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山東省首批ICU醫師和護士培訓基地;專科人員梯隊合理,高級職稱人員6名、博士5名,其中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突出貢獻專家2名。近5年來,科室成員承擔國自然基金5項,SCI論文46篇,影響因數達123.6分,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重症肺炎專科團隊不斷創新醫療技術,先後開展了20余項新技術、新專案(部分達國際先進水準):如2002年開展呼吸內鏡在危重病患者的床旁應用,有效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工作;2003年開展經皮微創氣管切開術,減少了傳統氣管切開出血和感染,尤其脫管的風險;2004年開展ARDS的保護性通氣策略中的應用(獲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增加ARDS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此技術迅速在華東推廣應用;2016開展高頻振盪通氣(HFOV)在重症肺炎、ARDS中的應用,減少了傳統機械通氣對重症肺炎的損傷、增加搶救成功率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